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代史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师为动词,即以某某为师,向某某学习;夷,即蛮夷,古时候,中原的汉族对边疆的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特指西方的洋人。
长技,即先进的技术,当时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等都比国外要好,唯一不如他们的就是坚船利炮,这里主要指学习西方的武器制造技术。制即制约、制服。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向洋人学习先进军事技术,用以抵抗洋人的侵略。
所谓“师夷”,就是向西方学习,在今天看来,这是非常普通的主张,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但在魏源生活的时代,这可是石破天惊之论。
因为当时中国古老而沉重的国门刚刚被打开,人们满脑子装的都是传统的“天朝上国”、“华尊夷卑”观念,只主张“以夏变夷”,对“以夷变夏”是想都不敢想的。为了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师夷”主张,魏源不得不对中国历史上的土“夷”与如今来自欧美的洋“夷”作一番区分。
(1)师夷长技以制夷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在魏源看来,“师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制夷”。所谓“制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战胜和制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从而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如果说“师夷”体现的是魏源思想的开放性,那么,“制夷”体现的则是魏源思想的爱国性。“师夷”与“制夷”,开放与爱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彼此不能分离,更不能割裂。不“师夷”,就不可能“制夷”,但“制夷”又必须以“师夷”为前提。
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已使魏源初步认识到中国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落后,落后者只有向先进者学习,并奋起直追,才有战胜先进者的可能,否则,将永远落后,永远挨打,永远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和蹂(róu)躏(lìn)。
魏源进一步指出,“师夷”有“善师”和“不善师”之分,“善师”的人,才能制服“四夷”;“不善师”的人,则被“外夷”制之。可见,“善师”与否,是“师夷”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那么怎样才是“善师”呢?首先,要“洞察夷情”。
这是“师夷”能否取得成效的前提。用魏源的话说,要“师夷”,必先了解夷情,要了解得像对自己的桌子、床席和睡觉、吃饭那样一清二楚。而要了解夷情,就应设立译馆,翻译夷书,把西方国家的有关情况介绍给中国人。
在《海国图志》中,他就对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族风俗、文化教育、宗教历法等作过较为详细的介绍。其次,要重视人才。这是“师夷”能否取得成效的条件。
②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哪件历史事件
林则徐是最先放眼世界的人,他搜罗人才翻译外国书刊。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着名思想家魏源(1794-1857)所着的中国认知海外第一书《海国图志》中的至理哲言。魏源是林则徐的好友,曾先后任江苏布政使和巡抚的幕僚,也是当时坚决主张“睁眼看世界”的着名文人。 魏源在书中写道,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后来严复先后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官》、《群已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等西方学术着作,较为系统地将西方的进化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介绍到中国来。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 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③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提出的历史背景:
1、政治: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外国殖民者强制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挑战。
3、思想:一些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倡向西方学习。
(3)师夷长技以制夷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师夷长技以制夷语出魏源的《海国图志》。后来成为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师:动词,以某某为师,向某某学习;
夷,即蛮夷,古时候,中原的汉族对边疆的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特指西方的洋人。
长技:先进的技术,当时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等都比国外要好,唯一不如他们的就是坚船利炮,这里主要指学习西方的武器制造技术。
制:制约、制服。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向洋人学习先进军事技术,用以抵抗洋人的侵略。
魏源是拥有当时第一流西方知识的大学者,1842年,他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起初为50卷,到1852年已有100卷,广泛介绍西方知识,并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试图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富强起来。
④ 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吗
是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魏源在其着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着名主张。1842年《海国图志》问世,作者魏源在该书《原叙》中指出着书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在这个主张里,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这个主张表现出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向处于巨大变故中的中国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实践意义上,它是后来洋务运动甚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运动的先声。
⑤ “师夷长技”指的是什么事件
“师夷长技”使一些中国人在鸦片战争后,兵荒马乱之时,深刻的认识到西方人的强大的军事力量源于他们先进的技术,中国人必须向西方人学习他们的技术,才能有力的反驳他们的侵略。“师夷长技”使中国逐渐走出被列强侮辱侵略的怪圈。在中国近代史上意义重大。
⑥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的有哪些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出自魏源,是在他的着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着名语录。在1842年魏源受林则徐所嘱托,将他所翻译的《四洲志》扩编成为《海国图志》并且最终在《海国图志序》中明确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一着名思想。
总得来说,魏源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理论思想,为我国打击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指导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帮助我国从狭窄的思维方式解放出来,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的理论,对我国历史改革与变革有着很大影响。
⑦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指: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拓展资料:
1、“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1842年着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着名主张。
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2、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今隆回县司门前镇)。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