‘壹’ 你知道北京城的起源吗有几代王朝曾经在这里建都留下了哪些历史遗迹
北京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历经千年封建王朝,劳动人民造就了这里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北京古迹之多、山水之胜、园林之美,在国际上久负盛名。那宽敞的大道、辉煌的门楼牌坊、宏伟的宫殿,一切的一切都像在诉说遥远、漫长的历史故事……
北京城的起源
北京是世界上建城最早的历史名城。商朝的时候,如今的北京地区存在着蓟、燕两个自然生长的古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分布于此的燕和蓟被纳入周的版图,成为西周王朝的诸侯国。《史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封召公奭与燕”。召公奭与周王室同姓,沿用旧俗建立燕国,此为西周燕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房山县琉璃河镇东北的董家林村一带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商周文化遗址,包括居民住址、墓葬区和古城址。专家通过对墓葬及出土器物的考证以及对古城遗址的考察,断定这里就是周初燕国始封地,而古城应是燕国的都城。
由于琉璃河遗址被确认为燕国的都城,北京建城的年代被推断为灭商之年的公元前1045年,1995年,北京市政府正式确认了这一说法。
燕都蓟城的地理位置位于今天北京广安门一带,原白云观以北蓟丘台。随着燕国的强大,蓟城被建设成富冠天下的名城,称为燕京,与赵国邯郸、齐国临淄、楚国宛城等齐名。北京城的城址,自蓟城迄今,虽历数千年,但位置一直都在永定河穿越西山,流入北京平原的古渡口处。这种沟通华北平原和蒙古、东北交通的枢纽位置,便是蓟城崛起的主因。
明清两代帝都
公元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改大都为北平府,为燕王朱棣封地。后来朱棣篡位,是为明成祖。朱棣即位于南京,公元1403年称永乐元年,但极思念其兴王之地———北平。礼部尚书李志刚于永乐元年正月,“首发建都北平之议”,并于当年改北平为北京,升为陪都。明成祖于永乐四年下诏,以建“行在”为名,开始筹备营建北京城及宫殿。永乐十四年下诏准备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城开始以皇宫的规制进行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竣工,历时十五年,一座超过前代的帝都焕然屹立在东方。
1644年,清军进占北京,同年,顺治帝正式由沈阳迁都北京。除修缮宫殿、城墙外,城区基本上都没有改动,但京城西郊皇家园林建设远远超越了前代。自康熙起,先后修建了畅春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清漪园、静明园及至今完好的颐和园等,其瑰丽幽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概括而言,以辽为界,北京城市的性质大致可分两个阶段。辽之前,先秦之际的蓟、燕,十六国之慕容儁、唐之安禄山与五代刘守光虽均曾先后立都北京,然这些政权,或为诸侯之国,或为割据势力,尚不属全国意义上的都城,北京的城市性质从总体上看应为我国北方重镇。自辽始,北京的政治地位开始抬升,逐渐由北方重镇向全国政治中心转化。先是辽立南京为陪都,但并未成为正式国都。金虽立都北京,但也只能是我国北半部的政治中心。元代才是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之始,而后,除明初与民国短暂时期之外,北京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至今不改。
旧北京城的发展,经历了元朝的奠基,明朝的改建,清朝的修建三个阶段,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帝都建筑艺术中的杰作。
‘贰’ 北京古都的历史简介
北京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的历史悠久。20世纪20年代,古生物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根据中药店里收购“龙骨”提供的线索,在北京市西南房山区的周口店,发现了“北京人”及其遗址。经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一2()万年以前。北京的建城历史也已经达到了3040年。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等地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商周遗址。遗址内出土了几件带铭文的青铜礼器。研究铭文,并结合文献,再考以周武王伐封时有慧星出现,初步确定周武王分封召公于燕在公元前1045年;燕国之都就在北京境内。从公元前1045年到1995年,北京建都的历史已达3040年。
北京由最初的一个居民点,发展到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北京不但在现今的改革开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建设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世界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每个热爱北京的人,自然而然地都希望了解它那悠久的历史.关心北京的过去。我们在这里就从都城的兴衰出发,来介绍北京历史、传统和文化。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山.北京西部有西山,属太行山脉的余支;北面有军都山,属燕山山脉的一支。北京三面都环着,那么另外一面呢?另外一面在南,它向着平坦开阔的华北平原 北京三面环山,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两道山系像天然屏障,护翼着北京,可以防御来自北方的威胁。坏处是三面都环山,交通很不方便,古代居民只能通过两个关口—南口和古北口,才能实现南北交通。
北京的南面,向着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这是北京得天独厚的地方。由于交通便利,人们可以通过这一面,向中原汲取大量的先进文化;通过这一面,北京古都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物资补充。
北京的山系是这样,那么它的水系又是怎样的呢?北京境内共有4条稍大的河流,它们是:水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和拒马河,永定河是北京境内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北京西南部的崇山峻岭,流过北京,然后东南经天津汇入海河。潮白河是北京东部的一条小河.它对于灌溉北京的农田起着重大作用。北运河是后来修建的一条人工河.它在北京作为都城时,为溥运粮草出过大力。
除此之外,北京的土地肥沃、平坦,很适宜于农业生产;北京的雨水充足,年平均降雨量达到了640毫米,其中70%都集中在特别需要雨水的夏季,这对植物生长很有利。
北京的地理条件,对于建立都城来说是很理想的:北面有屏障,便于防御,无虑城市受到北方政权的骚扰;南面是平原,可以得到大量来自中原的物资补充;境内多河流,地又平阜,雨水又足,对农业发展很有保证。
北京最初作为一座都城,大概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或者更早一些。西周初年,北京这里有两个封国:一个名叫蓟国;一个名叫燕国。燕国吞并了蓟国,将国都从燕搬到了蓟,从此蓟就成为燕国的都城。蓟城的相对位置,大概就在现今的北京市广安门一带。近些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琉璃河队与北京市的考古工作者,在此附近发现了相当于西周时期的大型遗址,出土了包括克操、伯矩A和董鼎在内的珍贵青铜礼器。通过这些青铜礼器上的铭文,我们知道:文献记载是正确的,这里就是西周初年燕国的都城所在地。克罄上的铭文有43字,大意是:周武王说,太保啊(音shi,指召公),我们刚刚举行过盟誓,也举行过献酒的仪式,您还请我吃了丰盛的宴席,现在我要回报您的盛情了,任命您的儿子克到燕国去做侯,并赏给他六个部族的奴隶。克到燕之后,接管了当地的机构和土地,遂作此宝器。
周初的燕国都城蓟是什么样子,文献没有记载,也没有发现相应的古ft城址,详情我们现在无法知道。据文献记载,到了战国前后,蓟城城内己经有规模宏大的宫殿,比如元英宫、历时宫、宗庙、大宅等。近年考古发现的燕国青铜礼器是极为精美的.说明了燕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
‘叁’ 中国首都为什么要建在北京
中国首都建在北京有三种原因:政治意义、现实情况、北京的建都历史。
1、政治意义
北京位于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圈内。而且扼守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时离海近,而且渤海是中国近海,有辽宁、山东两个半岛拱卫,战略上十分安全。
2、现实情况
首都应当选择现代化的大城市,而且当时中国大城市不多,且位置合适,满足建都条件的大概只有西安、北京、南京。西安距离革命时期的共产党政治中心近,群众基础最为可靠,位置较为安全,但是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东移,西安位置太偏西,交通并不便利,不利于新首都的建设与扩张,因此北京更适合做首都。
3、北京的建都历史
历史上的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旧都。自古“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中原,若坐堂隍,俯视庭宇”。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确独特,它为中原北方门户,有人讲它是中国的“龙眼”所在。
‘肆’ 北京城的建都历史表明了什么
通常我们说北京是我国历史上最近五个朝代建都之地,这五朝指的是辽(916~1125)、金(1115~1234)、元(1279~1368)、明(1369~1644)、清(1645~1911)。但是辽朝只把北京作为陪都,并没有真正在这里建都。真正在这里建都的,不始于辽而始于金。
‘伍’ 北京的建都历史表明了什么
通常我们说北京是我国历史上最近五个朝代建都之地,这五朝指的是辽(916~1125)、金(1115~1234)、元(1279~1368)、明(1369~1644)、清(1645~1911)。但是辽朝只把北京作为陪都,并没有真正在这里建都。真正在这里建都的,不始于辽而始于金。《金史》海陵纪有如下的记载说:
“贞元元年三月辛亥,上至燕京……乙卯以迁都诏中外,改燕京为中都。” 这是北京正式建都的开始,燕京就是北京在当时的名称,正式建都之后,改称中都。贞元元年合公历为1153年;三月乙卯合阳历为4月21日。
公元916年,即五代时期后梁贞明二年,世代生活于辽河上游地区的游牧民族契丹族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族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国(后改称辽国),定都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命名为“皇都”,自称皇帝,即辽太祖。
公元926年,即五代时期后唐同光四年,辽太祖去世,其次子耶律德光于公元927年即位为皇帝,即辽太宗。
地处今北京城西南广安门一带的幽州,被升格为辽国的陪都公元936年,即五代时期后唐清泰三年,后唐军阀石敬瑭为篡夺后唐政权,以许诺割让国土为条件,换取辽太宗发兵协助。得逞之后,石敬瑭做了后晋皇帝,他割让北方国土幽、蓟、云、朔等十六个州(史称“燕云十六州”),送给辽国作为回报,并尊称辽太宗为“父皇帝”,石敬瑭自己则做了千载骂名的“儿皇帝”。当时割让给辽国的幽州,即在今天北京城西南部的广安门一带。
公元938年,即后晋天福三年,辽太宗将国都“皇都”改名为“上京临潢府”,定幽州为“南京析津府”,定辽阳(今辽宁省辽阳)为“东京辽阳府”,加上后来于公元1007年定今内蒙古宁城西南为“中京大定府”,公元1044年定云州(今山西省大同)为“西京大同府”,辽国共建有一个国都、四个陪都,号为“五京”。
由此,自公元938年起,地处今北京城西南广安门一带的幽州,被升格为辽国的陪都,被称为“南京析津府”,也称“燕京”。北京城的别称“燕京”,即始于这时。
在辽国统治期间,世居松花江流域一带的女真族逐渐崛起。为削弱女真族实力,辽国把一部分女真部落迁居到辽阳以南,由辽国官员直接统治,史称“熟女真”。没有迁居,不受辽国直接统治的那些女真部落,史称“生女真”。
公元1112年,辽国天祚帝到混同江(即松花江)渔猎,按惯例,“生女真”各部落首领都必须前来朝拜。在宴会上,天祚帝命令各部落首领依次起舞祝酒,“生女真”完颜部落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不肯屈尊献媚,险些被天祚帝杀掉。自此,完颜阿骨打决心积蓄力量,起兵反辽。
公元1113元,完颜阿骨打率久受辽国欺凌的“生女真”各部落起兵攻辽,连获胜仗。
公元1115,完颜阿骨打创建金国,定都于今黑龙江省阿城东南,命名为“上京会宁府”,自称皇帝,并改名为完颜旻,即金太祖。
完颜亮没有说出的另一个迁都动机,是由于他系政变篡位
公元1123元,金太祖在夺取了辽国的“南京析津府”即“燕京”之后,于归途中去世。其弟完颜晟即位为皇帝,即金太宗。
公元1125元,金太宗俘获了辽国皇帝天祚帝,辽国灭亡。金国兵锋,指向北宋。
公元1126年,即北宋靖康元年,金军攻陷北宋国都开封。
金国在燕京设立了“中书枢密院”和“行尚书省”,以就近统治管理新征服的北方(对金国而言是南方)广大地区。
公元1135元,即南宋绍兴五年,金太宗去世,由金太祖的孙子完颜亶即位为皇帝,即金熙宗。南宋的岳飞主战抗金及秦桧的主和投降均发生在金太宗及金熙宗在位期间。
公元1149年,即南宋绍兴十九年,金太祖的另一个孙子、时任丞相的完颜亮发动政变,杀死了酗酒嗜杀、残暴成性的金熙宗,即位为皇帝。
公元1151年阴历四月,完颜亮即位的第三年,下诏预备迁都燕京。他在诏书中说明了迁都的理由,他说:以前新征服的南部地区(指北宋失去的北方半壁江山),统治未稳,边防未宁,法令未具,所以设临时机构加以镇守,但那不是长久之计。现在北方民清而事简,南方地远而事繁,地方官员要向上京会宁府请示工作,往返一次费时半年,不如迁都燕京,位置居中,地势冲要,便于控制四方。完颜亮没有说出的另一个迁都动机,是由于他系政变篡位,很多豪门势族不拥护他,他想换个环境,以摆脱敌对势力的牵制。由于抗金名将岳飞已于公元1142年被秦桧害死,多年来南宋君臣偏安江南,求和纳贡,也给了完颜亮实现迁都大计的外部环境条件。
金中都大兴府辖区面积大于今北京市
为了贯彻迁都的意图,完颜亮还亲自向官员们做说服工作。他对一个叫梁汉臣的官员说,我栽了200棵莲花,都没有成活,这是什么原因?梁汉臣心领神会地回答说:“自古江南为桔,江北为枳,非种者不能栽,盖地势也。上京(指会宁府)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莲。”梁汉臣还说:“燕京自古霸国,虎视中原,为万世之基。”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在莲花池栽种了大量的莲花,今天北京还有莲花池这个地名和遗迹。
完颜亮派官员梁汉臣、张浩、蔡松年等征调军队40万人、工匠民夫80万人去燕京营建宫殿城池。还派画工去北宋故都开封,测量描绘北宋宫殿,呈完颜亮审阅批准,依样仿建。营建宫殿的木材取自真定府(今河北省正定),营建城墙的黄土取自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史载当时自涿州至燕京运土的方式,是用大批民夫排成人墙,“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涿州至燕京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见《顺天府志·金故城考》)。史载完颜亮为加快建都进度,曾多次赏赐工匠民夫,其中公元1151年阴历八月那次,赐每人帛一匹,合银一两。工匠民夫们因劳、瘟疫死亡的也为数甚多。
在完颜亮的严厉督催下,上百万军民工匠奋力劳作,只用三年时间,燕京新都的宫殿城池基本完工(后期工程仍在续建)。
公元1153年阴历三月乙卯日,完颜亮下诏正式迁都燕京。为此,他特意改元,建新年号为“贞元”元年,升内外文武官员皆进官一等。为促使留恋故土的贵族们尽快搬迁,也为了防止敌对势力盘踞故都危害自己,完颜亮还下令彻底捣毁旧都上京会宁府的宫殿宅第,夷为平地。
完颜亮模仿辽国的“五京”制度,宣布燕京新都为“中都大兴府”,另外立四个陪都:今内蒙古宁城西南为“北京大定府”,北宋故都开封为“南京开封府”,今辽宁省辽阳为“东京辽阳府”,今山西省大同为“西京大同府”。金中都大兴府下辖十县一镇,十县是大兴、宛平、安次、漷阴(今通州)、永清、宝坻、香河、昌平、武清、良乡,一镇是广阳镇(今丰台区)。辖区面积大于今北京市。
大安殿基址在今白纸坊立交桥北端东侧,于10年前建设“西厢道路工程”时被发现
辽国时期的燕京城(南京析津府)是辽国“五京”之中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一个城。辽燕京城中心位置在今广安门一带,城墙平面呈正方形,周围27里,共开有8个城门,东面是安东门、迎春门,南面是开阳门、丹凤门,西面是显西门、清晋门,北面是通天门、拱辰门。现在北京仅存的辽代建筑,也是北京现有年代最古老的地上建筑物,就是当年矗立在辽燕京城内的密檐式十三层八角砖塔,位于今北京广安门北滨河路西侧天宁寺院内,距今已有上千年。
金中都城是环绕着辽燕京城扩建而成的。城墙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北城墙与辽燕京城北墙重叠,东、南、西三面向外扩展,周围36里,面积约为辽燕京城的1.8倍。共开有13个城门,东面是施仁门、宣曜门、阳春门,南面是景风门、丰宜门、端礼门,西面是丽泽门、颢华门、彰仪门,北面是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光泰门。
中都城中心的皇城东西向窄,南北向长,其基址重叠在今广安门南滨河路一线,平面呈长方形,周围9里,共开有4个城门,东面是宣华门,南面是宣阳门,西面是玉华门,北面是拱辰门。
皇城之内是宫城,有宫殿36所,排列九重,正殿是大安殿,是皇帝上朝和典礼的地方。大安殿基址在今白纸坊立交桥北端东侧,于10年前建设“西厢道路工程”时被发现。
皇城之内还建有太后寿康宫、太子东宫、妃嫔十六宫、文楼、武楼、来宁馆、会
同馆等宫殿楼阁。
金中都的皇宫完全仿照北宋故都开封皇宫的样式,承袭北宋末年奢华浮艳的风格。
其部分建筑构件,大部珍宝陈设,也是当年从开封掠来的原物。
清代官书《日下旧闻考·宫室》中说,金中都的皇宫“其宫阙壮丽,延亘阡陌,上切霄汉,虽秦阿房(宫)、汉建章(宫),不过如是。”
皇城西门玉华门外,是皇家园林同乐园,建有柳庄、杏庄、瑶池殿、鱼藻池等胜境。鱼藻池又名太液池,在今白纸坊立交桥西侧鸭子桥路西端,解放后经过疏挖,命名“青年湖”,现已无水,池底生满野草。
公元1153年底,金朝的社稷坛落成,用以祭祀土神和谷神。金朝的太庙名“衍庆宫”,用以供奉先帝的神主牌位。
完颜亮还将先帝的皇陵也迁移到金中都来。新建的皇陵在西郊大房山云峰寺,并设置万宁县负责保护和管理,后改名奉先县,元朝时改名房山县,即今北京市房山区。
大房山下建有谒陵行宫,名为“磐宁宫”。
今天的钓鱼台、玉渊潭、香山、玉泉山、北海、陶然亭,都是当年金代皇家的离宫
别馆
公元1155年阴历十月,金太祖、太宗、德宗(完颜亮之父,被追尊为德宗皇帝)灵柩运至中都,停放在皇宫正殿大安殿。阴历十一月,先帝灵柩入葬新建的大房山皇陵。这件事标志着完颜亮迁都程序至此完成。
自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建立中都,至金贞佑二年(1214年)金宣宗迫于后起之雄蒙古成吉思汗的频繁进攻,迁往北宋故都“南京开封府”,至金贞佑三年(1215年)中都城陷落,被蒙古军彻底捣毁,金中都共存在63年。在这63年中,金代为北京地区留下大量名胜古迹。今天的钓鱼台、玉渊潭、香山、玉泉山、北海、陶然亭,都是当年金代皇家的离宫别馆。1990年在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工地发现的城墙水关遗址(已辟为博物馆),现存于昌平区铁壁银山的法华禅寺塔林,都是金代遗存。举世闻名的永定河卢沟桥,更是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的,当时叫广利桥。
‘陆’ 元明清为何建都北京
北京,是华夏文化的北端地带,“一墙之外,逼近大虏”,它背靠南部广阔的汉文化区域,北视北狄,西拒西戎,东抗东夷。
北京,是华夏文明的出击站,从这里,中华文明走向全国;北京,又是华夏文明的凝聚场,全国各地的精英文化汇聚于此,在此碰撞、融汇。
清朝建都北京,自是出于弹压中原、雄霸九州的胸怀和眼光,也是出于退可出关的战略考虑。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廷的远见卓识者,认为要“以图进取”,必迁北京。皇太极的迁都北京是要占据这个关口从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