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越南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一个分支,是哪个民族现在有没有后代
确实越南人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也可以算是中国少数民族的分支,而且其实现在的越南人严格来说也是属于当初中国少数民族的后代,但是并不是纯粹中国少数民族分支,只能算是民族的混血。这就首说一下越南人的这个概念了,越南人是什么种族。虽然越南不是一个很大的地方,但是越南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在越南就官方认定的民族就有55个。
而越南人也就是越南的京族一直是以古骆越人的后裔自居,而“骆越”也是岭南“百越”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后面的中国帝国争霸阶段,因为越南经历了中国朝代的统治,大量的汉人流入,就开始出现大量的混血,再加上后来的西方以及其它国家的入侵,其它国家的民族的混杂,这就变成现在越南中众多不同民族混杂的局面,因此越南古代的中国少数民族血脉也越来越稀薄了。
㈡ 越南人的祖先是先秦时代从中原移民过去的汉人吗
认为越南人的祖先是先秦时代从中原移民过去的汉人后裔,这正是时下流行的,一种有争议的观点,正是这些中原的移民,把华夏文明传播给了当时正处于蛮荒时代的越南。
古书记载,公元前207年秦始皇就在该地设置了管理机构。那时起,越南便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史书称为郡县时代。秦末农民战争时期,秦朝的龙川县尉赵佗脱离秦朝统治,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定都南海即现在的广州,自称南越武王。这是越南人都公认的越南历史上第一个独立国家。
在部分历史学家的看法中,越南人和中国人同宗,都是炎黄子孙。
㈢ 古越人都去了哪里是今天什么民族
古越族主要分布在北起江苏省,南迄越南的近海地带。今天的广西壮族,是典型的岭南古越族后裔,他们的远祖,是西瓯越和骆越这两个部落。越族或百越族都只是一种泛称。实际上越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但也必须看到,越族各个支裔又是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庞大的人类共同体。他们有着共同的族称——越或粤。
、“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族就是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有“断发文身”的风俗。秦时吞并百越地区。摘自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
中华民族是秦汉以后历史形成的我国各民族的总称。夏商以后的华夏族和秦汉以后的汉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汉代以后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国内各民族,均部分或全部接受华夏和汉民族文化,大都尊华夏和汉民族的祖先——炎帝与黄帝为共同的祖先,广义上称为炎黄子孙,共同缔造中华文明(注:参阅黄崇岳:《中华民族形成的足迹》,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
秦汉以前居住在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古越族(越与粤通),在我国南方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内部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支系繁多的民族共同体,故历史上有“百越”之称。正如《汉书·地理志》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它们在中华民族形成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自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以至云贵地区,分别称作于越(杨越)、东越(东瓯)、闽越、南越、瓯越(西瓯)、骆越(今越南北部)和滇越等。他们之所以共称为“越”,是因为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使用双肩石斧、有段石锛和几何印纹陶器,从事稻作农业和渔猎,住“干栏式”房屋,尚铜鼓,精于剑,熟水性,善舟船,有凿齿和断发纹身习俗等等。这是在古书中有记载并为考古学资料所证明了的。“百越”尽管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社会发展水平却有很大差别,一般是北方的越人比南方的越人先进。古越族中最先进的代表是曾经雄踞长江下游,春秋战国时敢于抗衡强楚并争霸中原的越国(属于越),但终被强楚所吞并。后代或被同化,或迁徙南方。而在华南两广地区的南越族,是“百越”中较后进的一支,直至春秋战国时还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和铁器时代过渡阶段,南越族的民族共同体才逐渐形成。
根据文献和考古学材料,南越族及其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尧舜时代就与中原华夏族有交往。《大戴礼记·少间篇》云:“虞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在《逸周书·王会解》中,就提及商王朝东边的断发纹身的“沤(瓯)深”和“越沤”向商王进贡鱼制品和利剑。这是指江浙和东周沿海一带的越人。又讲到“正南瓯、邓、桂国……,以珠玑、玳瑁、象齿……短狗为献。”这“瓯”、“桂”人应是指岭南地区的南越、西瓯和骆越人。考古学上中原地区的商文化中出土有南方几何印纹陶,而华南地区出土的几何印纹陶中的夔纹陶和一些青铜器和铁器,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十分明显,其文化交流情况学术界已作过充分探讨(注:参阅百越民族史研究汇编:《百越民族史论集》中的有关论文。)。
秦始皇统一岭南,建立了番禺、桂林、象郡,大大加速了华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汉初,大致在秦代三郡的范围内,以南越族为主体(包括今广西西南部的西瓯和越南北部的骆越),由中原汉人赵佗建立了臣服于汉中央王朝的南越国。这就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全面推动汉民族与南越族的融合,促进了南越族主体的汉化,南越族及其后裔自然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通过历史、考古和民族学家的综合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以南越族为主的华南古越,在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均对中华民族文化有重要的贡献。在衣着方面,华南古越族及其后裔今海南岛黎族等南方少数民族,是用木棉、芭蕉、竹子等植物纤维织布的发明者(注:容观琼:《释‘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兼谈南方少数民族对我国古代纺织业的贡献》,载《文化人类学与南方少数民族》第169至17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在钦食方面,古越族“饭稻羹鱼”,是栽种稻谷(早稻、水稻)的先行者;在居住方面,古越族是“干栏式”住房的创造者;在交通方面,古越族是舟船的初创者。由是可见,华南古越族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现略述于后。
㈣ 古中国的南越人消失了吗
南越人没有消失,这一古代民族演变成现代岭南地区的许多民族。南越人本是古代百越的一支,是一个独具浓厚文化特色的古代民族,聚居于岭南,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随着中原人的持续大规模南迁,土着的南越人与汉族长期杂居,多数土着居民逐渐与汉族融合,最终被汉化。没有被汉化的土着居民聚居地逐步缩小,这些土着居民后来演变为黎族、壮族、瑶族、畲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退居山地,分布于现在的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越南主体民族京族与古代南越人也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㈤ 越南的华人为什么会被分成华族还有艾族和山由族
大家知道,由于历史和地缘缘故,东南亚地区也有相当多的华人,不过,华人内部间也是有分类的,一般的国家可能不太分这些,只是华人内部会粗略按照民系分为闽南、潮汕、客家、广府等(基本上东南亚的华人都是闽粤一带的),说着不同的方言,然后习俗上有些差异等。
但是,有一个国家是除外的,这就是越南,因为政治体制的原因,越南和我国一样是有民族识别政策的,那越南是怎么分华人的?
艾族的汉字文学作品
十九世纪,刘永福带了大批的军民从两广进入越南北部。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以及清国南方的政治动荡,让一群又一群来自两广地区的军民从广西穿过当时的边境,这些人是陆路进入越南的。
同时,也有一个批人是走海路进入越南,走海线的艾族则是在约十九世纪末从中国广东广西沿海移民进入到当时还是受到清廷管辖的广宁省河桧,中法战争之后,越南成为法国保护国,清廷与法国勘定两国边境,大量居住在广宁省的客家人成为了越南的居民(当时存在部分领土交换情况),1920年代部分艾族再次从广宁省迁徙,抵达今天的北江省以及太原省。
后来,因为历史原因,越南北部发生排华事件,大量艾人开始往南越迁徙,并且登记为华族(南方的华族历史比较悠久,而艾族基本都能看出是北边来的)、山由族、岱依族等其他民族以求自身安全。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艾族人非常少,因为大部分都改等级其它族群了,根据2019年的调查,艾族只有1600多人。
㈥ 越南人的祖先真的是先秦时代从中原移民过去的汉人后裔吗
越南人的祖先是先秦时代从中原移民过去的汉人后裔吗?首先,对于这个问题,我说说我的回答:不是!很多人可能觉得,越南人和我们中国人长得非常相似,所以一直忍不住猜想,他们是不是就是我们中国哪一个朝代的人移民过去的呢?
但即使我们两国关系彼此比较的密切,但也并不能表明着,越南的人是秦朝子民移民过去的后代。这一点从他们历史中就能看出,是这个国家的人先存在,然后才有了我们一统天下的秦朝。所以所谓的秦朝子民移民过去创建下了越南,这样的话语,当成一个小笑话听听就罢了,完全没必要相信。
㈦ 越南华人的三个时期
进入近代后,一方面法国殖民开发越南,掠夺资源,开矿山、修铁路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采取免税等多种优待手段吸引中国劳力到越南。另一方面,自鸦片战争后,外国人侵导致中国社会动荡,人民大批破产,被迫流亡海外。因此,自19世纪中叶后,移居越南的华人迅速增加。到一战前后十年间,移居越南的华人达到12万,1921年增加到19. S万人,1931年为26.7万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东南沿海人民,纷纷到越南避难,人数曾达到10万人以上。1949年冬,国民党军黄杰部三万余人,夹带大批百姓人越,到1953年军队撤往台湾,随军百姓则多数留在了越南,其中许多人在越南广宁省的东潮、鸿基矿区谋生,到1951年,越南华人猛增至150万人,其中分布在南越135.7万人,北越9万人,越南中部5.3万人。
华人移居越南历史悠久,以上各个历史时期移居的情况仅为史籍所载,而史籍未记载的移居,每个时期都有。华人移居越南后,其中一部分又在不同程度上同当地越族居民融合,成为越南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越南史学家陈重金先生在《越南通史》中说:“无论我们属于哪一种类,但由于后来中国统治我国一千多年,有时还有40多万兵,则必然使我们旧的苗裔已与中国人混血之后,才形成今天的越南人。”
㈧ 越南华人的历史概述
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略取南越国后,汉族人就开始从中国北方移民到南越(包含今日两广及越南北部)迁居。这些汉族定居者都包括流亡,驻军与朝廷官司。 特别是在马援征服征氏姐妹期间,三万余的汉族驻军都驻扎在交趾。南越在马援的领导下,驻军获取盘活闲置资源,其次有大部分的与越族女人通婚。大部分的贵族官员都与汉族女性联姻,第一﹑二代的土生后裔也维持汉族人的文化习俗。然而,有的贵族与后裔也定居在南越,逐渐后代也在三四代之间与越族人同化。汉越两民族隔阂也逐渐地消失,而他们的混血后代都取代母系的种族身份。
特别是从王莽时期开始,中国朝廷委派汉族行政长官到交趾管理行政。长官秩及推行汉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习俗,越族人受到汉族文化的熏陶,开始采取汉族人的姓氏。为数众多的汉越族后裔也逐渐从商,与中国和其他领国沿海城市进行贸易活动。安南属明时期间,不少华裔商人搬迁到越南从商。 在黎朝与陈朝的朝廷统治下,越南朝廷授予中国的官员参入朝廷的行政幅度。然而,一般的官员都是来寻庇护,必须与当地人同化,禁止返回中国。而那些辗定驻扎在越南的商人,只能在海港市镇内游行活动。朝廷禁止商人宣传中华文学或与当地人交流。明朝时期,多数的华裔商人在聚集在沿海市镇兴起贸易生意。根据一名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长官,卓汉.凡.林加 (Johan van Linga) 在1642年记述会安市当时有平均五千名华裔商人迁居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