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中国画的历史与发展,你了解多少
中国画距今至少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发展时的画风主要是以流畅的线条、生动的造型来体现出每幅画的美感和真实性,每个时代的作画风格都是不同的,而且作者会在不同的材料上进行创作。对此事我还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古代画风和现代画风的区别
古代画风往往会让欣赏者觉得整幅作品是在讲述一件什么事情,比较拘束在一件事情当中,一幅画就可将一整个故事表达在其中,但是现代画风是那种不拘泥于小节的,画风展现的更多的是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整幅画面是一种跳跃的,但是却没有古代画风的那种生动多彩。
2. 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绘画的起源: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
在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互相追逐的鱼,跳跃的鹿。甘肃永靖出土的一件摹拟船形的陶壶,使我们如身处岸边,情景历历;还有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彩盆上,绘有三组五人携手踏歌图,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国画史的根源。
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辛店和龙山诸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艺美术品。常见的青铜器饰纹,有晏吞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等,也有用人体作为装饰的花纹。双夔合成的容谷纹,尾部多上卷,极富美观。青铜器物上的装饰画。
绘画的发展:
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
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
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
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明代绘画流派纷呈,各领风骚。明初君主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和生产力的恢复发展提供了保证,至明嘉靖、万历年间,经济文化趋于繁荣昌盛,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封建社会的高峰。
传统的科学技术成果逐步得以总结,并蕴含着走向近代的因素;思想文化领域灿烂繁盛,并产生新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发达,明代的绘画艺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明代画坛沿着元代已呈现的变化继续演变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绘成洪流,并形成诸多流派;山水、花鸟题材流行,人物画衰微;水墨技法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笔墨表现能力;创作宗旨更强调抒写主观情趣,追求笔情墨韵。
明代绘画前期,有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宫廷“院体”绘画;由戴进、吴伟创立的“浙派”绘画。代表画家有:刘俊、倪端、商喜、谢环、李在、边景昭、吕纪、林良、戴进、吴伟、张路。
明代绘画中期,苏州崛起“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形成声势煊赫的“吴门画派”,弘扬文人画传统,唐寅、仇英兼取“院体”、文人画之长,形成新的面貌。
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 ,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像融合。
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其中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
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林风眠则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
另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2)古代绘画有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绘画风格
绘画是一个捕捉、记录及表现不同创意目的的形式,它及其参与者的数量同样地为数众多。绘画的本质可以是自然及具像派的(如静物画或风景画)、影像绘画、抽象画、有叙事性质的、象征主义、情感的或政治性质的。
历史上有一大部分的绘画被灵性主题及概念所主导,这些绘画形式由陶器上的神话角色到西丝汀教堂的内壁及天花板上的圣经故事场景都有,它们会透过人类身体本身去表达灵性的主题。
耗时最久的画:米开朗基罗花了四年半的时间才完成的罗马西斯廷礼拜堂天花板上的画作。这幅画的面积超过900㎡。
最昂贵的画:毕加索的着名油画作品《拿烟斗的男孩》在美国纽约索思比拍卖行被拍卖,并最终以创纪录的1.04亿美元(包括竞拍者的额外费用)的价格成交,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绘画”。
最大的画:1995年4月由美国的学生制作的一幅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绘画,其面积广达7127.8㎡。
最小的画:画家鲁东经过多年的艺术探索和试验,成功的开创了超小幅油画。他的一百多幅超小幅油画,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娴熟的技巧,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中国西部山区山民古朴、原始的生活现状。这批精美的艺术珍品,有着巨大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历史价值!
成人高考专业
培养目标
绘画成人高考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并具备绘画艺术创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能在文化艺术领域、教育、设计、研究、出版、管理单位从事教学、创作、研究、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艺术概论、人体素描、色彩、绘画材料分析、油画人体、写意花鸟、人物白描、透视、艺用解剖、创作
报考条件
1、专科起点本科:须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年满18周岁。
2、高中起点本科:须具有高中、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年满18周岁。
3、高中起点专科:须具有高中、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年满18周岁。
3. 古代人物画有哪些发展历程
魏晋时期是古代人物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也出现了以《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论,奠立了古代人物画重要传统。
从隋代至唐代,古代绘画艺术逐渐进入繁荣阶段。隋代绘画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也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这一时期人物画取得辉煌成就,画坛涌现出很多人物画名家,各有特色。
这一时期,以着名画家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作风人物肖像画,继承了南北朝画家杨子华和张僧繇的传统,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气质上有所发展,用笔概括,颜色典雅。
其中,以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唐代初期政治事件描绘转向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上都超过了前代画家,把人物宗教画推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
五代两宋时期是古代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随着宫廷画院的兴办,工笔重彩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人物画稿本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新样式。
宋代城乡经济发展,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也在蓬勃发展。这些人物画作品在体现对象的社会属性上,在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上,在宏伟的构图能力上,都有很大进步,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
人物画发展到元代,因为受到社会政治和审美潮流的影响,已退居到次要地位。但是人物画和山水画、花鸟画一样,也处于形式风格的转型期,所以它表现出了与前代完全不同的风貌。
在元代,人物画家用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自身心理状况的笔墨形式,表达了“逸”的思想。元代的人物画在人物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代被认为是专业的人物画画家有刘贯道、颜辉、张渥、王振鹏、王绎、卫九鼎、朱玉、刘元、王景升、叶可观等,他们或画人物故事,或画道释,但都表现了各自的特色。
到了明清时期,南宗人物画受禅宗思想影响,写意人物画开始出现,此后人物画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从重视教育认识功能,转向重视审美作用,从为对象传神,转向更多抒发作者情感。
明清时期以来,虽然较多的文人画家转而致力于山水画与花鸟画,但接触民生、关心国事、接受了具有萌芽状态反封建意识的文人或职业画家仍不乏人物画的优秀创作。
明末画家陈洪绶、清末画家任伯年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画家,他们深入研究传统人物画,广泛吸收外来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做出了贡献。
在明清时期,人物画中又多出来一种名为“高士画”的门类,它在人物画中和仕女画处于同等的地位。
高士画不同于仕女画,因为仕女画大多表现的是行乐、幽怨、思恋等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人物活动;而高士画则大多寄寓画家本人高洁、脱俗的世外桃源般理想境界。
高士画往往通过描绘隐士、林泉或历史上有名的高士,如陶渊明、伯夷、叔齐等人来寄托画家思想,是一些在现实中失意文人的精神依托,有时候又成为得意文人寻求宁静的精神家园载体。
4.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绘画起源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
先秦绘画己在古籍中有记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多是神话人物,气势恢宏。魏晋南北朝,出现文人画。隋唐发展快,产生名家。宋朝发展到高峰,元明清相继发展。
中国古代绘画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们就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涂画拙朴的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在陶器上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纹饰,之后又在青铜器上刻铸纷繁神秘的花纹及其他图形。这些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所保存下来的实属凤毛磷角,却使我们得以一窥早期绘画的面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绘制于纸绢上的独幅绘画作品,是出土于墓葬的随葬品,距今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中国绘画以作品的题材划分为若干画科,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公元17世纪前后,欧洲绘画传入中国,为了与本土传统绘画相区别,舶来之欧洲绘画作品冠名为"西洋画",本土绘画自然就称为"中国画"。因此,中国画最初的称谓,是相对于西洋绘画(泛指欧洲绘画)而言的。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无论在艺术内容、形式,还是表现手法上,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都有极大的差别。
工笔重彩画与水墨写意画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传统的中国画似乎就是水墨写意画,其实这是一个误会。中国画按照其技法及风格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工笔重彩画和水墨写意画。工笔画又称"细笔画"。其绘画风格工整细致,以规整并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并注重于细部的刻划,然后再敷以厚重、鲜亮的颜色。工笔画所用颜料大多以矿物质制成,历经多年,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色彩;整个画面漂亮明丽,有着很强的装饰效果。正因为这部分绘画作品具有富丽堂皇的外观,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宫廷画家部采用此种画法,以表现皇家气派。
相对于工笔画的就是写意画,又称 "粗笔画"。其画风简略,通过尽量简练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神韵相意态,而并不十分在意所画对象的逼真与形似。画家在画中多采用概括、夸张的手法,运用丰富的联想,最大限度地抒发自己的情绪,张扬不同的个性。因此,写意画作品带有一定的即兴性、随意性和偶然出现的意外效果,较难临仿和描摹。它们几乎部是用水墨完成的,有着素淡、清雅的外观。这类作品在后期中国画坛上占有很大的比例。
从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来看,早期的(公元12世纪以前)画幅均为工笔重彩画。晚期的作品则多是水墨写意画;再从作者的情形来看,工笔重彩画的作者大都是职业画家或工匠画家,水墨写意画的作者则大多兼有文人的身份。
当然,在工笔画和写意画之间还有一片开阔地带,供画家们在两端取舍,从而形成折中的即半工笔半写意的画法。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传统的中国画离不开诗词。题款。篆刻,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表述。
早期中国的许多文字,是根据对象的形状或意义,用简练的 线条描绘出来的象形艾宇。这与使用线条画画相似。中国文字的这一特点,加上书写文字的形式本身带有很强的艺术创造性,因而与绘画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人谓之"书画同源"。中国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在作画的过程往往十分自然地将写字的笔法运用到绘画中去;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很多时候以诗句的形式——直接题在画面上;并按中国文人的习惯,在画的落款处盖上刻有自己名号的朱砂红印章。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强调绘画笔墨的书法情趣,是品评中国画作品格调高下的重要标准。
中国绘画非常讲究画家综合的艺术修养,画家在下笔之先,一般已经将题诗的内容、宇体及印章在画面中的位置作了通盘的考虑。画中的诗何与图像相辅相成,对画面意境和构图起到了某种补充和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红颜色义与黑白的(水墨)图画形成色彩的差异。将诗、书、画、印四个分割的因素融为一体,组成一幅统一的画面,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从画面布局上看,中国传统绘画与欧洲绘画有一个明显不同,就是中国画很注重在画面留有空白。空白处并不是空无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云蔼,可以是江面的晨雾,也可以是日月的光华,甚至可以什么都不是。有人认为,"布白"是中国画中最为人关注的要点。画家强调画面诗意的传达,那些空白处也许正是诗意的不确定性、模糊檬拢的象征,留给观赏者想象的余地。公元11世纪时的中国大画家、大文学家苏拭(1036-1101)曾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主张,这也是后来历代画家追求的境界。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足鼎立
在中国画中,人"物、山水、花鸟是三个最大的科目,也是最常见的题材。它们大致可以和欧洲绘画中的人物、风景、静物相对应。
以人物形象为赛主体的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各科目中出"现最早的,美术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原始社会的先民"们用白茎、红矾土、霸炭黑在岩壁上画的人寨形和动物图案,可以"说首开人物画的先霸河。至大约1500年前的魏昔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的艺术发展逐渐成熟。这一时代的霞着名画家、艺术理论家顾档之(348-409)提出了人物画应"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主张,认为画家不仅应当正确地描绘人物的外形,而且要注意刻划人物的精神、气质,即内在的东西。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几乎无一例外地依循这一认识,从事创作和品评。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前期有极其辉煌的历史。
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称为山水画,是中国画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科目。它的兴起比人物画要晚得多,大约在唐代(618-907)趋于成熟,此后名家辈曲 名作不断,盛极一时。山水画的兴盛,有其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深层的原因。中国古代哲人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赋能感知自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赋能感知自然。即便人在官场市井,心也向往着山水林木;亲近自然、融人自然,成为中国文人 (包括画家)最大的愿望。画家们在描绘自然景色中寄托内心的感情和追求,同时给予观赏者以许多联想与启示。纵观中国古代的绘画史,山水画画家在所有画家电 所占比例是最大的。
中国画的另一门类,以描写花卉、竹石、鸟兽,虫鱼为主体,其中最常见的是将花、鸟组合在一起,故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给人一种特殊的观赏情趣,其兴起较山水画为早,起先用于工艺品的纹样上,到唐代开始成为中国画中的一个独立门类。中国古代文人喜好梅、兰、竹、菊,认为它们清雅高贵,表现了文人清高脱俗的气质。因此,梅兰竹菊是花鸟画中常见的题材。
5. 中国古代人物画发展史
中国古代人物画发展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
1、原始时期人物画
美术史中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自古有之,原始美术中的《人面鱼纹盆》、将军崖岩画等就是最早的例子,其中都有对人类形象的描绘。
2、魏晋时期人物画
魏晋时期的中国人物画成为独立画科,并形成中国人物画的三个特征。它的特点是以线造型、以形写神、人物画具有记功录事功能。人物画具有记功录事功能体现社会意义和政治目的,成教化、助人伦,具有题材的道德性,这一特点在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中亦有表现。
3、唐代人物画
唐代是中国人物画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道释人物画和仕女画创作中。在人物位次安排上,遵丛“主大从小,尊大卑小”原则;画面背景留白,计白当黑,仕女画早在初唐就受到重视,并已有高水平的作品出现。
4、宋代人物画
宋代以降,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人物画因其题材所限,难能出现兴盛的面貌。但仍有人物画家及作品值得一记。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在用线上显出吴带当风的特色。李公麟的人物画长于形象塑造,能画出不同地域、民族、阶层的人物特点,勇于突破陈规,别创新样。
5、明清人物画
明清人物画出现变形主义,与此同时的曾鲸及其影响下的波臣派,在人物画的创作上更具特色。清中后期人物画受西法影响,并在作品中有所显现,郎世宁等西方画家供职于宫廷,作品上出现了中西画法融合的风格特征。
(5)古代绘画有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明清人物画相对前朝较弱,直至晚明时代,人物画得到振兴,出现了陈洪绶、崔子忠、丁云鹏、吴彬等画家。他们糅合晋唐五代传统与民间艺术传统,在浙派和吴派之外,别树一帜,开辟出一条“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艺术道路,反映了明末清初书画艺术共同追求的一股时代风尚。
明末清初题材多道释人物,造型夸张变形,饶有装饰意趣,笔法遒劲,设色古雅,称得上是人物画史上的变形主义。突出代表人物为陈洪绶、崔子忠,史称“南陈北崔”。
曾鲸创墨骨画法,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不光注重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深入揭示人物的精神气质。在画法上他既吸收民间写真的传统技巧,又糅合文人画的审美取向,力图出新,故而其作品文质相间,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而到了干隆时期,由于帝王的好尚,西法逐渐成为宫廷画家学习的对象,一些院画家不仅掌握了西画技术,尤能逐步将传统技法和西法相协调,画出既具立体感而又有中国笔墨趣味的人物画作品。
6. 古代名画洛神赋图距今有多少年
一、《洛神赋图》的创作距今约有1600年。
二、《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传世之作,是他观三国曹魏时建安着名文人、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着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
三、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着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
7. 中国古代绘画史的成熟和发展阶段大概出现在哪一个朝代
中国绘画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逐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飞速发展,隋唐时期达到了极盛,以后的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绘画进一步成熟发展。
1、原始社会时期
岩画是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中国岩画的记载最早见于五世纪北魏时的《水经注》,中国的岩画大多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先民的绘画足迹要到当时使用的石器、骨器等工具及装饰品的刻画中去寻找,而其灿烂地显现是在彩陶纹饰中。
2、奴隶社会——人物肖像画出现
进入奴隶社会后,绘画的范围日益扩大,西周时期甚至出现了专门掌管绘画的官吏,同时,人物肖像画出现。不过,夏商周的装饰艺术主要表现于青铜纹饰。
3、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的艺术冲破浓厚神秘的气氛而走向现实生活的新境界,到战国厉期,这种表现现实生活,注重写生的风格已胸然成风。战国时期壁画大盛,还出现了帛画、漆画,同时画院萌芽。
4、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绘画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它具备了两个特点,它是一个浪漫主义与理性精神并存;神话、历史、现实同在;南北风俗混合一体。汉代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气势美。在汉代画幅中,一个个具体形象都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在这粗略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力量、运动、速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势”美。这确实是繁荣强盛的汉帝国的写照。
5、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大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形成新的美学思潮造就了五彩缤纷的绘画高潮。这时期的绘画处于独往开来的地位,它有两个新的特征:一是佛教艺术的影响;二是知识分子专业画家登上了画坛。
6、隋唐时期——绘画的极盛时期
隋统一中国,结束了魏晋以来近四百年的大动荡、大分裂的局面。经过唐帝国的励精图治,中国走向一统和繁荣,绘画在唐代达到了极盛时期。唐代的绘画成就空前,影响深远,人物画达到了顶峰时期,隋唐的壁画也超越了前代,山水画走向成熟,花鸟画兴起,绘画理论也有重大发展。
7、两宋、五代十国时期
这一时期绘画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具有以诗入画,追求细节的忠实描写两大特点。花鸟画成熟并达到了高峰时期,水墨花鸟异军突起,绘画理论有巨大发展。五代开始正式设立画院。两宋时期绘画职业化倾向表现得十分突出。
8、元明清时期
在历代绘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元代是一个风尚骤转的时期。原集中了很多画家的御用创作机构——画院,已不复存在,归隐的文人画家成了艺术创作的主要力量。因此,绘画的商品性也有所减弱,专业画家的创作便明显萧条下来。
明代画坛,流派林立,纷繁杂沓,但是土大夫绘画的思想内容和画境、画意,似乎总是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发展,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明显地反映出“万事不关心”的冷漠态度,对现实生活没有热情。总的来看,明代的卷轴绘画,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行家”或是“逸家”,在表现内容上大都远离社会和时代,描写现实生活的人物画和社会风俗画更加衰微。但是,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插图版画却在明代中叶兴起,并随着民间文学的空前繁荣而蓬勃发展,并为清代版画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清代绘画作品中融入金石的气质,追求深沉、换漫、浑朴、自然的拙越,而力避繁妍,形成了晚清水墨写意画的新格局。
在清代,民间绘画中极为兴盛的是年画。
8. 古代的墙绘墙绘多少年历史出于哪里
墙绘最早叫做壁画我国陕西咸阳秦皇宫壁画残片,距今有2300年。唐代是我国壁画的兴盛时期,那段时期是我国壁画艺术的高峰期,创作出了很多古今闻名的壁画,如敦煌壁画、克孜尔石窟等。到了宋代以后,壁画逐渐衰落。直到1949年后,中国壁画才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 。
9.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多少年前
有确切纪年的历史约是4050年。 夏朝(约为前2050年—约前1600年) 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 中国人关于山水的观念,源于原始的宗教。对山灵的崇拜,对水神的敬畏,人们在这种崇拜和敬畏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神统治的社会里。一切神灵无不隐匿于山水之中。山水是神灵之母。山之高,水之深;山之广,水之渺,蕴涵了天体宇宙的无限奥妙。为了表示对山水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人们刻画山水神灵的形象,用于祭祝或瞻仰。神话或神画启发了山水画的独立成形。 山水是文人业余作者最喜爱的一种题材,特别容易被理想化。其作用通常仅仅是为了纯粹的静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用处。早期文人业余艺术家米芾说过“山水心匠自得处高也”——也就是说,山水画高于动物成人物画,后者一摹便可.大量重要的中国山水画,其创作意图的确是为了静思,是创作者某种内心世界的对象化,或者揭示了艺术家对某种自然秩序的理解,没有比这更多的世俗功能了。但是,另外还有也许比这更多的山水画,它们是为了更直接适应艺术家所处社会中的各种情况和要求。而这就是我们在这一章中所关心的话题。关于中国山水画,如果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譬如:“它们的意义是什么?”“它们是干什么用的?”我们可能得到一个过分简单的答案:山水再现了自然之景,而且人们喜欢看各种景物的画面,因而就画出来了。这并非完全不对,但这只是真理的一部分,是一个不充分的答案。我想没有一个答案能充分回答中国山水画的全部问题。为了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和功能,我们应该将其当作几种类型而不是单独的一种类型或题材范畴来加以考虑。我在这里想对这些作一初步概述。首先是几个相对简单的功能性绘画个案;继之则是这样几种类型,其意义和功能不那么清楚,但我们可以推测。 http://www.studa.net/yishu/080908/1131255.html 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