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国历史及其简介
英国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大不列颠岛上在35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5世纪中期,大批的日尔曼人由北欧入侵大不列颠,成为现今英格兰人的祖先。而当时的克尔特人一部分逃进西部和北部山区,另一部分逃往爱尔兰,他们就是今天威尔士人、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祖先。公元6世纪基督教开始传入大不列颠。在十五世纪中叶,英国贵族为争夺王位打了一场30年的“玫瑰”内战。结果,经济较发达的南方大地主和新贵族取胜。“都铎王朝”由此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德成了交战国。由于英国人民的反德情绪,英王乔治五世于1919年下令,将具有德国色彩的“汉诺威王朝”改名为“温莎王朝”。
十八世纪中叶,由于政治、经济及技术方面逐渐成熟,英国兴起了一场产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各种机器的使用,到十九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在生产及贸易发面跃居世界首位,到处推行炮舰政策,夺取海上霸权,侵占殖民地,大量搜刮别国财富。大英帝国称霸世界,在海外统制的地域遍及欧、亚、美、非、澳洲,号称“日不落帝国”。
到了19世纪末期,由于美、德等国的崛起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英国逐渐失去优势。后来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严重创伤,大英帝国国力日渐衰落。原属本土的爱尔兰岛,其南部的26个郡在1921年脱离联合王国,海外殖民地也在二战后纷纷宣告独立。大英帝国逐渐演变成一个组织松散的英联邦。
2. 求英文介绍英国历史100字左右
1、英文
British history began in Germanic and Celtic, and later in England, Wales and Scotland. Its origin can be traced back to Roman rule.
Britain is called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t consists of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whole history of Britain is made up of the interweaving of the four regions.
Wales became part of the Kingdom of England in 1535. The defeat of the Spanish Invincible Fleet in 1588 by the Naval Battle of Gravoline frustrated the invasion of foreign Catholic forces.
basically eliminating the threat of Catholicism and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religious reform.
In 1640, Britain broke out the first bourgeois revolution in the world and became the pioneer of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 The Republic was proclaimed on 19 May 1649.
The restoration of the dynasty in 1660 and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in 1688 established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In 1707, England merged with Scotland. Through the Seven Years'War, Britain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Sunset Empire and gained the hegemony of the sea.
It was merged with Ireland in 1801. After the Napoleonic War, Britain completed the imperial hegemony of the Sunset Empire.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it became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complete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as the heyday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colonies occupied in 1914 were 111 times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mainland.
They were the first colonial power and claimed to be the "Sunset Empire".
In 1922,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became independent, and Northern Ireland remain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at is, Northern Ireland today.
2、中文
英国历史始于日耳曼人与凯尔特人,亦是后来的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其源头可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和北爱尔兰组成,而整个英国的历史也就是由这四个区域的历史交织组成。
1535年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讷海战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挫败了国外天主教势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胁,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通过七年战争英国奠定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并获取了海上霸主。
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拿破仑战争后英国完成了日不落帝国的霸业。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爱尔兰北部仍留在联合王国内,即是今天的北爱尔兰。
(2)怎么介绍英国历史扩展阅读:
英国历史大事:
1、英西战争
英西战争(英语:Anglo-Spanish War;西班牙语:Guerra anglo-española)(1585年–1604年)指西班牙帝国与英格兰王国之间未经正式宣战的间歇性冲突。
英西战争由多场大范围战役组成,起于1585年英国与荷兰签订楠萨奇条约,拥护荷兰抵抗西班牙帝国的统治。
1587年英国于加的斯率先夺胜,翌年于1588年格拉沃利讷海战击退西班牙无敌舰队,但1589年科伦纳·里斯本远征败北后情势逆转,西班牙在弗洛雷斯海战重振海军实力。
而英国分别在以后的1595-1596年西印度群岛远征和1597年的埃塞克斯-罗利远征决定性失败。西班牙先后在1596年和1597年派遣两支无敌舰队趁胜追击,但在恶劣的气候下遭挫。
无敌舰队战败后的十年间,西班牙加强了海军实力,对后来南美洲贵重金属的运输影响深远。而战争在1590年代走入僵局。
1602年英国与荷兰通过多佛海峡海战一度获取英吉利海峡乃至欧洲西部海域的主导权并持续两年。
1601-1604年西班牙进行了人类史上较为残酷、血腥的奥斯坦德之围,经过三年的围攻,英荷联军最终投降,西班牙军队拿下了这座城堡,使英荷西三方都想结束战争,回到和平。
1604年由腓力三世与新任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代表签订伦敦条约后画下句点。西英协议分别停止对爱尔兰与尼德兰的军事介入,且英方放弃在公海上的劫掠行为。
缔约两方皆有达成部分目标,战后西班牙重获欧洲西部海域优势。条约整体有利于西班牙。但整起战争过程对两国财政都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负担,而英国则进入40年的萎靡期。
2、蔷薇战争
蔷薇战争(又称玫瑰战争;英语: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
两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约克家族是爱德华三世的第四子的后裔、兰开斯特家族是爱德华三世的第三子的后裔。
玫瑰战争是约克家族的爱德华三世的第五代、第六代继承人对兰开斯特家族的爱德华三世的第四代、第五代继承人的王位战争。
“玫瑰战争”一名并未使用于当时,而是在16世纪,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以两朵玫瑰被拔标志战争的开始后才成为普遍用语。
此名称源于两个家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蔷薇Rosa gallica和约克的白蔷薇Rosa ×alba。
战争最终以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与约克的伊丽莎白联姻为结束,也结束了法国金雀花王朝在英格兰的统治,开启了新的威尔士人都铎王朝的统治。 也标记着在英格兰中世纪时期的结束并走向新的文艺复兴时代。
为了纪念这次战争,英格兰以玫瑰(这里玫瑰实为欧洲古老蔷薇)为国花,并把皇室徽章改为红白蔷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英国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玫瑰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英西战争
3. 英国历史概况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组成,而整个英国的历史也就是由这四个区域的历史交织组成。
1535年威尔士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讷海战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国挫败了国外天主教势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胁,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通过七年战争英国奠定日不落帝国的基础,并获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拿破仑战争后英国完成了日不落帝国的霸业。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爱尔兰北部仍留在联合王国内,即是今天的北爱尔兰。
(3)怎么介绍英国历史扩展阅读:
英国历史事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叫“清教徒革命”。17世纪开始,英国逐渐变成海上强国。市场扩大了,财富也随之增加,国内手工场也有了很大发展。
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加强了富裕阶层和新贵族的势力。可那些旧的上层阶级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导致新兴的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专制王朝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亚特继承了英国王位,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詹姆士一上台就极力鼓吹“君权神授”的理论,声称国王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最高权威。
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到詹姆士二世上台后,为实行其封建专制统治,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此举明显危及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遂引起英国国教会和新贵族的反对。
1688年6月,詹姆士二世盼望已久的儿子终于降临人世,这就意味着他那位信仰英国国教的女儿玛丽将失去继承王位的权利,而此前,那些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贵族们曾寄希望于玛丽继位来改变现状。
王子的降生,使他们的愿望眼看就要泡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他们决定发动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
由英国议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出面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伦治亲王威廉来英国,以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
接到邀请的威廉于1688年9月30日发表声明,要求恢复他妻子玛丽的英国王位继承权。并于12月18日率部队进入伦敦。1689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议会全体会议上。
宣布詹姆士二世逊位,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管理英国,并确立在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这次政变也称“光荣革命”、“不流血的革命”,而那对革命伴侣则称为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史学家们通常把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 英国七国时代是怎么样的有哪七国
哈喽,大家好,我是小巍,最近有小伙伴问我,听说英国有一个七国时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天,小巍就来介绍一下英国的七国时代。
在曾经的英国,居住着大不列颠人和盎撒人,盎撒人居住在岛屿的外围,是大不列颠岛的守护者,突然有一天,盎撒人突然矛头一转,开始进攻岛屿的内部,从南到北入侵英国的其他撒克逊部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众多民族和部落的不列颠群岛只剩下了七个部落,形成了英国历史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七国时代。接下来,小巍将为大家介绍这七个国家中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
六:萨塞克斯王国,它建立于5世纪晚期。它的创始人是撒克逊人的领袖埃尔,他在几次战役中击败凯尔特人,建立了短期的军事霸权,其领土位于今天英格兰东南部的威尔德地区的南部。
七:维塞克斯王国,它可能是由彻迪克领导下的撒克逊人于495年建立的。据说他带领他的人民在今天的英国汉普郡海岸登陆。彻迪克的孙查乌林统治时期,撒克逊人的定居点已经遍布整个希尔腾山区。
以上就是英国七国时代的全貌啦,小伙伴们,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5. 麻烦哪位专家帮忙介绍一下英国历史啊
英国历史概述
英国包括大不列颠(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是欧洲共同体12个成员国之一。它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国是由不列颠群岛中大部分岛屿组成的,其中第一大岛是大不列颠,第二大岛上有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苏格兰西部沿海有一个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岛。苏格兰本土的东北沿海有奥克尼群岛和萨得兰群岛。上述这些群岛都与本土有行政上的关系,但爱尔兰海上的马恩岛以及大不列颠与法国之间的海峡群岛则基本上自治,不是联合王国的组成部分。
英国的面积大约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从南部海岸到苏格兰的最北部差不多将近1000公里(约600英里),横向最宽处差不多将近500公里(约300英里)。
"Britain"这个词起源于希腊和拉丁词,而最终可能追溯到凯尔特语。尽管用"史前时期"这一尺度来衡量时,凯尔特人也是稍后才来到不列颠群岛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创造了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筑遗址和圆形巨石阵这样的着名历史遗迹),但是有关英国历史的文字记载毕竟还是从讲述凯尔特人开始的。"凯尔特"这个词语相当普遍地经常用来区分不列颠群岛的早期居民和后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侵者。
罗马人的统治从公元43年起延续了300多年。在罗马人于408年最后撤走之前,该岛开始遭到来自北欧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侵扰,经历了一段日趋混乱的时期。"England"这个词正是从"Angles"而来的。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侵扰逐步变成了定居,并建立了许多小王国。不列颠人在如今的威尔士和康沃尔地区独立生存下去。这些小王国中出现了力量较强称霸全国的王国,先是在北方(诺森布里亚王国),然后在中部(麦西亚王国),最后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国)。但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海盗接着入侵英国并定居下来,尽管在10世纪时西撒克斯王朝曾击败过入侵的丹麦人并一度称霸英格兰的广大区域。
1066年发生了对英格兰的最后一次成功入侵。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击败了英国人,来自法国的诺曼人和其他人来此定居。在随后的3个世纪中,法语成为贵族的语言,法律结构受到了英吉利海峡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响,社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
威尔士虽然常常处于英格兰人的势力范围之内,但一直是凯尔特人的堡垒。然而在1282年卢埃林王子阵亡之后,爱德华一世发动了一场战役并取得胜利,把威尔士置于英格兰的统治之下。威尔士人的民族情绪继续高涨,15世纪初由欧文·格林德领导的起义便说明了这一点。1536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把英格兰与威尔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统为一体。
当初住在苏格兰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纪,来自爱尔兰的苏格兰人在如今的阿盖尔地区定居。洛锡安住着英格兰人,而威尔士不列颠人则继续北上来到斯特拉思克莱德。9世纪时,苏格兰各地区联合起来抵御北欧海盗。在整个中世纪,英格兰当时强大的君主国一直威胁着苏格兰的独立。
英格兰与苏格兰最终的联合表明,当时宗教上的差异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视更加至关紧要。在英格兰,伊丽莎白一世于1603年由苏格兰詹姆斯六世(英格兰詹姆斯一世)继位。即使
如此,英格兰和苏格兰除了在奥利弗·克伦威尔统治时一度被强行联合在一起,在17世纪它们一直是相互独立的。到1707年,由于意识到更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合会带来益处,双方同意建立一个单一的大不列颠议会。苏格兰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区。但是在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这两位汉诺威王室新教徒统治期间,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詹姆斯二世党人发动过两次叛乱,试图恢复信奉天主教的斯图亚特王室。
爱尔兰在公元前就出现了许多王国,但爱尔兰并没有能免受北欧海盗的侵犯,到公元10世纪时竟成了北欧海盗的一统天下。
1169年英格兰的亨利二世发动对爱尔兰的入侵。英格兰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因为他急于想使爱尔兰教会完全顺从罗马。爱尔兰大部分地区都落到了盎格鲁—诺曼权贵手中,但是在中世纪英格兰几乎没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辖权。
都铎王朝的几位君主干预爱尔兰的倾向要强烈得多。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对爱尔兰造反者发动过一系列战役。'抵抗运动主要集中在北部的乌尔斯特省,1607年由于抵抗运动失败以及领导人出逃,乌尔斯特变成了来自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移民聚居地区。
由于英国内战(1642~1652),爱尔兰又爆发了多次起义,但都被克伦威尔镇压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废黯之后,英格兰与爱尔兰之间的战争更是不断。18世纪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时期。18世纪末,英国政府为谋求稳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爱尔兰议会(建立于中世纪)获得立法自主权;在宪法上与大不到颠的唯一纽带是王国政府。然而,该议会仅仅代表少数盎格鲁-爱尔兰特权阶层,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发生了一次起义,但没有成功;1801年,爱尔兰与大不列颠联合为一体。
虽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义者的起义遭到了镇压,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未期,一股称为爱尔兰共和军的游击力量开始对英国当局采取军事行动。1920年通过的爱尔兰政府法案规定要成立两个地方自治议会,一个设在都柏林,另一个设在贝尔法斯特。该法案于1921年在北爱尔兰实施,乌尔斯特省9个郡中有6个接受了它们自己的议会,同时在英国议会中仍享有席位,并服从英国议会的最高管辖权。但是,爱尔兰共和军继续在南部为争取脱离英国当局赢得独立而战斗。1921年6月签订了停战协定之后,根据同年12月缔结的英—爱条约建立于爱尔兰自由邦,1949年该自由邦成为爱尔兰共和国。
海峡群岛和马恩岛虽不属于联合王国,但与联合王国有着特殊的关系。海峡群岛在10世纪和11世纪时曾是诺曼底公国的一部分。马恩岛在1266年以前名义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权,到1765年最终才直接由王国政府管辖。今天,海峡群岛和马恩岛都有各自的立法机构和法律制度,英国政府则负责那里的防卫和国际关系事务。
历史
公元1至5世纪,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受罗马帝国统治。后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人相继入侵。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兰统一,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兰,建立诺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为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6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35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1921年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归英国。
一次大战后开始衰落,其世界霸权地位逐渐为美国所取代。二次大战严重削弱了其经济实力。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英殖民体系开始瓦解。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块领地。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1997年英工党政府上台。
北欧海盗与英国人
最早的英国人并不说英语。大约公元前3000年,从地中海来的伊比利亚人在布列颠登陆,而后,是从欧洲大陆来的凯尔特人,再次是罗马人。他们都不说英语。今天的英国人自称他们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后代,他们来自于欧洲北部,属于日尔曼人,他们说的是最早的古英语,这批北欧海盗是农夫、渔民、商人、斗士,又是航海者,作战勇敢,将凯尔特人击败到苏格兰和威尔士山区。
大约八世纪,又一批北欧海盗维京人(VIKING)入侵布列颠,他们来自于北欧的挪威、丹麦(今天的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有一部分他们的血统),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的盎格鲁王国,终于在十世纪末,丹麦国王成了英格兰的主人,英格兰王逃往诺曼底,为诺曼人的入侵埋下了种子。11世纪初,诺曼底人借口帮住英格兰王,乘虚入侵并征服了英国。诺曼底人本身也是一批北欧海盗。
1588年,英军在英吉利海峡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为英国的海上霸权铺平了道路。随着瓦特的蒸汽机的发明,英国开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业革命,成了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海外原料与市场的需求,英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已成了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国。
英联邦(COMMONWEALTH COUNTRIES)
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号称"日不落帝国"。包括现今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埃及,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约旦,以色列等等都曾是其殖民地。英语由此传遍全世界。
二战后,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但独立后的殖民地为了政治和经济上的互相帮助,成立了英联邦。英联邦国家承认英国女王是本国的最高元首。英国女王还定期向一些英联邦国家派遣总督,作为女王的代表,名义上管理这些领地。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6. 什么是英国历史
英国历史简介
1. 从原始社会性到罗马征服时期的奴隶社会
公元前3000—2000年间,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伊比利亚人(Lberians)大都居住在爱尔兰、威尔士和英格兰西部。
公元前七世纪,凯尔特人分批从欧洲大陆的莱因河(Rhine)区移居前来后,和伊利亚人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混合。当时这些人还处在原始公社阶段,主要以畜牧、农业为主。
公元 前55---54年,罗马大将军凯撒(Caesar)曾两次侵入不列颠。公元43年,罗马征服了不列颠,把它改成罗马和一个行省。
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近四百年之久,史称“罗马征服”(Roman Conquest)时期。但是罗马并没有占领不列颠全部,而仅仅是英格兰的大部分。罗马征服者在其 占领地区修筑不少军用公路,其中有些公路一直保存到现在。他们修造了城堡和要塞,有些后来发展成为城镇。他们建立了庄园,使用奴隶,耕种大量土地。
在罗马统治下,大多数不列颠人沧为奴隶或成为没有自由的农民。罗马的官吏、商人和庄园主对不列颠人进行严重的剥削,征收重税,引起凯尔特人的仇恨与不断的武装起义。
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是不巩固的。到了五世纪,罗马帝国开始瓦解,对不列颠的统治也于公元410年左右随着罗马兵团的撤退而结束。
2. 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形成
罗马兵团撒退不久,自五世纪中叶起,中欧的盎格鲁人(Angles)、撒克逊人(Saxons)和
裘特人(Jutes)和日耳曼族就渡过北海侵入不列颠。他们的入侵遭到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征服过程延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
入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最初建立了许多小国。到七世纪,这些小国倂为七个王国,封建制度开始形成。这七个王国是威塞克斯(Wercia)、埃塞克斯(Essex)、色塞克斯(Sussex)、墨西亚(Mercia)、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东盎格里亚(East)和肯特(Kent)王国。在长达二百年的“七国时代(Heptarchy)”,各国互相争雄,战事频繁。
从八世纪末起,北欧的丹麦(Denes)人开始不断入侵,在将近三百年的反对丹麦人的斗争中,英格兰逐渐形成统一的国家。公元827年,西撒克斯王国艾爱格伯特(Egbert,802---839),称英格兰王国。后来,国王尔弗雷大帝(Alfred the Great,871---899)在和丹麦人的战争中,建立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抗击丹麦人的入侵。双方通过签订和约,把丹麦占领区限制在英格兰东北部的“丹麦区”,到了十世纪后半期,英王埃德加(Edgar,959---975)收复了“丹麦区”,全英格兰又告统一,但丹麦人后来又大举进犯,一度统治了全部英格兰(1017---1042)。后来,由于丹麦王国的分裂,英格兰的丹麦王朝也结束了统治。1042年,英王后裔爱德华(Edward,1042—1066)即位,恢复了盎格鲁王朝。
盎格鲁。撒克逊人侵入后,原来的氏族制度全面崩溃。人们从经营畜牧业发展到经营农业,社会单位是农村公社。私有制已经产生。贵族------大土地的占有者-------也已出现。他们占有奴隶和半自由人,这些大都是被征服的凯尔特人。到十世纪,贵族被认为是普通人的“保护者”,农民对他们逐步转入“人身依附“的地位。法律规定每一个人都要依附于一个贵族。旧的氏族制度被新的封建制度所代替。国王是一国的领袖,其次是贵族,下面是军事贵族,再下面是自由人,最下层是依附于土地的农奴。
但是,英国在十一世世纪中期,即诺曼征服的前夕,有半数农民还保持着自由农民的地位,英国封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成是在诺曼征服以后。
2. 诺曼征服和封建制度的发展
诺曼人(Normans)原意是“北方人”(Northmen),与丹麦人属同一种族。在九、十世纪一些丹麦人向英格兰东北部入侵时,另一些北方人
则侵入法兰西的西北部,建立了一个居留地------诺曼底(Normandy).
1066年爱德华死后无嗣。英国贵族哈罗德与诺曼底公爵威廉争取王位。1066年9月,威廉率领大军渡过海峡,在英国南部哈斯丁杀死哈罗德,击败英军,登上英国王位,开始了英国历史上的“诺曼征服”.
威谦一世(William,1066—1087)在征服英格兰过程中,遭到盎格鲁。撒克逊人不断的抵抗,但他们的多次起义都遭到残酷的镇压。到1071年,英格兰被完全征服。
英国在被诺曼征服后,旧的贵族大部被废除,土地被没收。威廉把没收的土地大部分赏赐给他带来的诺曼臣子们。这些人形成了占有领地的封建主。每一个封建主在领地内,都是一个最高统治者。封建主把领地划成若干庄园。一个庄园内多数的居民是农奴;封建土地的所有制在英国遂广泛建立起来。
庄园里的农奴和奴隶社会的奴隶不同。农奴虽然要以一半的时间用自己的工具为封建主从事农业劳动,作为劳役地租,但可以有自己的份地,其收成归自己所有。此外,在农忙时节,农奴还被强迫延长服劳役天数,还要为封建主干一些杂活。
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必须附属于一封建主,要向封建主纳人头税、继承捐等。为了反抗封建主的压迫和剥削,他们不断进行抗役、抗税的斗争。
封建主一般是有爵位的封建贵族,如公爵(Duke)、侯爵(Marqui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男爵(Baron)等。这些爵位都是世袭的,英国的爵位和领地实行长子继承制,但非长子或其它无爵位的人往往可以通过在国王的军队里服役而获得骑士(Knight)的称号,也可以因此获得一部分领地。因此,骑土阶层成为封建统治的基层统治基础,他们往往帮助国王镇压劳动人民的起义。后来,一些无爵位的人还可以经营工商业,用钱向王室捐献以购买骑土的称号,有一些新贵族就是这样产生的。
(三)城市手工业的兴起和行会制的形成
城市的兴起是英国封建社会有了明显发展的标志之一。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早期,西欧没有城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农产品增多,手工业日益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职的工商业者离开农村,聚居在堡垒、寺院、桥梁、道口附近地带,在那里定居下来,就日渐形成工商业城市。十一世纪末,英国已有大约一百个城市,居民7.5万人,约占当时英国人口150万人的5%。
城市兴起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封建主视城市为私有财产,对居民肆意敲诈勒索。城市居民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一开始就和封建主展开激烈斗争。十三世纪,大多数城市取得了自治权。
城市居民主要是工商业者,他们是自由人。一个农奴如果逃到城市中,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取得自由人的资格。随着阶级斗争激化,农奴纷纷逃往城市,所以城市的发展也反映了农奴反抗斗争的加强。
城市手工业者是独立的小商品生产者,有自己的作坊、工具、自产自销,有一两名学徒。学徒出师后称帮工,在师傅处工作一、二年,积得部分工资,经过考试,即可变成师傅,自行开业。同类手工业的师傅在一起组成行会,选举管理机关,缴纳一定费用,实行福利互助,制定规章,规定产品质量价格,以保持市场稳定,防止竞争。所以实行行会制是封建城市的重要标志。
(四)封建贵族与国王的斗争
威廉一世在征服英国的基础上形成强大的王权。他攫取了全国七分之一的耕地和大片森林,命令所有封建主向他宣誓效忠,直接受他支配。为了征收赋税,1080年在全国进行了土地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来看,英国绝大部分土地为封建主所有,直接生产者大部沦为农奴,封建制度已经形成。
威廉一世死后,经威廉二世、亨利一世和其外孙斯蒂芬,而由亨利二世继承王位,开始了英国历史上的孔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因其父常头带孔雀花,故名,也称安如(Anjou)王朝。
亨利二世(1154枣1189)为了进一步加强王室的权力,进行司法改革,扩大国王法庭的权力,以削弱各地封建主法庭的权力;并招募军队,加强国王的军事力量,减少国王对封建领主军事力量的依赖。
十一世纪,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会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发动了前后近二百年(1096枣1291)八次十字军东侵(Crusades),企图从穆斯林“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实际上,他们都是企图乘机扩张势力、掠夺财富。十字军东侵以失败告终,但从此开拓了东西方的交通和贸易,促进西欧封建制的衰落和城市商人的兴起。
亨利二世之子理查一世(Richard Ⅰ)在位十年,有八年参加十字军侵战,死后由其弟约翰王(King
John)继承(1199枣1216)。他勒索封建贵族的金钱、土地、招致不满。封建主联合举兵叛乱,迫使约翰王于1215年6月签署了《大宪章》(Magna
Carta/Great Charter)。
《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保护贵族权利,免受国王的侵犯。如规定国王不得随意向封建主勒索各种贡纳,不得随意逮捕贵族及没收他们的财产等等。《大宪章》主要精神是限制王权。其中有关保护城市市民经营商业的自由等条文,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约翰王不久即否认《大宪章》,于是发生封建内战。约翰王死后,内战继续进行。内战中,封建贵族西门·德·孟福尔(Simon de Monfort)派获胜,俘获国王。孟福尔成了当时英格兰的实际统治者。英国统治者为了寻求支持力量,以谋统一,开始召集议会。第一次议会于1265年召开,不但有大贵族参加,而且有地方骑士(每郡二人)和市民(每城二人)参加。从会头目如主教等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主要职权是讨论决定税收,后又取得制定法律的权力。
7. 英国历史简介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欧洲西北部岛国,国土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岛上的北爱尔兰 4部分和众多小岛组成。她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历史时期。
1. 古代不列颠
2. 中古时期
日耳曼入侵
丹麦入侵
诺曼征服
瓦特泰勒起义
资本原始积累
专制王权和宗教改革
3. 近现代史
简述
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次内战初期
工业革命
议会改革与宪章运动
殖民扩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后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重建
详情请看这里:http://ke..com/view/14065.htm#sub14065
8. 求英国的历史介绍
英国历史
〔一〕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1、手工工场的建立和扩展: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制呢业迅速发展,手工工场建立。并扩展到采煤、炼铁等领域。
2、圈地运动是对农业进行的一场资本主义改造运动,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发展了农业,积累了原始资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劳动力。极大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交易是16世纪英国商人海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原始资本的积累。
4、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同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1)16世纪宗教改革后,英王成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削弱和限制了旧的封建势力。(2)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不仅增强了国力,且对资本原始积累起着保护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3)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17世纪初,开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纪上半期,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利益。(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权神授”思想下,厉行专制,极大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宗教专制下,严厉对待非国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势的紧张。(由于清教徒中反对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经济只有的要求正适合资产阶级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张成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1640年,资产阶级联合新贵族,带领广大人民,在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通过议会斗争、内战、共和国建立、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年),直到“1688年政变”,历经半世纪的曲折斗争,完成革命,最终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成为英国历史的分水岭。如:1689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他们在议会中的权利,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17—18世纪又逐渐确立内阁制、两党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又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在当时,尤其欧洲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已成为不可逆转历史潮流的形势下,英国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英国作为欧洲一个重要的、有影响的国家,率先完成这一转变和过渡,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都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范例。此后,欧洲和其他地区一些国家都在其影响下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进入一个新时代。所以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三)世界殖民霸权的建立(17世纪中—18世纪末中)
这一阶段,在亚洲、北美进行殖民扩张,与荷兰、法国等展开激烈争夺。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分别是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后改名纽约),进一步确立海上霸权,荷兰则丧失了欧洲强国地位。
“七年战争”(1756-1763年)是英法争夺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后较量,结果,法国丧失在北美的加拿大、新法兰西等大片殖民地,在印度也仅留存本地治理等据点。至此,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并雄霸欧洲。
(四)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8世纪中-19世纪中)
(工业革命条件参见相关页面)
1、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从棉纺织部门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开始到机器制造业的出现,英国最早进行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和“世界工厂”,实力盛极一时。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一方面,他们对维也纳体系下的封建专制不满,要求更多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积极展开争取政治权利的自由主义改革和革命运动。如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权利。另一方面,为巩固和加强自身政治、经济地位,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要求进一步接触封建束缚,实现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1776年《国富论》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经济政策由传统保护主义到“自由竞争”的重大转变。
3、工业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日益对立,矛盾尖锐。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正是这一矛盾激化的产物,它标志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为满足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需要,通过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抢占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如: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占领新加坡;发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据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非洲,英国势力渗入埃及;在拉美,加紧对新生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5、这一时期,为防止法国称霸欧洲,英国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美国的独立使英国丧失了17世纪初到18世纪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个殖民地和新法兰西。
附1:英国的国旗等国家标志
国名: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为“米”字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色“米”字组成。旗中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此旗产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兰的白地红色正十旗、苏格兰的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重叠而成。
国歌:《上帝保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国歌改为"god save the king")
国徽:即英王徽。中心图案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为红地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金地上半站立的红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地上金黄色竖琴,象征爱尔兰。盾徽两侧各由一只头戴王冠、代表英格兰的狮子和一只代表苏格兰的独角兽支扶着。盾徽周围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意为“恶有恶报”;下端悬挂着嘉德勋章,饰带上写着“天有上帝,我有权利”。盾徽上端为镶有珠宝的金银色头盔、帝国王冠和头戴王冠的狮子。
国花:玫瑰花
国鸟:红胸鸽
国石:钻石
科学节:1831年开始,一年举办一次
科学周:1994年开始,在每年的3月举办
附2:英国历史概述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1-5世纪英格兰东南部为罗马帝国统治。罗马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1016年至1042年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其后经英王短期统治,1066年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宪章,王权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进行“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为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6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衰败。英国于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许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到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
9. 我想了解一下英国的历史!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公元1-5世纪大不列颠岛东南部为罗马帝国统治。罗马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1016年至1042年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其后经英王短期统治,1066年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宪章,王权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进行“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1536年威尔士与英格兰合并。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衰败。英国于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许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到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1973年1月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 历史上,英格兰,苏格兰,威而士和爱尔兰是四个国家。后来英格兰和威而士由联姻合并,再后来,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伊里莎白一世无后,便传位给她的外甥,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于是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后詹姆士的儿子查理被克伦威尔的革命军推翻,克伦威尔统治期间武力征服了爱尔兰。1923年,英国国会决定将爱尔兰分为2部分,南部的23个郡独立为爱尔兰共和国,北部的4个郡作为北爱尔兰仍留在英国。大不列颠是一个岛屿,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共同组成,所谓UK是United Kingdom的缩写,也就是联合王国的意思。
10. 求英国历史介绍,着重古代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历史
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约公元前30世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
罗马帝国疆界
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凯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凯尔特人已经使用铁器,耕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并已使用货币。生产力发展促使凯尔特社会逐渐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人击退。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罗马人以位于泰晤士河口的伦敦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连接各地的城市,使伦敦成为罗马不列颠统治和对外联系的中心。为阻止北方凯尔特人南下,公元2世纪20年代罗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时期,罗马人在大不列颠岛北部修建了一条横贯东西、全长118公里的长城,史称哈德良长城(见彩图)。在罗马人统治的东南地区,罗马人和凯尔特人上层抢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隶制大田庄,变凯尔特人或战俘为奴隶。罗马人强迫奴隶从事耕种、采矿,奴隶贩子还把奴隶远销到欧洲大陆。3~4世纪,随着奴隶反抗斗争的加剧,罗马帝国逐渐衰落。4世纪中叶前后,不列颠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也渐趋激化。到407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2中古时期日耳曼入侵
从5~6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英国封建生产方式形成、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学术界亦有把诺曼征服视为英国中古史开端的观点。
盎格鲁-撒克逊人入驻不列颠罗马人撤离后,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入侵过程延续约一个半世纪。入侵者洗劫城镇和乡村,不列颠人被杀戮或沦为奴隶,有的被驱赶到西部、西北部山区,大部分人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后来的英格兰人,或称英吉利人。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东部和东北部盎格鲁人的麦西亚、诺森伯利亚和东盎格利亚,南部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苏塞克斯,东南部朱特人的肯特。这个时期史称“七国时代”。
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时是氏族部落组织。入侵过程中,原来的氏族组织解体,按地域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归村社自由农民使用。随着生产力发展,土地逐渐变成私有财产,出现了贵族、大土地占有者、依附农和奴隶。村社成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过渡的形式,一般认为是英国社会封建化过程的开始。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国。597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派修士奥古斯丁到英格兰传教。到7世纪下半叶,英格兰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罗马基督教。(见彩图) 英国历史
丹麦入侵
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英国。为抗击丹麦人,威塞克斯王国国王埃格伯特(约802~839在位)于827年统一七国,建立统一的英格兰王国。到9世纪末,丹麦人已在大不列颠岛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人订立条约,将英格兰东北部划归丹麦管辖,称为“丹麦区”。10世纪初,阿尔弗烈德大王的后继者逐渐收复丹麦区。11世纪初,丹麦人卷土重来,丹麦王克努特大帝成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后,英国王位复归于英人爱德华(1042~1066在位)。丹麦人占领期间,英国封建化过程加速。由于战争频繁,税课繁苛,特别是沉重的“丹麦金”,使自由农民纷纷破产,沦为依附农。国王以诏书的形式把土地册封给教俗贵族,成为封建领地。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农民为躲避战祸和捐税、求得安全,便将土地交给大地主,再领回耕种,表示自己受地主保护。国王还给教俗地主以“特恩权”,即对领地内的依附农民实行政治、经济、法律等全面统治的权力。特恩权加速农民的农奴化。
诺曼征服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诺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开始的封建化过程,封建生产方式基本确立。威廉征服英国后,宣称自己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没收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和自由农民的土地,把全国可耕地面积约1/6和山林面积约1/3据为己有,其余的分给他的诺曼亲信和随从,并根据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贵族爵位。教会也由诺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将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块,分赐给自己的附庸。通过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威廉不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对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国进行调查,编成土地调查书(亦称土地清丈册),详细记载每郡多少土地属于国王,多少属于领主,各领主又有多少附庸,每个庄园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农民、依附农民、奴隶,多少森林、草地、牧场、磨坊、鱼塘等,领地上有多少货币收入。编制清册的目的,是为了让国王详细掌握封臣的财产状况,从而要求他们严格履行封建义务。人们害怕这种调查,感到象是面临末日审判一样,因此调查清册被称为《末日审判书》。据这次调查,英国当时的人口约150~200万,贵族约占4%,自由农民占12%,农奴及其他依附农民占70%以上。这表明诺曼征服后,农奴制迅速发展了。在地方上,国王的权力主要通过各郡郡长贯彻。郡长由国王任命并直接管辖。为商讨国家大事,国王组织枢密院,该院当时又称元老院或国王法庭。诺曼王朝通过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国更加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这是英国封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强大的王权得到中、小封建主、教会和富裕市民阶层的广泛支持,他们要求得到王权的保护。大封建领主反对王权过于集中,但他们封土分散,难以割据一方、同王权对抗。诺曼征服后,在分封的领地上到处都出现封建庄园。封建庄园是英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领主是庄园里握有全权的最高统治者。庄园土地通常包括领主直接领有地、农奴份地和森林、牧场、池沼等公用地3部分。劳役地租是主要剥削形式。大部分农民沦为真正的农奴。农奴在英国叫做维兰,拥有15~30英亩份地,为领主服劳役;此外还有边农、茅舍农和奴隶。英国社会封建化的过程是漫长、缓慢、不彻底的,保留了较多的前封建残余。庄园里还有不少自由农民。大封建领主的势力不如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封建主势力强大,封建制度的解体也比其他国家早。这是英国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征。
大宪章和议会起源 :威廉征服后建立起的强大王权对巩固封建秩序起了积极作用,虽有大封建诸侯时起背叛,终未能压倒王室。但国王们连年对外征战,需要诸侯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军费。到金雀花王朝的无地王约翰统治时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间矛盾尖锐化。诸侯们要求维持封建的权利义务,约翰王却肆意践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对外战争中失败,丢失了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因此,不仅大封建主,就连支持王权的中、小领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国王的行列。在联合压力下,约翰被迫于1215年6月接受《大宪章》,与封建主妥协。大宪章本质上是一个封建性文件,是保护封建领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护市民贸易自由这样有进步意义的条文。
但约翰不久就否认宪章,君臣之间内战连绵不断。1258年,亨利三世(1216~1272在位)为干预意大利战争,又向诸侯索取军费。在1263年爆发的内战中,S. de孟福尔在一些诸侯、骑士和市民支持下获胜,一度俘虏亨利三世和王子爱德华,控制了国家。1265年,孟福尔召集有僧俗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此为议会的胚胎。1295年,国王爱德华一世(1272~1307在位)为筹集战费,再次召集议会(见彩图)。除僧俗贵族外,还有每郡骑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参加,史称“模范议会”。议会此后经常召开,1297年获批准赋税权,14世纪又获立法权。从14世纪中叶起,贵族和骑士、市民逐渐分别开会,慢慢演变出上下两院。议会的出现对以后英国历史发展有积极意义。
瓦特泰勒起义
13~14世纪,英国封建经济发展到极盛。农业耕作技术改进,城市发展,商品货币经济渗入农村。封建领主要求更多的货币,在农村开始了用货币地租代替劳役或实物地租的“折算”过程。折算使少数富裕农民赎得人身自由,但广大农民群众纷纷破产,沦为农村的雇佣劳动者。1348~1350年横扫欧洲的黑死病,夺去英国近半人口。由于劳动力短缺,国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位)颁令,规定劳动者必须接受低工资雇佣,否则予以监禁。城乡穷苦人民走投无路,被逼揭竿起义。牛津大学神学教授J.威克里夫(约1320~1384)及J.保尔等下层教士“罗拉德派”的改革宣传为起义作了思想准备。1380年,国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为征集英法百年战争战费,增收人头税,导致起义于1381年5月爆发,领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称“瓦特·泰勒起义”。起义虽遭失败,但震撼了英国的封建农奴制度。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已经解体。15世纪时,绝大多数农奴赎得人身自由,成为自耕农,他们在法律地位上分为自由领有农和公簿持有农。货币地租成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阶级也发生变化,从富裕农民、占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贵族中产生新贵族,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旧贵族的统治陷入危机,封建骑士制度日趋解体。经过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旧贵族力量大大削弱,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3王权时期资本原始积累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纪,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
圈地运动
成倍增加。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或侵占公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这样一来,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沦为流浪人。国王从1530年起颁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于新贵族和资本家。海外掠夺和贸易也是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16世纪以后,英国陆续组织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码头官吏、海关人员、海军官兵,甚至地方高级官吏,都勾结海盗。海盗J.霍金斯贩运黑人致富,F.德雷克则在伊丽莎白一世赞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并于1577~1580年间进行了震惊欧洲的环球航行。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权上迈出第一步。
专制王权和宗教改革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王权空前强化。旧贵族在玫瑰战争中自相残杀殆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于发展经济。亨利七世利用这些条件,实行绝对专制统治。他解散封建贵族的家臣,设“星室法庭”,惩治不驯顺的贵族。亨利八世时正式成立枢密院,听命于国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则受枢密院监督。专制王权的统治首先依靠新贵族,多从他们中间选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包括手工工场主、大商人和银行家等。都铎王朝一贯执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奖励工商业和航海业,以增强国力。
1527年,亨利八世国王要求离婚遭教皇拒绝,由此触发同罗马教廷的公开冲突。从1529年起,他指使议会通
亨利八世
过一系列法令,割断英国教会对教廷的宗属关系,禁止英国教会向教皇缴纳贡赋;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令》,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之首,有权任命教职和解释教义,英国教会遂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英国国教就此确立。宗教改革客观上符合建立民族国家的愿望,得到多数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还大量没收寺院财产,把没收的土地投入市场拍卖。这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之一。
16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文化亦兴。人文主义者T.莫尔撰写《乌托邦》,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诗人E.斯宾塞初写田园诗,后写《仙后》,歌颂伊丽莎白一世时代。F.培根作为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撰写《学问的推进》(1605)和《新工具》(1620),倡导归纳的和实验的新哲学。16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学中最繁荣的是戏剧。悲剧作家C.马洛是新剧的先驱,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观的戏剧创作遗产。文学巨匠W.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留下许多不朽名着,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征服威尔士
中世纪时候,威尔士由许多地方公国分别统治,几乎没统一过。当英格兰受到诺曼人侵入时,威尔士人也南进接邻英格兰的边界地区,在当地和威尔士东部建立一些贵族统治。威尔士北部和西部则逐渐统一在罗埃林大王等人之下。
威尔士
1282年,英格兰王爱德华一世征服最后一个威尔士北部和西部的威尔士公国,两年后以《罗德兰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确立自己在该地区的统治。1301年2月7日,他为了平息当地威尔士人,册封其出生于威尔士的儿子为威尔士亲王(后来继任为爱德华二世)。此一将威尔士亲王头衔封给英国君主长子的传统,至今持续实行。英王室直接统治这块地区,故称之威尔士公国(1284年—1536年)。该公国之外的威尔士东部和南部地区,仍然不受英王管辖。
1535年,《联合法案》完成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统一,划分后者为13个郡,并规定英格兰法律通行全威尔士,英文为其官方语言。大部分威尔士人因此无法担任政府公职,但可以派代表参与英国国会。
4近代历史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1.手工工场的建立和扩展: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制造业迅速发展,手工工场建立。并扩展到采煤、炼铁等领域。
2.圈地运动是对农业进行的一场资本主义改造运动,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发展了
英国历史
农业,积累了原始资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劳动力。极大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交易是16世纪英国商人海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原始资本的积累。
4.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同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1)16世纪宗教改革后,英王成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削弱和限制了旧的封建势力。(2)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不仅增强了国力,且对资本原始积累起着保护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3)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17世纪初,开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纪上半期,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利益。(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权神授”思想下,厉行专制,极大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宗教专制下,严厉对待非国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势的紧张。(由于清教徒中反对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经济只有的要求正适合资产阶级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张成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