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现代数字媒体的飞速发展是否对传统艺术有冲击
当今时代,电子科技高速发展,数字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一新兴媒体的高速发展自然会对传统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传统艺术也不例外。
首先,书法、雕塑、绘画、手工艺品、古典建筑、剪纸艺术等等传统艺术作为古老的慢节奏艺术产业,在信息飞速传递的数字媒体的面前多少有些跟不上其步伐。
最后,我想说的是,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是当代社会科技飞速进步的表现,也是人们生活迈向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为这一进步喝彩,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但是,传统艺术是我们几千年历史的精神积淀,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支撑,它们中有不少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珍藏、保护,比如戏曲艺术、雕刻艺术、古典建筑物等。我们不能把这些国粹艺术就此抛弃,而应该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力度,把它们很好地继承与弘扬下去。这就需要实现传统艺术的转型发展,设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相结合,也现代媒体技术为手段,加大传统艺术的宣扬。
Ⅱ 数字传媒是什么
数字传媒,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等,通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
从传播学角度来考察数字媒体,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技术概念,而应该把数字媒体看作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数字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属于纯粹的大众传播媒介这一属性,不仅仅能进行大众传播,还能在大众传播的基础上进行精确化传播。
(2)数字传媒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数字媒体的发展不再是互联网和IT行业的事情,而将成为全产业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和不可或缺的能量。数字媒体的发展通过影响消费者行为深刻地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消费业、制造业等都受到来自数字媒体的强烈冲击。
各种数字媒体形态正在迅速发展同时也各自面对种种发展瓶颈,中国这个拥有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的市场也成为国际数字媒体巨头的必争之地。中国社交网站(SNS)用户已经超过1.5亿,约1/3的网民都在使用SNS;
各大主流互联网媒体纷纷向社交化转型,众多SNS新平台和产品竞相登场。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成为数字媒体发展的新方向。
Ⅲ 数字媒体艺术的起源
专业简介
本专业创办于 1989 年,包括多媒体艺术设计、互联网产品设计、虚拟现实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本专业以“培 养数字传媒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强化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 结合、艺术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突出学校“服务首都、贴近新闻出版行业”的办学特点,创建了崭新的 人才培养模式。拥有国家级和北京市教学团队、学术创新团队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校研究生、本科生近 600 人。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 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数字出版、数字传媒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状况,具备较强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能 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数字出版、数字传媒、数字虚拟现实产品设计等相关领域从事策划与研究、艺术设计工作的 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数字媒体创意思维、数字媒 体设计与表现基础、数字媒体软件基础、多媒体动画造 型技术及应用、多媒体编创艺术、交互设计原理与方法、 界面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开发、虚拟现实产品设计等。
就业去向
毕业生能在电子音像出版社、互联网公司、多媒体 应用开发与制作公司、设计服务及咨询公司、广告公司、 影视传媒、数字虚拟现实产品展览展示等单位从事数 字媒体艺术策划、设计及编创工作。
Ⅳ 为什么说桑迪数字传媒是中国医药大健康领域新媒体传播服务的第一品牌
首先桑迪从事大健康领域新媒体传播服务已有十三年的历史,提出“无策略,不传播”的实效传播主张,倡导“以策略指导传播,以效果验证传播”,更加务实,重视传播结果。其次,想客户所想,做客户满意的传播,再加上团队成员经验丰富,保证了专业性与可操作性,之所以敢这样说是对自己实力的自信。当然了最关键的一点是,一直与时俱进,用互联网思维去策划传统药企的营销方案,更具特色。
Ⅳ 数字媒体发展的历史,现状,前景是怎样的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数字媒体行业作为一个大的新兴的前景行业已经给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媒体的精髓。由于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信息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及前沿信息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方面的实力和产业水平,因此数字媒体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制订了支持数字媒体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
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都开始把大力推进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我国,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同样也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并成为目前市场投资和开发的热点方向。“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率先支持了网络游戏引擎、协同式动画制作、三维运动捕捉、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动漫网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并分别在北京、上海、湖南长沙和四川成都建设了四个国家级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对数字媒体产业积聚效应的形成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据相关专业人士和权威部门报道,未来的五年将是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进高附加值、低消耗的数字媒体产业发展,攻克数字媒体产业化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国家科技部高新司的指导下,国家863计划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组织相关力量,深入研究了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概念、内涵、体系架构,广泛调研了数字媒体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仔细分析了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了我国数字媒体技术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方向。
我们临沂电力学校的老师们通过多方的数据搜集和分析调研了解到,三网融合是我们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三网融合已是电信、广电不但不能回避的问题而是国家信息建设必须进行下去的战略。三网基础业务融合之后,那么用户终端的融合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三网融合是电信、广电通过互连网TCP-IP协议使电信、广电、互连网三张网络互连互通;电信网和互联网已经在电信行业基本实现融合;3G移动互联网已实现通信和互连网融合,中广移动CMMB的推出已成功实现3G网络的三网融合。
由数字媒体衍生出的数字媒体产业链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类似于数字媒体出版物等。今天的数字媒体出版物也是汲取了印刷媒体、广播媒体、影视媒体、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多方面“养分”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种时代的产物,具体地说,它的出现是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向成熟、信息时代到来的必然产物。艺术设计要取得发展就必须要具有能够体现最新技术的闪光点。
数字媒体出版物在创作过程中应重视技术表现,但也不要“无病呻吟”,为技术而技术,使数字媒体出版物成为技术展示会。因此,在数字媒体出版物的创作过程中还是要强调将技术与艺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只有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才会有成功的数字媒体出版物。
Ⅵ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历程
数字媒体技术,在数字媒体工厂的整体框架下,包含了IBM的DB2数据库、中间件、IntelliStation工作站、eServer服务器、企业存储设备、内容管理和发布软件,并配合有IBM强大的服务、咨询支持。其中,每一种产品都在数字媒体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IBM IntelliStation工作站可以做为数字媒体的创建平台;IBM提供的电子媒体管理系统EMMS (Electronic Media Management System)和基于DB2的IBM内容管理器(IBM Content Manager)能够对非结构性内容进行平滑处理,实现数字媒体的管理分发,并具有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将大容量文件进行快速发布的媒体分发能力。WebSphere数字媒体商务软件(WebSphere Commerce For Digital Media)可以帮助企业建设电子交易平台,进行数字媒体的网上交易;同时,IBM提供了以全面存储解决方案和eServer系列服务器为基石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确保了数字媒体的储存和快速分发;IBM全球服务部则为整体项目的实施提供咨询和服务。
IBM数字媒体工厂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战略的核心不仅是提供IBM自己的产品,还包括与领先的技术、服务和应用供应商进行协作。例如,IBM正在与Ancept(一家媒体资产管理和存储技术供应商)、Virage(一家对录象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段的公司)和Divine(一家擅长Web出版的公司,以前的名称是Open Market)进行合作。IBM数字媒体计划还包括与日本的NTT DoCoMo进行联合研究,提供下一代无线媒体服务。在可口可乐和CNN,多种内容经过数字化处理和组织以后被重新用于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并提供了利用以前的资产创造新的收入流的机会。IBM的亚特兰大电子商务创新中心在对用户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帮助该网站设计站点的外观和感觉,并提供内容管理和集成服务。IBM的其它客户包括卫星广播公司XM Radio,该公司使用IBM的技术来存储和管理音频内容;Threshold数字研究实验室,该实验室使用IBM的Linux数字工作室解决方案来制作和表现数字动画。
Ⅶ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与应用前景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人说,艺术是社会的镜子。社会什么模样,艺术就该有所反映。当电脑和各种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工具,视觉艺术工作者开始以电脑和数字科技取代纸和笔,一种被广泛称为数字媒体的新艺术形式应运而生。
计算机的出现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超乎想象,无论是在人类的科技史还是在艺术史上,都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就数字绘图而言,最先出现
的是工程图而非艺术品。同任何艺术设计形式的发展过程一样,在满足了功能需求之后,人们不自觉的开始了对数字化创作的艺术追求。在
1963年之前,人们称一些科学技术人员用数学算法和电子设备形成的图形图像作品为“电脑绘画”。1968年,首届计算机美术作品巡回展自伦
敦开始,遍历欧洲各地,最后在纽约闭幕,从此宣告了计算机美术成为一门富有特色的应用科学和艺术表现形式,开创了艺术设计领域的新天
地。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计算机
美术》、《电脑绘画》等书刊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应运而生。以电脑画家为职业者也在这一时期出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电脑硬件
和软件技术的日益进步,数码设计与绘画的制作水平也有了显着提高。简单的数值计算作图程序逐渐向丰富的二维图形图像系统和三维动画系
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电脑图
形学和电脑产业的发展,数码设计与绘画在世界各地广泛普及的事例则不胜枚举。许多国家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不少学生能用电脑创作数码
设计与数码绘画作品,电脑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介入使数码设计与数码绘画不再仅限于用平面硬拷贝(纸张、幻灯片和照片)的形式展览与交
流,而拥有了更加丰富、高效的创作与观摩的手段,我们把它称为数字媒体艺术。而除了数码设计与绘画之外,数字媒体艺术还是一种可以编辑
、剪辑、重组和解构运动影像的艺术,这一点使它和电影艺术非常接近。因此,数字煤体艺术还可以归纳为一种能够综合其他各种具有时间性的
媒体,如电影、动画、录像、声音的“综合艺术”,特别是数字媒体艺术还可以通过“互动”的手段与网络相结合,使得观众和作品的“距离感”
消失,达到更丰富的艺术体验。
从艺术交流与传播的角度来看,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使传统的艺术数码油画《地中海风光》,作者:李真。传播与交流方式发生革
命性的转变,艺术交流的方式与传播也从过去的封闭、个人与个人转变到现在的全球化和互动化,文化的传播也跨越了国际。因此,数字媒体
艺术将成为网络时代艺术与传播的主要媒介形式。
数字媒体艺术的传统与现代
体现民族性、世界性、综合性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贯穿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它支配着中国人的行为、思想以至灵魂。它是
不变的,或者是极难变的。文化传统是稳定的、恒久单一的。传统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构成民族文化的话语系统。
数字媒体艺术体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将推动文化传统、文化艺术的全球化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快我国文化多元化的进程。如果善于
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对思想传达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大胆展现民族的、民间的、乡土的、传统的各种象征与神话表述,在保持本
民族传统艺术风格的同时,融入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及现代设计理念,能使设计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生命力。
因此,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语言的完美结合,是我国数字媒体艺术走向世界,得到世界文化认可的重要途径。
越是全球化越需要民族个性的深入发掘。所以,要不断追求具有国际化语言和中国本民族内涵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新思路。“具有中国特
色”的文化艺术将在中国人的精神与感官世界崭露头角。
网络化、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符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新的发展的机遇。新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导
入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观念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向,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也为我们传统文化符号的再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我们对待传统与现代态度上,应该是批判的继承,将传统的元素打散后转化为现代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的细节中,从而即发展了传
统又创新了现代。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
具有真正的世界性。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
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
艺术审美情趣。
因此,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
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永存。
同时,艺术的综合性也是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注重不同艺术形式的相互关联,更要注重艺术与其他学科关联。要善于将各种
媒体表现形式结合,熟悉各种艺术的特点,做综合的艺术,而不是单一的。未来各种艺术走向融合,互相作用。数字时代的技术让数字媒体艺
术发展成为可能。应逐渐走向艺术的综合推进,未来的作品对综合性要求将越来越高。单一的学科制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艺术和科学技术作品
的创作需要。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和意义的表演,将推动数字媒体艺术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开辟一个新的时代。
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
必须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数字媒体艺术必须富有艺术文化的底蕴在数码技术完善的今天,提到数码设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随便打开
手边的一本书就会发现在版式设计、时装发布、广告、音乐图像、数字电影、网页设计等各个领域,数码设计和绘画随处可见。数码设计正在
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正在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平民化的艺术形势。无疑,数字媒体艺术以它自身特有的方便、视觉效果丰富等特点带给
人们极大的愉悦。但科技在给人们便捷与欢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对文化和艺术情感表现得尤为匮乏。艺术
的精粹,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使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引发极强的亲和力,产生心灵
的共鸣。新生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创作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文化基础,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较大的局限
,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
数字媒体艺术只有在创作的表现过程中,不断的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才是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根本,才能使创
作的作品具有艺术性。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数字媒体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所以,要用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
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以弥补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文化内涵的不足,将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化、情感或思想等运用熟练的计算机数码设计技术手
段表现出来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具有艺术性的。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力为特征把握和反应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
再现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
懂得了中国的美学思想,才能体现中国艺术的魅力。中国艺术发展的关键是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辟新的艺术途径和新的技术。
如果仅仅是只停留在画笔和纸的阶段,是无法跟上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无法真正进入数字媒体艺术的世界。
人类正在迈向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在冲刷着艺术形态的同时,也在被传统的艺术过滤着。就艺术发展而言,数字绘画虽然是数字时代一
种重要的绘画方式,但是它依旧是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只有真正植根于传统绘画艺术土壤中,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必须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数字媒体艺术和传统绘画一样,都是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传统绘画是一种对影像的模仿,
无论是用写实还是用抽象的手法来画一头牛,画布上的“牛”都不是一头真实的牛,它带有虚拟的性质,同样用计算机绘画也是对影像的模仿
。因此,绘画的“虚拟性”是电脑绘画和传统绘画所共有的基本特点。
虚拟现实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设
计中运用的较多的一种技术,并且是最近几年国内外科技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不同学者对虚拟现实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钱学森院士
译为“灵境”,国内学者丛杭青认为虚拟现实是:“使用计算机所创造的交互式的三维空间效果,在这个空间中物体有一种空间存在物的含义
”。虚拟现实在英文里写成“VirtualReality”简写为“VR”,英文本意为表现具有真实事物的某些属性,本质上是虚幻的。从名字可以看出
,VR其实就是真实世界的一个映像。例如,1997年囊括美国奥斯卡金球奖11项大奖的史诗巨片《泰坦尼克号》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电影数字特效再
现了70年前的海上灾难,它标志着数字电影时代的来临。目前,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电影风格的表现中,许多画面如果没有数字技术的参与就
不会产生影片所追求的表现风格。
因此,我们要在中国美学观念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一些新的实用可行的新的视觉技术,体现到视觉艺术的表现中。
未来数字媒体艺术的界面将更加人性化和情感化,随着人们与虚拟现实等数字世界的深入接触,数字媒体艺术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设计中
极为重要的部分。
数码设计作为一个迅猛发展的边缘学科,它必须综合艺术与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必将带来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人们对艺术表现
的手段、形式、载体的选择,艺术表现的认识等观念也将会发生巨变。
同时,数字媒体艺术应该动员高科技手段,进行内容创新,整合与提升各种人文资源,创造与开发新的市场需求,多方面提供现代文化产
品,使传统的人文研究和文化事业向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业方向发展。任何文化都起源于文化意义的创造。在一个技术主导的世界里
,文化意义的创造,同时必须就是她的技术表达方式的创造,而数字媒体艺术创新的革命性变革,就是文化内容的创作在一种数字虚拟现实环境
技术形态中获得完美的实现。
总之,现代的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艺术的沟通是
必然之势,让数字媒体技术表现手段在与传统艺术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Ⅷ 数字媒体艺术史的目录
第1章媒体发展史与数字媒体基础3
1.1人类传播历史和传播媒介演化3
1.1.1身体语言和原始视觉符号传播阶段4
1.1.2口语传播阶段5
1.1.3手抄文字和图像符号传播阶段6
1.1.4印刷媒介传播阶段13
1.1.5电子媒介传播阶段17
1.1.6数字化媒体传播阶段22
1.2媒介理论研究与数字媒体24
1.2.1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24
1.2.2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26
1.2.3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26
1.2.4梅罗维茨和利文森的媒介研究29
1.3尼葛洛庞帝、马诺维奇论数字媒体30
1.4数字媒体的概念和表现形态32
1.4.1媒介、媒体和大众传媒32
1.4.2数字媒体的含义及表现形态33
1.4.3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35
1.4.4传统媒体与新媒体39
1.5媒体发展历程大事记41
小结45
思考题47
第2章数字媒体艺术本体论51
2.1数字媒体艺术=媒体+科技+艺术51
2.2数字媒体艺术的双重属性——艺术与服务55
2.3数字媒体的表现形式——动态、静态与交互56
2.4数字媒体艺术的多层次结构58
2.5数字媒体的科学观和艺术观60
2.6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与媒介62
2.7数字媒体教育——工学与艺术的统一64
2.8数字媒体艺术的核心特征66
2.8.1作品的参与性或互动性67
2.8.2可复制性和可编辑性69
2.8.3媒体集成性和综合性71
2.8.4数字媒体的商业娱乐性72
2.8.5数字媒体与后现代主义艺术73
2.8.6网络传播性、沉浸性和虚拟性76
小结78
思考题79
第3章数字媒体艺术美学论83
3.1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走向生活的美学之路83
3.1.120世纪西方美学的变迁83
3.1.2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杜威的美学启示86
3.2艺术和媒介:本雅明与麦克卢汉的洞见之明90
3.3博伊斯的时代宣言:没有人不是艺术家92
3.4卡尔·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94
3.5托夫勒和尼葛洛庞帝:信息和数字时代的预言95
3.6通俗美学、大众文化和数字媒体98
3.720世纪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之路102
3.7.1机器的美学:未来主义艺术103
3.7.2生活即艺术:杜尚与达达主义105
3.7.3生活的回归:约翰·凯奇与激浪艺术109
3.7.4安迪·沃霍尔和大众流行文化111
3.7.5波普艺术、拼贴艺术与通俗文化117
3.7.6科技与幻觉:光效应艺术和动力艺术123
3.8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和表现126
3.8.1波普艺术美学与数字媒体艺术126
3.8.2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样性”表现形态133
3.8.3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研究的现实意义139
小结141
思考题142
第4章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历史145
4.1数学、科学与艺术的对立统一145
4.1.1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创造性和真理性145
4.1.2智者的足迹:科学与艺术的共同体验148
4.1.3简洁和逻辑严密性:科学理论的美学150
4.1.4左脑和右脑:抽象和形象思维的对立统一153
4.1.5数学与美术:斐波纳契数列和黄金分割比157
4.1.6美术中的科学:比例、透视、解剖和光影161
4.1.7分形几何学:从数学到大自然美学的统一165
4.2科学、艺术与技术的楷模:达·芬奇的启示171
4.2.1达·芬奇:科学和艺术的典范171
4.2.2达·芬奇艺术精神对新媒体设计师的启示176
4.2.3左脑画家埃舍尔的拓扑学艺术182
4.2.4数字信息化时代:科学和艺术的殊途同归193
4.3摄影和图片:大众媒介艺术的开端196
4.3.1摄影术的诞生:一个科技与媒介的奇迹197
4.3.2摄影术与绘画的兴衰200
4.3.3剪辑、合成与拼贴——摄影艺术语言的探索203
4.3.4达达派摄影和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206
4.3.5尤斯曼摄影作品中的“合成美学”210
4.3.6朗静山、陈复礼和单雄威的“集锦摄影”217
4.3.7数字摄影和PS美学:从现实到荒诞之路222
4.4动画和电影:大众娱乐的艺术与技术226
4.4.1电影和动画的诞生历史追溯226
4.4.2数字合成技术改变电影美学232
4.4.3数字流媒体和新型观影模式236
4.4.4先锋电影、后现代电影与数字科技239
4.5网络艺术面面观:新媒体和艺术大众化244
4.5.1网络新媒体和艺术信息库244
4.5.2“共享、自由、平等、开放”的网络艺术247
4.5.3新媒体网络艺术特征面面观249
小结251
思考题252
第5章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史255
5.120世纪60年代科技艺术的萌芽255
5.2EAT和大阪世博会:科技艺术的顶峰257
5.3激光和全息艺术260
5.4白南准和录像艺术发展溯源264
5.5大众文化与后现代艺术的崛起270
5.6计算机与艺术联姻的历史274
5.6.120世纪60年代:数字艺术的启蒙时期276
5.6.220世纪70年代:数字艺术的探索时期278
5.6.320世纪80年代:数字艺术的普及和兴旺时期279
5.6.420世纪9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深入发展时期280
5.7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摇篮曲282
5.7.1“旋风”计算机与苏泽兰的“画板”282
5.7.2犹他大学——早期计算机图形学研究的摇篮285
5.7.3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287
5.820世纪70年代:数字艺术的成长之路298
5.8.1计算机图形技术的里程碑298
5.8.2大学实验室与CG前沿的基础理论研究302
5.8.3着名的CG电影特效商业公司305
5.8.4数字艺术家及经典作品309
5.920世纪80年代:星火燎原的10年辉煌312
5.9.1CG电影特效的大本营:PDI和工业光魔(ILM)公司314
5.9.2后起之秀——皮克斯和蓝天工作室320
5.9.3Adobe公司与数字桌面出版系统的诞生324
5.9.4数字艺术家及经典作品328
5.1020世纪9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大众盛宴335
5.10.1好莱坞10年数字电影编年史:从《终结者2》到《恐龙》的历程335
5.10.2数字媒体艺术的普及与融合346
5.10.3数字艺术家及经典作品347
5.1121世纪初的CG动画355
5.12回顾和展望:多元化的数字媒体艺术363
5.12.1数字艺术发展回顾:三级跳跃成就梦想363
5.12.2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展望:多元化的艺术创新367
5.13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的起步和发展371
小结384
思考题385
参考文献386
参考网站3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