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韩信是怎么死的韩信在历史上算是个什么样的人
韩信是被刘邦的皇后杀死的。当时,汉高祖年老日益多疑。授意皇后,于是。。韩信死了、
韩信是个有才又自大的人。
以下来自别处详细答案:
韩信(?-前196年),淮阴(今江苏 淮安)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着名战例和策略。韩信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汉太祖高皇帝战胜主要对手西楚霸王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 钟室。
目录 [隐藏]
1 早期 2 登台拜将 3 暗渡陈仓 4 诸侯大败 5 自立齐王 6 助汉灭楚 7 鸟尽弓藏 8 评价 9 佚事 10 参考资料 10.1 脚注
[编辑]早期
韩信还是平民时,既当不了官,也无法经商过活,经常寄食于他人,为众人所厌。后来加入了楚营项梁的起义军。前208年项梁死后便成为西楚霸王部下,曾经数次向其献策,但项羽没有采纳。韩信在项军内仅任炊事兵与守门官,认为没有前途,于是在前206年,汉王刘邦进入汉中郡、武都郡、巴郡与蜀郡时,韩信逃离楚营,投奔汉王刘邦。
韩信最初未被汉营重用,后因为涉嫌犯军法被判斩首之刑,行刑时,已有十三人被斩,临到韩信,他见到夏侯婴,便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意:君上不是想要天下的吗?为何要斩壮士呢?)夏侯婴感惊奇,释放韩信,再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任韩信为治粟都尉,但韩信并不满足于此。
[编辑]登台拜将
韩信与萧何谈话数次,萧何对他印象深刻。在南郑过了一段时间,韩信估计萧何已向刘邦推荐自己,却没音讯,感到不受重用,于是离开汉营,准备另投明主。萧何闻讯,认为韩信如此将才不能轻易失去,于是不及通知刘邦便策马于月下追韩信,终于劝得韩信留下。
起初,刘邦听说萧何逃出,十分惊恐,后来听说他是为了追韩信,于是问他:“这么多人逃回东方,你都不追,为何却追韩信?”萧何于是向刘邦再荐韩信:“那些逃走的将军们是很容易随手得到的,至于韩信这样的英才,天底下的人群中绝对找不到第二个!”(原文:“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刘邦接纳建议,模仿古代筑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即汉军总司令。拜将后,韩信立刻向刘邦剖析天下大势,并提出其战略。刘邦同意,并依其计划部署。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编辑]暗渡陈仓
项羽分封诸侯,不足一年,齐国已生内乱,项羽于是亲率楚军北上镇压。前206年八月[1],刘邦出兵进攻关中,由韩信领军“暗渡陈仓”,突袭雍王章邯;汉军大胜,旋即攻占咸阳,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投降,关中大部份归顺汉王刘邦。 (须注意:《史记》等正史均没有提及“明修栈道”一事。)
[编辑]诸侯大败
当章邯还坚守废丘时,刘邦留下韩信围攻废丘自己则联合其他项羽十八诸侯,趁项羽还在齐国时,于前205年领联军五十六万人[2]攻占项羽首都彭城。项羽领兵三万回师彭城,刘邦这时还在沉迷享乐,结果在彭城之战惨败,退至荥阳。萧何即动员关中老弱和未傅者,让韩信带往荥阳前线救援刘邦。之后,韩信率兵在京城和索城(都在荥阳附近)之间击退楚军,使楚军不能西越荥阳。
魏王魏豹附楚反汉,刘邦派韩信领兵攻魏,韩信突袭魏国都城安邑,擒魏豹。随后韩信率军击败代国,这时汉营调走他旗下的精兵到荥阳抵抗楚军。韩信继续进军,在井陉 背水一战,以少数兵力击败号称二十万人的赵军,擒赵王赵歇。韩信听从广武君 李左车建议,派人出使燕国,成功游说燕王归附汉王。
[编辑]自立齐王
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齐国结盟,齐王田广答应,留下郦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韩信已奉刘邦命攻齐,在得知郦食其成功说服齐国以后,原本打算退军,但蒯通以刘邦并未发诏退军为由,说服韩信不要把功劳让给郦食其,韩信听从,攻击未作防备的齐国。田广得知消息后极为愤怒,烹杀郦食其。韩信击败齐军,田广引兵向东撤退,并向项羽求援。韩信在潍水以水计击败田广和楚将龙且的联军,龙且战死,韩信陆续攻占齐地。
前203年,韩信以齐地未稳为由,自请为假齐王(假,有代理的意思),以便治理。当时刘邦正受困于楚军的包围下,不得不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劝谏,封韩信为齐王。
项羽自知形势不妙,派武涉游说韩信叛汉,韩信以汉对他有恩为由拒绝。蒯通认为刘邦日后必对韩信不利,多次耸恿韩信把握时机,脱离汉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势。而韩信自认为劳苦功高,“汉终不夺我齐”;蒯通则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相劝。但韩信始终抱着“汉终不负我”的幻想,而不忍叛汉。
[编辑]助汉灭楚
前203年,刘邦与项羽议和,停战,以鸿沟为界。不久刘邦听从陈平之计毁约,出兵追击东归的项羽,但韩信及彭越没有派兵助战,汉军在固陵被项羽大败。刘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答应韩信及彭越事成后封地为王。韩信及彭越终于带兵会合刘邦,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大破楚军,最后迫使项羽撤退到垓下,项羽突围到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自刎而亡。
[编辑]鸟尽弓藏
项羽死后,刘邦迅速夺取韩信的兵权,并改齐王为楚王,移都下邳。
逃亡部将钟离昧素与韩信交好,韩信便将其收留藏匿。刘邦得知钟离眛逃到楚国后,要求韩信追捕,韩信则派兵保护钟离眛的出入。
前201年,有人告发楚王谋反,汉太祖刘邦采用陈平计策,以出游为由偷袭韩信。韩信有意发兵抵抗,自陈无罪,但又怕事情闹大,钟离眛则自刎。韩信带着人头于陈(今河南 淮阳)向刘邦说明原委,刘邦令人将其擒拿,韩信大喊“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后来刘邦赦免韩信,韩信被降为淮阴侯。
韩信自己功高震主,常称病不出。
汉太祖十年,陈豨起兵造反,吕后与萧何密谋,伪报陈豨已死,在韩信前来祝贺时趁机擒获,以声称有密告指出他与陈豨共谋,将韩信处以五刑后打死于长乐宫钟室,并诛连三族,后世人称:“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
刘邦平定陈豨返回之后,得知韩信已死,“亦喜且怜之”。刘邦问韩信死前说了什么,吕后回答韩信后悔当初不听蒯通之计。于是刘邦下令捕捉蒯通。蒯通辩称“当时只知韩信,不知陛下”,而被赦免。
传说中,刘邦曾允诺,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于汉土,绝不加兵刃于身。”故韩信被杀时,吕后吊之于长乐宫大钟之内,头为大钟所罩,不见天日;脚悬空于地面:所以无法顶天立地。吕后也使用竹刀(削尖的竹子),或说是用桃木剑,而非以兵刃(刀、剑之类,有刀刃的武器)将其杀死,以不违背当年的“承诺”。
太史公司马迁对此评价为:“……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表面上骂韩信,实际上是将汉太祖的刻薄寡恩表露无遗。
[编辑]评价
明代茅坤论韩信:“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 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史记钞》)
[编辑]佚事胯下之辱,歌川国芳绘
今天在淮安还有汉韩侯祠、胯下桥和漂母祠,纪念韩信及其事迹。民间传说韩信发明赌具,可带给民众偏财运。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以韩信的典故为名的成语。刘邦曾问他:“你觉得我可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刘:“那你呢?”韩:“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刘:“那我不是打不过你?”韩:“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
“漂母进饭”一词说的是韩信早年穷困潦倒,在淮阴曾受过一个替人洗衣为生的妇人(漂母)的餐饭接济。韩信曾表示将来必定报答。漂母怒道:“大丈夫自己都不能维生,我是可怜你才帮你,哪里是为了报答!”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回到淮阴,找到了漂母给了一千两黄金。
韩信在淮阴还曾受到过重大侮辱。淮阴市井有人生事,找到韩信说:看你一直带着剑,但是我猜你是个胆小鬼。你有胆量就刺我一剑,没胆量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看了这人很久,最后甘受“胯下之辱”。韩信封楚王后,找到了这人,封他为中尉,并对众人说:“这是一个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难道我不能杀他?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是为了做大事啊。”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指韩信一生成败,从被刘邦重用到最终被处死都源于萧何的影响。“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则又指当年漂母施舍救了他一命,最终还是死在另一个妇人吕后手中。“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 韩信被吕后设计杀害,相传萧何为保存其血脉,命蒯通匿藏其子于广东。另见卓姓、韦姓。
⑵ 战力无双未尝败绩的韩信,最后结局为啥那么凄惨
所以对于韩信,就有了另外一个我们熟悉的说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萧何和吕后的哄骗之下,韩信在毫无防备的状况下,被斩杀于长乐宫之中,这次刘邦彻底的安心了,虽然杀韩信不是刘邦授意做的,但是却也是刘邦默许的,《汉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是:高祖已破豨归,至,闻信死,且喜且哀之,可见刘邦对于韩信的死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却也有些伤心,毕竟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至此一代军神,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的故事算是彻底的落下帷幕了。
⑶ 韩信是怎么死的死法如何
韩信是被吕后与萧何合谋算计,诱杀于长乐宫钟室。
韩信出身贫寒,放纵不羁。参加秦末农民战争,投奔楚将项梁和项羽,没有得到重用。后来投奔沛公刘邦,得到太仆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中途逃亡。经过重臣萧何力荐,拜大将军,制定汉中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夺取关中。
刘邦兵败彭城后,带兵大破楚军,平定魏豹。北伐代国后,将精兵献给刘邦,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支援刘邦清除项羽援赵奇兵,平定赵国全部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再次剥夺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 ,布阵于潍水,全歼楚将龙且二十万精锐。
奉命夹攻楚国,导致项羽签订鸿沟协议。刘邦听从张良、陈平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杀项羽失败。汉高帝五年,封为齐王,带兵会师垓下,围歼西楚霸王项羽。
定都关中后,慢慢解除兵权,封为楚王。收留楚将钟离昧,贬为淮阴侯。刘邦攻打代郡时候,遭到吕后与萧何合谋算计,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3)韩信死后历史怎么样扩展阅读: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
⑷ 韩信死后厚葬了吗
韩信之死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
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别说厚葬了,连家族都全部没有了。
韩信死因之一
韩信帮助刘邦打江山,追赶项羽,追到荥阳时,按兵不走了。刘邦不知怎么回事,去问萧何,萧何说:“他这是讨封哩。”刘邦立时就封韩信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封他“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韩信这才去追赶项羽,把项羽打败,为刘邦打下了江山。刘邦坐了江山后,怕韩信势力大,压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杀死韩信,可是自己亲口封了韩信“三齐王”、“五不死”,怎么杀他呢?他想了个杀韩信的办法告诉了吕后。
吕后召韩信进宫,对韩信说:“你犯下了谋反罪,君王叫我杀你。”韩信说:“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这事我得当面和君王说说。”吕后说:“哼哼,你见不着君王了,你看看你来在了什么地方?”韩信一看周围阴森森的,往上看顶棚遮得严严的看不见一丝天,往下看地上铺着毯子,看不见一点点地,又见不了君王,心里不由叫苦。没等韩信分辨,吕后又说:“君王封你'五不死',我们都按君王的意思办了。我知道你还要说:没有捆你的绳,没有杀你的刀,这些我们都不用。”说完,一挥手,两旁几十名宫女个个手拿棒锤,一拥而上,团团围住,一阵乱打,把韩信活活打死了。
⑸ 历史上韩信是怎么死的
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着有兵法三篇 。
(5)韩信死后历史怎么样扩展阅读
1.司马迁的评价:我曾经到过淮阴县,那里的人告诉我,韩信即使在一介平民时,志气也是和平常人不一样的。那时,他的母亲过世,家里贫穷,韩信无办法按照当时的礼节安葬母亲。但是,他却寻找到一个风水宝地——地势高并且宽敞平坦,可以容纳上万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作为母亲的墓地。我,也到过他母亲的墓地,果然和淮阴父老说的那样。
2.司马光的评价:一般人可能认为韩信是最早提出统一天下的伟大战略的人,他和刘邦一起在汉中起事,平定了三秦之后,就和刘邦分兵攻取北方,擒了魏王,夺取代国,打败赵国,威胁燕国,乘胜向东攻击并占领了齐国,往南又在垓下消灭了楚国,汉朝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大抵说来都是韩信的功劳。看他拒绝蒯彻的游说,在陈迎接刘邦,怎么会有反叛的心呢?!实在是因为他失掉了王爵而心里不快,才做出背叛谋反的行为。
3.刘邵:“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4.何晏:“此两将者,殆蚩尤之敌对,开辟所希有也,何者胜,或曰:白起功多,前史以为出奇无穷,欲窥沧海,白起为胜,若夫韩信,断幡以覆军,拔旗以流血,其以取胜,非复人力也,亦可谓奇之又奇者哉,白起破赵军,诈奔而断其粮道,取胜之术,皆此类也,所谓可奇于不奇之间矣,安得比其奇之又奇者哉。”
5.苏轼:“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
6.何去非:“言兵无若孙武,用兵无若韩信、曹公。武虽以兵为书,而不甚见于其所自用。韩信不自为书,曹公虽为而不见于后世。然而传称二人者之学皆出于武,是以能神于用而不穷。窃尝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学失者所通诵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则天下孰不为韩、曹也?以韩、曹未有继于后世,则凡得武之书伏而读之者,未必皆能办于战也。”
7.陈亮:“汉高帝所籍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萧何、韩信、张良盖杰然于其间。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于是张良以神仙自托;萧何以谨畏自保;韩信以盖世之功,进退无以自明。萧何能知之于未用之先,而卒不能保其非叛,方且借信以为自保矣。”
8.洪迈:“汉高祖用韩信为大将,而三以诈临之:信既定赵,高祖自成皋度河,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麾召诸将易置之;项羽死,则又袭夺其军;卒之伪游云梦而缚信。夫以豁达大度开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终于谋逆,盖有以启之矣。”
9.杨维桢:“韩信登坛之日,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此三秦还定之谋所以卒定韩信之手也。”
⑹ 韩信死后谁收的尸
韩信死后肖何收的尸。韩信的死和吕后、萧何两个人有关。不过,他们两个只是表象,背后的人应该是刘邦,毕竟刘邦才是皇帝,他有生杀大权。再说了韩信是国之栋梁,大汉三分之二的领土都是韩信打下来的。若是想要杀这样的一个社稷之臣,应该是会给刘邦商量过的。否则,吕后和萧何怎么会有这样大的胆子。
韩信介绍说明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被后世奉为兵仙,但这样一位建功立业的猛将,最后却被吕后诱杀,被杀后也没有手下的亲信士兵前来营救,甚至他死后都没有人为其收尸。
对于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的韩信,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他在历史上可是有着许许多多的经典事迹,在楚汉战争中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说韩信这个人物是汉朝建立起来的重要筹码,也正是韩信的存在让汉朝的江山得以发展壮大。
⑺ 淮阴侯韩信被杀死后,刘邦对他的后人怎么样
韩信作为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大将军,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他在军事上基本上没有对手,可惜最终还是死在了吕后的手里。那么韩信死后,他的子孙后代有没有活下来呢?
总结:韩信死的的确愿望,没个后代说不过去。说实话,没有韩信的话,刘邦压根就夺取不了天下,首先项羽这一关他就过不去。因为项羽军事能力太强,世上能对付项羽的,只有韩信。当初蒯通劝说韩信自立的时候,韩信却表示刘邦对他有恩情,他不能背叛刘邦。正是因为这种恩情作祟,使得韩信错失了夺取天下自立的机会。
由此可见,刘邦要感激韩信,大汉朝的建立也多亏了韩信。可就是这么一位功勋卓着的大功臣,最后却被吕后设计杀害。的确非常让人头疼。为此韩信没有留下个后代,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我们姑且还是相信《韦氏族谱》的记载吧,好歹让这样的英雄,给后世留下一点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