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汀州镇的历史沿革
唐置汀州,宋、元、明、清先后设郡、路、府。1931年中央苏区时设“汀州市”。1949年设第一区,1956年更名城关区,1958年建城关镇,同年改城关公社,1965年复建镇,1984年更名汀州镇。1997年,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5.3万,辖营背、水东、南门、五通、东门、西门、西内、中心坝8个居委会。1998年,新设商业城居委会。
㈡ 汀州的历史
汀州事件
1930年6月上旬,李立三领导的党中央专门委派中央特派员涂振农赴汀州,向红四军前委传达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精神。此时,毛泽东正在长汀县南阳(现归上杭县管)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即“南阳会议”),总结闽西的分田经验。于是,毛泽东与红四军前委委员,闽西特委的领导赶赴汀州,于6月13日,毛泽东在汀州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即“汀州会议”),红四军一、二、三、四纵队的负责人和闽西特委的领导邓子恢参加了会议。听取涂振农传达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有关决议和文件精神。其主要内容:一是“扩大红军的策略与路线。A、无条件扩大,在八月以前扩充到五十万。B、克服困难:(1)打破群众保守主义,地方观念;(2)打破红军中右倾观念,使同志明了革命高潮已经到来,有人就有给养,有群众就有干部。C、战略与战术:(1)进攻打破游击主义;(2)打硬仗打破逃跑主义;(3)官兵有决心提高作战牺牲的勇气;(4)与群众配合集中力量统一指挥。”二是“红军的编制。(1)原则:以前游击战争时代是短小精悍,现在集中进攻时代是强大充实;(2)用三三制:一军三师、一师三团、一团三营、一营三连、一连三排;(3)一师中除步兵团三个外加教导团、炮兵团、补充团各一个;(4)一连中除步兵三排外加轻机关、重机关各一排;(5)一排中枪三排、大刀梭标各一班。”……十是“中央对四军的批评:四军是存在于群众拥护之中,四军执行了六次大会的政治路线,深入土地革命,发动了广大工农群众。所以,四军是中国红军主力的主力。但四军也有错误,是新右倾主义。(1)否认突然的扩大;(2)逃跑主义,放松了大的敌人,放弃了大城市。”十一是“四军发展路线。总的路线是夺取武汉。头一步要打下吉安,发动赣西割据,再由赣西与八军攻下九江,一面屏蔽武汉,一面胁迫南京。”“汀州会议”根据中央关于当前形势和红军扩编的指示,进行了认真讨论,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认为整编红军的目的是集中红军主力,由游击战转变为运动战,消灭大一些的敌人,夺取一些中小城镇,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这与李立三冒险主义中央提出的整编红军是为了攻打大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目的完全不一样。
“汀州会议”对于红军的整编和扩大红军的部署是一致的。闽西、赣南的地方红军必须要有统一领导。在闽西,将长汀、龙岩、上杭、永定、连城五县,各有一团兵力编为闽西红军,而后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军长邓毅刚、政委邓子恢、参谋长邓壹、政治部主任陈正,全军3000余人。在赣西南有红军二、三、四、五团编成的红六军,黄公略任军长、刘士奇任政委、毛泽覃任政治部主任。后来,根据中央指示改编为红三军,黄公略任军长,蔡会文任政委,全军2000余人。所以,“汀州会议”决定以红四军为基础,混合整编闽西的红十二军和赣西南的红三军。后来,就称为“汀州整编”。
在汀州整编期间,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宣布成立了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由毛泽东、朱德、曾山、李文林、刘士奇、邓子恢、黄公略、彭德怀、王怀、林彪、彭清泉、伍中豪、谭震林、陈毅、段月泉、方志敏、邵式平等17人组成,毛泽东为主席。
汀州置州后,汀州成为福建五大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之一。领辖长汀、黄连、新罗三县,境域东接沙县,西接江西于都,东南接龙溪县,西北接江西虔化,东北接宁化县,西南接广东海阳、程乡二县。范围包括现今整个龙岩市和三明市的宁化、清流、明溪、永安等地。
汀州设置
闽西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的土地。它是福建三大江——闽江、九龙江、汀江的发源地。这里曾经是远古时代“古闽人”的生息之地。史载是“闽越人”的祖籍地和“南海国”的都城所在地及其中心区域。
三国时属吴建安郡。但闽西尚未有独立的行政建制。自秦设立闽中郡以来的500年间,闽地在缓慢发展,但开发主要在闽北、闽东。这一点,可从东吴建安郡所辖10县有9县在闽北、闽东得到证明。到了西晋,闽南、闽西终于得到开发。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新罗县,是当时闽地十八县之一,也是闽西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建置。“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始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 (《临汀志》)。《福建通志·地理·汀州》载:唐开元二十一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上表朝廷,建议置州。三年后,汀州建置完成,取长汀溪名之,是为汀州,这是闽西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州。闽西置州是在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李隆基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他将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汀州就是在此背景下设置的。
唐大历十二年(777年),由于龙岩县与汀州没有水路相通,而北溪与漳州却有“从郡往来所便”,于是龙岩县改隶漳州。从西晋起与汀州属同一行政区近500年的龙岩,逐步融入闽南民系,闽南文化圈,从此闽西便由汀、漳二州分治。
州名由来
州名为何选用汀州?这里有两种说法。一是字形说:就是说州城的河流朝南方,《临汀志》“南、丁位也。以水合丁,于文为汀。”“州以汀名,盖因南流入海,取以水合汀之意”。”《福建通志·地理·汀州》“或谓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南,南,丁位也,以水合丁为汀,故名”。还有一种字义说。旧图经云:“水际平沙曰汀。汀是水边的平地,长汀村就是长形水边平地上的村庄。州城设于长汀村,所以称汀州。
㈢ 汀州-客家首府的来历,谁知道
http://changting.net/shownews.asp?NewsID=3517
客家首府--汀州
福建汀州是客家首府,汀江是客家母亲河。自唐明皇开元年间置汀州至清末的1000多年间,长汀都是州郡路府治所。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光龙洞等处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三千余户,又开福,抚二州山峒,奏请设置汀州,于九龙水源长汀置长汀县。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汀州建置完成,州治在新罗,初辖长汀,新罗,黄莲三县。建置时,县境东接沙县,西接江西于都,东南接龙岩县,西北接江西虔化,东北接宁化县,西南接广东海阳程乡二县;包括现今长汀,武平上杭 ,连城等县及清流西南部分地区。
唐天宝元年(742年)汀州改名临汀郡,郡治迁长汀村。大历十四年(公元769年),福建节度使李承昭奏请迁州治于汀江上游长汀白石乡东坊口,大历二十四年(779年)又迁卧龙山阳,县治一同随迁。当时,汀州已成为福建五大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之一。宋《临汀志》载:“迨宋朝承平日久,生聚日滋,《元丰九域志》已载主户66157,客户15299,视唐既数倍。庆元旧志载主客户218570,主客丁453231,视元丰又数倍......”。可见宋时南迁入汀者日多。经唐,宋,元历代,汀州管辖区域和称谓多次变更,至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汀州府管辖长汀,宁化,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八县。清顺治三年(1646年)11月清兵入闽,置府县仍如明制,版图如旧。故明清两朝汀州府管辖八县。民国初年废府建置,长汀县属汀漳道。民国二十四年设第八行政督察区,后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长汀,管辖长汀,连城,清流,明溪,宁化,建宁,泰宁,武平八县。长汀在漫长的岁月里,人文称盛,不减江浙中州。汀州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有汀江流域的水路交通,有州府治所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故而成为客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各地纷纷在汀州建会馆,如历史上曾有广东会馆,湖南会馆,杭永会馆,江西会馆,龙岩会馆等。汀州八县的生员到汀州考秀才.汀州仁人志士荟萃,商贾工匠云集。由于这些历史原因,汀州自然成为客家首府。
汀江为闽西最大河流。客家人入闽后,沿着汀江两岸定居,故汀江流域各县市均为客家人聚居之地,汀江流域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汀江孕育了客家人,逐步发展壮大了客家民系。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汀江河不愧是名符其实的客家母亲河!
㈣ 汀州古城墙的历史
在长汀县城关。唐大历四年(769年),汀州刺史陈剑将州治从东坊口大丘头(距城关约5里)迁移至今址,于卧龙山之阳筑土城。宋治平三年(1066年),郡守刘均扩城,城墙周长5里余,基宽3丈,高1.8丈,城壕深1.5丈。
辟城门六处:东曰“济川”,西曰“秋成”,南曰“颁条”、“鄞江”,东南曰“通远”,东北曰“兴贤”。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修,并将城墙包以砖石,封闭“颁条门”,“济川门”改为“丽春门”,“秋成门”改为“通津门”,“通远门”改为“镇南门”,“鄞江门”改为“广储门”,“兴贤门”改为“朝天门”。明弘治十一年(1499年),建“广储门”和“丽春门”两门楼。崇祯九年(1635年)重修,将城墙增高加厚,并筑“宝珠门”和“惠吉门”。清顺治以后,经几次重修,至1924年,城墙大部分被拆毁,余者十之二三。
㈤ 汀州府有多少年历史
汀州府,别称汀州,即今福建省长汀县。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始置汀州;明曰汀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
㈥ 汀州古城从“草创”至“繁华”,是怎么变迁的
中华民族绵延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古老而又璀璨的文明,古城就是其中之一。古城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表现,更是华夏儿女共有的文化遗产,这些城市历经了岁月的洗礼,饱经风霜,流传至今,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除此之外,汀州城内还有九处大井,城市附近也有分布,这样的规划布局说明在这个区域是人口的聚集地。由于三面都是环水的,在城市中间还建造了五座桥梁,让城内的交通便利起来,有些桥梁还建有两层的屋楼,以供人们挡风避雨,同时一些商贩也可以在此地进行买卖交易。
宋朝时期的汀州城内,人口十分密集,虽然城市已经做了相应的扩建措施,但是仍然无法容纳数量庞大的居民,导致城内呈现出一派拥挤的景象,许多居民迫于无奈,只好向城外搬去。
周袤才五里,市集居民多在关外,故城内坊才三,而城外余二十。”---《临汀志》
有相关记载的坊名有二十四种,其中二十一种分布在县治附近,距离大概方圆五里的地区,这说明宋朝时期的汀州城市管理已经不是唐朝时期的封闭管理了。
汀州地理位置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宋朝时期,人们已经能充分使用汀州城的水利交通,伴随着和农副产品的增加,汀州城的商业也逐渐发展了起来,在当时的汀州城内,一些“市”常常日夜不休的营业,呈现出一派繁荣、灯火通明的景象。
商业的发展代表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间接带动了文化以及宗教的发展。宋朝时期,汀州开始创建州学,这是一个州最高的学府,之后又设立了长汀县学,如今依然存在的文庙就是宋州学所在,其建筑风格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平,对于当时的宋朝社会来说,这种建筑实属罕见。
㈦ 福建长汀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长汀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至新石器时代,古闽族人在此繁衍生息。西晋太康三年(282年)为新罗县境,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长汀县,属汀州。历史上为州、郡、路、府所在地,八闽客家首府,“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曾是闽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现属龙岩市,全县人口48.8万,设11镇7乡299个行政村(居)委会,拥有30余万亩耕地。汀州镇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㈧ 汀州的历史沿革
在明清时称汀州府,长汀、连城、宁化、清流、归化、上杭、武平、永定八县属之。
唐置汀州时,以抚州、福州开山峒置州。所以江西临川、吉安、赣州、粤北以东、福建延平以西、龙岩以北、建宁、邵武以南的地区故称汀州;为此不限于长汀等八县地也。
长汀:位于福建西部汀江上游,是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晋代置新罗县于长汀初辖境相当于唐之汀州,故从盛唐到清末均是州、路、府的治所,亦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有“客家大本营”和“客家首府”之称。悠久的历史给长汀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巍峨耸立的唐代城楼三元阁、唐代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修建的古城墙、独特罕见的唐宋“双阴塔”、古井;还有革命遗址: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央红军医院旧址福音医院、周恩来旧居——中华基督教堂和刘少奇旧居——水东街204号。所有这些,足以使人领略汀州古城的历史风采,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两个最美丽的山城之一”。 汀,水边之平地也,汀州,水草绿茵之地,寓意丰华茂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誉满全球,汀州文化乃中华文化重中之重,浙西南山区沟壑纵横、山重水阻,汀州人远离市嚣,绿色的摇篮依然传承古中原的千年文明。
汀州人大部分是客家人。客家人,一个具有显着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先世居黄河流域,浙江省云和县黄氏仍然沿用“江夏郡”(湖北江夏县)堂号。西晋末年、唐代后期,他们因战乱大批南下。12世纪70年代,南宋灭亡,又迁至赣、闽、粤等地,并有远渡南洋,飘洋过海,踏上了欧美大地。在这场绵延千年、波澜壮阔的大迁移中,大批先民迁入福建汀州定居。明末清初,浙西南山区处州,由于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当地官府到“地窄人稠”、“生齿日繁”的闽汀州府各县招徕大批乡民前来开山植靛(染料),“靛青山”村名在云和留用自今。康熙至干隆年间,长汀、上杭、宁化等县贫困农民掀起了移民浙西南山区的大潮,尔后,移民并非为植靛,多为开创基业。
至干隆四十一年,浙南山区的汀州人及其后裔大约有23万,浙西山区则有近10万人,在云和、遂昌、宣平、汤溪等县,他们的人口接近或超过了本地人口,形成了人口重建。至今在丽水市的遂昌、云和、松阳、龙泉等县还有众多乡民操汀州口音,称为“汀州腔”,至今仍保留汀州风俗。据人口普查资料,现丽水市约有“汀州人”数十万之众,30多个姓氏,分布较广,以紧水滩库区大源、赤石、库北及朱村一带居多,原龙泉溪北岸的牛头山周围一带尤为集中。估计国内“汀州人”总数在丽水语系人数的10倍以上。
数百年前,闽西移民在浙南山区再造了一个汀州。闽“汀州府”早已解体,然而千里之外浙江,人们依然执着呼唤着“汀州人”那温馨而亲切的名字。汉语方言之一的“汀州腔”,依然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
汀州文化有其区别于处州本土文化的显着特征。
有着更加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云和县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距今仅500余年,而汀州人能从唐、宋开始持续本身文化。有史可查,云和黄氏在唐季昭宗(888)时,就有峭山公官为“奎章内阁郎”,以文字记录当年的文化和传统,并延续至今。大南山村清光绪三十年《五桂堂涂氏家谱》记载:南宋武宗丁未年(1302),六郎公偕三子臻游寓于长汀福寿坊,后光桂公迁浙江处州龙门大南山定居,世祖皆通韵律。其独特的汀州风情唢呐一直传承至今。
有着博大的中原文化传承。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生活传统主要集中在服装、灶台、山歌等文化,相对较为“小气”。而汀州人群体庞大,传统文化的气势宏伟博大,品位较高,如功名文化、宗祠文化、婚嫁文化、祭祀文化等。云和《黄氏宗谱》记载:“宋徽宗辛丑科,有三兄弟,状元辅彦、榜眼辅平、探花辅正共登科甲,宋太平八年(984)黄氏共登进士十九名。”有朝臣赞诗,足见其壮观:“黄河曾现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点三名,奎星昨夜朝金阙,皂盖今朝拥帝京,胜似状元前榜眼,探花俱是弟和兄。”汀州宗祠文化有着“博大”的显着特点,位于上杭稔田镇石牌村的黄氏宗祠,为云和黄氏之祖,虽隔千山万水,从康熙年至今,时常有黄氏代表人前往祭祖,那里每年的祭祀日,规模宏大,可达20万元人。在云和南洞黄氏宗祠,2007年清醮大祭时,30余桌宗亲一同拜祭。汀州风情唢呐曲牌中,“将军令”、“杀牲调”等曲牌,明显保留了中原艺术的特点,高亢壮烈。
汀州文化显着的优点,不仅激励了汀州人本身的创业创新,而且深远地影响了处州本土居民的文化习俗,其别具风格的民俗文化和勤劳质朴的创业精神,已经成为处州一笔宝贵的人文财富。正是:岸芷汀兰瓯江水,披星戴月异乡人,悠悠琴韵留千古,赫赫丰碑勒忠魂。
㈨ 长汀的历史有多久
长汀的历史悠久,从发现的旧石器和新石器的过渡阶段的文化遗存看,在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福建经略使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于九龙水源长汀村置长汀县,属汀州。天宝元年(742),改汀州为临汀郡,乾元元年(758),复名汀州,时县治已附于州郭,后随州治迁至东方口(宋名县基岭)县治仍附州郭。大历四年(769)。又随州治迁白石村,即今县治所在。
景福二年(893),王潮克福州,称留后,长汀县属王潮。后梁开平三年(909),潮弟审之为闽王,后唐长兴四年(933),闽王王延钩称帝,改元龙启,长汀县仍属闽。闽永隆五年(943),闽富沙王王延政于建州称帝,国号殷,改元天德,天德二年(944),长汀县属殷,三年(945),殷亡,长汀县属南唐。
宋开宝八年(975),南唐亡。县人宋版图。雍熙二年(985),长汀县属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汀州为汀州路,长汀县属福建行中书省。十八年(1281),为囊加真公主赐地。十九年(1282),福建、江西二行中书省合并,置福建宣慰使司,长汀县属福建宣慰使司。
明洪武元年(1398),改汀州路为汀州府,二年(1399),置福建行中书省,长汀县属福建行中书省。九年(1407),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长汀县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长汀县始终为汀州、郡、路、府属县。
民国二年(1913),废府建置,长汀县属汀漳道,隶福建省。八年(1919),闽军与护法军协议,长汀县属护法区。十四年(1925),复录福建省。
1929年3月,红军入长汀,建长汀县革命委员会,为闽西、赣南第一个红色县组政权,苏维埃政府于涂坊,属闽西苏维埃政府。1931年10月,建立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于城关。12月,以南阳、才溪、通贤、畲以、涂坊、中屋村、水口、三洲、濯田等区建新汀县,县治设于濯田。以河田、四都、古城、长汀附城、汀东、童坊、张地等地为长汀县,县治设于河田。市、县均属西苏维埃政府。1932年3月,建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于汀州市;与些同时,撤销新汀县。才溪、通贤划归上杭县,南阳划归新泉县,其余各区并长汀县。10月,分长汀县东北部分地建立汀东县于馆前;1933年9月,分长汀县近汀州市部分地区建立兆征县,县治设省苏维埃政府内,均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红军作战略转移,撤离中央苏区。长汀复由国民政府统辖,改用民国纪年,仍合称长汀县,隶福建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驻汀。翌年改隶省第七区解放军接管长汀县。18日,成立长汀县人民政府,隶福建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1年至1997年,隶龙岩地区专员公署。1997年5月至今,隶属地级龙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