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高手,请介绍一下元朝的崛起到灭亡
元王朝的建立
1260年三月,忽必烈受到东道诸王塔察儿、西道诸王合丹等的拥立,在开平召集忽里台,即大汗位,建元中统。同时任用汉族士人建立了中书省、十路宣抚司等政务行政机构,巩固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
阿里不哥也在漠北召开忽里台,称汗,据有漠北地区。驻军六盘山的蒙古军主帅浑都海、陕西的刘太平,以及四川蒙古军的一些将领,拥护阿里不哥为汗,企图以秦蜀之地响应。
忽必烈遣廉希宪为京兆等路宣抚使,杀刘太平和四川军中依附阿里不哥的将领。不久,诸王合丹、汪良臣等合军,击败浑都海和逾漠南下应援的阿蓝答儿,完全控制了关陇川蜀地区。
七月,忽必烈亲率大军去和林征阿里不哥。九月,阿里不哥败逃,追至吉利吉思。忽必烈命宗王移相哥统领一军留驻和林,以待阿里不哥。
1261年秋,阿里不哥率军袭击移相哥军,乘胜南下。忽必烈急忙率领张柔等七处汉军,并令董文炳率射手千人,塔察儿率军士万人从征。十一月,忽必烈军与阿里不哥战于昔木土脑儿(今蒙古苏赫巴托省南部)。诸王合丹等为右军;诸王塔察儿等将左军;诸王哈必赤将中军,合势进攻。塔察儿与合必赤分兵奋战,大破阿里不哥的斡亦剌军。阿里不哥后军阿速台复至,再战,两军各有伤亡。阿里不哥北撤,忽必烈也还军。
因忽必烈切断了汉地对漠北的物资供应,阿里不哥陷于窘境,便派阿鲁忽(察合台孙)前往主持察合台汗国政务。但阿鲁忽取得汗位后,拒绝向阿里不哥提供物资,并扣留其使者,于是阿里不哥举兵而击阿鲁忽,进驻阿力麻里,阿鲁忽西走撒马尔罕。
1264年(至元元年),阿里不哥众叛亲离,走投无路,向忽必烈投降。
中原汉地成为忽必烈政权的重心,他依靠汉族士大夫,推行"汉法",改革蒙古统治者对汉地的统治方式。1262年,山东行省大都督李檀趁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战之机,结宋为外援,占据济南,并企图策动华北各地诸侯响应。忽必烈调集重兵围攻济南,七月城破,李檀被杀。忽必烈因势利导,罢世侯,置牧守,分民、兵之治,废州郡官世袭,行迁转法。专制一方的世侯势力受到限制和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1271年(至元八年)十一月,忽必烈诏告天下,正式建国号为"大元"。1272年二月,改中都为大都(今北京),宣布大都为元朝的都城。
统一江南
北方政局稳定后,忽必烈决定采用南宋降将刘整建议,集中力量攻取南宋汉水中游南北岸两大军事重镇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市区)、樊城(襄樊市汉水北市区)。从1268年(至元五年)起,经过六年的围攻,终于在1273年正月破樊城,二月襄阳守帅吕文焕出降,撤除了南宋长江中游的屏障。
1274年六月,忽必烈命伯颜为统帅,分两路大军南进。左军由合答统率,以刘整为前锋,由淮西出师。右军由伯颜和阿术统领,九月,自襄阳出发,沿汉水入长江。同时,命董文炳自淮西正阳南逼安庆,以为呼应。十二月,元水师入长江,克宋江防要塞阳罗堡。宋汉鄂舟师统帅夏贵逃走,汉阳、鄂州宋军降。伯颜留阿里海牙经略荆湖,自领水陆大军顺流而东,以吕文焕为前锋。宋沿江诸帅多为吕氏旧部,皆不战而降。1275年二月,贾似道被迫督诸路精兵,抵拒元军。这时,他仍企图奉币称臣议和,被伯颜拒绝,只好在池州下游丁家洲勉强与元军会战。宋军因内部不和,一触即溃。同年秋,伯颜从建康(今江苏南京)分兵三道趋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伯颜和阿塔海由中道节制诸军,水陆并进。1276年(至元十三年)正月,元军会集临安城北,二月,宋幼帝赵昆上表降元,宋亡。1279年,元军全部占领四川,又迫灭南宋卫王于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海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国内南北对峙的分裂和战乱局面,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对外战争
灭宋后,忽必烈对邻近诸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
对高丽的侵扰
1218年蒙古联合高丽击败侵入高丽的契丹叛部,双方结盟。后来蒙古向高丽肆意诛求,屡次兴兵入侵,激起高丽人民的强烈反抗,使蒙古未能达到灭亡高丽的目的。忽必烈即位后,高丽成为元朝的属国。元朝迫使高丽国王以子弟入质,强迫高丽纳贡,向高丽征兵。除派达鲁花赤进行监督外,并于1283年(至元二十年)在高丽置征东行省加强统治,也常派兵压境或入侵。为了避免高丽上层统治者反抗,蒙古统治者也采取笼络手段,封官赏赐或以皇女下嫁,1274年(至元十一年)忽必烈将皇女忽都鲁揭里迷失嫁高丽王。
对日本的战争
1274年(至元十一年)派忻都、洪茶丘率兵出征日本,因矢尽船毁而还。1281年(至元十八年),又分两路进攻日本,由唆都率蒙古、汉军、高丽军从高丽东渡对马海峡,范文虎率新附军(元政府收编的南宋军队)从庆元(今浙江宁波)浮海北进。元军在日本鹰岛遇飓风,战船多坏,将卒溺死者众,又遭日军掩杀,几乎全军覆没。
对安南、占城的战争
1282年(至元十九年)派唆都出兵占城,遭占城军民反抗,1284年引兵还。同年,镇南王脱欢(忽必烈子)发兵侵安南(今越南北部),命唆都从占城北上助战,南北夹攻。安南王撤离都城,其主力隐蔽在山林,避免与元军决战,待元军疲惫,又出而攻扰。五月,脱欢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军。唆都战死。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脱欢再度出兵安南,但无进展,次年罢兵而还。
对缅国的战争
1277年(至元十四年),云南行省派兵征缅,招降三百余寨,三千余户,后因炎暑还师。1283年(至元二十年)宗王相吾答儿再度率师攻缅,缅王遣使请和。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缅王庶子废国王自立,内讧纷起,云南王率军乘机进至蒲甘,缅国无力反抗,纳贡降服。
对爪哇的战争
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史弼、亦黑迷失、高兴等率军从泉州起航出侵爪哇(今印尼爪哇岛)。爪哇统治者降元,并请元军助讨其敌国葛郎,打败葛郎王以后复举兵拒元,元军力竭退师。
与北方诸王之战
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以后,蒙古宗王的反抗并没有因而终止。在忽必烈统治时期,从西北到东北,蒙古诸王的战乱一直不断。直到武宗时才大体平服。
海都、昔里吉之乱
1269年(至元六年),窝阔台后王海都、察合台后王八剌在塔剌思河畔召开大会,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并联合反对元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命皇子北平王那木罕率诸王镇守阿力麻里。次年,海都援立八剌子笃哇为察合台汗,骚扰天山南北诸地。至元十二年(1275)正月,笃哇等以兵十二万进围哈剌火州达六月之久,畏兀儿亦都护纳女求和。忽必烈派右丞相安童辅佐那木罕同守北边。
1276年夏,随从那木罕北征的诸王昔里吉(蒙哥子)、明理铁木儿、药木忽儿(阿里不哥子)、脱黑帖木儿等发动叛乱,将那木罕、安童捕送海都处。但海都拒绝与昔里吉合兵。于是昔里吉等劫持宗王撤里蛮(蒙哥孙),退据额尔齐斯河上,大掠吉利吉思五部,东犯和林。应昌弘吉刺部只儿斡带、六盘山霍虎起兵响应。忽必烈命灭宋主帅伯颜率南征军主力北征,伯颜、土土哈部在鄂尔浑河上大破昔里吉军,收复了和林。
1283年,从叛诸王归降忽必烈。
1284年(至元二十一年)牙忽都、土土哈等曾击败海都军,但海都仍有强大的势力。1285年,驻守西北的宗王阿只吉军被笃哇击败。忽必烈又命伯颜代阿只吉总领北边诸军镇守。
乃颜之乱
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四月,东北的宗王乃颜(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与胜纳合儿、哈丹(合赤温后王)、失都儿(哈撤儿后王)、也不干(成吉思汗庶子阔列坚后王)等宗王起兵反元。五月,忽必烈亲率大军从上都出征。六月,忽必烈军与乃颜军大战,乃颜兵败被擒。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铁穆耳、土土哈、李庭等进击哈丹在呼伦贝尔地区的据点,哈丹流窜辽东、辽西及高丽之间,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被最后击破。
海都、笃哇等的败降
忽必烈晚年,海都仍不断犯边。忽必烈命驻守畏兀儿地的诸王出伯征讨。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海都军进逼和林,围攻皇孙铁穆耳,和林宣慰使怯伯等响应海都。忽必烈率军亲征,海都军西遁,收复和林,命伯颜镇守。
成宗即位,以宁远王阔阔出(忽必烈子)、驸马阔里吉思(汪古部长阿剌兀思曾孙)等驻防西北。1296年(元贞二年),海都、笃哇军内分裂。宗王药木忽儿(阿里不哥子)、兀鲁思不花(蒙哥孙)等率领所部军一万二千人投归元朝。1298年(大德二年),笃哇等袭击元军,元守将阔阔出、床兀儿疏于防御,驸马阔里吉思战败被擒。成宗命药木忽儿领兵反击笃哇,大败笃哇军。1299年,成宗派皇侄海山(答剌麻八剌子)代阔阔出镇守北边,总领漠北诸军,床兀儿及老臣月赤察儿等为辅。1301年(大德五年),海都军东犯,海山等率元军与海都军大战于和林之北,海都军溃,海都在归途中病死。其子察八儿继立。1303年(大德七年),笃哇、察八儿遣使"请命罢兵,通一家之好",成宗许和。1306年(大德十年),海山军越阿尔泰山,大败察八儿,察八儿降附笃哇。同年,笃哇死,成宗命其子宽彻继承察合台汗位。
成宗的守成政治
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忽必烈病死。其子真金的长子晋王甘麻剌、第三子铁穆耳领兵镇守漠北,这时都来上都参加忽里台。忽必烈生前立铁穆耳为皇太子。大会由真金妻伯蓝也怯赤(又名阔阔真)主持,月律鲁、伯颜、不忽木奉遗诏,与右丞相完泽、御史中丞彻里等拥立铁穆耳即皇帝位,是为成宗,蒙古尊号完泽笃汗。
成宗即位,内政以奉行忽必烈成规为务,国家相对安定,因而被称为守成之君。他尊孔崇儒,争取蒙汉儒臣的拥戴,同时又任用色目官员管理财赋。在他统治的十二年间,暂时地稳定了朝廷的政局。但是,以守成为方针的成宗统治时期,朝廷政治日渐腐败,财政经济的紊乱和钞法的败坏也仍在继续发展。
蒙古旧例,忽里台选汗大会之后,与会诸王都要接受新汗的赏赐。成宗滥加赏赐,争取蒙古贵族的支持。例如,三个驸马的赏银就超过十二万两。大量赏赐使朝廷内帑空虚。国用不足,动用钞本,形成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财政愈加困难。
成宗实行守成政治,以缓和蒙、汉、色目官员间的冲突,各级官员越来越因循腐败,贪贿成风。右丞相完泽曾接受朱清、张珪的贿赂,成宗不理。又揭露中书平章赛典赤·伯颜、梁德珪等受贿事,成宗只好下诏将他们罢免。但第二年,赛典赤·伯颜、梁德珪等又都相继恢复原职。1303年,定赃罪十二章。各地查出并罢免贪官污吏一万八千四百余人。成宗晚年多病,朝政由皇后卜鲁罕和赛典赤·伯颜等把持,元朝的统治日益腐败了。
武宗的统治
1307年(大德十一年)正月成宗死后,皇室内部又爆发了帝位之争。皇后卜鲁罕与左丞相阿忽台等人相勾结,图谋立镇守河西、拥兵十五万的安西王阿难答为帝。右丞相哈剌哈孙则秘密遣使北迎镇守漠北的怀宁王海山,南迎被卜鲁罕排挤出京的海山母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爱育黎拔力八达母子先至大都,立即派李孟与哈剌哈孙秘密定议。三月二日,爱育黎拔力八达率卫士入宫,诱执阿难答,诛阿忽台等,北迎海山。五月,海山至上都,大会诸王,处死卜鲁罕、阿难答,即帝位,是为武宗,蒙古号曲律汗。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相约兄弟叔侄世代相承。
武宗即位后,改和林等处都元帅府,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以太师月赤察儿为行省右丞相,原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出任行省左丞相。从此,蒙古漠北地区也成为元朝的一个行省。
武宗为争取诸王大臣的拥戴,滥加封赏。宗室多人进封王爵,许多大臣封国公。即位仅三个月,近臣获得高官厚禄的约达九百人。忽必烈时,枢密院大臣六员,这时增至三十二员。诸近侍从皇帝那里请得玺书,不经过中书省,即可取得官职。
为弥补国家财政亏空,1309年(至大二年),诏乞台普济、脱虎脱、三宝奴、乐实等立尚书省敛财。这时,借支钞本已达一千万锭以上。物重钞轻,钞法大坏。九月,新造"至大银钞"颁行。至大三年(1310年)正月,铸造铜钱行使。又定税课法,鼓励官员多方征税,肆意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加上连年天灾,农民破产流亡,仅江浙一省流民就达一百三十多万。
仁宗的"汉法"政治
武宗海山即位不满四年,即在至大四年(1311)正月病死。三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大都即皇帝位,是为仁宗,蒙古号普颜笃汗。
仁宗曾随李孟学习儒学,倚重汉人文臣。即位后,革除武宗旧政,力行"汉法"。武宗死后,仁宗不待正式即位,即在正月间废尚书省,并以"变乱旧章,流毒百姓"的罪名,拘捕脱虎脱、三宝奴、乐实等处死。各地行尚书省仍恢复为行中书省。
仁宗即位不久,即下诏罢废至大银钞及铜钱。民间行使者至行用库倒换。依旧印造中统钞及至元钞。凡官司出纳,一准中统钞数。同时派官焚毁至大钞。 仁宗通过对孔孟的崇奉,表明以儒家的纲常之道作为统治思想。汉人儒士被任用,儒学在元朝得到重视。
1313年(皇庆二年)下诏正式实行科举。自1314年八月,各州县推举年在二十五岁以上的举人(参加考试的文士)经乡试后,次年二月在礼部会试,然后御试。以后,科场每三年开试一次。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别考试出榜。科举实行后,在政治上多少满足汉人地主要求广开仕途的愿望,也使汉文化在蒙古、色目人中进一步传播。
仁宗采用汉人传统的理财方法经理田赋。1314年,平章政事章闾建议行经理之法,规定有田之家及诸王位下、寺观、学校、财赋等田,一切从实自首,做到"税入无隐"。并派官员到江浙、江西、河南三省实行经理。但遭到贵族、乡豪的抵抗,官员以虚为实,妄增顷亩,变成对百姓的巧取豪夺。经理田赋因而停止。
英宗继位与南坡之变
1320正月,仁宗病死,太后答吉随即命权臣铁木迭儿复为中书右丞相。三月,拥立仁宗之子硕德八剌即皇帝位,是为英宗,蒙古号格坚汗。
铁木迭儿依靠太皇太后的支持,大肆更换省官,专权报复,杀害仁宗朝弹劾过他的御史中丞杨朵儿只和中书右丞萧拜住等人。英宗起用安童孙拜住为中书左丞相,以为牵制。1322年二月,英宗令拜住总领左、右钦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八月,铁木迭儿病死。十月,拜住升任右丞相。
英宗屡修佛事,诏各郡建八思巴殿。英宗崇佛而用儒,起用名将张弘范子张珪为中书平章政事,辅佐朝政。
铁木迭儿死后,拜住处置铁木迭儿父子及义子御史大夫、左右卫阿速亲军都指挥使铁失等贪赃不法事,将铁木迭儿子八思吉思处死,籍没家产。1323年二月,太皇太后答吉病死。
铁木迭儿余党,遭到沉重打击,但并没有甘心于失败,密谋反乱。1323年(至治三年)八月,英宗自上都南还,右丞相拜住等从行,至南坡驻营。御史大夫铁失与铁木迭儿子、前治书御史锁南、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大司农失秃儿、前平章政事赤斤铁木儿等发动政变,铁失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铁失入英宗行帐,亲手杀死英宗。铁失等当夜驰回大都,收封省部印信,遣使奉玉玺至漠北晋王也孙铁木儿镇所。九月,也孙铁木儿在漠北即位,次年改元泰定,史称泰定帝。
两都之战和文宗继位
泰定帝在位仅有五年,他自称"遵祖宗成宪",没有什么新的建树。前朝未能解决的"国用不足"的财政困难,更加严重。致和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病死于上都。一场皇位争夺战爆发了。
留守大都的金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和西安王阿剌式纳失里发动政变,控制大都,遣使迎武宗次子图帖睦尔入京。九月,图帖睦尔在大都即皇帝位,改元天历,宣称待大兄(和世束)到来让位。上都方面,辽王脱脱(斡赤斤后)、梁王王禅(甘麻剌孙,泰定帝侄,封地在云南)、右丞相塔失铁木儿、左丞相倒剌沙、御史大夫纽泽等闻变,九月间也在上都拥立泰定帝幼子阿剌吉八即皇位,是为天顺帝。上都与大都形成两个皇帝并立的对峙局面。而辽东、关陕、川蜀等地先后起兵响应上都。两都之战发展为大规模内战。
上都军与大都军在居庸关、古北口一带展开激战。上都军虽然在大都城下屡次受挫,仍声势浩大。正当上都军全力南进时,在东北的东路蒙古元帅不花帖木儿(燕帖木儿之叔)与搠只哈撒儿后王齐王月鲁不花,在十月十三日乘虚进围上都,留守倒剌沙等出降。阿剌吉八被俘。上都的支持者失去首领,相继溃散瓦解。梁王王禅及倒剌沙、纽泽等均被处死。
两都之战刚结束,明宗、文宗兄弟间的争权斗争又起。天历二年(1329)正月,和世束在和林之北,即皇帝位,是为明宗,蒙古号忽都笃汗,立图帖睦尔为皇太子。五月,图帖睦尔自大都出发北上,迎明宗,镇南王帖木儿不花等随行。明宗南下,八月初,至上都附近的旺兀察都之地,图帖睦尔来见。几日后,明宗暴死。图帖睦尔在上都以皇太子复即皇帝位,是为文宗,蒙古号札牙笃汗。
文宗即位后,调动数省兵力,才平息了四川、云南等地的蒙古诸王叛乱。
在文宗统治时期,汉文化得到多方面的提倡。天历二年(1329)二月,文宗在大都建立奎章阁学士院,聚集人才,汉族的儒学在蒙古、色目人中进一步发扬。同年九月,又命翰林国史院与奎章阁学士院编纂《经世大典》。《经世大典》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元代典制纪录,成为明初纂修《元史》的依据,而且是文宗行"汉法"崇文治的一个标志。文宗在信用文臣的同时,又极力表示尊孔崇儒,以争取汉人文士的拥戴。
文宗初即位,以燕铁木儿为中书右丞相,封太平王。文宗复位,又因燕铁木儿"大有勋劳于王室",加封太师,追封三代,把持朝政。他的儿子唐其势扬言"天下本我家天下"。文宗受制于权相燕铁木儿,元朝国势日渐衰落。
1332年(至顺三年)八月,文宗在上都病死。九月,卜答失里后奉遗诏,立明宗次子,八不沙后所生的懿必质班作皇帝(宁宗)。宁宗年仅七岁,即位不满两月病死。
宁宗死后,燕铁木儿请立文宗幼子燕帖古思。卜答失里后不允,遣使自广西迎回妥欢贴睦尔。燕铁木儿仍持异议,迁延数月不决。不久,燕铁木儿病死。1333年(至顺四年)六月,卜答失里后立妥欢贴睦尔为帝,是为惠宗,即顺帝,蒙古号兀哈笃汗。
元朝的灭亡
元朝末年,吏治腐败,财政破产,军备废弛。蒙古贵族伯颜独秉国政,任中书右丞相,被封为秦王,总领蒙古、钦察、斡罗思诸卫军都指挥使。任命的官员多向伯颜行贿,台宪官也都议价得官。伯颜一次所受赐田多达五千顷。大批蒙古贵族、官僚通过受赐、占夺等方式转化为大土地所有者。汉族地主也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破产流亡。
在元朝历代宰相中,伯颜权势之显赫,是少有的。他排斥蒙古诸王,仇视汉人,扬言要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他还下令废止科举,禁止汉人、南人学蒙古、色目文字。
1340年(后至元六年)二月,伯颜侄脱脱得到惠宗支持,乘伯颜出外行猎,将他贬黜。惠宗起用脱脱当政。次年,改元至正,宣布"更化",恢复科举取士,开马禁,减盐额,修辽、金、宋三史,政治一度较为稳定。到脱脱第二次出任中书右丞相时,国库空虚,灾荒频仍。为解救危机,他变更钞法,拯救河患,但这些都未能缓和已全面激化的社会矛盾。元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终于导致了元末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规模大,时间久,以红巾军为主力的农民起义军沉重打击了元朝在全国各地的统治,终于在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推翻了元王朝。
Ⅱ 从夏到清各朝代建国和灭亡的时间分别是多少
历史老师告诉你
这是一个大工程
夏 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
商 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西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东周 公元前771——公元前221
秦朝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西汉 公元前207——公元9
“新”(王莽) 公元9——公元25
东汉 公元25——公元220
三国 公元220——公元266
西晋 公元266——公元316,狭义的北朝开始
东晋 公元317——公元420,狭义的南朝开始
隋朝建国于581年,北朝结束。589年隋灭南朝的陈,南北朝时期结束,实现统一。
隋朝 公元581——公元618
唐朝 公元618——公元907,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北宋建立于公元960年,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实现统一。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
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6,元灭南宋,三年后南宋末代皇帝投海而死,元统一天下。
蒙古国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年灭南宋,1279年元朝统一天下。公元1368年新生明王朝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与宋元同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建立了辽,西夏,吐蕃,大理,蒙古等政权。有史家统称这一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朝从公元1368年建立,同年灭元,一直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
清朝,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顺治帝入关,确立对全国的统治;一直到公元1912年清末代皇帝溥仪(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灭亡。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至此结束。同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Ⅲ 元王朝在哪一年灭亡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统治者忽必烈(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灭南宋,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1368年八月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失去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之后,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北元于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袭杀后(一说1402年鬼力赤即位后)去国号。1635年末代蒙古帝国大汗林丹汗归降皇太极彻底终止。
Ⅳ 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分别是多少年灭亡的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年,传了19位皇帝宋朝(960年 - 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的朝代。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开封)与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称两宋。 北宋 五代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是为宋太祖,史称北宋。鉴于一些将领、节度使可能拥兵自重而影响皇权,宋太祖听从赵普建议,杯酒释兵权,使兵、将分离,保证了统治权的集中,但是同时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976年10月,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到979年,消灭北汉,中国大部分被统一。 政治上分割宰相权力,重用文官。财政上由于向辽国每年输送大批白银,财政困难。宋神宗时,任用王安石变法(参见王安石变法),但是后来遭到保守派反对而废弃。 1127年,金国军队攻入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南宋 南宋(1127年--1279年),中国朝代名。都开封的宋为金朝所灭,皇族赵构逃往南方,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史称南宋。与金朝沿淮水(今淮河)——大散关为界。 南宋非常懦弱,偏安一隅。从赵构开始,所有皇帝全无作为,奸臣当道,是最软弱的王朝。 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宋高宗。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南宋也曾由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浚等众多抗金将领指挥抗金北伐,于在黄河两岸也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 宋高宗赵构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倒行逆施,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蒙古族灭金,金灭亡后,南宋所面临更强大的敌人——元。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元朝元朝后期,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人民被压迫更为严重。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的统治结束。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以后,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北元于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袭杀后(一说1402年鬼力赤即位后)去国号。明朝1644 李自成(1605-1645)陷北京,明朝灭亡 明朝灭亡 天启六年,熹宗在西苑游玩时不慎落水,一年后死去。接替熹宗的是信王朱由检,是为思宗,年号崇祯。他即位后,锐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宫外。时机成熟后,思宗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在前去过程中得知被思宗已派锦衣卫来逮捕他,便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思宗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同时将客氏押到浣衣局处死。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阉党专权虽然结束,但其后朝中又党争不断,崇祯帝对朝政又开始失望。并加强集权,控制百官,信用宦官。 思宗在位期间,首先要面临女真的外患。本来在袁崇焕的经略之下,辽东的形势已经有所改观。但是,后金在辽东战场失利的情况下,改采越过长城,直接偷袭北京的方法攻明。幸在袁崇焕的保卫下北京得以平安。但是到崇祯三年,思宗误中后金反间计,诛杀袁崇焕,自坏长城,从此在与后金的作战中只能被动挨打。1640年清军攻打锦州,思宗派洪承畴带八路总兵率十三万大军出关援锦州,在松山大战清军,是为“松锦大战”。结果明军大败,洪承畴投降。关外辽东地区至此基本全数沦陷。 另一方面,由于旱蝗连年加上官府剥削,大量川陕地区流民、饥民爆发民变。这些农民采取游击及分头进攻之战术,严重拖累明朝兵力。1636年,原先的农民军领袖高迎祥战死,李自成便接替高迎祥成为新闯王。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农民军也得到了大批粮饷。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十一月占领西安。此外,另一支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主要在南方发展,先是控制了湖广地区,之后又改进攻四川,是为大西政权。但是,两支农民军没有合作,而是竞争的关系。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十七日已兵临北京城下。十八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明朝灭亡。李自成攻克北京后,没有及时对在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采取招抚措施,结果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四月廿一日,李自成亲率部队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外的一片石大战,但由于清军参战,李自成大败。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烧宫殿与九门城楼,向西撤退。农民军仅在北京驻扎四十一日。之后,农民军接连内讧,战斗力大损,与清军交战时也连连失败。五月初二,清摄政王多尔衮进京。为安抚汉人笼络民心,多尔衮下令礼葬崇祯,臣民服丧三日。八日,顺治进北京。北京开始成为清朝的都城。清朝从干隆后期更加衰落的现象,腐败日益严重。继位君主已无前期锐意进取之心。进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大量向中国贩售鸦片导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失败后,继位的咸丰帝所面对的时局是西方列强开始入侵,迫使清政府与其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又签定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根据这些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时中国也自此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主权受到严重损害。由于人民的负担逐年加重,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抗运动,大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一度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挑战。 至18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并建成了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时人多数未明当时的国际形势,少数人的急迫性并无法改变多数官僚的旧思维,清朝的维新运动最终未达日本明治维新般的成效,结果导致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随后,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和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 19世纪末,在《马关条约》的影响下,列强纷纷在中国强行取得“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如俄国的势力范围是长城以北和新疆,英国的是整个长江流域,法国的是云南和两广,等等),大有一举瓜分中华之势。因此,中国国内的排外情绪高涨,引发义和团运动仇杀洋人,八国联军入侵。1901年因此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为了拢络人心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科举在内等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国发生了立宪与革命的改革路线之争,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答应实行君主立宪。不过,1911年5月组成的“责任内阁”中的大多数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结果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开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压迫革命军(阳夏战争),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清朝的统治开始瓦解。清帝于1912年退位,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的正式结束。到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维持83天,1917年张勋又曾复辟清朝,但只持续了12天。
Ⅳ 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各多少年
唐朝289年,宋朝319年,元朝98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清朝灭亡的意义
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在袁世凯的唆使和革命党的压力下被迫退位,标志着清王朝的覆灭。清王朝的灭亡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非凡。
首先,清王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自此终结。
其次,清王朝的灭亡肃清了部分封建势力,使得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扫清了障碍,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Ⅵ 大元王朝是怎么灭亡的
1、灭亡原因
(1)元朝长期处于继承权问题、贪污、权臣擅政、不任用汉人与压榨百姓的恶习,使得政治总是无法上轨。
(2)元朝后期,特别是1340年代中后期至1350年代期间,干旱、瘟疫与水灾时常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
(3)横征暴敛,元廷不断收取各种赋税,使百姓的生活更加艰苦,使得白莲教逐渐流行,并成为对抗元廷的势力。
(4)经济混乱,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导致物价迅速上涨。
2、元朝简介
元朝历史从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到洪武元年(1368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为止,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前后共计98年。
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建立大蒙古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8月攻灭西夏,元太宗六年(1234年)3月攻灭金朝,完全领有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国称霸欧亚大陆。
元宪宗九年(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至元元年(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这场战争让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脱离与大汗忽必烈的关系,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帝为大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统一全中国,结束自唐末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
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间是元朝的鼎盛时期,军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元朝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元顺帝晚期,由于怠于政事、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为了治理泛滥的黄河又加重徭役,最后导致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元末民变。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北伐攻陷大都。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建文四年(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Ⅶ 元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何灭亡,而清朝为何能存在很久
楼上的瞎说什么,元朝的崛起是因为宋朝的腐败?开什么国际玩笑,元起蒙古,而蒙古当时是属于金国的,而蒙古受到的压迫是来自金国,试问,蒙古与宋在不接壤的情况下,宋是如何欺压蒙古的?进而导致灭亡?一看1楼就是那种唯结果论者,宋朝的强大的,中国历史上有哪一个朝代可以在三个游牧民族崛起中存续的?南宋虽是被元朝灭亡了,但这个朝代却经历了辽、金。在你眼中,看到的不过是宋如何的弱,如何受到欺压而妥协懦弱的表现。但是你是否看到宋朝就算每年给予对方岁贡,但是宋朝的经济依旧繁荣,所谓巨额的赔款其实是在财政的承受力的范围内的。很多人都认为宋朝弱的原因在于对外战争的软弱,但试问,不主动对外战争,就代表军事力量弱吗?一个能够防守住3个游牧民族的冲击的朝代是弱小的吗?南宋岳飞和韩世忠兵力最盛时达百万,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收复失地,可以,但是直捣黄龙,那不过是后世人的一厢情愿。金国当时崛起不过数十年,正处于巅峰期,军备还没有懈怠,只不过突然暴增的土地,让数量太少的女真人根本没办法完全控制,而就像清朝一般,金国后来也是用了以女真和渤海军为中坚,辽兵次之,汉兵最后组成的军队体系。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是原来的完全女真本部军队的实力,被岳飞胜几次又能代表什么。当时耶律大石重建西辽,称霸中亚,金国还要防着辽国余党的反扑,怎么可能集中实力对付宋。所以,宋朝的军队并不弱,只不过是他们的对手实在太强大了。一个半耕半牧,拥有游牧民族的勇猛加上汉文化的强大的辽国,在11年内被崛起的金推翻,而强大的金国也不过在弹指间被蒙古毁灭。而南宋却存续下来了,抵御住了蒙古刚崛起时的凶猛冲击。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度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孟珙、余玠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企图绕道而行。1259年,蒙古帝国蒙哥汗在占战合州受宋军的流矢所伤因而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消息后,立即准备撤军以便夺取大汗之位,而此时南宋权臣贾似道派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这样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为汗。宋蒙之战持续了四十多年,这样的宋朝真的弱小吗?偏题了。。。。。元朝的统治一般颇受争议,有人说从铁木真算起,有人又觉得该从忽必烈算,反正是个短命的王朝,按最短算不足百年,只有97年,也就是从忽必烈称帝到元被明灭算得。至于为何灭亡?将汉人划为最下等民,你说汉人能不反吗?元朝的统治其实是封建的退化,都快回到奴隶制了,自然不得(汉)民心。而元朝的灭亡,个人认为不过是对于汉人的压榨实在太多狠了,否则为什么清朝能统治中国200多年,而元朝只有不足百年。明是被李自成灭的,讽刺的是清朝是打着给崇祯皇帝报仇的名义打败李自成的。借机占领北方。而同样是南方的重续国祚的南明,不过也只支撑了18年。与宋相比,就算不拿南宋152年历史来说,就南宋抵抗元40多年,就不是南明可比的。至于清朝统治时间久,不过是不断放宽对汉人的限制、管理。满汉一家?如果真是一家,那么清朝统治者就不会制定那么多法令来限制满汉融合了,所以,终清一朝,满汉一家不过是一个口号,没有实际行动。但是我们汉人之光芒、才能是不可能被那些法令所限制,多尔衮统一中国,靠的是汉人;康熙平三藩,靠的是汉八旗;到了清末,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就几乎全是汉人藩帅了。而满人中才真是出现朝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但毕竟那些身份高贵的要死,但志大才疏之辈无法拯救王朝。所以,清不断的放宽选拔汉人的标准,在光绪时,甚至破格提拔汉人。而看看清朝汉人名臣不在少数就知道,这与元朝歧视汉人性质的政策可是天差地别的。所以,我认为清朝算是识时务的王朝,看看末年,面对外国侵略,多识时务啊。
Ⅷ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领土面积最宽阔的朝代,它存活了多少年
1、以1206年成吉思汗称汗算起,到1368年元顺帝逃出大都,共计162年;
2、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算起,到1368元顺帝逃出大都,共计97年。
至于北元,有1402年鬼力赤取消元国号为尾声,也有1634年林丹汗病死打草滩为尾声。
元朝作为大一统王朝延续了89年(南宋灭亡),作为中原王朝延续了134年(金朝灭亡),元国号延续了131年(鬼力赤取消元国号),蒙古大汗世系延续了428年(林丹汗病死打草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