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这个问题问的很宽泛。大致给你说说吧
1.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因为地理环境的因素,造成了人种的差异,世界上有黄、白、黑三大人种。
2.古代世界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而农业就必然要求水力资源,人类也因此偏于聚居在靠河流、海洋的地方,所以东方的历史文明主要为大河文明,像四大文明古国,黄河流域的古中国、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西方的古历史文明突出的是海洋文明,靠海便于商业贸易,典型的文明有雅典文明、罗马文明。
3.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资源,新航路开辟之后,人类证实世界是圆形的,也刺激了西方国家开始了殖民掠夺之路。像英国把印度、北美等许多国家变成它的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资源并投资于本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英国当时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它像法、美等国家也是如此,最终导致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你看中国百年的凌辱就知道了。
不多写了哈,敬请采纳!
B. 如何看待人和历史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辨证统一体。地球人的活动、行为与宇宙规则相适应,那人与环境都会相安无事,反之,如人类的活动行为与宇宙规则相违背,那就两方都受伤!正像《生命与意识的省思》一书中所说的:“任由经济体制摧残地球的环境,正反映出人类缺乏理性——这好比拿锯子锯断支撑自己重量的树枝。”“人类毫无节制地大量饲养牛、猪、禽类,引发了狂牛病、猪瘟、口蹄疫、禽流感等疫情肆虐,却还自欺欺人,认为那没什麽 大不了。因循苟且的心态使人沉溺于旧习。。。”
“大自然仿佛象个生命体一样,对人类的行为产生反应。在某方面来说,大自然当然是有生命的。全球正在暖化,气候逐渐变迁,造成了各种极端的天气。”
这里我想说造成环境严重后果的人类行为是人类的饮食习惯!(为了我们生存的地球得罪多数人了)
人的饮食可以拯救地球,也可以毁灭地球,诚如英国物理学家艾伦.卡佛特在{解决京都议题的根本之道}(2007.07物理世界期刊)文章中,提出解决全球暖化的根本之道,就是停止荤食!2007年诺贝尔奖得主、联合国气候变迁科学研究小组主席帕卓里指出,不吃肉、骑脚踏车、少消费,就可以协助遏止地球暖化。畜产业是地球暖化的最大元兇,制造了全球近五分之一的温室气体,超过世界上所有的车、卡车、船、飞机、火车等等海陆空交通运输工具。所以,为什麽吃素可以减缓地球暖化,原因就在于,[生产肉食]等于[生产温室气体]。1公斤的牛肉从饲养到消费者买回家的过程,大约制造36。4公斤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开车出门3小时加上家中灯火通明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而牛群的肠气和排泄物会产出100多种污染气体,其中氨和甲烷造成地球暖化的速度是二氧化碳的20倍,牛群所产生的氨的排放量就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二、甲烷占三分之一。[生产肉食]也等于[减少森林面积],全世界种的玉米、大豆大部分成为动物的饲料,但是全世界有八亿人口捱饿或营养不良。因为生产1磅的肉须要5磅的谷物、生产磅的牛肉需要12磅的谷物。砍伐森林是为了开发土地成为农地给养牛的业者生产牛肉,这使得森林大量被砍伐,造成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无法调节气候、预防水灾和土壤流失,也使原始热带雨林从13万平方英里消失到只剩下8万平方英里,预计40年内将会完全消失,也由于热带雨林的逐渐消失更会加速地球的暖化,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生产肉食]也等于[消耗地球能源]。生产1磅的肉需要2500加仑的水,相当于一个家庭一个月的用水量;种植谷物、蔬菜和水果所需要的能源仅仅是饲养牲畜所需要的能源的3%。
基于[生产肉食]等于[生产温室气体]、[生产肉食]等于[减少森林面积]、[生产肉食]等于[消耗地球能源],应由政府带头,宣导、鼓励并响应[吃素护地球]、[吃素抗暖化]、[少吃肉,为地球降温]运动,从个人做起,人人都可以为地球尽一分心力!
我们必须传播一种新意识,让大家了解到人类必须马上改变作风,改变日常的行为模式,切实体认当务之急。
环境的状况我还想说一下:
美国太空总署(NASA)依据2007年12月新卫星数据宣布,北极冰层的融化速度比先前预测的快许多;依照此速度,北极冰层将在2012年夏天结束前完全融化!冰层融化和海冰溶解引发的连锁效应:海冰会反射80%的太阳能,海冰消失后,90%来自太阳的热能将进入海洋,温暖的海水又会加速冰层融化,形成恶性循环。结果是海平面将大副上升,海洋暖化,然后大量潜藏的天然气会释放出来。我们则会因吸到海洋的天然气而中毒。值得庆幸的是,NASA首席气候学家詹姆士韩森指出:“我们虽已过了转折点,但并未到达无法挽回的地步,我们还能扭转大局,但必须立即改变方向,采取行动!”
C. 环境史与历史地理的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我国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人地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等的学科。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对于从总体上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很强的应用性。中国历史地理学自诞生以来,涌现了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等一批学术大家,产生了许多重要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有关其学科性质、任务和学科属性、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论,有关其各个分支学科的探索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重要问题仍旧存在诸多不同观点和论争。本刊将邀请几位专家就此发表一组文章,以期对推进相关问题的交流和学科发展有所启迪、有所助益。
中国历史地理学在近30年取得了较大发展,研究领域大大拓宽,汲取了大量新方法和新手段。国内开设“中国历史地理学”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研究机构也越来越多。以历史自然地理为基础的环境史在历史学的研究中与社会史一样成为显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还受到很大挑战,面临不少困难。
从学科发展现状来看,以前与历史地理学同处历史学二级学科的考古学、世界史都已单列为一级学科,而历史地理学还面临学科归属争论较大、学科整体积淀还不具规模、学科发展长期方向还不够明确等困境,在学术界的整体影响远不如考古学和世界史。以前我从发展角度提出的历史地理学在将来应发展成为“人地时空学”的理念亦未引起重视。具体来看,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队伍还相对薄弱,而且长期分属于历史学和地理学领域,未受到足够重视。
D. 试论述环境对古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兴仁一中鲁家敏任何一种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地理环境与之密切相关。它是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一般来说,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山林、湖泊、河流、海洋、动植物分布以及陆地和水中的矿藏等等。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前提,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世界各地独特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变动性,影响着各族人民的体格、习惯、风尚、乃至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文明才呈现出独特性和多样性,其中,以古希腊的海洋文明最为突出和典型。一、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古希腊文明,发源于海洋。古希腊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岸,扼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古希腊半岛80%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较少。三面环水,东有爱琴海,西有伊奥尼亚海和亚得里亚海
摘 要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共同特性,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过程和结果。本文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四大文明古国形成、发展与各自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文明古国的兴衰与起周围的地理环境有着比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文明古国;地理环境;关系
0 引 言
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的古代文明被世界公认为!四大古文明∀。在人类社会文明早期,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比较弱,因此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中心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自然在给人类来带来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破坏。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的消亡就与自然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
1 四大文明古国的自然环境概况
1.1 古埃及。古埃及的文明起源就以尼罗河为依托。尼罗河是一条狭长条带状的通道,其间没有破碎的地理单元,为交通和行洪提供畅通的孔道。除了尼罗河谷、三角洲和法尤姆绿洲之外,大片的沙漠覆盖了大片的古代埃及大地。它的东面是阿拉伯沙漠高原,西面是撒哈拉沙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地中海沿岸。优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理想的可以避开外族入侵的农业文明生长之地。古代埃及的气候比较干燥,除了北部沿海一带为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之外,广大内陆地区均属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1.2 古巴比伦。从地理位置看,两河流域位于西亚中心,东接伊朗,西连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南达阿拉伯与巴勒斯坦。西亚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有两条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下游肥沃的冲积平原是两地文明孕育和成长的地区。在气候方面,两河流域也属于炎热干旱地区,雨量稀少。
1.3 古印度。古印度三面环海,北背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个独立的三角形半岛。其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印度半岛主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赤道以北,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森林气候区。
1.4 古中国。古代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当时的黄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雨量丰沛,土壤肥沃,资源充裕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丰富土地资源使因农业发展而需求土地的文明交汇此处,并不断碰撞、冲突、交流,最终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宗族为组织进行大规模协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2 四大文明古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1 文明古国的起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见,气候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和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和河流中下游地区,是四大文明古国起源的重要地理因素。由于早期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对自然环境要素的改造作用十分微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比较低下,所以他们首先选择在平原地区和河流中下游地区生存发展。同时,他们还都创立了自己的文字,使这些文明得以记录传承下来。
2.2 文明古国的生产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2.1 古埃及。古埃及文明的形成与尼罗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必须掌握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准确地计算时间,因此发展了太阳历,他们把一年定为365天,把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天,定为一年的起点。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作为节日。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变化,将一年分为3个季节,每个季节4个月。
2.2.2 古巴比伦。由于两河流域上游雨量变化较大,加之!两河∀流程较短,水量也不确定,易于成灾,因此,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古巴比伦较早开始研究排水,到了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两河流域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灌溉网。同时,古巴比伦也是为了农业生产,他们采用了阴历,并发明了置闰方法。
2.2.3 古印度。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都生长着茂盛的热带森林,正是丰富的古代森林提供了的充足的木本燃料才有可能使制陶业、青铜等金属的冶炼和加工、红砖烧制等行业由产生发展,一直达到鼎盛的阶段。
2.2.4 古中国。中国特别频繁的水早灾,促使了中国水利灌溉工程的大力发展。如公元前316年,四川人民建造了郑国渠。为了方便农业生产,古中国也创造了夏小历。
总之,四大文明古国文明产生和发展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地理环境不是影响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时期,由于人类受自然因素较大制约,地理环境对文明的产生和社会形态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2.3 文明古国的消失与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随着气候的变迁,文明古国也面临着环境的威胁。昔日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平原遭到了干旱的威胁,水源无法保证,水土流失加剧,最终都被沙漠埋葬。再加上政治的动荡不安,外族的侵略,更加速了这些文明古国的消失灭亡。内忧外患最终使三个昔日古老的农业文明古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当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重新控制中一低纬度文明带、沙漠掩埋了其他几个古老的文明时,黄河流域则由于青藏大高原的屏蔽作用和东亚季风的形成而避免了沙漠化的厄运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中心由环境恶化的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使华夏文明历得以保存下来。
3 结 论
地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种不断变化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首先,人类和人类社会是在合适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其次,文明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再次,局部地区社会的兴衰也是由地理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地理环境既孕育了它们的形成,又加剧了它们的灭亡。当然,当时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地理环境的制约并不是绝对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会逐渐减弱。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于殿利,郑殿华.东方文化丛书###巴比伦古文化探研[M].南昌:江西
人民出版社,1998.
[2]班武奇.印度河文明兴衰和地理环境变迁[J].地理研究,1998(9).
[3]李海荣.地理环境对古文明的影响历史研究2007(5).
[4]林秀玉.古代文明与自然地理之间的关系###古代中国、埃及及两河流
域比较[J].闽江学院学报,2004(2).
[5]王会昌.世界古典文明兴衰与地理环境变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地理版),1995(3).
E. 地理环境对于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特点,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
中华民族从夏商周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一共20个朝代,五千多年的历史。据历史学家统计,中国大一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的时间。这正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山脉河流起到屏障作用
文化:地理上的特点,形成了一个保护圈,中华民族一直在这个圈子里繁衍生息,所以也形成了不同于世界各族的文化基础。也就是说,中国这几千年的人口基础和文化基础,也起到了一层保护膜,一个少数民族真正的统治了中原地区,如果两者的文化格格不入,那么少数民族的统治也必定会被颠覆,像元朝,没有很好的解决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所以,起义不断,只维持了97年的统治,便被完全颠覆了。
这就是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带给我们的历史变化。长期的大一统,造就了非凡的民族文化,这非凡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一直高高耸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并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F.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与文明演进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立足之地和活动场所, 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正因如此, 自然环境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是无人能否认的。但是, 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却是思想史和史学史上反复探讨的一个问题。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被公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集大成者。1784 年他的《论法的精神》一书用五章篇幅集中阐述了他的决定论。他所以强调地理环境对法律精神的重要性,只是“认为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民的性格、感情有关系,法律应考虑这种因素”。但“他认为法的‘精神’地理因素而外,还有教育、风俗习惯???等许多因素。他所谓的地理因素并不是绝对化的”。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普列汉诺夫在《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中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因而被批评为“在历史观上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9 ]298 。普列汉诺夫对地理决定论有较大的发展,指出:“自然环境之成为人类历史运动中一个重要的因子,并不是由于它对人性的影响,而是由于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斯大林地理环境观的再认识》一文中,作者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初期, 人类对自然之母的依赖, 就如同刚间世的婴儿对母亲的依赖程度一样, 几乎没有任何自主权。这时候不同种族的不同命运当然只能由他们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来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成的。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在这里表现的最为充分。至于某个国家、地区、民族本身的历史发展、变化和跳跃, 如果全用地理环境来解释, 则是很荒唐的。”确实如此,在早期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机器生产也未普及,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主要作用。以世界四大文明中心为例,其文明区域几乎都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的中下游,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等优越的自然条件,文明在此衍生而非沙漠戈壁,道理就如此简单。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成的,即使在一个国家内,也呈现出历史发展、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在美国早期历史中,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今天美国的经济布局乃至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特别是二十世纪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所减弱,所以对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要分阶段来看,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形态。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自然环境决定论在近代受到了批判,主要是误解所致,单被中国许多近代学者所接受:。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187321929) 、中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刊物的创办者杜亚泉、中国共产党缔造者之一李大钊等人“在追求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原因时,主要运用孟德斯鸠提供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论和方法”。
G. 世界古代文明的衰落与生态环境有关系吗
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发展构成威胁。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开发,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但是不恰当的盲目开发却带来恶果。历史上有许多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从而使文明衰落的例子。诞生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巴比伦文明、发祥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地中海地区(包括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西班牙、意大利、西西里、南斯拉夫、希腊、克里特、土耳其等)、发源于中美古老的玛雅文明、黄河流域的中国古老文明,由于当地肥沃的土地、茂盛的森林、温和的气候、良好的生态等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都曾出现过繁荣景象。而这几个古文明衰落的过程和原因都一样,即无休止地砍伐森林、毫无顾忌地开垦土地和草原,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变得贫瘠的土地无法再承受不断增多的人口,于是走向衰落。根据联合国环境与经济发展委员会于1992年的调查,在过去20年间损失了5亿吨地表土;损失了5亿亩树林,其面积相当于美洲大陆的1/3;热带雨林消失的生物物种接近100万种。东南亚曾经是森林覆盖率非常高的地区,其热带雨林面积仅次于亚马逊森林,居世界第二位。但随着对热带雨林的无节制的砍伐,大规模的毁林造田,战争破坏,加之传统的刀耕火种农作方式,森林的消耗量急剧增加,栽种林木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森林被砍伐的速度。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消失速度令人震惊:印尼每年消失的森林面积达到9000平方千米,马来西亚为2550平方千米,泰国1588平方千米。由于森林急剧减少,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丧失,水利工程破坏,可灌溉地减少,洪水爆发,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受到破坏。1990年菲律宾莱特岛(Leyte)爆发的一场洪水,一夜之间的死亡人数比这个国家长达22年之久的反政府叛乱造成的死亡人数还要多。
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使人类认识到,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注意尽量减小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这就是21世纪人类在和自然界关系认识上的进步。
H. 谈谈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环境对于其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
(P15、24页)
我们所说的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从总体上来说,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人们往往难以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它的变化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之类。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要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这两种环境各有其特定的内容,但两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理环境就已经存在,不过那时只有自然环境。在人类产生以后,完全单纯的自然环境就不再存在,因为人类的活动总会或多或少地改变自然环境。但在人类漫长的早期,人们对自然的影响毕竟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地理环境主要的应该还是自然环境。特别是当我们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时,更主要讨论的是自然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文地理环境逐渐形成,并且越来越起作用。到了近代,就更难以将这两者严格区分开来了。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P25)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它对于人类文化的产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地理环境对人类或人类社会的影响,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从总体来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类的任何历史阶段特别是远古阶段,都离不开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
2、决定了这一自然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包括人类及其活动),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个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如许多生物物种的灭绝;关于人类消亡的话题:核武器的威胁、金字塔等早期人类文明的来源、佛教关于劫的说法。
3、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受到这一环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响,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4、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人类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开发这一环境,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方向转化。
从具体的地理环境来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具体的人和物上,地理环境一般只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只要对地理环境的开发利用还远没有达到它的极限,人类的发展就拥有相对广泛的自由。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加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环境存在着可供利用的最后限度,而现在的发展已经接近了这个限度。人类虽然通过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而改造自身,但成为环境的主人后,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制约。这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人通过改造自然获得发展文化的机会,但毕竟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教材认为,尽管地理环境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类还没有超越这一限度,就能够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余地(第25页)。这是一种理想的观点。
I. 历史文化遗址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形成是和当时各地较为优越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根据对各遗址伴生植物化石和古地理的分析,适于古人类生活的地方大多水草丰美,气候适宜。
例如:河姆渡遗址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300年,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河湖泥沙沉积土壤肥沃,为原始农业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遗址附近水源丰富,适合需要水的稻作生长,这里普遍都发现稻谷、稻壳、稻杆、稻叶的遗存,是中国水稻栽培起源的最佳例证。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着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遗址中还有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其他古人类文化遗址还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
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平原和晋南、晋东南、豫西的河谷地区,这里除了主流外,还有一些大型支流,如渭河、汾河、洛河、沁河等。这些河流大多具有宽阔的谷地,谷地由河水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又有近河水利,便成为农耕区域和古人类聚居的地方,文化发达。如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已发现了400多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半坡遗址反映了当时西安地区不仅有林木葱郁的山丘和芳草茂密的沼泽,还有广阔的竹林,附近河流的水量也很丰富,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J. 总结一下各个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这是地理选修——自然环境的知识,
1. 史前文明--崇拜自然
2.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
3.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4. 后工业文明--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
史前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弱,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弱,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
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出现了局部的环境问题。
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后工业文明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要摒弃环境问题通过技术的进步就可以解决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