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月18日 历史上都有什么世间发生啊
● 1948年5月18日,法兰克福会议召开。法兰克福会议是1848~1849年德国革命期间的全德制宪国民会议。1848年5月在莱因河畔法兰克福召开。在资产阶级自由派把持下,会议陷于空谈辩论状态,没有解决德国革命要消灭封建残余,实现民族统一这一主要问题。次年3月,通过帝国宪法,决定建立统一的立宪君主国,但被奥地利、普鲁士等所拒绝。6月被解散。
● 1974年5月18日,印度爆炸第一个核装置,成为世界第6个核国家。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这枚运载火箭,在高空中顺利地完成了火箭级间的分离、发动机关机和火箭头体分离等一系列程序,精确地沿着预定轨道飞完全程,最后在预定区域准确入海。这次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是继我国成功地进行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发射人造卫星成功后,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里取得的又一新的重要成就。
● 1985年5月18日,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成立。
● 1966年5月18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因受林彪、“四人帮”一伙的迫害,含冤逝世。邓拓同志的追悼会于1979年9月5日在北京隆重举行。邓拓1912年出生在福建。青年时代就投身于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抗敌报》;解放后,主编《人民日报》,对党的新闻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 1968年5月18日,埃及政府开始迁移阿希·辛拜勒神庙中的古代雕像。埃及政府决定在这个地方建造阿斯旺水坝。水坝建成时,阿希·辛拜勒神庙将被水淹没。有50个国家支援迁移遗址的费用。这个神庙是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建造的。
●5月18日是“耶路撒冷日”。位于巴勒斯坦中部的耶路撒冷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根据自己的宗教传说,都把这座城市奉为圣城。由于它是宗教圣地,又有复杂的历史,联合国在1947年把它定为国际城市,由联合国直接管辖。但在3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全部占领耶路撒冷,并在1980年把它定为以色列的首都。1984年4月,耶路撒冷委员会在摩洛哥非斯举行的特别会议决定,每年5月18日为耶路撒冷日。伊斯兰世界在这一天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以反对以色列吞并耶路撒冷,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1899年5月18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和平会议在海牙召开美、英、俄、法、日、中等26个国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签署了3项公约,并通过了限制军事行动手段的3项声明。1907年6月15日,第一次会议的与会国和中南美洲国家共44个国家在海牙举行了第二次国际和平会议。
● 1964年5月18日,中国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在上海以151.5公斤的成绩,打破他本人在1963年4月20日在北京创造的次轻量级挺举151公斤的世界纪录。这是陈镜开第9次破世界纪录。
● 俄国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的支持下,进攻土耳其,重新占领亚速海。(1736)
● 法军在尼尔温登大败,比利时获解放。(1793)
● 拿破仑一世宣布为法国皇帝。(1804)
● 秘鲁印第安人起义领袖图帕克·阿马鲁被害。(1781)
● 英国逻辑学家罗素生日。(1872)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军队投降。(1941)
● 《欧洲人权公约》开始生效。(1954)
2. 耶路撒冷是谁建做和历史
耶路撒冷的大体历史 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国家。 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人各部落迁入定居。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希伯来王国,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领巴勒斯坦。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亡世界各地。 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着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此后的几千年,耶路撒冷一直是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直到二战期间。在这期间他们抗击十字军等侵略者,付出了大量的牺牲。 二战后,犹太人大量从其他地区迁入,同时驱逐巴勒斯坦人,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成分。
3. 西方耶路撒冷什么梗
网上调侃山东菏泽曹县的时候说的:“山东不能失去曹县,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在西方是圣城,地位非常重要,则反映曹县也很重要,是一种调侃的话。
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的首都,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后,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实际控制。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305名。
简介
耶路撒冷位于犹地亚山区顶部,海拔790米,是古代宗教活动中心之一。耶路撒冷面积只有126平方公里,被一圈城墙所围绕的耶路撒冷老城。耶路撒冷在历史上多次被外族人破坏,也多次重新修建,既是世界瞩目也是命运多舛的城市。
4. “耶路撒冷哭墙”是什么
2002年的一天,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哭墙处,人们像往常一样前来祈祷。突然,在哭墙男士朝圣区的右边,也就是接近女士朝圣区分界线的地方,从一块巨大石砖的缝隙处流出了水滴。人们发现,在墙上居然留下了一块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明显水渍;
这使在场的所有人目瞪口呆——那堵被称作哭墙的墙,竟然真的哭了起来!尽管圣殿山的管理官员解释说,那些水滴可能是从装设的一条水管流出的。但一位专家指出,若是正常滴水,应该是会蒸发,不可能扩散;
一些犹太教的神秘教派指出,在他们的典籍中预言,若哭墙流泪的话,世界末日就会来临。另一位犹太教拉比佛洛曼更大胆预言:“人人皆知的预言说,当墙壁的石头冒出水来,是弥赛亚降临的前兆。”哭墙哭泣一事甚至被列入世界十大神秘事件之一;
为什么哭墙会哭?而真相又到底是什么…… 一座圣地的千年之谜如果世界有十分美丽,那么九分在耶路撒冷——《塔木德经》要解开哭墙之谜,首先得从哭墙所在地——耶路撒冷说起。耶路撒冷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和平之都”。但和平对于耶路撒冷来说似乎很遥远。三千多年来的耶路撒冷,伴随着的尽是战争、杀戮、争端,毁灭与重建,使得耶路撒冷充满了谜一样的历史;
公元前10世纪左右,以色列王大卫打败了迦南人,定都耶路撒冷。此时,一件影响耶路撒冷的历史事件发生了。大卫占领耶城后,下令将象征着神的“约柜”从示罗城迎来此地。从那一刻开始,耶路撒冷踏上了它崇高地位的第一步;
那只是序曲。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继位后,一心要寻找另一种荣耀超越自己不凡的父亲。他修建起了一座圣殿,将与神同在的象征“约柜”放置其中(传说约柜里装有上帝亲手书写的“十诫”,隐藏着上帝与人类的终极链接);
于是这座圣殿成为希伯来世界的精神中心。所罗门圣殿的建立,使所有的眼睛都转向耶路撒冷,它出现于人们的祈祷中,朝圣者甘冒路途的危险在每年重大节日之际登上它的阶梯。耶路撒冷被称为“上帝脚掌所踏之地”;
耶路撒冷确立起了神圣的地位,圣地初现光明。公元3世纪,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希拉娜太后巡游耶路撒冷,命令在耶稣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复活教堂,又称圣墓教堂。此后的岁月,基督受难的遗物:十字架、钉子、荆棘冠、海绵、笞鞭被一一发现。耶路撒冷圣地的宿命不可改变;
公元7世纪初,传说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传教,在麦加城受到当地贵族的反对。一天夜里,他从梦中被唤醒,骑着由天使送来的一匹有女人头的银灰色牝马,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在这里踩在一块圣石上,登上了七重天,在直接受到上天启示后,当夜又返回麦加城。由于这夜游神话,耶路撒冷也就成了伊斯兰教的圣地;
至此,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地”,它接受着来自全世界亿万教徒的顶礼膜拜。但三大教的信徒对圣城的狂热,让残酷的征战在几千年里持续不断……迷一样的宿命笼罩着这座城市。
5. 耶路撒冷为什么战火不断
我们可以从耶路撒冷的地理、经济、政治、宗教、历史、文化六个方面来分析其战火不断的原因。
地理:
耶路撒冷位于阿拉伯新月地带的中部,一直是联系欧洲和中东北非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中心,而且地势较高,易守难攻,盘踞了耶路撒冷,即可轻易控制整个地区。
经济:
现代的耶路撒冷已经失去了昔日辉煌的地区经济中心地位,但是它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意义仍然是其他地区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这种商业价值和经济意义自然建立在它的宗教中心地位之上,并通过朝觐和旅游两种途径实现。
政治:
过去从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来以色列的香客和游客数量十分有限。目前,世界穆斯林人数超10亿人,其中每年有200万人次前往沙特的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朝觐,使沙特大发其财。一旦巴以实现和平,作为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的耶路撒冷其吸引力决不会逊于麦加和麦地那,其旅游收入的巨大潜力是可以想象的。对于土地贫瘠、矿产和水资源缺乏、自然条件较差的巴勒斯坦来说,旅游将是振兴和发展的最大动力。因此,也必然是巴以双方争夺的战略资源。
宗教:
耶路撒冷,特别是东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涉及世界数十亿人口的宗教和民族感情。这里有大量的宗教和历史遗址,其中有9处三大教先知墓,400多处学者、显贵、总督、将军墓地和历史景观。
历史:
耶路撒冷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饱经沧桑的闻名古城。
文化:
耶路撒冷主要是以宗教圣地而闻名世界。
6. 中世纪圣战历史
十字军东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以清除异端的名义发动的所谓"正义"战争。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但实际上东征不仅仅限于针对伊斯兰,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就是针对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 十字军在他们占领的地区建立起了几十个十字军国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国,此外还有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国等。
第一次十字军战争是200年间,十字军东方战争中唯一对穆斯林取得胜果的战事,夺占耶路撒冷圣城,夺回主的圣墓,在当时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引发了空前轰动,也是乌尔班二世至死未曾想象过的完美大捷。自然,它受到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累世的传诵,众多随军教士及后世的教会编年史家都在竭力记述此役,赞美基督大能,如神迹般传诵。同时,这场战争及其后拉丁东方的建立,更是影响了整个东地中海格局,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各方的强烈关切。拜占庭、亚美尼亚、突厥人、阿拉伯人,各种宗教背景、不同地位出身的史家都在着述陈辞,详述此事,以资借鉴反思。(阿尔伯特,耶路撒冷史)
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仇恨和敌对。
在11到13世纪的十字军运动历时将近200年,共进行了9次东征,动员总人数达200多万人,虽然以捍卫宗教、解放圣地为口号,但实际上是以政治、宗教、社会与经济目的为主,发动的侵略劫掠战争,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诸多缺少土地的封建主和骑士想以富庶的东方作为掠夺土和财富的对象;意大利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商业而获得巨大利益;而罗马教皇想合并东正教,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范围;生活困苦与天灾与赋税压迫的许多农奴与流民受到教会和封建主的号召,引诱他们向东方去寻找出路与乐土。正如《欧洲的诞生》指出,十字军“提供了一个无可抗拒的机会去赢取名声、搜集战利品、谋取新产业或统治整个国家——或者只是以光荣的冒险去逃避平凡的生活。”十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尽管如此,十字军东征使西欧直接接触到了当时更为先进的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这种接触,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11世纪末,西欧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崛起,已有的财富已不能满足封建主贪婪的欲望,他们渴望向外攫取土地和财富,扩充政治、经济势力;另外,当时的西欧实行长子继承制,许多不是长子的贵族骑士不能继承遗产,成为“光蛋骑士”,他们往往靠服兵役和劫掠商旅为生;除了骑士外,西欧的城市商人,特别是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的商人,企图从阿拉伯和拜占庭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独占该地区的贸易,因而也积极参与了十字军。还有就是农民,他们受到了封建主越来越重的剥削和压迫,再加上连年的灾荒,所以他们梦想寻找摆脱饥饿和封建枷锁的出路,所以才逐渐被教会所蒙蔽,被骗往东方;欧洲教会最高统治者罗马天主教会,企图建立起自己的“世界教会”,确立教皇的无限权威。这些原因促使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地中海东岸国家。当中近东地区混乱不堪、君士坦丁堡皇帝阿历克修斯一世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援,以拯救东方帝国和基督教的时候,不知此举正中了罗马教皇的下怀。早已垂涎东方富庶的西欧教俗两界,由天主教会发起,以驱逐塞尔柱突厥人、收复圣地为目标,以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地(耶路撒冷)为口号,开始了十字军东侵。1096—1270年,西欧封建主对近东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西欧商业资本的增长,以及城市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社会经济分化,并推动统治阶级去掠夺经济发达的近东国家。十字军东征是天主教会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口号下发起的。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领土一起是在十一世纪末叶被穆斯林(塞尔柱突厥人)占领的。十字军参战者服装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故称“十字军”。
7. 圣城是什么时间被毁的
耶路撒冷旧城是一座宗教圣城,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世界三大宗教发源地,三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地。宗教和传统、历史和神学以及神圣的处所和祈祷的房屋,使耶路撒冷成为备受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崇敬的神圣城市。
圣城的意思就是神圣的城市。
犹太人的苦难是源于人的罪、上帝的惩罚、上帝的怜悯。
犹太人的罪:悖逆上帝、不认耶稣;
上帝的惩罚:上帝透过犹太人的先知,告诉犹太人会惩罚他们;
上帝的怜悯:在苦难中犹太人就悔改,归回对上帝的信念,以免最终的毁灭。
举个例子:正是因为在二战中,犹太人遭遇了极端苦难,二战结束后他们赢得了全世界的同情,被联合国批准建国(苏联和美国同时投赞成票,这在那个年代是极为罕见的),使得犹太人在丢失家园两千年之后成功复国,这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8. 西方耶路撒冷的梗是什么
耶路撒冷位于近东黎凡特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城。
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的首都,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后,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实际控制。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305名。
耶路撒冷位于犹地亚山区顶部,海拔790米,是古代宗教活动中心之一。耶路撒冷面积只有126平方公里,被一圈城墙所围绕的耶路撒冷老城。耶路撒冷在历史上多次被外族人破坏,也多次重新修建,既是世界瞩目也是命运多舛的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耶路撒冷曾由联合国管理。1948-1949年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西部建立了新市区,约旦则占领城东旧区。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宣布定都于此。市区面积109平方公里,大部在城圈以西。
耶路撒冷主要工业有金刚石琢磨、家具制造、制药、化学药剂制造、制鞋、铅笔、纺织与服装(斗篷)等。旅游业甚盛(包括朝圣和宗教活动)。在联合国的决议中,耶路撒冷被分割到巴勒斯坦,所以以色列在建国时定都特拉维夫。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西耶路撒冷。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东耶路撒冷。
9. 以色列特大历史事件
以色列犹太民族从古至今发生的历史事件一览:
公元前约1700年
犹太民族的祖先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在迦南地定居。
后因饥荒迫使古以色列人迁徙到埃及。
公元前1350年
摩西带领古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在西奈山接受“摩西十戒”,犹太教诞生。
公元前1300——1250年
古以色列人返回迦南地,并在此地定居下来。
公元前1020年
犹太君主制国家建立,扫罗为第一位国王,死后由大卫继任国王。
公元前1000年
大卫王定都耶路撒冷。
公元前960年
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建立第一圣殿。
公元前930年
古犹太王国分裂为南方的犹太王国和北方的以色列王国。
公元前722年
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灭亡,十个以色列人部落流亡并消失。
公元前586年
犹太王国被巴比伦帝国征服,第一圣殿被毁;一部分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囚禁。
公元前538年
犹太人从巴比伦返回巴勒斯坦;重建圣殿,第二圣殿时期开始。
公元前331年
亚历山大征服巴勒斯坦,开始了希腊统治时期。
公元前166年
马卡比起义,犹太起义者后来建立了哈斯蒙尼王朝。
公元前142——129年
哈斯蒙尼王朝统治下的犹太独立王国。
公元前63年
罗马大军在庞培的率领下攻陷耶路撒冷。
希律被任命为巴勒斯坦的统治者,修葺耶路撒冷圣殿。
公元一世纪前后 耶稣创立基督教
公元66年
犹太人举行反对罗马帝国统治的大起义。
70年
耶路撒冷及第二圣殿被毁;两年后马萨达陷落,“犹太战争”失败。
132年
巴尔.科赫巴举行起义,三年后失败。
古代犹太历史终结,进入流散时期。
1860年
耶路撒冷城外建立第一个犹太居住区。
1882——1903年
第一次阿里亚(即犹太人大规模迁往巴勒斯坦),移民主要来自俄国。
1897年
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
犹太复古主义组织成立。
1904——1914年
第二次阿里亚,移民主要来自俄国和波兰。
1909年
在德加尼亚建立第一个基布兹(一个供人定居的组织,它保持某种在所有物全体所有制基础上将成员组织起来的集体社会,它的宗旨是在生产、消费和教育等一切领域实行自己动手、平等与合作。);第一座现代化城市特拉维夫开始建立。
1917年
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
英国占领巴勒斯坦,结束了奥斯曼帝国400年的统治。
1918——1948年
英国对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
1919——1923年
第三次阿里亚,移民主要来自俄国。
1920年
犹太工总成立;一;犹太防卫组织“哈加纳”成立。
1922年
国际联盟正式授权英国对巴勒斯坦进行委任统治。
外约旦正式与巴勒斯坦分离,成为一个单独的英国殖民国家。
犹太社团的代表机构犹太代办处建立。
1924——1932年
第四次阿利亚,移民主要来自波兰。
1925年
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建立。
1929年
犹、阿两族首次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1931年
犹太地下武装“伊尔贡”成立。
1933——1939年
第五次阿里亚,移民族要来自德国。
1936——1939年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举行针对犹太人和英国当局的暴动。
1939年
英国发表《白皮书》,严格限制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
1939——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犹太人遭到纳粹的大屠杀。
1940年
犹太右翼地下武装“莱希”以及哈加纳的突击队“帕尔马赫”成立。
1947年
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提出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
英国委任统治结束,以色列国宣告建立。
埃及等五个阿拉伯国家进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以阿战争(以色列称为“独立战争”)爆发。
1949年
分别同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签订停战协定。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议会,组成以本-古里安为首的第一届工党政府。
被接纳为联合国第59个成员国。
1948——1950年
来自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大批犹太移民(68.7万)来到以色列。
1950年
议会通过《回归法》。
1952年
以色列外交部从特拉维夫迁到耶路撒冷。
1956年
国家宗教党成立。
特拉维夫大学开始招生。
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人称“西奈战争”)爆发,夺得加沙和西奈,次年撤军。
1957年
胡拉沼泽地的排水造田工程结束。
1961——1962年
参与大屠杀的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在以色列受审并被处以绞刑。
1964年
“北水南调”的全国输水工程竣工。
雅博廷斯基遗骸运回以色列重新安葬。
巴解组织在开罗成立,随后发动对以色列的游击战。
1966年
永久性的议会大厦落成。
以色列作家阿格农或诺贝尔文学奖。
1967年
组成民族团结政府。
六天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第三次中东战争),夺得西岸、加沙、戈兰、西奈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的大片阿拉伯土地。
1968——1970年
以、埃之间沿苏伊士运河的消耗战。
1968年
巴勒斯坦工人党、劳工联盟等联合组成以色列工党。
巴解组织发表要消灭以色列的《巴解组织宪章》。
1969年
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在国际上进行了一系列针对以色列的劫机恐怖活动。
约旦政府军同巴解组织冲突的“黑九月事件”。
1971年
东方犹太人的“黑豹党”成立。
1972年
以色列参加慕尼黑奥运会的11名运动员遭到绑架并被杀害。
来自苏联的犹太移民开始增加,70年代约有10万。
1973年
自由运动和自由党等联合组成利库德集团。
十月战争(赎罪日战争)爆发,持续了18天,以色列初期受挫,后反击成功。
1974年
经及辛格斡旋,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达成脱离军事接触协定。
右翼的“信仰者集团”成立。
1975年
联合国大会通过“犹太复国主义等于种族主义”的3375号决议。
成为欧洲共同市场的非正式成员国。
1976年
以色列特种部队在恩德培机场成功解救人质。
1977年
利库德集团大选获胜,组成新政府,工党在执政29年后下台。
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并在以色列议会发表演讲。
1978年
“现在就和平”运动出现。
在美国的主持下,同埃及达成《戴维营协议》。
贝京与萨达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79年
以埃正式签署《以埃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30年的战争状态。
开始从西奈半岛的第一阶段撤军。
1980年
议会通过“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不可分割的首都”的基本法。
通货膨胀严重,新货币谢克尔取代原来的里拉。
1981年
以色列空军摧毁伊拉克核反应堆。
议会通过在戈兰高地实施以色列法律的议案。
1982年
完成从西奈半岛撤军。
发动进入黎巴嫩打击巴解组织的“加利利和平行动”。
1983年
贝京辞职,沙米尔继任总理。
1984年
利库德集团在第11届议会大选中失利,同工党共同组成全国联合政府。
空运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的“摩西行动”。
1985
同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从黎巴嫩撤军,但保持了对黎南部安全区的控制。
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后,通货膨胀率从445%降至20%。
1987年
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举行反对以色列统治的起义(英提法达)。
1988年
利库德集团大选获胜,同工党组成新联合政府。
1989年
经国际仲裁后,西奈半岛的塔巴归还埃及。
1990年
东欧和苏联的大批犹太人开始移居以色列,在几年内总数达70万。
1991年
海湾战争中 ,以色列遭到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的袭击。
从埃塞俄比亚运送15,000名黑犹太人的“所罗门行动”。
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召开,阿—以冲突双方首次进行直接谈判。
联合国大会废除“犹太复国主义等于种族主义”的决议。
1992年
同中国建交,随后又同印度等国建交。
议会通过关于直接选举总理的法案。
工党大选获胜,组成以拉宾为首的新政府。
1993年
以国防军加强对黎南部真主党的报复性袭击。
同巴解组织达成《奥斯陆协议》,并在华盛顿正式签署《原则宣言》。
1994年
巴勒斯坦人实现对加沙和杰里科的自治。
一名犹太极端分子在希布伦打死29名阿拉伯人。
以色列—约旦签署和平条约,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在摩洛哥和突尼斯设立利益代表处。
拉宾、佩雷斯和阿拉法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
以军又撤出西岸的6个城市,巴勒斯坦人在西岸的自治范围扩大。
拉宾总理在群众集会被一名犹太极端分子暗杀,佩雷斯继任总理。
1996年
反对和平进程的恐怖活动升级,以色列连续发生四起炸弹爆炸事件,造成数十人死亡。
在黎巴嫩南部实施“愤怒的葡萄”军事行动,打击真主党游击队。
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首届大选中当选自治机构领导人。
在阿曼和卡塔尔设立贸易代表处。
利库德集团大选获胜,内塔尼亚胡成为以色列新总理。
1997年
与巴勒斯坦自治机构达成从希布伦撤军的协议,因双方的不信任而拖延。
耶路撒冷发生的两次自杀性爆炸事件,使21人丧生。
1998年
以色列庆祝建国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