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历史考前应该怎么做
考前应该做好这几件件事:
第一、熟悉相关重要历史事件,并明确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景、意义等。
第二、应该根据老师的提示,重点复习常考的重难点知识。
第三、应该根据老师的提示,理顺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点。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㈡ 中考前的历史学习方法有哪些
一、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拟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内容包括复习进度、教学案的编写、周练的安排,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时间大约在2月26-5月13日左右,即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中考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此阶段约占了整个复习阶段的一大半时间,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阶段是综合训练,时间是在5月14日-5月27日,将六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若干题目进行一系列综合训练,目的是将第一阶段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进综合、形成能力。第三阶段是查漏补缺。模拟测试,时间大约在5月27日——中考,根据列次训练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历史复习内容较多,一共考六本书,但课时少,虽然《中考说明》规定了考试内容,但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利用时间,全面地有重点地复习,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面对中考。为了更好地提高复习效果,我们在以课本为主的前提下,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案,包括知识结构和习题两部分,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提纲挈领的认识,习题涉及所有题型,突出重点知识。使所复习的知识得到巩固,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侧重点,重点是什么呢?就是《历史考试说明》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时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此外,我们认为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四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单元,九年级上册第四、六、七单元,下册第一、二、三、四、七单元是整个初中阶段历史复习的重点内容。对于上述内容,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我们每两周进行一次周练,每月进行一次考试,每次周练、月考的内容都是滚动式的,带着学过的内容一起考察,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们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2)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看书。(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
四、历史复习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法
(一)、今年对我县来说历史是真正的第一次中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面临不少具体困难:
①时间太少一般每周3节课算很给面子,工作量太大(6本书)。
②信息不通,材料有限,上学期几乎没有配套练习。
③学生基础薄弱,过去两年根本没有重视(学校、家长及学生)这给九年级的老师造成困难,复习课需象新课一样详细。
④缺乏经验,由于是课改第一年参加中考,老师们大多都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新课教完之后总复习应如何进行,我们感到十分茫然,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手。
(二)、解决的办法:
①加强复习的力度和广度,使学生更加熟悉课本,保证基础的方面少丢分。第一轮,全面复习,细化知识点,打好基础.即讲课时要注意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严密,时间空间概念明确,语言精炼,并辅以条理化的板书.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第二轮,比较对照,纵横串连,辨异求同.经过系统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是更牢固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这一段复习要求师生双边互动,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识归类,触类旁通.把已掌握的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网络,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联系,总结寻求历史事件的异同点,强化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
②九年级下学期加大学生的练习量(尽量寻找一些较好的材料,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多创设一些与生活情境相关的试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知识点,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以史为鉴,评论古今,提高能力。
③增加考试次数,把握好时间和解题速度,练练学生的应试能力。我市历史中考虽为开卷考,但开放性的试题有一定的份量,考试时间又固定,致使考卷大部分内容要用闭卷形式完成,而很多学生对开卷考寄予不切实际的奢望,不早采取措施会对他们的中考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我们要指导学生紧扣课程标准,扎实基础,以课本为本,全面系统地做到"五看三抓",即看提示、看正文、看插图、看资料、看大事年表;抓线索、抓网落、抓重点。
④加强学校之间、县与县之间,新老课改区之间的交流,特别老课改区已参加中考两年,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通过与老课改区的交流,我们这些新课改区会少走不少弯路,也希望县教研室能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平台(教研员与教研员之间)。
(三)、教学与计划
1、第一轮总复习,以课为单位(范围1-5册),力求详细。到本学第2周结束。
2、九年级下册教授,到本学期期中考前结束到此作为中考第一轮总复习结束
3、期中考后转入第二轮复习,以单元为单位,此期间加大练习量帮助学生巩固
4、中考前模拟训练
五、备战中考
(一)、时间紧,任务重,紧扣教材,精选练习
由于九年级《历史》下册本学期(寒假)刚到,我在网上给同学们下载了简易教材进行了熟悉赶课。拿到课本后,我们马上制定计划,熟悉教材,经过紧赶慢赶,本学期结束课程。新课讲授虽然紧张,但是巩固不能忘,于是利用晚自习和周六辅导时间完成相应的作业、练习,通过单元目标检测来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3月26日起,准备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按照《新课标》要求,紧扣教材,结合《河南省中考总复习指导》一册,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第一轮复习,迎接5月中旬的模拟考试。
模拟考试后,再进行第二轮复习,此轮复习应有所侧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主要依据是《中考说明》。
(二)、提高效率,向课堂要质量
历史教学,往往是一头热。教师热情洋溢,学生无所谓,甚至是冷淡,要求他们读历史,有时候真的是需要连哄带骗。中考实行等级制,学生、家长、语数英的老师们不愿意我们占学生太多的时间,因此,我们只能淋漓尽致地向45分钟要质量。
为了提高效率,这就要求老师们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紧凑的授课环节,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讨论、抢答、竞猜等等)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相关的练习,以便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试题,提高作答技巧
我认真研究了两年来(包括七、八年级的期中、期末)试卷,现在的历史试卷变得可人疼了,人文语言的表述,时政热点的结合,图文并茂,让历史不再只是“古董”。于是,我们设计出类似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愉悦读题,沉着思考,从容作答。作答时力求语言文字简洁,中肯、生动,而不是拖泥带水,更不能答非所问。同时,养成学生规范作答的习惯。
另外,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次教育,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来批改作业,批改试卷,有打分的划等级的,也有面批、面改的。努力做到稳住A等生,重点推进B、C等的学生进入A、B等,尽量减少D等的学生数。
(四)、明确开卷考≠抄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首次参加中考,大部分学生会简单地把开卷考误认为抄书,因此,我们应该讲清两者的要害,说明开卷考,实际上更注重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复习过程中,应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掌握基本的史实和史料,牢记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应用、表达等综合能力,为扎实基本功,平时练习以闭卷形式为主。
(五)、抓住有利时机,获取中考信息
像今年的历史学科会,希望市里的领导,市、县各位曾经取得硕果的老师们,不惜赐教,多多指导,我们将多学习多提高。
㈢ 怎样在考试前一天速记史地政知识!急!详细!!!
平常就该好好学习啊 孩子
这是历史的 不过都差不多 自己琢磨琢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是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如何使学生会记、记熟,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技巧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几种方法, 如果活学活用,做到举一反三,就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
一、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
例1.清朝有十位皇帝,其中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可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
例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记为“谭刘林,杨杨康”。
例4.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记为“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
二、谐音法。基本方法同于“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例1.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欣)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
例2.八国联军侵华的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奥匈帝国),可以编为“奥匈帝国,饿(俄)得(德)没(美)法,依(意)靠英日”
例3.我国对外开放的五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可以编为“生(深圳)猪(珠海)三(汕头)下(厦门)海(海南岛)”
三、奇特联想法。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例1.民主革命思想家陈天华有两部着作《猛回头》、《警世钟》,记法为一边想“一个叫陈天华的人猛回头撞响了警世钟,一边做转头动作,同时发出钟声响。”
例2.军阀割据时,冯国璋、曹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支持者可联想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上饿(湖北)得快干(赣)了,段祺瑞端着一大碗(皖)卤(鲁)面(闽),这(浙江)应(英)该很美呀。”
四、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歌诀记忆法就是把识记材料编成便于记诵的富有韵律和节奏的歌谣或口诀进行记忆的方法。
例1.**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国民党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编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国民党一大24、1”
例2.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编为“32、3 傀儡建”
例3.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长征。编为“34、10(念壹零) 36、10(念壹零) ,红军长征,翻山越岭。”
例4. 1935年瓦窑堡会议和1937年洛川会议的时间和内容很容易混淆。可编为“瓦早洛(落)后”及“瓦窑堡,**方针好;到洛川,定全面抗战”
例5.抗战过程中的几件大事,1937年平型关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1940年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1941年皖南事变。可分别编为“37、9 林彪吼,38、3 拉锯战,40春 汪伪成,40下半 百团大战,41九千(人) 皖南事变”。
例6、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争取国家财政基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可编为:“土改完成,工商调整,经费节省”。
例7、文革爆发的导火线和全面发动的标志可编为“一个导火线,两会两文件”。
例8、文革中的主要建设成就可编为“成昆湘黔,二汽十堰,南京长江,胜利油田”。即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十堰的二汽,南京长江大桥,山东东营胜利油田。
例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重大科技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1964年和1967年-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1965年,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牛胰岛素,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可编为“57武汉,桥通天堑;64、67,惊世两弹;1965,牛胰岛素;1970,人造卫星。”
例10、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提供如下口诀:“废三省,设三司,丞相职权六部分,五军都督掌军旅,殿阁学士当顾问,八股取士选奴婢,设置厂卫动杀机。”根据这个口诀,学生只要稍加联想,便能回忆起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具体内容。
五、排比法。又称浓缩记忆法就是紧紧抓住历史知识的关键性字眼,将繁杂的记忆内容压缩为最简单的词或词组,并加以记忆的方法。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
例1.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5点,可总结为“三外一赔一开”。赔款和开口岸 是近代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有的内容。“三外”指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例2.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可总结为“一转正、两解散、三修改”。
一转正: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二解散:1913年解散国民党,次年又解散国会。三修改:废《临时约法》改为《****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改总统选举法(改选举为推举,改有限任期为连选连任)。
例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
例4.辛亥革命后“实业报国”思潮的代表人物,可总结为“南张北周和二荣”,类似的还有**建党先驱“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
例5.1927年**三大起义的意义,可总结为“三个第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例6、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即武汉长江大桥;宝成和鹰厦铁路;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鞍钢无缝钢管厂、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
例7、隋唐时期杰出的科技成果便可压缩为“五个一”:即一座桥(李春建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一卷经(世界最早雕版印刷的《金纲经》);一条线(唐朝僧一行最早测得子午线的长度);一本书(世界第一部药典《唐本草》);一部药方(孙思邈编写的《千金方》)。
六、重复记忆法。重 复记忆法也称作尝试回忆记忆法,即对识记材料边阅读边尝试着背,背不出来再看书,看了书再背,直到全部背熟为止,过一段时间再复习,以巩固成果。但背的时候不能像背诗歌、古文、定理公式、英语单词那样一字不漏地背,只要求背提纲、重要的历史知识。背的时候,眼看、嘴念、脑想、手写并举,记忆效果最佳。
七、关键字记忆法。关键字记忆法就是找出识记材料的关键字词,或用某些关键字词概括出某段文字的内容,然后把这些关键字词按一定顺序排列,只要记住这些关键字词及它们的顺序,便容易回忆整个材料。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就可以用“爆发、建军、建国、失利、转折、胜利、和约”作为关键词来记忆。
八、表格记忆法。表格记忆法就是把零散的材料集中起来,将相关历史知识的各要素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来,以便于区别和联系的记忆方法。如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根据它们涉及的各个方面,可以设计如下表格:
九、比较记忆法。比 较记忆法就是对不同的识记材料,特别是易混淆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弄清材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记忆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和表格法结合 起来运用。比较既可以是横向比较,如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也可以是纵向比较,如秦亡汉兴和隋亡唐兴的比较。通过比较,能抓住重点,理清线 索,增强记忆。
1、《南京条约》开辟的五处通商口岸:宁上广州,不下福州
“宁”指宁波,“上”指上海,“下”谐音为“厦”,指厦门,加上广州、福州恰好五个。
2、《天津条约》开辟的十处通商口岸:南汉九头镇,烟台淡营州
分别指“南京、汉口、九江、汕头、镇江、烟台、台湾、淡水、营口、 琼州”
3、5个经济特区:一头猪三下深海
分别指“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海南”
4、沿海14个开放城市:大晴天,烟青连,南上宁波游三州,占北海。
分别指: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
广州、福州、湛江、北海14个城市。
5、太平天国永安建制所封五王:东洋消息,南风在北纬十一度。
“东洋”谐音为“东杨”,指东王杨秀清;“消息”谐音为“萧西”,指“西王萧朝贵”;
南风谐音为“南冯”,指南王冯云山;“北纬”谐音为“北韦”,指北王韦昌辉;“十一”
谐音为“石翼”,是指翼王石达开。
6、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柳叶煮粥喝
分别指:刘伯承、叶挺、朱德、周恩来、贺龙。
7、革命根据地的名称和建立者:鳄鱼缓缓向前
徐向前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敌人来攻,彭想干(敌人),腾想恶干(一场)。
彭德怀建立湘赣革命根据地 腾代远建立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小平云逸韦拔群,左右江上显神通
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8、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天上有星星
该句中从人名和书名中各取一个字连接起来,记忆效果好。
9、记俄国侵占我国北方的领土的区域:岭南江北 湖东南 江东一岛
1858年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的《北京条约》割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的《北京条约》以及1864年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
以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10、记忆洋务派开办的洋务企业的地点:“安江福天”轮开上汉阳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物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
其中,前面四个为军事工业,后面四个为民用工业。
㈣ 考前如何复习历史
高考来临之前的10天左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复习效果,是考生十分关心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历史科的复习主要在于“突出主干,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强化技巧”十六个字。具体而言:
一、突出主干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定要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不妨利用课本标题,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例如回忆某一阶段的历史时,可以回忆这一阶段的相关章、节甚至子目的标题,以它们作为自己梳理知识的坐标。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突破一些重要知识点,按章、节、目录及时间先后,学会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把握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做到滴水不漏。
复习时,还要注意专题复习与通史复习相结合,注重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打破章节、目录等原有的知识结构,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梳理,把同类知识、相关知识,甚至是中外史知识进行重组,这点对准备考试尤为奏效。比如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的资产阶级革命,就要以世界史为大背景,把辛亥革命作为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亚洲的觉醒”内容,使中外历史浑然一体;同时,也要时时考虑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国际关系和科技文化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立体式的思维。
二、回归课本
考前的10天左右,我们要从题海中跳出,留出更多的时间回归课本。越临近高考,课本对我们越重要。对于一些基础不好或前一阶段复习不到位的同学而言,这更是“救命稻草”。
回归课本时,同学们要重视历史概念、结论。这是《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这是提高历史解题能力的基础。还要重视原因、影响,尽管它们往往比较抽象,但它们却是命题的“亮点”。
回归课本的目的还在于查漏补缺。平时一些没有注意的盲点、盲区,此刻绝不能放过。
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不要陷于“题海战”里,而要根据高考的基本要求、考试说明,找出自己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复习。
文科生到了离高考还有极短暂的时候,不能丧失复习的斗志,不能对自己说,“我复习得已经足够好了,现在只要保持状态就行了”。文科的特点决定了在这10天里,高效率的复习可以让你立竿见影地提高历史成绩,一句话:考历史,即使到高考前一天也不能放弃对课本知识的复习、巩固。
在回归课本的时候还要想哪些地方可能出题、可能出什么题,应注意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确定重点,但切忌猜题、押宝。
三、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我们要树立一种观念:“做好基础题,就把握了得分主战场;目标不宜过高,就从多拿1分做起”。文综历史高考的成败取决于课本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离开基础知识,任何能力、技巧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由于历史学科知识的纷繁复杂,分布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记忆。为了提高效率,大家最后的复习应对照《考试说明》的内容逐一落实课本知识点,不放过包括地图、插图、注释、诗词、引言、典故、图片等等在内的知识点,并将重点内容整理、默写到笔记本上。
夯实基础的过程中,还要通过少而精的练习巩固复习。每天都要不断地背诵,抽出一点时间做题,做题的时候要注意联想,通过做题来巩固基础,保持良好的解题状态。其次,翻阅以前的错题也很重要。将你前几个阶段做过的题目找出,看看自己最容易做错什么题目,哪些知识点还没有巩固,这样的复习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基础知识是技能、能力的载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很难形成。
四、强化技巧
历史是文科综合里考的,它所设置的问题带有综合性,需要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等角度入手,从多学科联系的角度加以宏观把握。
这一阶段,学生首先要加强审题能力的强化,要根据不同的题型认真审读材料及题目设问要求。例如,选择题要审清4个要素,即时间、答题主体内容、条件限制、题目考查的核心。解析题要注意3个特点:一是图表数据越来越普遍,涵盖内容越来越广泛丰富,这反映信息社会的特点与要求;二是材料与填空、选择、问答各种题型融合;三是材料的内容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
其次,要注意答案关键词的筛选。注意要反复思考找准要点,因为它们是答题的切入点和评卷的给分点。我们不妨关注一下《考试说明》里的基本题型、主要示例和附卷。这些题目和答案,能使我们对几天后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分布有所了解,认真阅读、领悟这些题,可以窥视高考命题的走向,洞察高考信息。
最后,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训练。能否恰当地运用历史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对于考试成功至关重要。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卷面整洁,字迹工整,这样也许能够意外提高分数。
㈤ 高考前历史要怎样复习
高考历史热点训练 网络网盘
链接: https://pan..com/s/1dxS-F57eh_GK6G7bYW7pEA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