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白塔寺焕新开放,这座白塔寺有着怎样的历史
看到标题里的白塔寺,突然就蒙了一下。印象里就只有北海公园里有一座白塔,头上戴着个黑色的帽子,通身白色,很是咋眼。站在景山公园的山上,往西看去,最显着的建筑就是这个白塔了。北海公园的这座白塔坐落在琼华岛上,是藏式的喇嘛塔,也是北海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琼华岛的春天非常美丽,是燕京八景之一,叫作琼岛春音。北海公园一直都是正常开放,没听说白塔关闭不让参观的新闻呀?
这次的文物修缮是根据历史资料里的相关记载来恢复建筑物的原有形制,尽最大努力保留建筑上的历史信息。在大殿内用图文的形式展示这次修缮的全部过程,让公众能感受到文物修缮的不易,激起人们对古代建筑的保护意识。
现在白塔寺已全部修缮完成并向公众开发了,只要在北京本地宝上直接预约就能参观。可以进入白塔寺近距离的看看这座百年白塔,也可以具体的跟北海公园里的白塔比较一下玩一玩找不同,可能会有惊喜的发现呢。
B. 呼和浩特市白塔寺的历史
土默特左旗境内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寺修缮竣工并免费对外开放,成为公众观光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据了解,2012年,当地旗委、政府部门将白塔寺修复保护工作列入日程,2012年6月正式进行修缮。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已成功复建了白塔、山门、千佛殿、大雄宝殿;维修了经堂;添建了钟楼、鼓楼;新建了办公区等。
C. 绍兴县白塔寺来历
宋末元初,白塔山一带为西夏占据。相传,成吉思汗为完成统一大业,曾致书吐蕃乌斯藏地区的萨迦派法王,希望通过会议,和平统一藏区。萨迦派法王遂派一着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行至兰州时不幸病逝。元朝在1226年冬灭西夏国后,将兰州纳入其版图。为纪念这位死去的喇嘛,在白塔山巅建有佛塔一座垩饰如雪,并修有寺院,白塔山由此得名,并成为宗教胜地。可惜原塔至元末时塌毁。据《重修白塔寺记》载。
现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15年),巡抚绰奇补旧增新,扩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级八面,高约17米,下筑园基,上着绿顶,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铁马铃。塔外通涂白浆,如白玉砌成。 白塔山1958年辟为公园,总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为三台建筑群,依山而筑,飞檐红柱,参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连,四通八达。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现紫荆树已枯死。 白塔山经过多年绿化,树高林密,曲径通幽。公园内独特的“黄河奇石馆”和裕固族接待帐房为别处少见,独具风格。山下为中山桥,使二者已连为一体,成为兰州旅游的必游之地。
关于白塔山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白塔山上的白塔是明代刘永诚在原遗址上修建的”,这是昨日记者从白塔暨白塔寺历史文化研究会了解到的。此研究会由兰州园林局、白塔山公园共同举办,省地方志、省博物馆等相关单位的专家教授参会,但会上对白塔的建成地确切年代仍无定论。会上,专家们一一推翻了以前的一些说法,提出了一个比较中庸的观点,建议如果重新修筑白塔的时候,在碑上写“不知何人建塔,重修于??年”,留给后人更多想象空间。同时,专家也提议,要把白塔作为兰州的一个文化旅游标志来推广。
白塔山树高林密,曲径通幽。站在山上,便可一瞰全市景观及九曲连环的母亲河。又因有一元代白塔而成为兰州旅游的必游之地。每年6月初到9月中旬是避暑、休闲的最佳时节。逢至周六、周日,更是人们聚集之地。
D. 兰州白塔山的历史渊源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对大元帝国疆域统一过程中,曾致书西藏拥有实权的萨迦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称花教)。当时萨迦派法王派了一位着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肃兰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兰州修塔纪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为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巡抚绰奇补救增新,扩大寺址。寺名为慈恩寺。寺内白塔身为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圆基,高约十七米。塔的外层通抹白灰,刷白浆,故俗称白塔。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仍屹立未动,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与才能。
E. 白塔寺的历史文化
白塔寺郭村村名的缘起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古时,岗下村上一位孟姓老汉,在麦罢的一天,为趁晌抢种,抓紧埋上薯秧,五更时分便催赶牲口去岗犁地。谁知行至村东一里多远,岗半腰的地方,忽听半空中自南向北隆隆作响,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整体如一片云朵迅走,势若奔雷,光呈五彩,吓得套中骡马蹶蹄暴跳,仓猝欲窜。
“吁—”惊慌万分的老汉赶忙挽紧缰绳吆喝牲口停下,谁知天空一匹拉着白色宝塔的的金马驹应声而将,将一座晶莹如玉的白塔送落在大路北沿的高端口上。天亮后,闻讯奔走相告的相邻们蜂拥而至,无不为天降祥瑞而欢呼。据县志记载,为纪念、敬送这位天外来客的不凡行止,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当地于村东南建起白塔寺,村庄自此称白塔寺村。
千年古寺 源于盛世 白塔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与少林寺一脉相承,同为中原禅武文化的发祥地。唐朝贞观年间,少林寺受唐太宗李世民恩准和赏赐,得以修缮和扩建。从此,少林寺僧侣云集,香火旺盛。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天下太平。为拓展寺缘,少林寺高僧四处寻游,广传佛经,兴建寺院。公元715年,少林寺禅宗大师在位于襄郏禹交汇的“金三角”处,文峰岗下,吕梁江滨,马黄河畔创建白塔寺。从此,白塔寺与少林寺禅武相连,同生共长,结下不解之缘。元朝末年,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公元1395年,朱元璋率农民起义军征战河南,兵败被围,困于汝河河畔。朱元璋年轻时因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而被迫出家当和尚,与白塔寺素有往来。曾为佛门弟子,大敌当前,朱元璋求助于白塔寺,众武僧舍身相救,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使朱元璋脱离险境,虎口逃生。日后,朱元璋得天下,赐白塔寺良田千亩,寺院修缮。此后,白塔寺禅武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神秘“白塔” 从天而降 山以仙名,寺因圣灵。白塔寺中的“白塔”以其神奇的传说“飞来之塔”,更为白塔寺的威武圣名增添了颇多神秘色彩。传说在白塔寺兴建之前,金秋时节,岗下村里一孟姓老汉为趁墒抢种,便驱牛驾车,起早下田,赶时耕作。五更时分,当老汉行至村东一里多远,岗半腰的地方,忽然间风声大作,半空中自北向南隆隆作响,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整体如一片云朵迅走,势若奔雷,光呈五彩,由远而近,呼啸而来,吓得套中骡马蹶蹄暴跳,仓猝欲窜。“吁——”,惊慌万分的老汉赶忙挽紧缰绳吆喝牲口停下,不料天空一匹拉着白色宝塔的金马驹应声而降,将一座莹洁如玉的白塔送落在大路北沿的高阜上。天亮后,闻讯奔走相告的村民蜂拥而至,无不为天降祥瑞而欢呼。据史书记载,为纪念敬颂这位天外来客的不凡行止,唐玄宗开元三年,经佛祖点化,僧侣于村子东南兴建佛寺,取名白塔寺,又名“来塔寺”。
佛光灵气 状元问世 佛寺白塔樱花,小桥流水人家。古江老河圣岗,天地神灵绝唱。宋朝以来,白塔寺就是天下着名的佛乡景区。神秘白塔、高大壮丽的山门、寺内晨钟暮鼓、武僧坐禅习武、回廊相通的东西跨院、以托塔天王殿为主的四座大殿,寺后紧连相通的尼姑庵、寺周围千亩樱桃园等景点相映生辉,吸引远近游客到此观光,烧香拜佛。相传,凡到白塔寺烧几柱香,听高僧诵经点化,吃几颗开光的樱桃,喝几口经过勾兑的马黄河水,再登上白塔顶层环绕一周,便可驱除病魔,消除灾难,逢凶化吉,时来运转,诸愿遂成。时至今日,白塔寺香火一直都非常旺盛。明朝以来,白塔寺尚武之风盛行,漫长的历史塑造了白塔寺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白塔寺以寺内武僧“双手飞舞百斤大铡刀”、“十八罗汉‘人’字阵”、“石磙功”、“一指禅钻石孔”、“飞檐走壁”等独门绝技,名震武林。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正是樱花烂漫时,便是白塔寺一年一度的武林大会。届时,各门各派、天下英雄、平民百姓云集白塔寺。寺内开光拜佛,寺外擂台比武,赏樱观光,人气鼎盛,热闹非凡。日月沉浮,历史演变。进入清朝之后,白塔寺武学已达到极盛境界。白塔寺邻村有一少年,姓刘名金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学堂读书识字,以放牛为生。少年刘金华对寺内武僧坐禅打拳甚是好奇。他时常来到寺院外,爬到院墙上偷看和尚练武。日久天长,他便一边放牛,一边模仿和尚练功的动作去比划,天天如此。他对武僧们打沙袋、对练的场面很感兴趣。没有沙袋,他就以树为靶,拳打脚踢。没有同伴与他对练,他就以牛为伴,和牛对打,翻跳牛身子,搬牛腿,用力将牛击倒。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步入青年的刘金华身材魁梧,力大无比,他能把一头牛给背起来。又是一年武林大会,通过擂台比赛,刘金华技压群雄,一鸣惊人。时任白塔寺方丈的静空大师很是爱才,于是收下刘金华为俗家弟子,并亲自传授武功于他。后经众高僧指点,加之自身的苦练,刘金华功力大增,身怀绝技。据史书记载,清朝咸丰五年,刘金华进京赶考,榜上有名,高中武状元。依朝规,状元郎本应招为驸马,但因相貌不佳,遂降为武探花,留任京都,官至五品。后调往广东、福建等地做督军、提督。刘金华功成名就,为后世楷模。
传承文明 义不容辞 白塔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珍贵的民族财富。白塔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文峰岗、马黄河、吕梁江相依相伴。郑平公路、郑尧高速公路相接相连,位于两区三县交通枢纽地带,素有经济“腹地”之称,“风水宝地”之美名。白塔寺,人杰地灵,人气旺盛。昔日“白塔”从天而降,乃佛祖显灵,送塔化圣,普度众生。白塔寺人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素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划时代的开拓精神和进步意识。白塔寺以其绚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而闻名遐迩。开发白塔寺,弘扬民族文化是白塔寺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打造一个集名胜古迹、旅游观光、诵经拜佛、习武强身、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容日月之精华,纳天地之灵气。展望白塔寺,前景无限广阔。目前,白塔寺一期开发工程已经提前完成,二期工程已经全方位启动。道路、学校、水、电、村政规划及服务等基础设施项目已顺利完工。白塔、山门等重点工程已落下帷幕,白塔寺新农村建设已初具规模,寺院、大雄宝殿等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三期旅游景区开发工程正在积极筹划当中。武术是河南的一张名片,在河南,有两大佛门武寺:嵩山少林寺、襄城白塔寺。开发白塔寺,武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F. 白塔寺的历史沿革
白塔寺为山上最早建筑,始建于元代。据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统一大元帝国的疆域时,曾致书西藏喇嘛教的萨迦派法王。法王即派一着名喇嘛去觐见成吉思汗,该喇嘛途经兰州时不幸病逝,于是元朝下令修塔纪念。元代所修白塔今已不存,现存塔为明景泰年间(1450-1456)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在旧址上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巡抚绰奇扩其旧制,名为慈恩寺。但百姓仍呼之为白塔寺。
G. 白塔寺的历史地位
白塔寺,位于徐州市伊庄镇白塔村,在吕梁脉系东北一带。据徐州地方志载,白塔寨(即白塔村)在城东南75里,清朝曾数次重修。其有1700多年历史的白塔寺鲜为人知。那时寺院为塔寺形式,是中国寺院最初建筑形式,白塔寺即以塔为主体建筑结构的一所大型寺院。
南北朝北魏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亲自驾临行道听讲的,吕梁千年古刹——白塔寺。当时应具宏大规模与气势。其晋宋时期白塔寺,为汉地介于西土与汉地风格交融,早期塔寺型佛教寺院,其建筑模式或形制或言与法显有关。
公元五世纪初叶,第一任白塔寺住持僧嵩,乃北方佛教领袖、一代禅师鸠摩罗什门下着名弟子之一,曾被后秦主姚兴请入宫内供养讲学。在罗什禅师圆寂后,僧嵩遂自长安东趋彭城。彭城,获水泗水在此交汇,为东趋南下必经之地,也是西来陆路、海路东还的古印度东渐佛教主要传播中心,佛教的民间历史基础较深,故高僧云集,如一代禅师鸠摩罗什着名第子僧嵩、道僧,道融、及嵩传人道登、慧嵩等,咸曾在彭城或此寺注经讲学,如高僧僧嵩、道融等在徐办佛学讲座时,“信徒数以千记”。迨至僧嵩弟子僧渊主持白塔寺时,有在寺院附近隐居的彭城望族刘因之,诚服其论,遂捐其所居山林,以供白塔寺修精舍安居义学之用。此时白塔寺规模又进一步得到扩大完善。
白塔寺以《成实》学北方基地,彭城教派也随之名振大江南北,遂使白塔寺名望大增显赫当时,因白塔寺自有相当规模。根据中国早期塔寺状况,白塔是其寺中心主要标志建筑,白塔寺白塔应为方型基座,塔身也呈方、圆之形,其上金盘灵刹,褶褶生辉,若鲜掌凌虚于土山之上。又殿阁周环、精舍叠起、僧房罗列;钟声谷徊,竹柏掩映其间,十分秀丽壮观,好一修行之所世外之桃源也。
南北朝北魏魏主魏孝文帝拓拔宏,也谓元宏。是年轻有为一代帝王,而又十分信佛的君主。力排众议主张迁都洛阳政策,力行汉化政策,禁胡语胡服,重用汉人、改鲜卑为汉姓,与汉人婚配等一系列汉化主张。
拓拔宏对佛教论着《成实论〉可谓独有情衷。据史料显示,魏主拓跋元宏慕徐州白塔寺主道登研习《成实论》之盛名,尝招道登至魏都平城(今大同)、洛阳(南迁之魏都)禁内恒侍讲经,甚至同塌共梦。其实,以成实北方基地彭城系的盛行,与北魏孝文帝对钟情于《成实》,并以身力行是不无关系的。
公元494年底,元宏携道登南伐期间,还同白塔寺主持道登“踞鞍不忘讲道”(晋宋时道同佛)。495年拓拔元宏南伐返,还徐,由一同南伐的三尚公主的大将军刘昶、由彭城长使新任豫州刺史王肃等陪同,即送道登法师回吕梁白塔寺,魏帝拓拔宏回顾左右曰:“此寺先有名僧僧嵩法师,受《成实论》与罗什,在此流通,后授(僧)渊法师,渊法师继传授(道登、(惠)纪二法师。朕每玩《成实论》可以释染情(排除心中烦恼),故登此寺焉”。
H. 白塔寺的历史典故
一、
武威白塔寺,其前身名叫东部幻化寺,藏语称作“谢尔智白代”。又因寺内有大小宝塔百余座,人们又称其为“百塔寺”。提出武威白塔寺就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700多年的历史见证。多年来默默无闻、茕茕而立的白塔寺遗址,一时之间却成为举世瞩目的地方。那么,武威白塔寺与西藏纳入祖国版图又有怎样的渊源呢?且让我们把目光投向760多年前那风云四起的时代,再回味一下白塔寺经历的沧桑和磨难,再领略一下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永远不该被人忘记的辉煌与荣光。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北方草原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此后数十年间,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不断扩展蒙古汗国的统治势力。公元1227年灭西夏,当时凉州为西夏陪都,亦被蒙古大军占领。公元1229年,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即汗位,把原属西夏和甘青部分地区划给了他的次子阔端作为封地。阔端坐镇凉州,称为西凉王。为了统一西藏,公元1239年,阔端派手下大将多达那波率军万人进入乌思藏(今西藏)侦察虚实,兵锋直至藏北热振寺。多达那波了解到西藏各地僧俗势力称雄割据、实力地位不等的情况后,向阔端上了一道《请示迎谁为宜的详禀》。最后,阔端采纳了多达那波的建议,决定派“金字使者”迎请实力雄厚的萨迦派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简称“萨班”)赴凉州,共商西藏归顺大计。
二、
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 (1182年—1251年),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元代藏族着名政治家、宗教领袖、学者,是着名的“萨迦五祖”之一。“班智达”,意为“大学者”,萨班意即萨迦派的大学者,他是西藏地方藏传佛教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萨班幼年从伯父受“沙弥戒”,9岁开始为人讲经说法,25岁从释迦室利受比丘戒,取法名“贡噶坚赞”。由于学识渊博,通晓“五明”,使萨班很快就成为享誉西藏地方乃至印度佛教界的大学者。
萨班在接到阔端送来的邀请诏书后,审时度势,权衡利害,面对西藏地方百姓的安危,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毅然决定亲往凉州去见阔端。公元1244年,年已63岁的萨班带着两个年幼的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从萨迦寺动身前往凉州。历经两年长途跋涉,于公元1246年8月到达凉州。当时,阔端王子正在蒙古和林参加贵由汗的即位典礼,双方未能立即见面。萨班趁这段时间在凉州广设经场,弘传佛法,又给各族信众施药治病,被凉州百姓视为“圣僧”、“神人”,这为他与阔端会商创造了良好气氛。
公元1247年正月,阔端回到凉州,立即与萨班举行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凉州商谈”。双方经过协商,确定了西藏地方和平统一于大蒙古国的条件。随后,萨班给西藏各地方政教首领写了一封公开信,即着名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萨班在信中说,西藏已成为蒙古属地,阔端大王已委派萨迦和其他金字使者对西藏进行共同治理,信中还把蒙古为西藏规定的各项制度,包括委派官员、缴纳贡赋等,都作了说明。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是一份关系西藏后来生存发展的告白书,是一份使西藏人民免受兵戈之苦的重要文献,着名的藏文史籍《萨迦世系史》对它作了完整记录。
西藏地方各政教势力经过商谈,表示接受萨班与阔端达成的条件,和平的曙光终于降临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至此,西藏正式划入中国版图,结束了近400多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于元朝中央政权管辖之下。此后七百余年,明、清和民国政府均沿袭这一统治。“凉州会谈”揭开了西藏历史发展新的一页,为西藏纳入元朝中央政府行政管辖之下奠定了基础。
三、
阔端对萨班的远见卓识和顾全大局的举动十分钦佩,对他优礼相待,崇尚有加。在阔端的大力支持下,萨班精心策划,在凉州城周围改建、扩建了四座佛教寺院,这四座寺院即是东部幻化寺(藏语称为“谢尔智白代”,也叫夏珠巴第寺)、西部莲花寺、南部金塔寺、北部海藏寺。其中东部幻化寺规模最大,是元代时凉州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号称“凉州佛城”,它是萨班在凉州期间讲经布道和驻锡之所,成为蒙古王室、各族官员和僧众听经礼佛的圣地。
萨班在东部幻化寺驻锡5年多时间,于1251年藏历十一月十四日凌晨,安然圆寂,享年70岁。阔端王子为这位大师的仙逝深表痛惜,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悼祭活动。据史料记载,阔端用紫白檀木火化了他的真身,并在寺院内建起了一座灵骨白塔,将萨班的金身灵骨装于大塔之内。灵骨白塔是一种藏式喇嘛塔,是纪念和缅怀萨班的象征。灵骨白塔建成后,由萨迦第五代祖师八思巴(后成为元朝国师)亲自作了开光安神仪式。此后,东部幻化寺便改称为白塔寺,八思巴继承了萨班的衣钵,继续主持该寺。
白塔寺饱经历史沧桑,在走过了元代的辉煌期之后,到元末不幸毁于兵祸。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和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又前后两次重修,但其规模已大不如前。1927年,凉州发生7.5级大地震,白塔寺又遭到了一次更大程度的破坏。寺院断瓦残垣,一片狼藉,绝大部分建筑被震毁,留下来的只有倒塌后的8米高的灵骨塔基座和几块石碑,一块是明宣德五年立的《重修凉州白塔志》碑,另一块是宣德六年立的《建塔记》石碑,还有一块是清康熙二十一年立的《重修白塔碑记》石碑。
四、
即便历史真的能浓缩成一片废墟,但人们又如何能忘记萨班大师与阔端王子为中华民族做出的丰功伟绩?公元2000年,白塔寺修复工程开始起动,经过4年的基础建设,到2004年,一期工程竣工。当我再次来到白塔寺时,面对的已不再是当初孤单的废墟。在萨班灵骨塔塔基四周,分别修建了高约19米的萨迦四祖的佛塔,其余小塔围拱周围,其中5米塔共有5座,7米、9米、11米塔各30座,形成了一片白塔塔林。这些塔以十字折角形分布,高低错落,排列有序,在院内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使白塔寺显得格外肃穆庄重,蔚为壮观。
作为西藏纳入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2001年5月,武威白塔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武威白塔寺又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是的,人们不会忘记深明大义的萨班这个杰出的政教领袖人物,也不会忘记高瞻远瞩、具有战略眼光的阔端这个蒙古王子。如今,埋葬萨班大师灵骨的白塔遗址已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妥善保护,而新修建的白塔寺塔林,将永远向八方游客诉说着那段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