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是什么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由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撰的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着作,于十一世纪成书,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具有世界性影响。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排印这部名着,20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家都有学者、汉学家对《梦溪笔谈》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这之前,早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各种语言的翻译本。
作者简介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1075年(熙宁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1082年(元丰五年),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举平生所见,撰《梦溪笔谈》。
B.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大里程碑是什么
一是: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在秦始皇之前的时代里,夏商时期属于典型的奴隶时代,而周朝开始进入封建时代,却开始分裂,在后来更是分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而始皇帝嬴政结束了中国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强大的封建王朝:秦朝。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典,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比如说郡县制,君王制等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二是:唐朝的建立。唐朝是中国古代最为强大的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封建王朝时期,经济,文化,艺术,社会,政治,人民生活水平都发展到了一个无可比拟的高度。唐朝的君主相对开明,鼓励积极对外贸易,建立了当时震惊中外的丝绸之路,同波斯(现伊朗地区),大食(现阿拉伯地区),大秦(现地中海地区)等国家和地区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可以说现在的海外华人仍然以“唐人”自居,就是受这影响的。唐朝的经济,文化对现在人们的影响远远高于宋元明清。
三是:发生在清王朝时期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国家独立,政治自主的封建国家,它以手工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而帝国主义过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主义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国家日益贫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落后,政治自主性越来越低。不过,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却也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在这之前,中国统治者(明,清的君主)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阻断了一切同外来文化,社会,经济的交流来往。在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后,中国的一部分开明人士(林则徐,魏源等)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口号。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洋务运动时期的经济,军事改革,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的一系列事件让中国加速了近代化的步伐!
但愿对你有帮助。
C. 中华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按史学坐标系把先秦文学划分为
1.三皇五帝时代:(BC 26~22世纪)
传说中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个时期生产资料公有,劳动是集体行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这也就是儒家经典中称赞的“大同时代”。《礼记·礼运》这样记载:
大道之行业,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禅让制,无文字,但有文学,我国原始社会的文学主要是一些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语句简短,节奏明快,歌、乐、舞三位一体,集体性的口头创作。
2.夏、商、西周奴隶制社会(约前21~前771):大约BC21世纪时,传说夏禹创建了夏朝。
①夏朝(BC 21~16世纪):奴隶制的开端。主要是生产力发展,导致阶级分化, 禹“传子不传贤”“家天下”正是这种转变的反映。
夏代有无文字,不得而知,文献中记载有关夏代的历史多属传说性质,其诗歌、谣谚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尚书?汤誓》引有一首相传是夏桀的民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反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表达了人民对暴君的不满和反抗,感激激越,声韵铿镪。
②殷商(约公元前16~11世纪)奴隶制的发展期
成汤灭夏以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奴隶制大国。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最后一个国王叫纣王,此人在开发我国东南地区上,有一定贡献,但又“好酒淫乐”,“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百姓怨 ,而诸侯有衅者”(《史记?殷本纪》)约在公元前1027前,被周武王姬发推翻。
公元前14世纪文字的发明,在文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从此,开始有初步定型的文字(甲骨文),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现存《尚书》中《盘庚》等五篇,是比较可信的商代史料(语言古奥艰涩,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甲骨卜辞是最朴素的散文形式,略具文学的雏形,甲骨卜辞的出现,代表书面文学萌芽,用刀刻、字瘦长,弯角多方笔。
③西周时期(约前11~前771)青铜器时代的全盛期
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三个统一的奴隶制大国,其弟周公旦辅佐其子成王执政,为巩固奴隶制立下了功劳,到康王、昭王时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西周二百多年间是我国奴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井田制较大发展,青铜工具逐渐增多,器物上的铭文记载内容广泛,字数最长的已近500字,为我们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直接史料。
周厉王时“国人暴动”,厉王被流放,出现“共和行政”局面,我国历史有确切年代的记载,始自共和元年(前841)。西周王朝最后一个国王叫周幽王,昏庸暴虐,人民怨恨,贵族离心,终被申侯和大戎的联合军队所杀,西周亡。
《易经》:是卜辞与《诗经》的过渡。
诗歌和散文是先秦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歌方面:据《礼记?王制篇》、《汉书?食货志》、何休《公羊传注》等书的记载,周代有采诗的制度,目的“观风俗,知得失”,同时也为了求福佑,敬祖宗,这样以来便产生了《诗经》中大规模祭祀用的颂歌,歌颂祖先功德,如“周颂”“大雅”和“大雅”的大部分作品,此外还有一些农事诗和对外族战争诗及西周末世的讽刺诗。在形式上虽然当不起波澜壮阔,但在整部《诗经》中的气象规模确实是比较壮大的,比之于《易经》,更是一长足进展。
散文:逐渐发展,《尚书》中的《周书》可为代表,它是周初到春秋前期载在简册的散文。
青铜器铭文文体亦与《周书》相近,从大量的西周彝器铭文来看,当时的散文应用范围已相当广泛。
总之,旧石器时代——西周时期、神话、诗歌、散文都已初具规模,为春秋以后我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奴隶制衰落期 分水岭
前476年,是奴隶制和封建制转变时期,周平王东迁洛邑(河南洛阳),史称“东周”,春秋开始,从此,历史进入了大动荡大分化时期。这是一个干戈并举,王权式微,战争频繁的时代,小国间的互相构怨,大国对周边小国的鲸吞,改朝换代的王朝战争风起云涌,没有片刻的停息,竞争的结果,同西周初年的“八百诸侯”兼并成为一百七十多个大小侯国,真正主宰这个时代的还当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管仲、子产、曹刿、孙武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着名政治家、军事家。由于鲁国的一部史书《春秋》记载了这段历史,故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春秋时期。相传《春秋》为孔子编订,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极力礼赞王道,正名定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却是自诸侯出、自大夫出。公元前481年,当孔子看到人们猎获的麒麟(神兽,象征王权祥瑞)喟然长叹:“吾道穷矣!”于是绝笔不再删订《春秋》,他实在没有想到,一部《春秋》却成了王权跌落的伤心史。
诗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由于这一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息,故反映人民强烈呼声的《诗经》中的“国风”大部分产生于东迁后——春秋中叶,此外还有歌颂鲁僖公的《鲁颂》四篇,宋国祭祀先祖的《商颂》五篇,至此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完全产生了。
散文作品:历史散文:由史官从历史的立场,对那些兴亡盛衰的人类史迹加以记载,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汉书?艺术志》)。
文告体散文:《尚书》:上古之书,从前称“书经”,本是记言的古史,现存《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个朝代,语言生涩,只是记言的文告,缺乏文采。
编年体历史散文:《春秋》是记事极简单的历史事件编年纲目,类似后代的新闻标题,只有片断记录。
语录体散文:《论语》记言,文字简短,每章叙一事,仅用三数十言,比之《春秋》一言两语的记事,更进了一步。
4.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封建制的初步确立期,政治、外交、军事上的激烈斗争更加升级。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五霸之一),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遂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称雄”的局面,顾炎武《日知录》用“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来描述战国霸权迭兴的复杂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
“士”阶层的出现:奴隶制崩溃,使“世卿世禄”的宗法制受到冲击,各国贵族出现分化,其中一部分人地位下降,沦落为“士”。同时,由于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了,大量奴隶变成了自由的平民,他们中的杰出人才脱颖而出,表现了高度的聪明智慧,构成了“士”的主流。他们是地位不同的知识分子,往往具有某种专门的学识与特长,积极参与政治、外交活动,到处游说诸侯,出谋献策,有的还着书立说,宣扬自己的主张。他们朝为布衣,暮为卿相,在政治舞台上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
从思想阵地及学术氛围看,春秋战国是一个大解放、大宽松的时代。学术的桎梏被打破了,风气比较自由,思想理论探讨没有受到压制。人们的主观意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步,逐渐采取了与殷商西周不同的价值取向。从春秋末年起,文化逐渐下移,教育慢慢向平民开放。孔子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例,有弟子三千;墨子继起,最先与儒家并称“显学”。“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吕氏春秋·有度》)战国中期以后,讲学从师和着述之风更盛,孟子、庄子、荀子、驺衍、慎到、公孙龙等都是既讲学、又着书。出现了九流十家,即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杂、农、小说家,另有兵家不在其内。每一家都有大批门人弟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家内部又在不断分化融合成不同的派别和集团。如儒分为八,墨析为三,法家则融法、术、势三派为一。代表各派别的各种哲学、政治和学术思想极为活跃,蓬蓬勃勃,呈现出所谓“百家争鸣”的盛况。他们互相驳难,激烈辩论,唇枪舌剑,自由抒发己见,构成我国学术史上最令后人羡慕的黄金时代,也是我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各种学术派别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记录发表出来,涌现了大批文章和着作,不同体裁风格的各种散文着作都在这块土壤上繁盛起来。
在文学发展史上,有一个明显的事实,那便是早期诗句的衰颓与散文的勃兴,《诗经》之后的三百年,是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胜利的时代,诗歌的声音消沉了,诗坛冷落了,直到战国中后期,才在南方的楚国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在屈原以前,我国诗歌主要是民歌,是口头流传的集体创作,还没有出现把毕生精力和才能完全倾注于诗歌创作的诗人,屈原的楚辞,也是在有了私家着述的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下产生的,所以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着述的新纪元。
(三)文学标准:把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初创期:远古——武王灭商,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宗教祭诗
特点:口头性、综合性、集体性、无阶级性
没有独立作家,作品也都和生存密切相关(生存→安全→友爱、亲情→尊严、毁誉→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
2.政治教化时期:周朝初年——汉末
功利化,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被历史刀笔做了整容手术,文学创作和学术交混,有一定审美,但不够强烈,《战国策》、屈原的《离骚》已偏向文学色彩。
3.抒情文学时期:建安——南宋
a.文学开始自觉(魏晋……),自我意识增强,摆脱功利,关注人生、生命。
b.技巧意识加强(南朝骈文、唐诗)。
(宋人)立身要谨慎,文章要放荡
4.通俗文学时期:元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瓦肆”、庶民文化发展。
①话本:说话(白话小说、历史、讲经)
②院本:一种戏剧样式,有表演、舞蹈、宾自、曲词
③诸宫调:说唱文学,以唱为主,而且是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
④小说 :民间→民间和文人创作相结合→文人独立创作。三国、水浒(结合)→西游记(有民间艺术但文人独立)→红楼梦(独立)
D. 新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是什么啊谢谢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三块里程碑:辛亥革命;开国大典;十一届三中全会。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E.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三个里程碑是什么
第一个里程碑: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创建于1965年10月8日的中国航天事业,虽然在导弹武器研制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限于国情和财力,航天活动却是以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标志才开始的。
F. 针灸发展史三大里程碑的着作是什么
针灸发展史三大里程碑的着作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
1、《黄帝内经》
大约公元前2~3世纪,《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医学发展的新阶段,已形成中医理论体系并为临床各科奠定理论基础,至今仍奉为经典着作。该书包括有阴阳五行、脏象、诊法、治则、经脉、腧穴、剌法、针灸治疗等丰富内容,使针灸理论渐成体系,主要成就有:①经脉方面,已有十二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四海、气街、根结、标本等,各有专篇论述,奇经八脉也有论及。②腧穴方面:有“本输”、“气穴论”、“气府论”、“背俞”等专论,穴数虽与现行经穴数相近,但穴名与现行穴名有一定差距,符合现行穴名者约160穴,其余多指部位或概算计穴法。③刺灸理论及手法也提出“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逆而夺之,追而济之”、“以开其门,利其户,针与气俱出”、“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针孔四塞”、“伸而迎之”、“微旋而徐推之”等,包括疾徐、迎随、呼吸、开合、提插、捻转等补泻针法原则。在剌法方面《灵枢-官针》即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26种针法,包括取穴法、进针法、出针法、补泻法等内容。④针灸治疗和取穴:《内经》记载病候180余种,用药只有13方,诸多病候皆以针灸治疗为主,或取其穴、或取其经。如《灵枢-厥病》中有“肾心痛,先取京骨昆仑,不已取然谷”;“胃心病,取之大都、太白”;“脾心痛,取之然谷、太溪”;“肝心痛,取之行间、太冲”;“肺心痛,取之鱼际、太渊”,这些均以五腧穴为主治。另外还有治咳“治藏取其俞,治府取其合”,“治瘘独取阳明”,“补其荥而通其俞”等治则。⑤针具已创制九针,其形态、功能、用法均有较完整记载,包括常用毫针(微针、小针)、放血、排脓、按摩等用具。⑥阴阳五行学说完整地指导着中医理论,成为辩证施治的纲领。在针灸治疗上应用天人相应的思想,阐明气血运行、经脉流注经穴的整体观,提出针刺原则“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的因时开穴理论,为后世按时取穴奠定理论基础。由于针灸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也总结出许多针禁、针害等内容。因此,《内经》的出现,标志针灸理论体系的始创,蕴含着针灸专着的丰富资料。故称《内经》为针灸基础之作,并不为过。《难经》的出现,充实和补充了针灸内容,如对奇经八脉的系统论述;对命门学说具有开创性的阐述,详论了原气的生成、运行、功用及与原穴的关系,对《内经》提出的“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的未尽之意,给以精辟的阐述;对腧穴理论亦有发挥,如五腧穴的五行属性,及应用五行理论对五腧穴的相生相克的临床应用取穴法,俞募穴、八会穴的提出及应用;在针刺补泻方面亦有较多发挥,如进针法、候气法、调气法及取穴补泻的泻火补水法,刺井泻荥法、迎随补泻法都有较深入发展。总之,春秋至秦汉时期为针灸理论体系开创时期,逐步完整充实具体内容,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2、《针灸甲乙经》
针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部着作《针灸甲乙经》的问世,标志了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针灸专着的出现,使针灸成为临床的独立学科,开始了临床实践深入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针灸甲乙经》的理论部分取材于《内经》,针灸腧穴及治疗部分取自《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但做为针灸专着与《内经》已有显着不同。《甲乙经》是皇甫谧经过20多年编撰,撷取《内经》理论,筑起针灸楼阁,其体例、逻辑、组织材料、目的要求,皆以针灸理论体系为宗旨,以针灸临床为目的,特别是编入《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中的取穴及腧穴主治内容,厘定349穴,记述针灸治疗内科病症43篇,外科病症3篇,妇、儿各1篇,共200多种病症和500多针灸处方。可以说《内经》为中医基本理论、临床各科奠定基础,是指导各科的原则;《甲乙经》则是建筑在《内经》理论基础上的针灸专着,已标志针灸学发展的一个新特征。
3、《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由明代杨继洲原着、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代以前中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尤其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
G.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大里程碑分别是
分别是:
1、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在苦难和屈辱中挣扎的中国爆响的第一声春雷,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中的一大里程碑。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3、开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注定要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改革开放40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