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湖北黄石的历史变迁
黄石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长江流域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二、三十万的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毫不逊色于黄河文化的长江文化。殷商小乙时期,黄石地区“大兴炉冶”,在铜绿山、铜山口、龙耳山(今龙角山)等地开矿冶并初具规模。1973年发掘的铜绿山成为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发源地。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采掘年代最早、冶炼工艺水平最高、内涵最丰富的古矿冶遗址。在方圆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遗物遗存,物化的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技术”,展示先民们创造青铜文化历史的风采,并使黄石成为扬越经济中心。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统治者都在铁山地区开采鼓铸,并设置有磁湖铁矿、冶铁所等管理机构。清代张之洞在黄石的铁山建大冶铁矿,随后盛宣怀将汉冶厂矿与萍乡煤矿合并,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矿厂矿股份有限公司,使黄石成为中国的“钢铁摇篮”,并诞生出中国的第一代产业工人。
黄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设立的工业城市,是在原大冶县石黄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冶县在建县前是永兴县(今阳新县)和武昌县的一部分。
黄石市地在唐虞之世属三苗;夏商属荆州之域;周夷王七(公元前187)年,楚熊渠攻扬越后,市地沦为荆楚之鄂侯领地;秦隶江夏郡。汉高祖六(前201)年,分南郡始置下雉县,隶属江夏郡;三国时孙权迁都于鄂(今鄂州),改鄂为武昌,魏黄初二(221)年,孙权析下雉县置阳新县,市地在武昌、阳新县境内。唐哀帝天佑二(905)年,吴国武昌军节度使秦裴,在永兴县境内置青山场院;宋乾德五(967)年,南唐主李煜升青山场院为县,划武昌县三个乡与之合并,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大冶县,黄石市地从此隶属大冶县。
黄石市沿江集镇道士洑成镇最早,其他依次是黄石港、湋源口、磁湖、石灰窑。1948年,大冶县将石灰窑、黄石港两镇合并成立石黄镇。1949年5月15日,石黄镇获得解放,后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将石黄镇和铁麓、申五、长乐和下章乡从大冶县划出,设置石灰窑工矿特区办事处,直属中原临时人民政府领导。同年10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湖北省石黄工矿特区人民政府,属大冶专署领导。1950年8月2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将石黄工矿特区升为省辖市,定名“黄石市”。“黄石”一名,系由“黄石山”、“黄石港”等山、港演变而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有“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1959年1月大冶县从黄冈地区划出,归黄石市管辖,同年12月撤销大冶县建制,并入黄石市。1962年6月1日恢复大冶县建制,隶属黄石市。1994年2月18日,大冶撤县建市,定名“大冶市”,仍属黄石市。1996年12月17日,阳新县从咸宁地区划出归黄石市管辖。
❷ 黄石市在哪里
黄石是湖北省地级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
黄石地理位置:
1、东北临长江,与黄冈市隔江相望;
2、北接鄂州市鄂城区;
3、西靠武汉市江夏区、鄂州市梁子湖区;
4、西南与咸宁市咸安区、通山县为邻;
5、东南与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瑞昌市接壤。
(2)湖北黄石工矿集团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黄石市历史沿革:
1949年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黄镇。
1949年5月15日,大冶解放。
1950年6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民政特字第104号文,向中南军政委员会请求,将石黄工矿区改组为市,定名“黄石市”。
1950年8月21日,湖北省辖黄石市正式成立。
1952年6月,大冶县划归黄冈专署管辖。
1959年1月26日,大冶县从黄冈地区划出,改属黄石市;同年12月,撤销大冶县建制,并入黄石市。
1962年6月1日,恢复大冶县建制,仍属黄石市。
1979年,黄石正式设立黄石港、石灰窑、下陆、铁山4个县级市辖区。
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省级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4年4月28日,大冶撤县建市,定名大冶市。
1995年1月1日,大冶正式建市。
1996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阳新县从咸宁地区划归黄石市。
1999年,建立黄石高新产业开发区、花湖开发区、团城山开发区。
2002年,整顿开发区,正式建立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副厅级)。
2010年3月21日,国务院批准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3年5月,阳新县所辖的大王镇、太子镇和金海煤炭开发区,两镇一区由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托管。
❸ 黄石建市多少年
62年。
黄石市位于鄂东南,长江中游南岸。东北临长江,与黄冈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鄂城区,西靠武汉市江夏区、鄂州市梁子湖区,西南与咸宁市咸安区、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武宁县、瑞昌市接壤。对外通往全国各地,沪蓉高速公路、大广南高速公路、武黄高速公路横贯市区,上通渝蓉,下通宁沪;武(昌)黄(石)九(江)铁路,东连浙赣线,西接京广线,武黄城际铁路高速对接武汉城市圈;水路依托长江可出海对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市区形状呈“入”字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风光绮丽的磁湖镶嵌市区中心。有东方山、西塞山、飞云洞等旅游景点。磁湖面积8平方公里宛如嵌在市区中心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市区城市建设用地一般在海拨18-50米之间。全市流域面积2245平方公里;大冶湖水系1339平方公里,保安湖水系570平方公里。境内岩溶地貌发育,溶洞众多,很多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破碎,局部地方形成不完整的山间盆地。岗地坡度一般较为平缓,沿江一带标高较低。地下水含量丰富,工程地质性质良好,这些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利条件。黄石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质条件较好,地耐力一般较高,除个别软土层低于10t/m²以上,一般在15-20t/m²之间。
黄石为地级市,下辖4市辖区、1县级市、1县、1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市辖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
县级市:大冶市。
县:阳新县。
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2429318人。其中,男性为1259260人,占总人口的51.84%;女性为1170058人,占总人口的48.1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7.62。0-14岁的人口为422413人,占总人口的17.39%;15-64岁的人口为1817352人,占总人口的74.8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89553人,占总人口的7.8%。
大冶县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年)以前。李煜为南唐主时,以境内矿产丰富,冶炼业发达,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新设一县,取自殷商以来一直“大兴炉冶”之意,便定名为大冶县。
唐虞之世,市地属扬越(一说扬粤)。
夏、商时,市地属荆州之域。
西周时称鄂,为鄂侯领地。
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87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杨粤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市地为楚国鄂王辖地。春秋战国属楚、秦。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置江夏郡,从此鄂县南移属江夏,江夏郡统有鄂、下雉等14县,市地在鄂县境内。
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今鄂州),改鄂为武昌,并割鄂之南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六县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阳新两县之间的下雉县境内。
魏黄初四年(223年),孙权将郡治迁至夏口(今汉口)。又改武昌郡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阳新县境内。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县、阳新、沙羡、沙阳、高陵等七县属地。市地在武昌、鄂县、阳新三县境内。不久,武昌与鄂县合并,仍为武昌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至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始移浔阳。安帝义熙八年(412年),下雉县并入阳新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南朝宋孝建元年(589年),改阳新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为永兴,市地在武昌、永兴两县境内。梁置西陵县于此,后废。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兴两县境内。唐末,南方九国兴起,市地在吴国境内。唐哀帝二年(905午),吴王杨行密将永兴县和武昌划出一块地盘置青山场院,进行大规模采矿、开炉冶炼。市地在吴国鄂州境内。
五代十国时市地在鄂州武昌县、永兴县境内,梁唐时属吴、晋、汉、后周北宋初时局南唐。
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始建大冶县。从此,自宋至民国市地隶属兴国路、兴国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县。
民国16年(1927年),大冶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于湖北省鄂东革命委员会、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鄂东办事处,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民国21年(1932年)国民政府在省、县之间设立湖北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市地属湖北省第二专署大冶县;1938年改属第一专署。
民国27年(1938年)大冶沦陷,日军在大冶建立伪政权,盗称“中华民国湖北省大冶县政府”,并在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建置“石黄示范区”,国民党大冶县政府则流亡至毛铺等地。
民国31年(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五师14旅,在大冶、阳新、鄂城等地先后建立大鄂政务委员会、鄂大政务委员会、阳大政务委员会,统属于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
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国民党大冶县政府接管,复置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隶属大冶县辖。民国37年(1948年)将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合并为石黄镇,隶属于大冶县。
1949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黄镇。不久,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湖北大冶特区办事处直属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同年l0月,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
1950年8月21日,成立省辖黄石市。
黄石市是近代早期开发的工业城市,有闻名中外的大冶铁矿资源,并有“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和“服装新城”之称。全市已形成冶金、建材、纺织等14个主导产业,共有5家公司在沪、深两市挂牌上市,拥有东贝机电(东贝太阳能、压缩机)、中国劲酒、华新水泥、美尔雅西装、美岛服装、湖北新冶钢等一批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作为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支点、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和鄂东区域经济龙头,黄石市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据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7亿元,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8亿元,增长36.4%;财政总收入71.5亿元,增长19.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1亿元,增长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增长20.6%。
大型企业:华新水泥、美尔雅西服、美岛服装、大冶特钢、中国劲酒、东贝集团、湖北新冶钢、三丰智能、三环锻压、大冶钢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中铝华中铜业、武钢大冶铁矿、金山店铁矿、灵乡铁矿、黄石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陈贵矿业、湖北三鑫金铜股份有限公司等。
❹ 黄石高等专科学校的历史
一、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黄石分院、黄石职业大学、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黄石分院阶段
1、 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黄石分院
1975年12月12日,黄石工业学校成立;
1978年,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工班创建(合署);
1980年,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工班改建为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黄石分院。
2、黄石职业大学
1976年,黄石卫生学校(高医班)创建;
1978年,黄石卫生学校(高医班)更名为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医班;
1978年3月1日,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工班、高医班、高师班相继成立,首次试招普通专科、本科学生;
1978年,黄石市二医院并入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医班 ;
1979年,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医班更名为湖北医学院黄石分院;
1983年5月,湖北医学院黄石分院改建为黄石职业大学。
3、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黄石分院
1985年4月,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黄石分院成立。
二、黄石大学阶段
三、黄石高等专科学校阶段
1991年6月12日,黄石大学更名为黄石高等专科学校;
1994年5月18日,隶属于湖北省总工会的黄石工人疗养院整体并入黄石高等专科学校;
1999年3月22日,大冶师范学校(1949年9月省立大冶师范学校创建,后更名为大冶师范学校)并入黄石高等专科学校;
2002年7月,青龙山苗圃并入黄石高等专科学校;
2004年2月26日,湖北省卫生学校(1927年普爱医院附属护士学校创建,1938年停办,1947年复校,1951年更名为黄石市人民医院护士学校,1951年更名为黄石市护产学校,1952年黄更名为黄石市卫生学校,1952年更名为湖北省黄石卫生学校,1958年黄石大学(医疗专修科)创建(合署),1961年黄石大学(医疗专修科)撤销,2000年湖北省黄石卫生学校更名湖北省卫生学校)并入黄石高等专科学校。
2004年6月,黄石高等专科学校与黄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黄石理工学院(2012年12月26日更名为湖北理工学院)。
❺ 黄石有哪些历史
黄石是我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距今近3000年的历史,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1年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黄石也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
在1915年以前,钢铁总产量几乎占全国的100%,大冶铁厂(今冶钢)就是历史的见证。黄石还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29年,何长工、彭德怀等率红军进驻阳新龙港镇开创鄂东南革命根据地,鄂东南特委直属中央,曾领导过湘鄂赣边区21个县(市)的革命斗争,曾在龙港镇云集政治、经济、文化等48家大机关,被誉为"小莫斯科"。黄石悠久的文化历史是我们引以骄傲的,十分宝贵的文化财富。
从1982年开始,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已颁布了三批共99个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共有88个。就其中类型来说,分为七种:
(1)古都型;
(2)传统风貌型;
(3)风景名胜型;
(4)地方及民族特色型;
(5)近现代史型;
(6)特殊职能型;
(7)一般史迹型。
根据考古发现,黄石有世界着名"古铜矿遗址",有现代冶炼产业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和大冶钢厂。曾有过"三楚铜都"、"钢铁的摇篮"美称。为中国的古代和现代工业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申报特殊职能型的历史文化名城比较合格。其它有的职能型城市也是这样,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些城市的特征。如,自贡市以"盐城"而着称,景德镇有"瓷都"之称,毫州则是"药都"。
❻ 有谁知道湖北省黄石市详细的历史文化
(2016·黄石)黄石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三四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栖息。解放后,在这里建立了黄石工矿特区,随后设立了省辖市。2016年8月是黄石市建市66周年。
(2014·黄石)黄石名山中,被称为“三楚第一山”的是东方山。
❼ 黄石的建置沿革
公元前887年(周夷王七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杨粤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市地为楚国鄂王辖地。春秋战国属楚、秦。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置江夏郡,从此鄂县南移属江夏,江夏郡统有鄂、下雉等14县,市地在鄂县境内。
221年(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今鄂州),改鄂为武昌,并割鄂之南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六县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阳新两县之间的下雉县境内。
223年(魏黄初四年),孙权将郡治迁至夏口(今汉口)。又改武昌郡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阳新县境内。
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县、阳新、沙羡、沙阳、高陵等七县属地。市地在武昌、鄂县、阳新三县境内。不久,武昌与鄂县合并,仍为武昌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317年(东晋元帝建武元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384年(至孝武帝太元九年),始移浔阳。412年(安帝义熙八年),下雉县并入阳新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589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改阳新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为永兴,市地在武昌、永兴两县境内。梁置西陵县于此,后废。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兴两县境内。唐末,南方九国兴起,市地在吴国境内。905年(唐哀帝天祐二年),吴王杨行密将永兴县和武昌划出一块地盘置青山场院,进行大规模采矿、开炉冶炼。市地在吴国鄂州境内。
五代十国时市地在鄂州武昌县、永兴县境内,梁、唐时属吴,晋、汉、后周、北宋初时属南唐。
967年(宋乾德五年)以前。李煜为南唐主时,以境内矿产丰富,冶炼业发达,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新设一县,取自殷商以来一直“大兴炉冶”之意,便定名为大冶县。从此,自宋至民国市地隶属兴国路、兴国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县。 1927年(民国16年),大冶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于湖北省鄂东革命委员会、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鄂东办事处,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政府。1932年(民国21年)国民政府在省、县之间设立湖北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市地属湖北省第二专署大冶县;1938年改属第一专署。
1938年(民国27年)大冶沦陷,日军在大冶建立伪政权,盗称“中华民国湖北省大冶县政府”,并在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建置“石黄示范区”,国民党大冶县政府则流亡至毛铺等地。1942年(民国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五师14旅,在大冶、阳新、鄂城等地先后建立大鄂政务委员会、鄂大政务委员会、阳大政务委员会,统属于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1945年(民国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国民党大冶县政府接管,复置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隶属大冶县辖。1948年(民国37年)将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合并为石黄镇,隶属于大冶县。 1949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黄镇。不久,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湖北大冶特区办事处,直属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同年10月,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1950年6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民政特字第104号文,向中南军政委员会请求,将石黄工矿区改组为市,定名“黄石市”。1950年8月21日,在原黄石港和石灰窑江滨集镇的基础上,正式建立省辖黄石市(驻石灰窑)。
1952年6月,大冶县划归黄冈专署管辖。
1959年1月26日,原属黄冈专区的大冶县从黄冈地区划出,改属黄石市。同年12月,撤销大冶县建制,并入黄石市。
1962年6月1日,恢复大冶县建制,仍属黄石市。
1979年,黄石正式设立黄石港、石灰窑、下陆、铁山4个县级市辖区。
1994年4月28日,大冶撤县建市,定名大冶市,由黄石市代管。1995年1月1日,大冶正式建市。
1995年,大冶市河口镇划归黄石市石灰窑区管辖。
1996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将咸宁地区管辖的阳新县划归黄石市。
1999年,建立黄石高新产业开发区、花湖开发区、团城山开发区。
2001年12月16日,黄石市石灰窑区正式更名为西塞山区。
2002年,黄石整合开发区,正式建立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副厅级)。
2006年6月20日,大冶市政府委托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汪仁镇、金山街道,黄金山工业新区正式成立。
2013年5月,阳新县所辖的大王镇、太子镇和金海煤炭开发区,由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