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娴妃是如何当上皇后的又是如何失宠的呢
提到娴妃想必小伙伴们一时想不起她是谁,但是如果提到《如懿传》里周迅饰演的乌拉那拉氏,想必大家就恍然大悟了。在影视剧中对于娴妃和干隆有着戏剧化的描写,但是历史上她和干隆的感情到底如何呢?她又是怎样当上皇后的呢?最后又是如何失宠?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仔细讲解一下吧。
后来,皇帝便命人暗自遣送皇后回宫,这对于皇后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折辱,从此乌拉那拉氏便与干隆“恩断义绝”,余生便在冷宫度过,最后被宫人凌辱悲惨死去。
这就是娴妃成为皇后的经过和结局,小编觉得历史上干隆并未真正爱过乌拉那拉氏,即便是封后也是局势所迫,而乌拉那拉氏的性格也并不适合成为后宫之主,总之她的幸福和悲惨真是成也皇后、败也皇后。
小伙伴们对于娴妃的一生是怎么看待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吧。
‘贰’ 娴妃陪伴干隆几十年,为何干隆死后连谥号都不给她
在“如懿传”中,虽然渣渣龙见一个爱一个,让如懿对他的爱变为绝望,干隆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最后干隆甚至连封号都没有给她,收回了一切皇册,像如懿不存在一样。真实历史中,除嫡皇后富察氏以外,娴妃算是干隆最宠爱的女人。但俩人最后究竟发生什么,历史上没有记载,只说皇后南巡失德,娴妃去世后,没有谥号,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墓地都没有,说到底,还是帝王无情。
俩人感情冷落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辉发那拉氏年老色衰,后宫不缺漂亮女人,俩人即使在多年的感情在这么多年被冷落之下也消散了,怎能叫帝王对你有感情常在。南巡时,辉发那拉氏不知何是忤逆干隆,断发抗议,满人断发一为国丧,二为丧夫。辉发那拉氏此举,是对皇上的彻底寒心。这位高高在上的皇上可能也无法接受皇后的指责,在她死后,连谥号都没有封,皇后的下葬仪式也没有,可谓十分凄惨。
‘叁’ 干隆皇帝是最爱富察皇后吗那如懿传演的又是和娴妃的爱恨一生,皇帝爱谁呢
干隆最喜欢的毫无疑问是富察皇后。干隆对娴妃没什么感情,只是一般人罢了。到后来,干隆对继皇后恨之入骨,娴妃连帝陵都没进去。
富察皇后病逝于东巡途中,此后干隆东巡从不入济南城!
对富察皇后葬礼及其隆重,葬礼上没伤心流泪的皇子,干隆严加斥责,直接剥夺他们的继位资格!
对葬礼有异议,没尽心尽力的大臣多达数十位,~~~干隆对他们的惩罚是——杀!
富察皇后生前居住长春宫,皇帝规定长春宫所有摆设不许动一样,他自己每年都去默默的坐着!(此做法持续40余年)
干隆一生作诗太多,几万首诗,其中还不错的有400首左右,其中有100多首写富察皇后!
富察皇后的俩个儿子,干隆均秘密立为太子,但不幸都夭折了!
我们再比较一下娴妃
本身没什么感情,只是资格老。又讨好太后,皇帝对她就是得过且过!
娴妃葬礼一共花了200两银子,没有举行国丧!
娴妃于南巡途中被遣送回京,干隆回京后马上收回了册封的金册,金印。
娴妃身边伺候的宫女只有俩个。按照清朝规制,只有答应才配2名宫女。
娴妃没有被葬入帝陵,而且葬入妃园寝,还是附葬的,她自己连单独的宝顶和牌位都没有。
大臣有觉得干隆对她过于苛刻的,上折子劝皇帝,干隆严加斥责,革职,抄家,发配!
以上都是正史,可不是电视剧哦!从干隆的做法可以看出,干隆深爱富察皇后,对娴妃那是恨之入骨!
如懿传是作者凭空想象的,完全不符合历史,不用当真。
富察皇后~孝贤纯皇后!“贤”字可见干隆多爱她!
娴妃~继皇后~废后!没有封号!没有谥号!
‘肆’ 娴妃不缺家世又深得干隆喜欢,为何却第一个进冷宫
娴妃是干隆帝的妃子,电视剧《如懿传》中的如懿就是以娴妃为原型的。娴妃的家族是满洲大氏族乌拉那拉氏,可以说是家室显赫。干隆原本也十分宠爱娴妃。可就是这样一个有家室背景,又深得干隆喜爱的妃子,为何却被打入冷宫呢?剖析原因有如下几点:一、娴妃并不是干隆最喜欢的妃子;二、后宫争宠,娴妃被慧贵妃、嘉贵人等联合陷害。
还有一说,就是干隆内心其实非常恨娴妃,因为娴妃与富察皇后之死有脱不了的干系。在《延禧攻略》中有一段娴妃开始变腹黑的情节。是说娴妃娘家发生变故,弟弟惨死狱中,娴妃的内心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她悟出一个道理,想保全自己和家人不受伤害,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唯有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才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大。娴妃原本天资聪明,她表面不动声色,暗地利用各种手段扳倒皇后,最终得到皇太后的信任,坐上皇后的位置。后来娴妃真面目被拆穿,干隆对他更是恨之入骨,将她打入冷宫,死后连个名分也没有。
‘伍’ 历史上的干隆到底对娴妃有多讨厌,死后都还让其寄人篱下
干隆皇帝对“娴妃”的厌弃可谓是刻骨铭心,不仅将她葬入妃陵,还是以一个低微的嫔位身份下葬,就连她的儿子在她死后也遭到干隆皇帝不断地打压,由此可见,干隆皇帝实在是恨透了娴妃。关于历史上的乌拉那拉氏皇后,其实很少有史料记载,因此她究竟是乌拉那拉氏还是辉发那拉氏,其实都很少有人清楚,但是这样一位下落不明的女子却做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妃嫔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而后,乌拉那拉氏皇后就独自生活在宫中,死后更是被干隆皇帝以“嫔位”身份入葬,她的家族之人也是被不断打压,就连她与干隆皇帝的儿子十二阿哥永璂,也因为她的缘故,被干隆皇帝厌弃。
‘陆’ 《延禧攻略》热映,想知道历史上干隆到底爱不爱皇后
世上竟真有这样至善至美的爱情——他是一代帝皇,妃嫔无数,却独爱她一个。哪怕她已经死去半个世纪,仍旧是他最爱的那一个。
干隆帝承上启下,开清代盛世,文韬武略,风华绝代。他寿命最长,享福最多,自称“十全老人”, “文治”、“武功”可谓轰轰烈烈,干隆一世风流佳丽如云,但他也有过钟爱一生的女人,而且从两小无猜直到耄耋晚景,爱得念念不忘铭心刻骨。这个女人就是他的结髪之妻,史称孝贤纯皇后的富察氏。
貌美如花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在他眼里,如同尘埃。有诗为证:
凉秋率感人,况逢形影单。
九御咸备位,对之吁若空
这是干隆帝为富察氏所做的诗歌,三宫六院,嫔妃齐备,可是面对她们,简直就像面对虚空一样。在她死后的五十一年,干隆纵使临幸过无数女人,心中也只有她一人,他已养成了终其一生的独宿习惯,不曾与任何妃子同榻而眠,漫漫长夜,只一人独过。
那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富察氏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美丽温柔,才华横溢,高贵端庄,在一次选秀中,雍正一眼便认定,这位秀外慧中的贵族少女具有母仪天下的风范。雍正五年被指婚干隆做福晋,婚后,干隆与富察氏鹣鲽情深,恩爱逾常。《清宫词》如此记载“孝贤皇后事孝圣皇后最得欢心,高宗称其淑德为古今贤后,故侍遇后族宠贵无比……圣心眷注亦古今所罕见也”。大意是孝贤皇后侍奉皇太后最得欢心,干隆称她的美德为古今的贤德皇后,所以对待皇后的家族无比宠爱,皇帝对她的垂爱关注在古代是罕见的。
富察氏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过门后不但悉心照顾丈夫,对他体贴备至,还竭尽全力孝敬婆婆。她每天都殷勤地去婆婆寝宫请安,并常常嘘寒问暖,伺侯她用膳,恪尽一个儿媳的本分,深得婆婆的喜爱。
富察氏是一位既聪明透顶,又天真烂漫,既精明过人,又大气温柔,既识大体,又重小节,既善解人意,又有原则,既含蓄婉约,又可以笑唾檀郎的女人。在他忙于事业时,她以自己的精明协调管理后宫,安排照顾皇子的生活和教育,让他不致分心。在他遇到困扰情绪烦躁之际,她如同一朵解语花,迅速读懂他的内心,恰到好处的轻轻一握手,亲手递过来的一片小吃,不声不响在他颈后的一个深吻,能给他极大的安慰,让他的心境迅速走出阴郁。当他心情极佳,精力无处发泄时,她又能陪他纵情玩嬉,陪他在围场纵马奔弛,甚至偶尔也一试挽弓射箭。
两情相悦中,富察氏成了干隆的知己。花前月下,他们曾多少次海誓山盟,今生今世,永不分离,深深内院,绣帘轻启,他们曾多少次相偎相依,看纤云渡月,银汉晓转,共品人生的甜意……干隆有次去关外,对皇后说起关外旧风俗,先祖在刚刚创业的时候.衣服的装饰品都是用绒毛缝在袖口,非常简朴。富察氏懂得干隆的意思,便特地做了一个绒毛缝成的燧囊献给干隆,以示皇上不忘刨业艰难,干隆大为感动,把她缝制的燧囊一直戴在身边。
富察氏还是一个体贴的女子。在别的妃嫔眼里,获得干隆的宠爱才能保证她们毕生的荣华富贵,在富察氏眼里,干隆是天下的皇上,却只是自己的丈夫。干隆皇帝患了严重的痔疮后,太医叮嘱要静养一百天才能痊愈。富察氏闻听此言,就搬到了寝宫的外屋居住,悉心照顾百天,直至干隆康复,这样的女子,怎能不让干隆感动?
她是一位幸运的皇后,却是一个不幸的母亲。原本幸福的婚姻在反复失去孩子的痛苦下,蒙上了阴影。
干隆是一个浪漫的男人,朝朝暮暮,踏遍红尘路,携手并肩,倘徉山水间,在国泰民安的康乾盛世,这是他的梦想。干隆十三年,为了缓解皇后失子之痛,干隆带皇后出去散心,不曾想这个决定却是他们夫妻的永诀。富察氏因爱子夭折,悲痛成疾,加上路途劳顿,于济南一病不起。在山东德州,她撒手人寰。
结发二十二年,他和皇后如同两棵相互依靠交织成长的大树,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成了对方的一部分。皇后离去的半年之内,表面上,皇帝仍然在全力处理国务,然而悲悼之情象潮水一样经常突然袭击皇帝的心头,悲痛的巨流频频卷起,让皇帝什么也坐不下去。经常处理不下去。一连数月,皇帝都睡不实觉,动不动就觉得皇后还有身边,频频惊醒。太监注意到,一向严谨精明的皇帝变得迟钝了,无目的的活动增多,工作没什么效率,常常走到一处,却忘了自己是要寻找哪个奏折。有时刚说过的话,忘得一于二净。后宫上下都提心吊胆,因为已经有太多人让皇帝莫名其妙在发火。
壮年丧妻,使一向睿智温和的干隆暴躁不已,他先从自己家族内部发难,挑剔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对皇后之死毫无哀慕之诚,从而被剥夺了他们被立为太子的资格。然后又拿朝廷大员开刀,以外省官员不前来奔丧和部分官员丧气剃头等种种理由,分别以革职留任、降级调用或赐以自尽的方式处理了百余位官员,由此可见,富察氏的崩逝在干隆帝心中引发的是一场山崩地裂班的震荡。
为了表达心中压抑的思念,干隆帝便和着眼泪写下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悼亡诗,这些诗句句发自真情,在干隆帝的诸多诗作中属于最上乘之作。因为透过这些诗,你看到的不再是那个自信满满的雄主,而是一个深情而执着的丈夫对亡妻的无限追怀。
又是一年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干隆帝来到圆明园,看到物是人非,不由得感慨“榭
柳台花依旧荣,触怀无处不伤情”。雨后来到瀛台,想起曾经和孝贤皇后一起听雨观景的情形,不觉悲从中来,又发出“孑然或暂来,怆尔独延伫”的叹息。连举头望明月,都会萌生出“同观人去遥,玉轮依旧朗”的怅惘。故地重游,最能勾起人的感伤,不论走到哪里,他始终都会看到昨日的欢愉,想起今天的寂寞。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旦到了节日,别人家夫妻双双还家团聚,享受家的温馨,而干隆帝只有独自伫立,黯然神伤,回想起七月十八日这一喜结连理的日子,由不得嗟叹“嫌人称结发,嗟我失齐眉”。由于忧思过度,刚到壮年的干隆帝就开始满头生华发了,看到青丝转眼间变为白发,他不由得生出一股浮生若梦的感觉,仿佛从相遇到相爱再到诀别都是一场春梦而已。为了感受往日的气息,干隆帝特地在长春宫,即孝贤皇后生前的寝宫保留了皇后在世时的陈设。这样,每当思念皇后的时候,干隆帝便会信步踱回这个熟悉的房间,静静地伫立其中,用手抚过一件件家具,感受着上面残留的皇后的气息。
孝贤皇后是死在一条青雀舫上的,为了留住她最后的气息,干隆帝曾经命人将这艘大船运到北京城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这艘青雀舫体积非常庞大,根本无法从城门穿过。大家都知道干隆帝太过伤心,恐怕有点丧失理智,便开导他,结果他执拗地说: “既然城门挡住了,那就把城门拆掉。”最后,礼部尚书海望急中生智,便命人搭起木架从城墙垛口通过,上设木轨,木轨上铺满鲜菜叶,使之润滑,千余名人工推扶拉拽,费尽力气,终于将青雀舫运进了城内。
睹物恩人非但不能缓解心中的痛苦,反而更加加剧了干隆帝对死去皇后的思念。于是,
他一遍遍地责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夺取了自己心爱的皇后?他一度责怪自己不够体贴,对她缺乏呵护,才导致了她的早天。一度又将罪责归于孩子身上,认为是接连生子导致了她的身体受损,为此,他曾写下诗句“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当初盼梦熊”、 “一纾愤懑酹金卮,柳翼行将发引时。此去想应兄待弟,都来何致母随儿。”表示宁愿不要儿子,也要留住自己的爱妻。
生死大限,即便是帝王也无法越过,所以在伤心之余,干隆帝也尝试过开导自己,放下悲痛,一切向前看,写下了“达人应尽知,有生孰免逝。况年近不惑,亦岂为夭厉”的句子。但这些都是自欺欺人,他的心中始终无法释怀,尤其是对她的韶华早逝,常常感叹“犹惜窈窕质,忽作朝云翳”。
干隆帝在孝贤皇后死后还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但是任时间匆匆流逝,孝贤皇后的一颦一笑依然在他心中清晰生动。其实,在他的意识里,孝贤皇后并没有离去。每当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或者遇到一些特殊的日子,他总会去静安庄说给地下的她听。国家无后不行, 干隆帝尽管沉湎在伤心之中,依然不得不为大局考虑,另立新皇后,但在册封之前,他特意去静安庄奠酒告知亡妻,以求得她的谅解,显示自己对她生死不渝的忠诚。在自己的四十大寿时,干隆帝在皇太后的多次催促下,立
那拉氏为皇后。看到大家欢喜的庆祝,他不得不强颜欢笑,回去之后却写下了缅怀亡妻的诗句:“净敛缃云碧字宽,宜呖嘉兴物皆欢。中宫初正名偕位,万寿齐朝衣与冠。有忆那忘桃花节,无言闲倚桂风寒。晚来家庆乾清宴,舰眼三年此重看。”
生活的往事仍念念不忘:“事远重提处,能忘独旦歌。”他常常感慨:“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就是说你那么早就走了,我一个人活得再长,又有什么意思呢?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
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这首深情款款的,对往事饱含热泪的诗,写于干隆五十五年。时年80岁的老皇帝,在孝贤皇后的陵前,满怀忧郁的倾诉自己的深切追忆与黯然回首的情感。干隆在残烛之年,还念念不忘自己的这位皇后,想着自己很快就可以和他的皇后在地下团聚了。让如今的我们,一时间忘记了,他曾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而仅仅是一个,邻家痛失爱妻的耄耋老人。我们可以批评他自私,可以指点他的无知,甚至于指责他的夜郎自大!但是,就在此时此刻,我们的心和他一样,充满着伤感,抑郁的情愫......
嘉庆元年(1796)三月初九,八十六岁高龄的干隆帝带着新即位的嘉庆皇帝一起来到了孝贤皇后的坟前,这是他最后一次来祭奠妻子了,此时的他已经与孝贤皇后阴阳相隔长达半个世纪。看着坟前亭亭如盖的松树,他写下“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暮春中浣忆,四十八年分”的诗句,并在“四十八年分”一句下注释道: “孝贤皇后于戊辰大故,偕老愿虚,不堪追忆!”
孝贤皇后虽然英年早逝,但是能够在死后四十八年内时时刻刻为自己所爱的人思念,如果死后有灵,应该也很幸福吧。
干隆写给孝贤纯皇后的诗有上百篇,篇篇见真情,干隆把这些诗收入《御制诗》出版,让后人去评说。这对于一个皇帝而言,这是多么需要勇气啊。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真正的爱情,从来都不是昙花一观,而是在沧海桑田中念伊一生。
‘柒’ 历史中干隆和娴妃的真正情感是什么
历史中干隆和娴妃的真正情感是:
中宫不可一日无主,尽管干隆对孝贤皇后的离去十分悲伤。但不久,他就晋娴贵妃那拉氏为皇贵妃,摄六宫事。这就是他的第二位皇后,也是《如懿传》中的青樱原型。雍正十二年(1734年)年轻弘历7岁的那拉氏被指婚为宝亲王侧福晋。
干隆二年封娴妃。早年娴妃和干隆也十分恩爱,而且那拉氏也很讨太后欢心。干隆十年(1745年)晋娴贵妃。干隆十三年(1748年)孝贤纯皇后去世后又成为皇贵妃。干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成了干隆的第二位皇后。
干隆十七年(1752年)生皇十二子爱新觉罗·永璂,干隆十八年(1753年)生皇五女,干隆二十年(1755年)生皇十三子永璟。干隆三十年(1765年)闰二月十八南巡之时,这位和如懿一样执拗正直的女人,劝说干隆不成,因剪发触犯国忌失宠失权幽居冷宫,次年就过世了,年仅49岁。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干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捌’ 干隆到底爱不爱如懿
前面是因为被魏嬿婉陷害,干隆才对如懿有所厌弃,夺了她的封号,禁足翊坤宫,连伺候的人都撤走了,只剩下容佩和一个宫女,平时的吃穿用度更是非常刻薄,甚至连答应位分的妃子都不如。那么,后来呢?如懿的冤屈已经洗白,明知道那些事都是魏嬿婉所做,如懿受了多大的委屈他心里十分明白,为什么对如懿还是那么残忍?
从这7件事,足以证明干隆对乌拉那拉氏的感情!若不是真爱,走个过场便罢,何必如此大张旗鼓?最后对如懿那般狠心,也许正是爱之切恨之切吧!而抹去其踪迹可能是遵循如懿自己的心意,还她一份自由自在!但在干隆驾崩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把自己的一缕白发和如懿的断发放在了一起,希望来世可以为结发夫妻。
‘玖’ 《延禧攻略》中干隆不爱娴妃,在历史上他们的关系到底如何
我个人觉得干隆对娴妃是不爱的,可能当时必须要立后,干隆觉得娴妃温婉娴静,又受太后喜欢,为了利益或者别的,册封了娴妃为皇后,她死的时候只花了2、3百两的银子,而且葬在了妃陵,应该是历史上最惨的皇后了,可见干隆对她毫无感情。
在这部剧中,我个人还是很喜欢娴妃这个角色,最初的娴妃温婉娴静,与世无争,从不参与宫斗,即使当时她母亲百般哀求,她也坚守自己的原则,当她弟弟病死,母亲撞倒在自己面前,父亲行贿入狱后,娴妃的生活开始转变,她发现自己一直坚守的信仰如此可笑,只有地位和权利才能让她活下去,她用自己的城府、手腕、能力一步步向上攀登。
‘拾’ 娴妃坐上了皇后的位置,为何还是无法改变其悲惨的一生
娴妃对干隆用情太深,对感情过于执着,但是却不知自古帝王多薄情的道理,一直以自己的真性情面对干隆,不懂得如何去取悦一个帝王,更不懂得一生只依附男人而活,正是因为她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得个性,所以才无法哄得干隆开心,因为她从来都是真实的她,不懂得虚与委蛇,也不懂得唯命是从。娴妃身为后宫的女子,将感情放在第一位,就是娴妃最大的悲哀,也是导致她悲惨命运的原因。
在干隆的眼里,娴妃只会一直的惹怒他,就算娴妃是皇后了以后,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性格,从来不会迁就干隆,干隆厌倦了这种感觉,也觉得娴妃不配做自己的皇后。对于娴妃的忠言逆耳,干隆听不进去,还会大发脾气。干隆和风尘女子来往的时候,已经贵为皇后的娴妃去劝告他不要失掉了皇家颜面,惹怒了干隆,娴妃最终断发为祭,被干隆打入了冷宫,日子自然不会好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