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东江门地区为什么叫五邑地区五邑有什么含义
广东省江门市所辖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个区县市人文风俗基本一致,在海外有大量五邑籍的华侨并团结一致,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
“邑”就是县的意思。历史上这五个地方都是县级单位,即使现在已经全部改称市/区,但行政上还是属于县级市。关于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三个有关名称:四邑、五邑和六邑(加上赤溪)。其中四邑用得最多。
在1983年,鹤山划入江门地区管理后,五邑成为官方名称,但在海外华人小区,很多人仍沿用四邑的称呼。
(1)江门历史叫什么扩展阅读
江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明代心学奠基者陈白沙、近代维新先驱梁启超、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故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让大文豪巴金先生为之陶醉的小鸟天堂。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与粤西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东邻中山、珠海,西连阳江,北接广州、佛山、肇庆。祖籍江门的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人口众多、分布全球五大洲,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
参考资料:网络-江门
2. 江门的历史沿革
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早在元末明初,这里便形成墟集。
江门的商品经济萌芽于14世纪,在蓬江区圩顶的地方有一个小圩集,每逢一、三、五圩期,邻近四乡的农民和渔民将生产的农副产品及鱼产品拿到这里销售或交换。后来圩集逐渐向海滩扩展,到16世纪,已发展成为“千艘如蚁集江滨”相当热闹的商品集散地。到了明末清初,更是“客商聚集,交易以数百万计”。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粤海关成立,在江门设立正税口,俗称“江门常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根据《中英缅甸通商条约》专款,江门成为了西江的第一个上下客货停靠站,属三水管辖的一个分支机构。同年10月,粤海关在江门设立办公所,这是首次以条约形成把江门定为人和商品入境的小关口,江门也就成为了西江南路对外贸易的水路交通枢纽和商品流通中心。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0年)江门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成为了五邑乃至粤西地区的对外通商口岸,清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初四(即1902年9月5日),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即《马凯条约》),将江门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相应设置海关。1904年3月7日,江门海关正式成立,粤海关把江门和甘竹两个常关划为江门海关管辖。
1904年3月7日,江门开放为对外贸易口岸时,将海关设在靠近河的东北入口2英里的西江右岸(即北街),在其对面有优良的锚地。因此,大吨位的船只无需进入河内,由民船或舢板将旅客和货物从城内运上大轮船”。
民国之前为新会县属地。
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
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
1951年1月从新会县析置江门市。后又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此时为新会县辖江门市。
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
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
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新会区辖原县级新会市的会城镇、大泽镇、司前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崖门镇、双水镇、罗坑镇、大鳌镇、睦洲镇,区人民政府驻会城镇,将原县级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管辖。
江门市2002年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及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辖区范围俗称“五邑”。共同的历史,同出一宗的地缘人缘,加上海外对五邑的影响,使江门五邑展现出丰富的民俗风情。其中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四县俗称“四邑”,加上鹤山则称“五邑”。江门市区为蓬江区和江海区。县级新会市于2002年6月22日并入江门市成为其第三个区。
3. 江门的介绍
江门,别称“五邑”,是广东省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濒临南海,毗邻港澳,属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2017年,江门市总面积950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56.17万人。
江门市地貌特征为北低西高,以低山丘陵为主,西南部及东南部较低,以河谷冲积平原和少数丘陵为主,地面标高在5~40米之间。全市山地丘陵面积达4400多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46.8%。
江门市河流属珠江水系和粤西沿海诸河两大水系,全市集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河流共26条。境内河流纵横交错,除过境河西江外,其中4条直接人海。
江门市维管植物183科618属118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紫荆木、白桂木、华南杉、吊皮锥、绣球茜草、藤槐等。森林面积430492.8公顷,森林覆盖率46.29%,林木林地绿化率93.75%。
江门市境内野生动物有兽类100余种、鸟类400余种、蛇类100多种、昆虫类200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共有24种,占广东省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25.8%。
江门以侨乡风情闻名,五邑地区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众多,遍布世界。共同的历史,同出一宗的地缘人缘,加上海外对五邑的影响,使江门五邑地区展现出丰富的民俗风情,有独特的节日、婚嫁、丧葬、饮食、娱乐等习俗。
江门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江门恩平是首个“中国温泉之乡”。
(3)江门历史叫什么扩展阅读:
早在北宋时期,江门是广州通海夷道上的“放洋”之地、国外朝贡船只停靠之地;位于台山市上川岛东面的乌猪山曾是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航标;上下川岛是葡萄牙人早期对华贸易的据点,当年分布在今天台山、新会沿海的一些卫所营寨守护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
其中,从明初设置的广海卫到沿用至近代的新地天主堂,涵盖了川岛、广海一带的明清历史,见证了”广府华人华侨海上丝绸之路第一港“(简称”广侨第一港“)的历史辉煌。
4. 广东省江门市地名的由来是什么
广东江门地名由来
江门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面积9,541平方公里,人口395万人, 辖蓬江、江海两区及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个县级市,是我国着名侨乡。
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江门建市前为新会县属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以后又先后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并入江门市区。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
江门市历史文化悠久,历史上哺育不少着名人物,其中有明末着名理学家、教育家陈白沙;近代维机关报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民主革命先驱陈少白;中国首位飞行师冯如;着名侨领司徒美堂等。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有东汉时期的新会玉台寺、唐代一行禅师观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元朝灭宋的新会崖门古战场等。
5. 广东江门的发展史是怎么样的呢
江门原属新会管辖。元末明初,江门形成商贾云集的重要墟镇。1904年,江门关在北街设立,为广东八大关之一。1925年,江门首次成为省辖市,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由新会县管辖,1951年再改为省辖市,之后先后由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1983年市管县新体制实行,江门被定为省辖地级市,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6. 江门有多少年历史
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 门,故名"江门"。江门建市前为新会县属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以后又先后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并入江门市区。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
江门市历史文化悠久,历史上哺育不少着名人物,其中有明末着名理学家、教育家陈白沙;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民主革命先驱陈少白;中国首位飞行师冯如;着名侨领司徒美堂等。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有东汉时期的新会玉台寺、唐代一行禅师观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元朝灭宋的新会崖门古战场等。
7. 江门市是哪个省的
江门,别称“五邑”,广东省地级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濒临南海,毗邻港澳;地貌特征为北低西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9505平方千米,辖3个市辖区和4个县级市;2019年末常住人口463.03万人。
江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是明代心学奠基者陈白沙、近代维新先驱梁启超、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故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让大文豪巴金先生为之陶醉的小鸟天堂。江门东邻中山、珠海,西连阳江,北接广州、佛山、肇庆。祖籍江门的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人口众多、分布全球五大洲,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江门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在地,着名的“中国侨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优势突出,开发腹地广阔。
8. 江门建于什么时候
江门行政隶属在历史上的变迁
江门五邑的历史源远流长。2000多年来,因为历史的变更,江门五邑地区行政隶属时分时合,变化很大。
溯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今之江门五邑地区在当时属南海郡。
东汉建发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始设置恩平县,后来几经变化,北宋时被废。至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割新会县德行都及阳江、新兴地复置恩平县。
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立新会郡,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新会开始由郡名改为县名,后经多次变化,其县境最大时期包括今之新会、台山、斗门、江门和珠海、中山、顺德、开平、鹤山等部分地区。
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今台山市置县,原名新宁县,录属广州府。清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成立赤溪厅,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赤溪厅改为赤溪县。民国三年(1914年)新宁县改为台山县,1953年赤溪县并入台山县。
清代顺治六年(1649年)割新会、恩平、新宁部分地方合置开平县。
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割新会、开平部分地方合置鹤山县。
江门市区,在元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形成圩镇。16世纪末贸易市场已扩展到河边,明代万历年间有“千般如蚁集江边”的盛况。17世纪初,江门圩已初具规模,有数条小街。清康熙元年(1662年)、三年(1664年)先后颁布了两次“迁界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店户被毁,江门成为废圩。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废除了“迁界令”,江门居民回归复业,才逐渐发展。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例》签订,规定将江门辟为通商口岸,并在北街设立江门海关。1925年8月,江门列为省辖市,设立江门市政厅。1931年2月,江门市被撤销,改为新会县属下一镇。1951年1月,江门市又由镇升格为独立建制的县级市。
民国以后的江门五邑地区行政隶属变动较大。民国元年(1912年)新会属广州府,此后曾属广阳绥靖处、粤海道、中区委员公署等。民国38年(1949年)台山、赤溪、开平、新会四县先后同属广东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9年(1920年)后,鹤山县属中区绥靖公署、第三区行政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江门五邑先后隶属粤中专区、粤西行政区、佛山专区、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等。
1983年6月,江门升格为地级市,辖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鹤山县及江门城区、郊区。同年8月增辖阳江、阳春两县�1988年2月,阳江、阳春两县分出)。1984年7月,江门市成立城区和郊区人民政府,从1992年4月开始,台山、新会、开平、鹤山、恩平先后撤县建市(县级),均由广东省直辖,省政府委托江门市代管。1994年3月,江门市对城区、郊区行政区域进行调整,以江门河为界,划分两区,城区更名为江海区(河南)、郊区则更名为蓬江区(河北)。为了有利于江门市的经济发展,近年又将新会市划入江门市的行政区,更名为新会区。
古人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包含着适应客观历史,顺应时代发展的哲理。江门人民会伴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向前迈进,把侨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的。
9. 江门地区有什么名胜古迹,鲜人为知的历史故事呢
1、白水带风景名胜区
白水带是江门市区的“肺部”。这里有40余座山峰,山峦岩谷之间有一溪流流经麻园乡,远远望去形似一条白色缎带,故称白水带。白水带有一溪、三泉、天山环抱,总面积有七百余亩。一溪即麻溪,三泉即红桃泉、龙口泉、涤净泉。
五山即大华山、锄头山、松仔山、红桃山、葫芦山。山泉涌出的流水清凉洁净,带有甜味、乡人称为“仙水”。数百年来人们誉称该处为龙脉圣地,争相前来游览朝拜。白水带溪边两侧建有水月宫、三圣庙、龙母庙、江天一览凉亭、青云桥、采莲船等遗址古迹。
风景区内有溪旁山麓、姻缘石、姻缘树及密密麻麻的鸭脚木、斜茶榕、假苹婆、相思树、山松树等百年以上的老树,浓船遮天。此外还有许多碑刻和楹联等,如岩下刻有清代黎渊题“鸣河”、“空山琴筑”的大字、翰林伍茎萃的字刻及里人周炽题的“麻园第一泉”。
2、茶庵寺公园(茶庵公园)
茶庵寺是江门市郊一处着名的名胜古迹,座落于江海区外海镇的五马归槽山麓,距市区约十公里,是一处风景幽美的好去处。相传唐朝天文学家、高僧一行禅师游岭南一带时,来到此地观察天象,绘制星图,在此结一小茅庐居住,以种茶度日,草庐名为“茶庵”。
一行高僧俗名张遂(公元682一727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与0之、张衡、李时珍齐名于世。一行高僧毕生致力于研究天文地理,漫游全国各地。
唐中宗神龙初年,他到过新会县,喜爱外海的五马归槽山,便在山麓搭起茅庵居留下来,晚上观测天象、绘制星图,对天文地理气象作深入研究。
茶庵附近一带的民众,十分敬仰一行高僧的学识与为人。明朝万历年间,外海地方有一位名叫陈吾德的进士,非常敬慕一行高僧的名望和功德,他倡议建造一座砖瓦结构的寺庙作为永久的纪念,此寺庙以一行高僧的小居“茶庵“为名。从此“茶庵寺”得名并流传现在。
3、陈少白故居
陈少白故居位于江门市江海区外海镇南华里。由陈少白自行设计。故居分两处,隔河相望,以自桥连为一体。桥的一边是白园,另一边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居所。始建于1929年,1931年落成,占地面积两亩许。自少白逝世后,其家居多旅居外地,楼宇日久失修,渐显颓败。
1991年春,外海镇政府拨出巨款?对白园和园内的莎萝坪、粥锅亭、瞻云台等建筑,以及三合院和院内的亚字楼等都一一进行了修复,并在故居内设立陈少白事迹陈列馆,陈列大量名人字画及历史文物。使故居还其原貌,焕发青春。
1995年5月,陈少白故居被定为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4月,被定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4、礼东主灌河
羽林春秋礼东田园好风光绵延十里林成行锦鲤花卉产值高蔬菜水果长势旺农业结构趋优化生态平衡有良方盛名饮誉联合国游客纷至接待忙礼乐的礼东主灌河沿线林木茂密,环境幽美,具有“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田园风光景观。
全长8公里的主灌河,把礼东分成东西两边,使礼东片呈现河直、路直、基直、林带直的田园林网新貌。主灌河生态林带由3万多株落羽杉树组成,株高平均超过10米,形成一道天然绿色屏障。1995年,礼东主灌河林带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誉为“人与大自然的最佳结合林”。
5、江南文化广场
江南雅韵自古才艺出江南观音山下熠璀璨轻歌曼舞兴难尽急管繁弦曲常弹广场文化绽奇葩社区和谐展欢颜娱乐升平颂进步如诗如画百花繁江南文化广场位于东海路与江海路交叉口东侧,是江海区重点文化设施之一。
规划用地面积3.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内有表演舞台、健身广场、活动场地、休闲步道和回环路等。配套园林景观,停车场等设施。
2005年11月28日江南文化广场正式开工,2006年春节前竣工并投入使用。广场的建成使用,扩大了居民的活动空间,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了江海区的城市品位。
历史故事:
江门, 其地名最早见于明初《秫坡集》第五卷,由黎贞代朱二尹作的《江门送别图》序文上。
元末明初,元至正后期至明洪武初年(约1360~1370年),在肄水(西江)出口江门海西岸地域形成商贸墟集,称江门墟。明万历年间,属新会县龙溪乡归德都辖。
清朝,清沿明制。康熙年间,江门墟仍为新会县龙溪乡归德都十五图辖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据《中英西江通商条约》,辟为外国船只停泊及货物上落站。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议定,江门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设立海关。时称江门端口。
中华民国,民国十四年(1926年)11月26日,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江门为省辖市建置。民国二十年(1932年)2月,撤销省辖市建置,改为新会县第十二区辖镇。民国二十六年(1938年)3月改属新会县第二联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9月至江门解放,为新会县第二区辖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10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江会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在江门成立,对江门、新会实施军事管制。
1950年5月1日,设立江会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江门办事处,为县级建制,负责江门行政管理事务。
1951年1月12日,改为省辖地级市,归粤中专署辖;4月1日,成立江门市人民政府,同时撤销江会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江门办事处,结束军事管制。1952年5月,改属粤西办事处领导;11月归粤中行署辖。
1958年4月11日,江门市改为县级市,归佛山专区辖;12月,归属江门专区。1961年4月2日,改属肇庆专区。1963年6月,再改隶佛山专区辖。
1966年初,复升为省辖地级市。1967年3月31日,因“文革”而实行军事管制,设立江门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市人委职权。1968年4月12日,成立江门市革命委员会。1970年,江门降为县级市建置,归佛山地区领导。
197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江门市复改为省辖地级市,受广东省和佛山地区双重管辖。1979年11月24日,江门市革命委员会撤销,复设江门市人民政府。
1983年6月1日,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江门市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县;9月1日增辖阳江、阳春两县。
1984年7月,江门市区分设城区与郊区两个县级区。至1987年末,江门市共辖7县2区。1988年1月,阳江县、阳春县从江门市划出。
1992年4月至1994年2月,下辖的台山、新会、开平、鹤山、恩平五县先后撤县设市,为省辖县级市建制,广东省人民政府委托江门市代管。2002年9月1日,江门市下辖新会市撤市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