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江都有多少年历史

江都有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17 14:01:55

‘壹’ 扬州有多少年的建城史

扬州是一座具有249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繁荣,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东南第一大都会、着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这里有春秋时代的邗沟(中国最古老运河段),汉代广陵王墓,隋代炀帝陵,南北朝古刹大明寺,唐宋古城遗址,唐鉴真纪念堂,宋伊斯兰教普哈丁墓,仙鹤寺,明清私家园林个园(以四季叠石闻名于世),何园(以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享誉海内)等众多名胜古迹,使古城扬州散发出无穷的魅力。1982年国务院公布扬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还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 扬州的"瘦西湖"历史悠久,受历代造园专家的青睐,在十里长的湖区两岸,营造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区圣境;观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灵山”之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自古是赏月的佳绝处;扬州还有历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着称的个园,有隋炀帝、康熙、干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等,美景数不胜数,实是江南瑰宝。

扬州历史上是一个戏曲之乡,着名的地方戏剧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音等,至今为民众所喜好。富有地方特色的扬州传统工艺、漆器、玉雕、刺绣、绒花等,其历史远的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近的繁盛于清代。以艺术精湛、制作精美着称,有的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扬州是着名的历史古城。扬州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屡经风云变幻,几度兴衰,几度辉煌。汉代的兴盛,唐代的繁盛,明清的鼎盛,使这座古城为祖国的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西汉为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发展高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确立了扬州的交通枢纽地位。盛唐时期的扬州雄富冠天下,时有"扬一益二"之称。清代中期,扬州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成为全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多年的历史积淀,使扬州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成为目前国内历史风貌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之一,古迹、遗址、文物众多,仅市区就有各类文保单位148个,其中国家级4个(个园、何园、普哈丁墓园、隋唐宋扬州城遗址)、省级16个。市区的文昌路,有"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之称。

扬州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扬州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几度繁荣,积淀了厚重璀璨的扬州文化。文学创作、艺术建树、学术研究、文物积累、工艺制作等,是扬州人的自豪,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曾在扬州为官、游访,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曾先后在扬州生活。康乾时期,以郑燮、金农、李方膺、罗聘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清代形成的扬州戏曲、评话、书院、雕版印刷、修志、藏书等颇为兴盛,成为扬州文化的象征。今天的扬州,科教文化比较发达,已多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名称由来

扬州,古代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杨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杨州”。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杨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杨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杨州刺史部。这个刺史部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离城等地。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时魏、吴各置杨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

今天的扬州,春秋时称“邗”、秦、汉时称“广陵”、“江都”、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汉扬州包括江苏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国时魏、吴各有扬州,吴扬州治建业,魏扬州治寿春。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贰’ 江都 是哪个城市

扬州 江都
http://ke..com/view/17560.html?wtp=tt

江都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南濒长江,西傍扬州市邗江区,东与泰州市接壤,北与高邮市毗连。境内地势平坦,河湖交织,通扬运河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平均海拔5米左右。总面积1332.54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85.8%,水域面积占14.2%)。
江都市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河湖交织,通扬运河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平均海拔5米左右,气候属副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9℃,降水量978.7毫米,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位于市区南郊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拥有东南亚最大的引排能力,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具有灌溉、排涝、排洪、发电、通航以及提供工业、生活用水和沿海垦区洗碱冲淤水源等功能,1982年被评为全国优质工程,曾先后接待过许多中外贵宾的参观考察。江都在区域地质构造上位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的南半部,地下油气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000万吨,占全省60%以上,是江苏省石油和天然气主要产区。
江都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时期属吴国。秦楚之际,项羽欲在广陵临江建都,始称江都。公元前223年(秦政王二十四年)秦灭楚,地属秦国的广陵县。公元前153年(西汉景帝前元四年)建江都县。此后,县域历经多次演变。1994年7月,撤江都县,建江都市。
2003年,全市设有24个镇、1个场圃、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个居民委员会、561个村民委员会、5333个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075582人,全年出生人口10820人,人口出生率10.1‰,死亡人数8096人,死亡率7.55‰;人口自然增长率2.54‰。全市非农人口218956人,占总人口20.36%。全市汉族1073977人,占总人口99.85%。主要少数民族22个,1605人,占总人口0.15%。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江都历史上是农业大市,改革开放以来,一、二、三产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保持稳步增产,花木、畜禽、水产等多种经营生产形成了自身特色。工业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形成了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建材、造船等行业,出现了一批重点企业和名特优新产品。建筑业是江都的传统优势产业,有10万建筑大军分布在全国各地,连续四次获得全国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市场,基础设施、文化娱乐设施配套齐全,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财政收入18.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8%、28.3%、39.6%。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2:54.8:36。一产初步形成了10万亩花木、10万亩果蔬的格局。全部工业实现产值507亿元、销售456亿元、利税25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3%、38.3%、47%。初步形成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冶金、石化医药、船舶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去年完成产值375亿元,占工业总量的70%。拥有年销售亿元以上企业60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3家。建筑业总产值达130亿元,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独立承建的西安高新广场火炬创业园工程、参建的北京印钞厂 建工程双获鲁班奖。江都是苏中地区商贸集散地,现有皮鞋、花木等各类市场112个,超亿元市场8个,年成交额50亿元以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亿元,位居扬州市第一。

‘叁’ 江都镇的民俗文化

江都历史悠久,建县已有2200多年,有开元寺、真武庙等多处人文景观; 江都城市优美,风景秀丽,有引江风景区、邵伯湖风景区、渌洋湖自然保护区等自然风光;江都商业繁荣,设施齐全,社会安定,是投资贸易的乐土。
2005年,经江苏省政府(苏政复[2005]29号文件)和扬州市政府(扬府复[2005]10号文件)批准,江都区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双沟镇与江都镇合并设 立仙女镇,镇政府驻江都区城区。行政区划 调整后,仙女镇行政区域面积140.38平方千米,人口23.6万,辖19个居委会、43个村委会。汉朝时名蔡家庄,元朝时称黄塘,明末清初始称仙女镇。《后汉书、郡国志》等史籍载有杜康二女在此得道升仙的传说,“仙女庙”因此而得名。1949年解放,称仙女镇,1966年5月更名为江都镇,1978年7月改为县属镇。1994年7月,江都县撤县设市,江都镇为区直属镇。1995年3月,正谊乡境内4个村划入;2000年4月,原砖桥镇并入归江都镇;2001年9月,原张纲镇并入江都镇。2005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将双沟镇 与江都镇合并设立仙女镇,镇政府驻江都 区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仙女镇行政区域面积140.38平方千米,人口23.6万,辖19个居委会,43个村委会。5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

‘肆’ 扬州原名江都,为何现在江都成了扬州的县级市何解

春秋战国时期,江都先后属吴、越。汉初,称扬州为广陵郡。汉高祖刘邦封侄刘濞为吴王时,曾建都于此,称吴国,后又更名为江都国。公元前153年(汉景帝前元四年),江都始建县,隶属于江都国。“江都”之名,始见于史。称江都者,按郭璞江赋云:“表神委于江都”。大概是以江水都汇于此,故而得名。另一说称江都者,“乃江淮的一大都会”。二说并存,皆与水有关。 江都历史有据可考的当从西汉建县开始,它的治所从隋朝以来直到解放前久一直设在扬州,所以江都的历史沿革与扬州密切相关。 公元前106年(汉元封五年),江都和广陵两县各划分部分地域建舆县。502年(梁朝)以后,江都县历北齐、陈、北周,时废时置。北齐、北周复立江都县时,均隶属江阳郡。581年(隋开皇初年)后,江都县属吴州;589(隋开皇九年)直属扬州;605年(隋大业元年),隶属江都郡;620年(唐武德三年)江阳县并入,江都县又划分至兖州;742年(唐天宝元年)后,江都县又先后隶属广陵郡、江都府。 公元997年(宋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江都县属淮南东路,与广陵县同属扬州府,史称“一府两县”。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占领南京后,江都县先后隶属淮海府、维扬府、扬州府。公元1731年(清雍正九年),析江都以西之地为甘泉县,同受治于扬州府。

满意请采纳

‘伍’ 介绍下扬州历史

扬州历史: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5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

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隋朝后的扬州(今扬州),但和隋朝后那个繁华的扬州城(今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春秋时,称“邗越”(后建立邗国,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建吴都)。

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

(5)江都有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在中国,新春民间的习俗和文化可以说包罗万象。大年初二,中新网记者走进古城扬州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探访老扬州人的新春习俗。

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扬州明清古城中部,东起小秦准河,西至迎春巷、史巷,南起甘泉路,北至旧城七巷,占地面积12.07公顷,因宋代在此设仁丰坊而得名。

街区街巷体系延续唐代里坊制特征,呈鱼骨状分布,保存有旌忠寺、阮元家庙、陈六舟住宅、赵海山住宅、双桂泉浴室等历史文化遗存。作为扬州的古老街区,仁丰里见证了扬州城千百年来的兴衰更迭。

“老扬州人十分看重拜年,特别是家中的晚辈在春节期间一定要给长辈拜年,甚至有‘不来拜年,不认往来’的俗规。”

今年77岁的老扬州人黄老先生说,他们家在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必须有安豆炒百叶(寓百事平安)、水芹菜(寓路路通)、烧杂烩(寓全家福)、烧鲢鱼(寓年年有余、吉庆有余。此鱼当晚不吃),同时要煮好“隔年陈”,大年初一不吃生的东西,不动刀剪,也不扫地,扫地会扫走运气,会破财。

‘陆’ 扬州有多少年历史

扬州拥有2500多年历史,始于春秋时期,当时称之为广陵。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称为邗城(帕金斯)。公元590年,称该城为扬州,这也是后来中国整个东南部的统称。

‘柒’ 江都是现在的哪里

江都是现在的江都区,隶属于江苏省扬州市。

历史沿革:

江都区早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从事各项农业生产活动。春秋时期属吴国。秦楚之际,项羽想在广陵临江建都,始称江都。

西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建江都县。三国时废,西晋复建,东晋初并入舆县,穆帝时复设。此后,县域历经多次演变。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共产党在江都县东境建江都县抗日民主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分出扬州城区和郊区建扬州市。1956年3月,江都县析出西境,建邗江县。1994年7月,撤江都县,建江都市。2011年11月,撤销县级江都市,设立扬州市江都区。

(7)江都有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截至2019年8月25日,江都区设仙女镇、小纪镇、武坚镇、樊川镇、真武镇、宜陵镇、丁沟镇、郭村镇、邵伯镇、丁伙镇、大桥镇、吴桥镇、浦头镇13个镇,65个居民委员会,263个村民委员会。

2018年,江都区区实现生产总值1070.05亿元,可比价增长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95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494.44亿元,增长2%;第三产业增加值508.66亿元,增长8.6%。

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7.5%,较2017年提高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0:47.5:46.5调整为6.3:46.2:47.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5476元,增长4.6%。入围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分列第36位、第35位。

‘捌’ 古城 广陵,江都是现在的什么城市

广陵、江都都是指现在的扬州
扬州是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中国东南,江苏中部。在地理上,它处于长江和运河的交叉点,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在经济上,它产生过富可敌国的明清盐商,如今是集工商、科教、旅游、生态为一体的地域中心城市。在文化上,它拥有各种技术、艺术、学术精华,素以富裕、文明、秀美着称。

古老的扬州曾是九州之一。现在的扬州,辖有广陵、邗江、维扬、仪征、江都、高邮、宝应七个市县区。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总人口456万。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隋炀帝开大运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次序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扬州城西北五里吴公台下(后改葬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1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唐代扬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大诗人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扬州地为督帅之所,又处漕运要冲,此后盐渔之利,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的追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宫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 来。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6年。明朝灭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干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为当时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 ,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曲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干隆重皇帝80寿辰,以扬州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玉雕、漆器、扬州盆景、淮扬菜肴等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古城扬州焕发青春,1982年扬州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我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扬州文化富有独特的魅力。唐代二十四桥的旖旎,北宋平山堂的风流,明末史可法的忠烈,清中叶扬州八怪的轶事,几乎家喻户晓。

扬州文化对华夏文明作过许多重要贡献。西汉江都相董仲舒首倡“独尊儒术”,为主宰中国千年的统治思想奠定了基调。唐代扬州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明清两代扬州文士辈出,施耐庵、吴敬梓、曹雪芹、龚自珍等文学巨匠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莫不与扬州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扬州八怪、扬州工艺、扬州戏剧、扬州曲艺、扬州美食、扬州园林、扬州雕版、扬州学派等文化瑰宝,以浓墨重彩书写着扬州文化的辉煌。

‘玖’ 扬州的历史是什么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曾是我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港端口,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是通史式的历史文化名城。市区现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147处。扬州数度繁华,尤以两汉、隋唐、清代康乾年间为盛。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陈灭,建立了统一的隋政权。隋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招兵买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2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彩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和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唐代扬州,来自新罗(朝鲜)、高丽(韩国)、日本、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婆罗门、昆仑、等国客商长期居住经商者达数千人。当时的扬州港“帆樯如林、商贾如织”,被誉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着名港端口。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新罗文豪崔致远于公元880年来扬州,从职淮南,勤于政务,参与军事,职掌馆驿,辛勤笔耕,撰写了大量的诗赋、公文、表状,884年回到新罗,传播汉文化,被称为“东国儒宗”,成为最杰出的新罗文豪。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地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在”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起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其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居扬州为官三年,成为中意两国的人民的友好使者。

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期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16年。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干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干隆皇帝80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和棋、琴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

扬州繁荣昌盛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郑燮、朱自清以及马可•波罗、崔致远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的在古城扬州留下千古佳作。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扬州戏曲、扬州评话、玉雕漆器、扬派盆景、雕版印刷、淮扬菜系等更是独具特色,源远流长,为今日“文化扬州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全文

与江都有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