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张良在历史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时移事异,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张良的成长历程和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初时,张良志在恢复韩国,散尽家财收买勇士,走雇佣刺客袭杀秦始皇之路,未成。
在韩信要挟汉王,临阵要求封假齐王,而汉王又大骂之时,及时以脚蹑王。幸得汉王机智,立刻改口:要就当真齐王,假什么假?!并即刻制印,张良亲往颁封。
签定鸿沟和议,汉王也欲引兵西归时,张良建议,趁势追击项羽,不能养虎遗患。
统一全国后,定都长安,分封时止息争议与不安,稳定太子地位等大事上,张良都以极其高超的智慧,辅佐刘邦成就帝业,稳定大局。高祖说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恰如其分的,并非溢美之词。
张良的大智慧,在于他洞察人性,洞悉时势,在于他骨子里的义薄云天,忠心耿耿。
还值得一提的是,当高祖封他三万户齐地时,他只选择了留地,成为光耀千古的留侯。而留这个地方的意义,在于张良对见证高祖与留侯深情厚谊的特别重视和永久纪念。君臣相得,互相成就,青史留名——这可不是一般的留名,而是永远的佳话。
Ⅱ 历史对于张良是怎样评价的
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加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Ⅲ 你如何评价历史上汉朝的张良呢
但是张良绝对是任何帝王梦寐以求的顶尖人才——那种对人心时局极有洞察力的智谋之士。
Ⅳ 历史上的刘备是如何评价张良的
张良,字子房,原是韩国贵族,祖上几代都是韩国相国。秦始皇灭掉韩国后,张良家族也受到了灭顶之灾。张良散尽家财,寻觅武士,只为刺杀秦始皇。后来秦始皇巡视天下时,在博浪沙就遭到了张良的刺杀,险些丧命。张良逃走后,遇黄石公,被传授《太公兵法》,从此走上了谋士的道路。张良后来扶保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为“汉初三杰”之一,被刘邦夸奖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Ⅳ 看张良历史评价有感,你们对张良有什么看法
在历史上,张良是一位极富传奇色的人物。在楚汉争霸时期,张良不仅辅佐着汉高祖刘邦夺取了天下,登上了帝位,即使后来自己封了万户侯,也不恋权位,激流勇退。
在汉高祖刘邦称帝相继杀掉了很多跟随他的功臣之后,比如说韩信、彭越、英布......最终张良得以保全善终。可见,张良真的是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无与伦比的大智慧的!
Ⅵ 如何评价谋圣张良
中国历史上足智多谋的人物,可谓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但是能够称得上谋圣的人物,唯有张良。有人说姜子牙,江湖曰:未可。子牙相周,此时周朝已成气候。有人说鬼谷子,鬼谷子虽然智谋高深,但是仅以高足示人。有人说刘伯温,伯温帮助朱元璋平定天下,可惜不知隐退,以致屈死。
历史上张良似乎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硬汉子,据历史记载,张良容貌不错,司马迁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可见张良不过是一个相貌普通的文生公子。既不像庞统之流长着一张俗不可耐的脸,也不像诸葛亮那样风流潇洒宛若神仙下凡。张良有点像娇滴滴的美娘子。
不过张良一出来就让世人惊艳,那是在秦始皇东巡的时候,张良居然敢和一个大力士手持大铁锤要刺杀秦始皇,结果击中了秦始皇的副座,而在秦始皇下令处死肇事者时,张良居然全身而退。不简单呀,第一次出场,就搞了个满堂彩,从此隐形埋名,以图东山再起。
不久,东巡的秦始皇久病不起,后来死去。大臣李斯和权臣赵高合谋逼死扶苏,拥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即位,接着,赵高为了独揽大权,利用胡亥弄死李斯全家,从此秦朝政权更加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秦二世即位,还不如父亲,因为是个傀儡,穷奢极欲,比起父亲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不久,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而张良隐匿民间,一直在寻找可以推翻暴秦的力量。有人推荐他到韩王成手下任司徒,张良觉得此人不堪大任,于是便在刘邦手下效力。后来兵发秦都,迫使子婴投降,张良初使小计。
刘邦的强大,让很有野心的项羽一直不安,在范增等人的鼓动下,起了杀刘邦的心思。张良跟随,瓦解项羽对方的将领项伯,并且和刘邦结为儿女亲家。项羽款留刘邦会饮。席间,项羽的谋臣范增屡次举目示意项羽,又再三举起所佩玉块,暗示他速下决断,杀死刘邦。张良一看情况不妙,赶快起身出帐去找樊哙,命其速去护驾。樊哙二话没说,持剑拥盾闯入军门,直奔帐下,两眼怒视项羽,头发上指,大有万夫不挡之勇。过了一会儿,刘邦见情势已渐好转,便借口入厕,招呼樊哙出帐,张良随之而出。三人商量对策,决定由樊哙保护刘邦赶快脱身,张良留下来应付局面。
楚霸王分封天下诸王,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就这样,张良为了刘邦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刘邦坐了天下,对张良赞不绝口,说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过张良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急流勇退。他深知功臣如果不觉悟,肯定是死路一条。因此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北宋诗人黄庭坚早年游历张良故里,慨然叹曰: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的确,千古谋士多矣,既能佐助草莽英雄登上大位开拓进取,又能明哲保身隐退江湖的,君是第一人。可见谋圣的称号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Ⅶ 如何评价张良
西汉第一功臣。同时也是一位足智多谋之人,懂得激流勇退,是大智慧的表现。
张良虽系文弱之士,不曾挥戈迎战,却以军谋家着称。他一生反秦扶汉,功不可灭,筹划大事,事毕竟成。
历来史家,无不倾墨书载他那深邃的才智,极口称赞他那神妙的权谋,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写诗赞道:“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Ⅷ 张良的历史评价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陈平:智足决疑,量足包荒,才足折冲御侮,德足辅世长民,皇帝从筹,百僚允若,炎汉万民之鸿庥;辟谷仙游,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勋之首冠也。
司马迁: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䇲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扬雄: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聩。
班固:①闻张良之智勇,以为其貌魁梧奇伟,反若妇人女子。故孔子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学者多疑于鬼神,如良受书老父,亦异矣。高祖数离困厄,良常有力,岂可谓非天乎! ②赫赫钭军,受兵黄石,规图胜负,不出帷幄。命惠瞻仰,安全正朔,国师是封,光荣旧宅。
冯衍:张良以五世相韩,椎秦始皇博浪之中,勇冠乎贲、育,名高乎泰山。
诸葛亮: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
刘邵: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 裴松之: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
陆机:文成作师,通幽洞冥。永言配命,因心则灵。穷神观化,望影揣情。鬼无隐谋,物无遁形。武关是辟,鸿门是宁。随难荥阳,即谋下邑。销印废,推齐劝立。运筹固陵,定策东袭。三王从风,五侯允集。霸楚实丧,皇汉凯入。怡颜高览,弥翼凤戢。托迹黄、老,辞世却粒。
傅亮:张子房道亚黄中,照邻殆庶,风云玄感,蔚为帝师,夷项定汉,大拯横流,固以参轨伊望,冠德如仁。
谢瞻: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卜洛易隆替,兴乱罔不亡。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殇。息肩缠民思,灵鉴集朱光。伊人感代工,聿来扶兴王。婉婉幕中画,辉辉天业昌。鸿门消薄蚀,垓下殒搀抢。爵仇建萧宰,定都护储皇。肇允契幽叟,翻飞指帝乡。惠心奋千祀,清埃播无疆。神武睦三正,裁成被八荒。明两烛河阴,庆霄薄汾阳。鉴旟历颓寝,饰像荐嘉尝。圣心岂徒甄,惟德在无忘。逝者如可作,揆子慕周行。济济属车士,粲粲翰墨场。瞽夫违盛观,竦踊企一方。四达虽平直,蹇步愧无良。餐和忘微远,延首咏太康。
王俭:子房之遇汉后,公达之逢魏君,史籍以为美谈,君子称其高义。 朱敬则:神人无功,达人无迹。张子房元机孤映,清识独流。践若发机,应同急箭;优游澹泊,神交太虚,非诸人所及也。至若陈平、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于周隋。
司马贞:留侯倜傥,志怀愤惋。五代相韩,一朝归汉。进履宜假,运筹神算。横阳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静乱。人称三杰,辩推八难。赤松原游,白驹难绊。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独孤及:“汉兴,萧何、张良、霍去病、霍光以文武大略,佐汉致太平,一名不尽其善,乃有文终、文成、景桓、宣成之谥。”
薛稷:张良之翼汉王,郭嘉之协魏主,宋武之得穆之,齐高之得褚彦:定策决胜,谋夫孔多。
李白: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胡曾:嬴政鲸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虏诸侯。山东不是无公子,何事张良独报仇。
王安石:①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②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脱身下邳世不知,举世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司马光: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加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苏轼: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陈亮:汉高帝所借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萧何、韩信、张良盖杰然于其间。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于是张良以神仙自托;萧何以谨畏自保;韩信以盖世之功,进退无以自明。
罗大经:张子房盖侠士之知义、策士之知几者,要非儒也。故早年颇似荆轲,晚岁颇似鲁仲连。得老氏不敢为天下先之术,不代大匠斫,故不伤手,善于打乖。
真德修:子房为汉谋臣,虽未尝一日居辅相之位,而其功实为三杰之冠,故高帝首称之。其汉而下,为诸葛孔明略相伯仲。
陈元靓:楚兵正雄,秦鹿方走。圯桥跪履,鸿门碎斗。王业以昌,名垂不朽。去追赤松,从容无咎。 袁宏道:投身刀戟之林,濒死不悔,不尽其用不止者,张子房、荀文若、贾诩之流是也。
归有光:张子房当秦楚之际,以家世相韩,为韩报仇,择可以委身者,遂从高帝。汉之天下已定矣,子房不受万户之封,愿从赤松子游。或谓子房不终事汉者,为韩也。夫诛秦灭项,子房之志已毕,移以事汉,何损于义而必去之?独其为道恬澹,薄视人世之功名,而有飘然远举之志耳。
黄道周:少年为韩,博浪椎秦。一编帝师,圯上老人。沛套天授,说合如神。还军霸上,谢羽鸿门。当前借暑,理势具陈。运筹决胜,功莫可论。封齿息反,从刘都尊。布衣封留,志愿已伸。宝祠黄石,以明感恩。赤松从游,辟谷采真。始见终隐,千古惟君。
王夫之:汉高帝疑于所立,乃进而谋者,张良、叔孙通耳。良虽多智,而心固无私;通虽诡合,而缘饰儒术;且皆从容讽议之臣,未尝握兵而持国柄者也。
朱彝尊:当年博浪金锥,惜乎不中秦皇帝,咸阳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纵汉当兴,使韩成在,肯臣刘季?便论功三杰,封侯万户,都未是平生意。
屈大均:汉唐以来善兵者率多书生,若张良、赵充国、邓禹、马援、诸葛孔明、周瑜、鲁肃、杜预、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经,翩翩文雅,其出奇制胜如风雨之飘忽,如鬼神之变怪。
魏禧:子房之说项梁立横阳君也,意固亦欲得韩之主而事之,然韩卒以夷灭。韩之为国与汉之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气,劝羽急击之,非不忠于所事,而人或笑以为愚。且夫天下公器非一人一姓之私也,天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于水火,则天以为子,而天下戴之以为父。子房欲遂其报韩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祸乱之君,故汉必不可以不辅。夫盂子,学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说列国,惓惓于齐梁之君,教之以王。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周卒不能;两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为天下也,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为范增之所为乎?亦已过矣!
潘业:孺子报韩志已奇,天涯更有莽男儿。纵然不尽祖龙寿,也是从来第一椎。 蔡东藩:张良之烧绝栈道,一奇也,萧何之私追逃人,二奇也,韩信之骤拜大将,三奇也。有此三奇,而汉王能一一从之,尤为奇中之奇。乃知国家不患无智士,但患无明君,汉王虽倨慢少礼,动辄骂人,然如张良之烧栈道而不以为怪,萧何之追逃人而不以为嫌,韩信之拜大将而不以为疑,是实有过人度量,固非齐赵诸王,所得与同日语者。有汉王而后有三杰,此良臣之所以必择主而事也。
冯玉祥: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芳,想那志士忠臣,千载犹存凭吊所;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
周恩来:项羽打了一百个胜仗,顶不住张良一个主意,优势变劣势,只好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