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祭敖包历史怎么来的

祭敖包历史怎么来的

发布时间:2022-07-18 03:14:53

1. 祭敖包的介绍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传统的习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意为“堆子”,以石块堆积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形,高低不等。2006年5月20日,祭敖包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敖包节的首届敖包节

阜蒙县大板镇衙门村举办了首届敖包节,此次敖包节的举办传承弘扬了蒙古族民族文化,展示了蒙古族热情好客、豪迈奔放、勇敢聪慧、团结奋进的民族风貌。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敖包即用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土堆,是蒙古族敬天而赋予神灵的无比至尊的崇拜偶像。崇拜者们祷告长生天,叩拜敖包翁衮神,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蒙古贞地区祭敖包的时间多在农历七月十三。早在242年前,衙门村的百姓就有祭敖包的活动,但据现有资料显示,省内外蒙古族自治地方以节日形式祭敖包尚属首次。我县大板镇衙门村举办“敖包节”,使优秀的传统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大板镇衙门村位于医巫闾山脉北端,总面积18平方公里,因土默特左翼旗贝勒亲王在此建陵而得名,至今已有三百余年。衙门村是一个地灵人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蒙古族聚集村落,她是蒙古贞全貌的一个缩影。走进衙门村,就会了解到她位于市县近郊、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就会体会到她山川纵横、平原沃野的地理优势;就会感受到她矿产丰富、林草丰茂、风景如画的资源优势。如今,衙门村2200多蒙汉民众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坚持“绿色立村,旅游富村,人才强村,文化兴村”的发展思路,呈现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友爱、经济快速发展的繁荣景象,更加值得欣慰的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蒙古族民俗文化祭祀敖包活动在此有了新内涵、新形式,在创新文化活动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这天,阳光普照下的哈尔其郎山草木葳蕤,衙门塔拉上新落成的敖包威然耸立。日本国友人、北京、甘肃、新疆、青海、吉林、黑龙江等省、市、区来宾及近万名当地群众共享了这一盛会。
上午10时许,大板镇衙门村首届敖包节正式开始,县领导陈玉明、海峰、李丰、何玉杰为新落成的敖包揭幕。
在欢快、祥和的气氛中,衙门村的村民举行了祭祀敖包、祭祀哈尔其郎山、祭祀圣祖成吉思汗雕塑像活动,并向敖包、哈尔其郎山、圣祖成吉思汗雕像敬献文体节目。
摔跤、射箭、赛马、 “好汉三艺”令人耳目一新,民族歌舞、曲艺使人留连忘返,衙门村小学生演唱的“八荣八耻”歌让人欢心鼓舞,篝火晚会叫人心旷神怡…………
衙门村千古流淌的查干泉溪在诉说着日月沧桑的同时,衙门村勤劳智慧的人们也在描绘他们的美好画卷,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高歌猛进。

3. 祭敖包的简介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祀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求神降福。
祭敖包: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亦作“鄂博”,是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土堆。早先蒙古族以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以崇拜。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以象征,从而敖包就成了人们的崇拜物。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祭敖包的时间不固定。蒙古族地区多在农历五月十三日。祭祀时,先在敖包上插一树枝或纸旗,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旗上写经文。仪式大致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玉祭。血祭是把宰杀的牛、羊,供在敖包之前祭祀。以为牛、羊是天地所赐,只有用牛、羊祭祀才能报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鲜奶、奶油、奶酒洒在敖包上祭祀。火祭是在敖包前笼一堆火,将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块投入其中,人们向火叩拜。玉祭是古代人们以最心爱的玉器当供品祭祀。这些祭祀方式,都是表示对天地的虔诚,祈求天地给人们以平安和幸福。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堆子、石堆、鼓包等,汉语的意思为堆子。 敖包有用石块垒起的,也有用土堆起来的。多筑于山顶丘陵之上,一般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等,形似烽火台。《中华全国风俗志o卷九》云:鄂博随在皆有……其形圆,其顶尖,颠立方角蒙经旗,其上下则埋哈达一方,粮食五种,银数钱,每年必一祭。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过去内蒙古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阮葵生《蒙古吉林风土记》云:垒石象山冢,悬帛以致祷,报赛则植木表,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敖包,在蒙古牧人看来是神圣之所在。
最初都以部落为单位筑敖包。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跨马上路。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在农历五月中旬至七八月举行。

4. 敖包起源于哪个历史人物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在《大清会事例》、《理藩院.疆理》中记载:“游牧交界之处,无山河又为识别者,以石志,名曰:“鄂博”。此后,在蒙古族中又演变为神物,即使在寻常的旅途中,路经敖包都要下马膜拜。清人祁韵士诗云:“告虔祝庇雪和风,石畔施舍庙祀同。塞远天空望无际,行人膜拜过残丛。”

关于“敖包”的来由,有很多美好的传说

希拉穆仁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中关于“红格尔敖包”的传说,就是其中的一个。

传说有一个蒙古族牧民的母亲得了重病,无法医治。这个牧民便徒步赶往圣山五台山,烧香拜佛。他一步一磕头,表现得十分诚心诚意。他走啊,磕啊,昼夜兼程,风餐露宿,到达五台山的那一天,已经气息奄奄。但他还是咬着牙,边爬边磕头,一点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性命安危。等到了圣山殿堂,他刚刚烧完香拜过佛,就一头栽倒在地,人事不知了。

五台山有一座神奇的敖包,对这个远道而来的蒙古人的虔诚之心非常感动,便在苏醒之前,将佛教信徒的贡品移送到他的面前。牧民苏醒后,认为佛祖真的显灵了,老母有救了,一下子便坐了起来。

他舍不得多吃,将贡品包起来,背在身后,大踏步地走下山去。一路上,他还是不肯歇息。当时,月黑风高,走着走着,就迷路了。正在这时候,他的眼前突然一亮,一盏明亮的灯在他前面游移。当时,他还不知道这盏灯就是五台山的敖包变化的。

他跟着明灯,走啊,走啊,不两天就回到了希拉穆仁草原。天快亮的时候,在红格尔山包上,那盏明灯突然站住不走了。牧民回到家里,老母亲已经完全康复了。

第二天,牧民搀扶着母亲,来到红格尔山包上,用石块垒起一座敖包,取名叫做“红格尔敖包”,让五台山敖包的神灵永远在希拉穆仁草原上安家。这一天,是中国的农历五月十八。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牧民和他的孩子都来到祭祀红格尔敖包。

关于红格尔敖包,在希拉穆仁草原牧民中还有一种传说。

在公元1219年至1224年,成吉思汗进行西征。他的西征军中,有郭宝玉、张荣等许多汉族将领。郭宝玉是唐朝中书令郭子仪的后裔,通天文兵法,善于骑射。在这些汉族将领统帅下的汉兵中,对中原人民最尊重的关云长(即关公)无不顶礼膜拜,他们每到一地,都要在蒙古包前祭上一把关公的大刀,以祈求战斗胜利、人马平安。

到了元朝末年顺帝至顺年(公元1333年),有一位希拉穆仁当地的牧民,得到一把当年祭奠在蒙古包前的关公大刀。农历五月十八那一天,这位牧民虔诚地将关公大刀扛到红格尔敖包前,将它高高祭起。从那以后,每年祭敖包时,都要将关公大刀祭在红格尔敖包前。

比较统一的说法有五种:

一种说法认为,敖包是历史上蒙古各部落为纪念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而用石头垒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灵的地方,敖包里一般存放英雄的遗物。

第二种说法认为,各部落打仗的时候,都要极力抢占山头。胜利的一方,就把他们战死的将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上,用石块将坟墓覆盖,以作纪念。在长期的征战中,今天我这一方胜利了,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明天你那一方胜利了,抢占了这座山头,也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这里。这样,一来二去,石堆下双方牺牲将士的遗体就都埋葬在一起了。征战双方的任何一方,只要重新抢占了这一片草原,就要带着各种战利品前来山头上祭奠英灵。久而久之,石块越垒越高,人们便把它称之为“敖包”。

第三种说法认为,敖包是当地蒙古族牧民祭天求雨的祭坛。自古以来,草原上的牧民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然而,遇到大旱之年,到处都缺少牧草。牧民们便用他们的传统方法,在山头上垒起石堆,由部落的首领领头,在石堆旁边祈祷,祭祀上天,降雨救灾。

第四种说法认为,敖包是远行的商人们用石块垒起来作为马队、驼队的路标用的。希拉穆仁草原上的牧人们就有这样一种传说。因为,希拉穆仁草原自古以来就是“驼道”必经之地.

第五种说法认为,敖包是部落作为打仗时传递信息用的,与中原地带古战场的烽火台的作用差不多。

按照有关史学专家的意见,敖包大抵分四种类型:一种是用来标明旗(县)、省界的界标;一种是幸福为了镇鬼敬神、保佑旗民平安幸福而设置的;最多的是第三种,用来安葬苏木达日嘎(乡一级的长官)、扎萨克(旗长)、英雄、名人、活佛、喇嘛。第四种是作为道路的标记用的。清人姚元之写过这样的话:“夷人每出必骑,骑必驰骋。垒小石于山颠,谓之鄂博(即今所说“敖包”),以志远近。”

总之,“敖包”在草原人们的心目中,象征着神灵在其位,世袭传诵,构成了极其强烈的信仰。佛教传入以后,祭奠活动和宗教活动结合起来,为它增添了宗教色彩,使其进一步被神化。

5. 蒙古族的那达慕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的“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男子三项为那达慕的基础项目。

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的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

过去时那达慕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那达慕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 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 、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 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6. 敖包相会的敖包溯源

玛拉沁夫1930年8月8日生于土默特右旗吐日根布村(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太平乡),“玛拉沁夫”意为牧人之子。他是贫苦牧民之子,从小挨饿受冻,15岁便参加八路军。这种出身和经历决定了他文学创作的主导方向。他创作、编剧的小说、电影《祖国啊,母亲》和《活佛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分别以在阜新地区驰骋战场的双枪红司令乌兰和阜新人王扎拉为原型,这当然与他在阜新的出生、成长经历有关。被老舍誉为“文坛千里马”的玛拉沁夫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等职。近十年来,他曾数次回到家乡阜新,看到家乡天翻地覆的变化,老人感慨万端。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一档文艺节目中,再次出现了玛拉沁夫的面孔。他向主持人说起《敖包相会》这首歌的歌词创作过程时,自然而然地说起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我的家乡,在辽宁阜新……”
这首海内外尽人皆知、人人都能唱的歌曲《敖包相会》,使得“敖包”一词在中华各民族当中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可是对蒙古族以外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敖包,仍然是一个模糊或陌生的概念。许多男人在唱着《敖包相会》,把美丽的姑娘等来了,却可能一直没弄清“敖包”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敖包可能指蒙古包;有人说,敖包是寺庙的意思……这,都是对“敖包”一词的误解。其实,“敖包”是蒙古语译音,意为用木、石、土垒成的堆。祭祀敖包,是古老、神奇的蒙古高原上最常见,而且最热闹的祭祀活动。在祭敖包这一祭祀活动中,敖包是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坛。
那么,古老、辽阔的蒙古高原上的敖包究竟起源于什么呢?记者就此查询了大量史料和学术文章,以图找到最科学的说法。一些学者认为,“祭敖包”是萨满教的源头。因为萨满教义有三种信仰内容,一是大自然崇拜,二是图腾崇拜,三是始祖崇拜。而祭敖包是以大自然崇拜为目的。因此,祭敖包与敖包文化来自比萨满教更早更为原始的信仰和文化形态。
有的学者认为,敖包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化石,是从初民时代留存到今天的信仰的见证。从象征意义上说,石堆可能代表高山,敖包上的树或树枝可能代表森林,是天地山川神祇的栖息之地,亦是祖先魂灵要回去的圣地。
如果排除敖包的宗教、象征意义,按着人类在初民时代的生存需求考虑,敖包在北方草原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能是什么呢?许多学者认为,它的初始意义,便是路标。它是人们为了在茫茫草原上辨方向、求生存而动用的智慧之举。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图腾,崇拜它,信仰它,对它许心愿,祈求幸福,这便成为人们在生存之外求发展的愿望……就这样,敖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越积淀越深厚,越流传越久远。随着历史的发展,敖包作为路标作用,日渐淡去,逐渐成为一种祭祀、纪念活动,再后来又带上了旅游文化的色彩。

7. 为什么会有敖包呢

什么是敖包?
bayaer05 原创于2006年1月5日 12:1

这首海内外尽人皆知、人人都能唱的歌曲《敖包相会》,使得“敖包”一词在中华各民族当中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可是对蒙古族以外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敖包,仍然是一个模糊或陌生的概念。许多男人在唱着《敖包相会》,把美丽的姑娘等来了,却可能一直没弄清“敖包”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敖包可能指蒙古包;有人说,敖包是寺庙的意思……这,都是对“敖包”一词的误解。其实,“敖包”是蒙古语译音,意为用木、石、土垒成的堆。祭祀敖包,是古老、神奇的蒙古高原上最常见,而且最热闹的祭祀活动。在祭敖包这一祭祀活动中,敖包是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坛。

那么,古老、辽阔的蒙古高原上的敖包究竟起源于什么呢?记者就此查询了大量史料和学术文章,以图找到最科学的说法。一些学者认为,“祭敖包”是萨满教的源头。因为萨满教义有三种信仰内容,一是大自然崇拜,二是图腾崇拜,三是始祖崇拜。而祭敖包是以大自然崇拜为目的。因此,祭敖包与敖包文化来自比萨满教更早更为原始的信仰和文化形态。

有的学者认为,敖包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化石,是从初民时代留存到今天的信仰的见证。从象征意义上说,石堆可能代表高山,敖包上的树或树枝可能代表森林,是天地山川神祗的栖息之地,亦是祖先魂灵要回去的圣地。

如果排除敖包的宗教、象征意义,按着人类在初民时代的生存需求考虑,敖包在北方草原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能是什么呢?许多学者认为,它的初始意义,便是路标。它是人们为了在茫茫草原上辨方向、求生存而动用的智慧之举。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图腾,崇拜它,信仰它,对它许心愿,祈求幸福,这便成为人们在生存之外求发展的愿望……就这样,敖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越积淀越深厚,越流传越久远。随着历史的发展,敖包作为路标作用,日渐淡去,逐渐成为一种祭祀、纪念活动,再后来又带上了旅游文化的色彩。

阅读全文

与祭敖包历史怎么来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