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上的朱棣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虽然明史有很多错漏和问题,但至少在对朱棣的评价上,在我看来,史料中无出其右者,我之前很少引用古文,最多只是引用只言片语,用来说明出处,但此段文字实在是神来之笔,在下本欲自己动笔写评,奈何实在不敢班门弄斧,故引用如下:〖赞:“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朱棣都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人,这个人冷酷、残忍、权欲熏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绝对不想和这样的一个人做朋友。但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皇帝。一个皇帝从不需要用个人的良好品格来证明自己的英明,恰恰相反,在历史上干皇帝这行的人基本都不是什么好人,因为好人干不了皇帝,朱允炆就是铁证。一个人从登上皇位成为皇帝的那一天起,他所得到的就绝不仅仅是权位而已,还有许许多多的敌人,他不但要和天斗、和地斗,还要和自己身边的几乎每一个人斗,大臣、太监、老婆(很多)、老婆的亲戚(也很多)、兄弟姐妹,甚至还有父母(如果都还活着的话),他成为了所有人的目标。如果不拿出点手段,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很容易被人找到空子踢下皇位,而历史证明,被踢下皇位的皇帝生存率是很低的。为了皇位,为了性命,必须学会权谋诡计,必须六亲不认,他要比最强横的恶霸更强横,比最无赖的流氓更无赖,他不能相信任何人。所以我认为,孤家寡人实在是对皇帝最好的称呼。朱棣就是这样的一个恶霸无赖,也是一个好皇帝。他精力充沛,以劳模朱元璋同志为榜样,每天干到很晚,不停的处理政务。他爱护百姓,关心民间疾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他的统治下,明朝变得越来越强大。荒地被开垦,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仓库堆满了粮食和钱币。经济科技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了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他制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也很好地执行了这些政策,使得明朝更为强大,如果要具体说明,还可以列出一大堆经济数字,这些都是套话,具体内容可参考历代历史教科书。我不愿意多写,相信大家也不愿意多看,但值得思考的是,这些举措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做过,也取得过不错的效果,为什么朱棣却可以超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公认的伟大皇帝呢?这是因为他做到了别的皇帝没有能够做到的事情。
朱棣终于坐上了他的宝座,他认为这是自己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为之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功败垂成,才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和成功。而在短时间的兴奋后,朱棣立刻意识到,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清除那些反对他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于是历史上一幕罕见的暴行开演了。
很多人发出朱棣是变态杀人狂之类的感叹,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是一个有两张面孔的人,他的残暴只是对准那些反对他的人,而这些屠杀反对者的暴行并不能说明他的强大,恰恰相反,却说明了他的心虚。
② 篡位的明成祖朱棣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首先介绍一下朱棣的背景,朱棣生于应天府,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在老家凤阳时对民情颇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尽⑷?子晋王朱?6?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于1402年7月17日登上皇位。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棣即位后,曾先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南收安南。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朱棣设立了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派遣郑和先后六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及印度河沿岸国家的联系;
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满清统治者编的《四库全书》对于反映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抽毁,对于不得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对后世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朱棣十分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他的努力之下,社会经济也发展地非常快,而国家的统治也变得更加牢固,明朝的国力已经达到了顶峰时期,表面上看永乐这两个字代表的是永远安乐,而这也是明成祖的一个美好愿望,每个皇帝都希望在自己的统治中可以做出一番作为让百姓安乐,而明成祖非常注重农业,在政治上又非常地勤奋,对人才十分地尊重和敬重,所以他的愿望也变成了现实,人们的生活果然安乐起来,所以后世的人们总会称呼他为永乐大帝。明成祖是一位十分伟大的人物,他千辛万苦地夺得了王位,之后为明朝的国力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可以说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人。
永乐十年以后,为打击北元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朱棣开始了北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征的频率越来越快。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
他不是个好人,逆取皇位,残忍嗜杀,诛十族、瓜蔓抄,阴险狡诈;
他是个好皇帝,迁都北京,北征蒙古,修大典,下西洋,功绩辉煌。
③ 朱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朱棣是个野心勃勃、胸怀天下的人。
人物简介:
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轶事典故
1、感情世界
说起朱棣生命中的奇女子,当仁不让的是徐皇后,她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这位徐皇后,能文能武,史称其“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徐王妃身体里流淌着大将徐达的血液,平常文静有加,但毕竟是将门之女。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朝廷派李景隆围攻北平,而此时的朱棣前往宁王朱权那里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旦夕。徐王妃在危急之中披上战甲,挽救了北平。
徐皇后曾经着书,采集《女宪》、《女诫》作《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她还经常劝帝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不要骄宠外戚。四十六岁那年,她因病去世,朱棣大为悲痛,谥曰仁孝皇后,此后的十几年再没立过皇后。可见徐皇后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没人能够取代。
④ 《山河月明》热播,历史上真实的朱棣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的朱棣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是明朝的三任皇帝,被称永乐大帝,创造了一个永乐盛世的神话。是他五次亲征漠北,把敢于南侵的牧马民族拒之于沙漠之北。是他收复云贵和安南,使得华夏大汉民族有了长治久安的辽阔疆域,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他曾经也是做过很多的坏事,在他登上皇位后,对建文帝的旧臣进行了疯狂的屠杀,虽然有许多人认为朱棣是暴君,但是我觉得他的存在还是为国家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⑤ 历史上朱棣是个怎么样的人
朱元璋白手起家建立明朝后,政权需要巩固。一是元朝残余势力还留在蒙古,此为其一心腹大患。其二是在朱元璋开疆拓土时,有不少大臣付出了汗马功劳,他们在朝廷中有一定的地位,朱元璋害怕他们篡位。朱元璋就把他的几个儿子封为蕃王,这几个皇子就常年在外帮助朱元璋守疆土。这几个蕃王中,势力最强大的要属驻守在北京一带的燕王朱棣了,朱棣拥有非凡的军事才能,是一个很有实力和野心的人。
一语惊醒梦中人。朱棣恍然大悟。毕竟,自己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南京的,而“清君侧”是朱元璋定下来的。所以,朱棣马上率部奔向朱元璋坟头,毕恭毕敬地拜祭一番,各种痛哭流涕不在话下。这个劝说朱棣的人叫杨荣。朱棣为感谢他的提醒,登基后将他选入文渊阁,进行重用。
⑥ 明成祖朱棣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太宗朱棣,到了世宗时改成祖皇帝,这个本不该继承大统的人却抢了侄子的皇位,在讲究法统和道统的年代必定争议颇多。想了解朱棣是个怎样的人,就必须知道他做过哪些事,以求管中窥豹,洞察陛下非人的内心世界。
一,四皇子燕王朱棣
朱元璋不缺儿子,朱棣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如果硬要挑一件事儿让太祖记得明白,应该是陈友谅大举进犯之时。那年太平县告急,让正在抢地盘的朱元璋火速救援,而就在这时朱棣出生了。关于他的母亲,坊间有许多传闻,有人说是马皇后所生,有人则说是庶出的。在靖难之役后,所有皇家纪录均被篡改和销毁,已经无从查证。
那些参与反对自己的官员家属,数万人被流放到位于辽东的努尔干都司,那段时间,南京天天在流血。在这些事情彰显了朱棣的双重性格,他勇武过人,能力超群,却极度缺乏安全感。这很可能和幼年时的压抑环境有关,朱元璋对皇子异常严厉,对大臣大肆杀伐,一切都让朱棣在幼小的心灵中培植了不安的分子。如今终于继承大统,他要杀光一切反对自己的人。上台后的朱棣虽然属于藩王造反,不过他更怕其他藩王造自己的反,所以又逐步收回藩王的权力。
三,父亲的基因
朱元璋生性多疑,谁也信不过,为了查探百官的动向并保卫自己,他成立了锦衣卫,这个特务机关可以绕过大明律行使皇家特权。可自从朱棣登基后,就觉得锦衣卫不够看了,为了扩张特务机关,永乐十八年他又设立了东缉事厂,这个机构更是无法无天,以至于后期人们把明朝的政治称为厂卫政治。
东厂最嚣张的时候可以明火执仗,跑到官员家里不问事由拖回去拷问,并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即便过去多年后,朱棣的猜忌心依旧很重,他从没有忘记寻找建文帝的下落,甚至郑和七次下西洋也只是因为锦衣卫得到密报,说建文帝和旧部已经逃至海外。
⑦ 朱棣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谈起朱棣,很有可能很多人都是会第一时间想起清廉正直等语汇。但就这样的一位皇上,却在民俗拥有被大家族人士革除,乃至要将他移除祖墓的传闻,这到底是真的吗呢?如果没有依据的话,毫无疑问不容易有那样的观点的。依照常情而言,朱棣是老人,晚辈们对他应当都是会很崇敬才对,怎么会发生那样的情况呢?
受人诟病的帝位大家都知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孩子,古时候大家注重长兄为正统,他想干皇上的话,排也排不上他,上面有三个哥哥,并且明太祖朱元璋尤其钟爱大儿子朱标。朱标当政28年,明太祖朱元璋累死累活的培养了28年,后有缘无份,明太祖朱元璋疼惜儿子,因此孩子人死之后,立了朱标底孩子建文皇帝朱允炆为皇太孙,承继他的君权。因此朱棣想干皇帝的话,也是八竿子也当不上。
他是个自小被压抑感的皇上,懂忍耐,尚武学,和爸爸一样猜疑疑神疑鬼又缺乏安全感,他是个好儿子,没丢明太祖朱元璋的脸,却也是个消极怠工的大伯,他是个达标的皇上,尽管老百姓不一定喜爱。你一定不期待在永乐朝当名普通百姓,由于相比明洪武朝,税沙袋绑腿了许多,各种各样兵役徭役绵绵不绝,可做为后人人,五伐蒙古族的小故事充足说大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