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如何学好历史的讲座

如何学好历史的讲座

发布时间:2022-07-17 10:42:55

⑴ 我是怎样学好历史的(演讲稿)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

古人有云:“学不可以已”。

我想,考试无非是这样一个阶段,一个不需要解释和理性的测试,它的存在便是为了让你的明白你身在何处,又想要到达何处。所以,对待每一门的考试,我想,都是应当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当你成功时,你会欣慰,付出终会有回报;当你失败时,不必沮丧和懊悔,遗憾永远属于懦夫。这时候,也您会得到更多,收获更多,这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你忽略却报有价值的珍宝;这时候,一个人从无知变得明朗,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

我想,对于历史这样的课程,检查的是我们的耐心;追究的是我们的细心,严禁的是我们的开心;做人不能口是心非,这也许正是历史教会我的教训。学习讲求口到、手到、心到,讲求的是效率。

对于历史课本,是最宝贵的财富,事物遵循“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事物无论如何的变化和发展,它的核心与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我主观上以为,之所以考试成绩不理想,没有更深层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你对课本理解得不是十分透彻,一旦在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都没有追究清楚,那么,你又如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呢?

我认为,对于书本的内容,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无论是黑体字还是楷体字,都是十分重要的,也许这时你未察觉,可终究有一天,你会暴露出来你的弱点。

所以永远都不要企图去掩饰自己知识的缺陷,因为无论如何,这都是不会成功的,所有的努力都徒劳,所有的假设也是枉然。

书本同时又是一部精彩的连环画,你永远都不可以忽略与之有关相联的内存联系,一旦你孤立了、机械地看待书本,那样你远不如一台录音机。所以,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搞清事物的“来龙”和“去脉”,联系起来,这样你的收获会更大。

因此我认为,学习好历史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做再多的题目,只是为了巩固课本。如果我们“本末倒置”,认为课本只是一件来为考试服务的工具,便是大错特错啦!

所以我也认为,有时候,某些人的学习方法有些不妥,虽然我承认世界之大,人各有异,但我还是发扬我的一贯作风,我还习惯成天拿着历史课本,仔细琢磨其中的每一字,其实这样无不是一种享受,书本看多了,你会得到很多从考试中得不出的启示。当然,我不否认考试是很重要的,但我坚持考试是工具,是为我们去了解先人大千世界的工具。

时间会证明一切,我坚信我是对的。

、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凭借时间、空间两条线、双坐标牢牢记住历史事件。
3、多看历史方面的书籍,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事件介绍。
4、如果你想学好中国古代史,必需学好古文,牢记实词、虚词的用法,这对于以后想学中国古代史相当有用。
5、平时多看历史有关的书,最好是贯穿时段较长、涉及面较广的通史,有利于建立知识网络和兴趣。
6、做练习很重要,买套卷子,专门做选择题,一道题隔开时间重复做它几遍。
7、简答题,论述题一般需要背点东西,可以根据关键词来记。先把要记的一段文字分开类型,例如记“什么原因”之类,先分开每一段是“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等等。
参考资料: http://..com/question/11503680.html?an=0&si=2

我瞎找了点

⑵ 怎么样才能学好历史

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是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笔者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
例1.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
例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记为“谭刘林,杨杨康”。
例4.1931年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记为“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
二、谐音法。基本方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例1.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欣)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
三、奇特联想法。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例1.民主革命思想家陈天华有两部着作《猛回头》、《警世钟》,记法为一边想“一个叫陈天华的人猛回头撞响了警世钟,一边做转头动作,同时发出钟声响。”
例2.军阀割据时,冯国璋、曹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支持者可联想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上饿(湖北)得快干(赣)了,段祺瑞端着一大碗(皖)卤(鲁)面(闽),这(浙江)应(英)该很美呀。”
四、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
例1.中共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国民党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编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国民党一大24、1”
例2.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编为“32、3 傀儡建”
例3.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长征。编为“34、10(念壹零) 36、10(念壹零) ,红军长征,翻山越岭。”
例4. 1935年瓦窑堡会议和1937年洛川会议的时间和内容很容易混淆。可编为“瓦早洛(落)后”及“瓦窑堡,统战方针好;到洛川,定全面抗战”
例5.抗战过程中的几件大事,1937年平型关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1940年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1941年皖南事变。可分别编为“37、9 林彪吼,38、3 拉锯战,40春 汪伪成,40下半 百团大战,41九千(人) 皖南事变”。
例6、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争取国家财政基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可编为:“土改完成,工商调整,经费节省”。
例7、文革爆发的导火线和全面发动的标志可编为“一个导火线,两会两文件”。
例8、文革中的主要建设成就可编为“成昆湘黔,二汽十堰,南京长江,胜利油田”。即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十堰的二汽,南京长江大桥,山东东营胜利油田。
例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重大科技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1964年和1967年-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1965年,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牛胰岛素,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可编为“57武汉,桥通天堑;64、67,惊世两弹;1965,牛胰岛素;1970,人造卫星。”
五、排比法。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
例1.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5点,可总结为“三外一赔一开”。赔款和开口岸 是近代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有的内容。“三外”指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例2.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可总结为“一转正、两解散、三修改”。
一转正: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二解散:1913年解散国民党,次年又解散国会。三修改:废《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改总统选举法(改选举为推举,改有限任期为连选连任)。
例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
例4.辛亥革命后“实业报国”思潮的代表人物,可总结为“南张北周和二荣”,类似的还有中共建党先驱“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
例5.1927年中共三大起义的意义,可总结为“三个第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例6、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即武汉长江大桥;宝成和鹰厦铁路;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鞍钢无缝钢管厂、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

⑶ 怎么学好初中历史呢(方法或技巧)

初中生如何学好历史

现在,初中历史所涉及的是粗线条的知识,每课的内容也不多,学起来应该很容易。可是,部分学生总是学不好,成绩不理想。我认为,这主要是态度和方法问题。下面,我就如何学好历史谈几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一、端正态度,相信自己。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真正弄清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学习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在与人谈话时若能博古通今,一定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历史还是一部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白了学习历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态度,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历史学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实,历史很容易学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归”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顾香港是如何被英国占领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应联想到中国历史“五四运动”的发生。经常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就“港澳、台湾问题”、“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四、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不管哪个学科,要想学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绩,都必须及时复习巩固,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懒散拖沓,所学的知识不及时掌握,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心,这样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
五、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现在,历史考试主要有以下四种题型: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1、选择题。历史考卷中的选择题一般都是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直选法。依据题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②排除法。在做题时,如果一时难以确定正确答案,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对该题的选项逐一排除。③分析比较法。我们还可以对所有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最终通过思考确定选哪一个。
2、判断题。我们先要找出该题中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判断,只要有一个错误,该题就应打“×”。做题时,一定要仔细些。3、材料分析题。首先,要大胆去做,不要有畏难情绪。其次,要注意方法。我们可以按这个步骤去做:①认真阅读材料,读懂材料;②看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再快速浏览材料。③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做答。答案要简明扼要,不要展开讲。4、问答题。问答题的审题很重要,一定要看清题意,弄明白要求回答什么。回答时要把相应的问题讲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层次清楚,最好分要点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解题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们对历史学习付出极大的热忱,有信心和决心,肯努力,讲求方法,你们一定能学好历史,并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⑷ 如何学习了解中国历史

1、首先,掌握一些系统的历史知识、史学理论还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凭兴趣,“跟着感觉走”,读了再多的书,看了再多《百家讲坛》中的历史讲座,你都未必真的理解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那么,怎样掌握基本的系统历史知识和史学理论?你可以根据你已有的基础,选择比较权威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着作下点功夫来啃。为什么要先读权威的通史着作,因为它的作者治学严谨,写的书史料翔实,论述、论证比较科学,会启迪你如何正确地观察、分析问题,这就让你初步学习到基本的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加上它们是通史,这就使你的历史知识不会是支离破碎的,而是系统的有规律的东西。有些新潮的年轻人会说,那些“公认的、权威的”历史着作保守,观点不新。是有这种情况,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才是最值得学的,至于观点、结论本来就不可能永久不变的,否则历史学就不会发展了,就不是一门科学了。
2、其次,在吃力地啃通史名着的同时,为了张弛结合,也为了培养兴趣,可结合阅读些既生动又严肃通俗历史着作。这些科普型的历史着作必须是公认的、久经检验的,如过去吴晗编的“历史小丛书”以及以后的《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初学者最好不要迷于一些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的历史书,例如大量充斥于书店的什么什么“大帝”的书。也不要迷信外国历史学家的着作,它们当中即使质量较好较权威的往往也是一西方为中心的,对东方包括中国历史或者有成见、偏见,或者并不真的了解中国历史。当然,看看人家是怎么看世界看中国还是有好处的,我只是说:不要迷信,不要人云亦云,其实对自己中国人写的书也一样。
3、争取多看些原始史料。例如,你要学好中国古代史,像《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古代史学名着都没有接触,只是读后人写的历史书,实在太不够了。当然,你不想把历史当作自己的专业,读多读少要根据你的时间和精力,但有可能读多点是有好处的,至少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会相信那些不负责任的胡诌。

⑸ 如何正确学习中国历史

国历史博大精深,吸引了不少人的陶醉与学习!那么,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该如何去学习呢?接下来,文学天地网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快速学习中国历史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快速学习中国历史的的方法一
逐个朝代学习。很多人学习历史前一榔头、后一斧头,非常容易搞混淆,也不容易记忆,不好学。而且中国历史博大精深,有时候笼统学习也会给人一种量大的感觉,反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建议大家可以参照某些有趣的网站或书籍,如网络秦朝搜索,基本可以看到很多秦朝历史,之后再搜索汉朝等等,逐个学习。
由点到面法。由点到面指的是先学习某个点,如想了解秦朝历史可以学习某些重要的知名人物,了解知名人物的情况以及经历,从而可以衍射出某个时代的具体发展,就织成了一个网,这样学起来兴趣较足,也容易接受,也更有深度,非常受到学生与历史爱好者的欢迎。
故事串接法。故事是大家都非常感兴趣的东西,正史有时候看起来很烦躁很吃力,但是如果借助于历史故事则更为生动与形象,作者知道有一本书叫上下五千年,上面有很多历史小故事,而且是按照时间排列,读起来有趣,而且浅显易懂,甚至可以作为课外休闲读物,但学历史不错。
多看历史纪录片。有很多人不喜欢读史,但喜欢看视频,视频不仅直观形象,更容易记忆,在现在网络非常发达的时代,历史纪录片很多,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各种各样的纪录片,非常方便。有很多的系列纪录片,不仅有图片,也有历史解读员的解读。
除学生外的历史爱好者不要贪多贪快。学习历史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着急,而应当长期的学习。不要小看了积累,按照自己的兴趣,随便零散的学习长时间也能自己织成一个大网,建议自己的历史脉络与观点,都是不错的学习法。
快速学习中国历史的的方法二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2.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是记不住的,我们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熟记,主要方法有:
(1)公式记忆法。在回答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如同解数学习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记忆和解答。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意义=作用+特点+影响。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着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用这种方法可将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概括,形成网络记忆。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进行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掌握这个方法,在巧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着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较记忆法。人类历史遵循着一定规律向前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其具有各自的特点。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①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较等。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④中外比较。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之比较,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比较,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
(3)列表图示法。列表图示法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表格图示形式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效果的一种方法。列表法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如古代政治改革(变法)、重大战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侵华战争,中国现代史上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4)联想法。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两种。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点,使其前后连贯起来,即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涉及它前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可联系到后面发生的事件,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如讲到《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设台湾府,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再简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台湾才回归祖国,日本侵占中国台湾达50年之久。这样将有关台湾的历史知识就前后贯通起来了。横向联想法,就是把中外发生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初中《社会》第三、四册,将中外历史放在一起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以中国历史为重点,将中外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如讲中国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欧洲的拉丁文字联系起来。
(5)串字法。对有并列关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来记忆,即将有关内容按课文前后顺序串联起来,只记住其每一内容的第一个字即可。如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简化为“青、募、农、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按前后可简化为“开、德、雅、波”。用这种简化法可较快地记住课文内容。
3.巧记人名、地名、年代。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较多,去掉这些也就不成为历史了。学习历史,记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并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同样有比较可行的科学记忆方法。
(1)记人名。记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征来加强记忆。如两汉帝王都姓刘,两宋的姓赵,两晋的姓司马。
记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谐音法,用这两种方法记外国人名字尤为适用。谐音法就是将外国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汉字去理解,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成为有意义的名词或词组,便于记忆。有些人名不妨给它取个雅号,使用谐音法(雅号)记人名尽量要能顺口、生动,防止低级和粗俗。对历史人物不仅要记住读音,还要书写正确,若写错别字,则前功尽弃。如把齐桓公的“桓”写成“恒”,把“赢政”写成“嬴政”等等。
(2)记地名。历史学习中常常要记许多地名,尤其是古今异名和外国地名,更使初学者感到头痛,成为学习的拦路虎。如何记住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学习有关历史地名时,一定要借助地图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确的空间表象。如学习《中国古代对外经济交流》一章,要记的地名较多,一定要对着书本或图册,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记住;学《隋朝大运河》,只有看着地图册,才能记住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点(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个段(自北而南),否则就会把方向搞错。对于中外史上有关军事的地名更应借助于图册和其中的各种标记,才能记住。
其次,要记住地名还要仔细看课本中历史地图下列的古今地名对照表,才不会将古今名称相同其实并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错。如南宋赵构在“应天”称帝,课本注明“应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在“应天”,这里的“应天”则是在江苏南京。两个“应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课本注释或图册,就误认为是一个地方了。
(3)记年代。时间概念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中外历史绵延几千年(若从原始人群算起则有两三百万年),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年代也有一两百个,牢记这些重要年代既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使初学者感到困难的一个方面。
快速学习中国历史的方法三
一、口诀记忆法
记忆战国七雄就用“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两句口诀,即记住了七个诸侯国的名称,又记住了他们各自的方位。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处死的国王用口诀“1649,查理便走,1793路易升天”。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处死了路易十六。
二、化简记忆法
“上海七君子”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可化简为:“沈章邹李沙史王”。《天津条约》可记住“公开行贿”。“公”指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开”指增开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行”指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贿”(和钱财有关)指英法两国得到巨额赔款。
三、形象记忆和谐音记忆配合法
如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定的《辛丑条约》丧权辱国,内容归纳为“前进宾馆。”(一)要清政府赔款(“钱”与“前”谐音)(二)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抗(“禁”与“进”谐音)(三)允许外国驻兵(“兵”与“宾”谐音)(四)修建史馆,划租界(馆)。这样《辛丑条约》的内容就可以简单记为“前进宾馆”。
四、特征记忆法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期间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的护国运动、1917年的护法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通过观察发现,这五个年代的数字呈等差数列,都差2年,抓住了时间特征,便于记忆。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事件:1789—1794—1799—1804,都差5年,就记住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时间、罗伯斯庇尔被推上断头台的时间、拿破仑的“雾月政变”、拿破仑加冕称帝的时间。
五、中外联系记忆法
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史开始时间1640年,可联想中国近代史开始时间1840年,两者正好相差200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呢?自然是中国在后,因为中国近代落伍了。
1689年的事件:英国有《权利法案》、俄国有彼得大帝改革、中国历史有《尼布楚条约》
六、比较记忆法
比较是加深理解、提高思维能力的手段是真正认知历史的方法之一。如:同属于资产阶级改革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的1861年改革比较;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结局比较;中国现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任务、领导阶级、革命前途等方面的不同。通过比较,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理解和记忆。
七、图示记忆法
即把抽象的历史知识通过形象、趣味、直观的图形来表述。如清朝疆域的记忆,可以在图上勾出来,并设计成“米”字形,从西面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记忆。
八、短时效应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的、科学的给学生一段较短的时间,让其思考,分析解决某个问题,并取得高效的教学现象。如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给定5分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目标性强,注意力集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大部分学生都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出现,争先恐后去学,定能加快记忆,有的甚至想出短时高效的方法,并向其他学生介绍。

⑹ 怎样学好历史这门课

切忌死记硬背!
把各个历史事件向串珠子一样同过时间这个线连接起来。每个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另一个事件引起的,同样也会产生下一个事件。用这种方式,把每个事件都穿在一起,只要记住一个事件,其余的就都回 浮chu来 .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

⑺ 怎样学好历史

历史的学习并不难,只要能够吃透教材基本就够了。

1、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方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有所成。主动地吸取和被动的接受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2、学习历史,上课专心听讲很重要,。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课上动脑动手,集中注意力。因为一般来讲,老师教授的知识都是根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来进行的,所以上课的专心很重要。

3、历史有很多知识点要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是必须的。学习效率低就意味着掌握同一个知识需要花费的时间是别人的几倍,这样长此以往,学习只会越来越跟不上。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倍左右,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我们学校开展的帮助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假期速读记忆训练班”用的就是这个《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可以参考。

4、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老师讲授的知识是面对所有学生的,每个人的具体掌握情况不同,所以自己要学会调整,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计划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要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5、做题实战。学好历史,做题练习是少不了的,做题的时候坚决独立完成、杜绝抄袭、杜绝题海战术,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

⑻ 如何学好历史

历史虽然是已过去的东西,但她是一门包罗万象、生动有趣、综合性强,使人明智的学科。今天,我很高兴与同学们简单交流一下高中历史的一些学习方法。
一、转变观念,树立积极心态
同学们在升高中时,历史考试是开卷形式。因此,初中时,被动学习历史,考前机械背诵一些重点历史的现象较突出。但高中历史却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历史教材是新编的专题式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等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能力要求从机械记忆到灵活运用,有了较高的要求。就同学们历史学习的境界而言,存在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三个层次:
其一、初级境界:解决历史“是什么”的问题,了解历史现象、历史事实,识记一些历史知识。
其二、中级境界:解决“你认为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包含分析历史背景、解释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知识线索、形成历史知识专题等,目的是培养历史学科能力、提高历史理论水平。因此,这是历史学习的一个较高境界。
其三、高级境界:是对历史的反思,总结历史经验、感悟历史变迁、汲取历史智慧、自我净化,自我提高。这是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第三:考试形式从开卷到闭卷考试,要靠头脑的再现反映和灵活运用。
第四:高中课时少,教学任务紧。
在上述重大变化面前,我们是退缩,当缩头“乌龟”?还是迎头而上,做搏击的“雄鹰”?这绝对难不倒聪明、灵活的同学们!当然是做“雄鹰”!那么,请同学们,积极树立主人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会学高中历史,主动敞开胸怀拥抱“历史”,与老师一道、与同学一道互动探究高中历史。
二、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1.培养兴趣,移情历史。
高中历史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学习她既需要情感的投入,更需要理性的思维。只有移情于历史,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才能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可用“假如我们生活在某个时代”来设置问题新情景。可用“巡访、游历某地区”等活动来拉近与历史时空的距离。例1:假如同学们去夏商周时期考查学习,会发现有哪些主要的政治制度?每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作用如何?这些政治制度体现出了什么特点?例2:假如同学们生活在秦朝,你们较能干,可在地方或中央机构任些什么职?是否有封地?你们的官职,儿子是否一定能继承?此外,可多读一些相关的读物,可看一些相关的影视剧,可与老师、同学、朋友多交流学习历史的体会。
通过参与这样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活动,来触摸历史、亲近历史、玩味历史进而学好历史,感受到史韵芬芳、史韵悠扬。
2.勤学多思,加强记忆。
好些同学,一般对历史采取死记硬背的多,所谓“贝多芬”(背多分)。现,还要不要“贝多芬”(背多分)?我们虽然反对死记硬背,但并不等于反对记忆。因为记忆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关键是要讲究记忆方法。记忆的方法很多,最关键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已的那一部分。我认为记忆历史最主要的是以下几种:
(1)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相关的点肯定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什么?是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中央集权是什么?是地方的权力集中于中央。那么这个问题相关的要素就是三个,即皇帝、中央、地方。因此我们记忆的出发点就要牢牢抓住这三个要素,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即秦始皇建号皇帝,集军、政、经大权于一身;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2)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先浓缩记忆,要用的时候再展开发挥。如第三节中的“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可把“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简称为“世、察、九、科”。
(3)趣味记忆法。有趣味的知识,我们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联系教材内容,采用编写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习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可提高记忆效果。如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可这样记忆:夏商周,政制建;公权力(公共权力),王位袭;分封制,等级列;宗法制,血缘亲(按血缘的亲疏远近继承土地、财产和权力);嫡长子,是核心;神王族,部族浓(神权、王权、族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当然,要记好历史知识,和掌握其他所有学科知识一样,至关重要的还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不断温习,不断巩固。如下课后的反思、做作业时的反思、睡觉前的反思都极为重要。有人认为学历史,应该是“要死不活、不死不活、先死后活。”只有历史知识“活在同学们心中”,才有运用的基础。
3.多做比较,善于归类。
比较和归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比较同类事件、人物、现象等,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历史事件、人物、现象;通过对事件、人物、现象归类,可以将历史知识系统化。如通过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我们加深了对两种制度的理解,可避免易错点:(1)在传承制度上(权力来源),分封制下实行世袭制,郡县制下实行任免制。(2)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性质);郡县制的确立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与发展。(3)分封制的分封主体是“姬”姓贵族而不是周姓,当时“周”为国号;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而不是秦朝。(4)秦朝是“短命鬼”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而不是全面废分封、行郡县(影响)。
只要我们有意识加强各种历史事件、各种历史现象的对比与归纳,就有助于简化我们头脑的无序知识,理清知识结构,而且有助于形成一种对比归纳的思维习惯。
4.阅读目录章节,理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目录的重要性,清代学者王鸣盛先生在《十七史商榷》中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又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由此,,目录重要可见一斑。同学们应当仔细阅读历史的章节目录,给每个章节以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犹如电脑网络,随时可调用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要学会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如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理解的重心可从“制度”入手,立足“制度”巧联系。第一节主要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第二节主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这实际上是旧制度——宗法制、分封制在春秋战国遭到破坏,于是在大一统的基础上有了新制度创立。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实际上是秦汉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走向衰落。如果理解这条历史线索,就不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了。
5.学以致用,参与实践。
读书与活动相结合,重视活动,是现代历史学习方式的一大特点。新课程推荐了一些学习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采访历史见证人,撰写家庭简史和社区简史,举办专题展览等。开展这些活动将大大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历史是一门极其重要、非学好的科目,同时也是一门很有意思、很有味道、能够学好的学科。希望同学们:目标不可小,上课别胡搞;时有读书声,作业按时清。思考加笔记,运用最重要;勤巧作舟楫,史海任逍遥。祝愿同学们都成为明理、博学、聪慧的有用之才。

阅读全文

与如何学好历史的讲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