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闽南古厝多久的历史

闽南古厝多久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19 07:06:56

① 谁有闽南古建筑的详细资料,和历史

一、历史篇
为了配合泉州市的旅游节活动,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泉州,泉州市政府于2000年兴建闽南建筑博物馆。它位于温陵路和湖心街交接处的洪氏大宗祠内,洪氏大宗祠到已经有150年左右的历史了。
二、现状篇
闽南建筑博物馆很简陋,主体建筑是一间低矮的平房,在里面站了一会儿,就觉得很闷热,有些展品上还有蜘蛛丝,看来,这里平常一定很冷清。
虽然博物馆外表其貌不扬,但是,细细一看,里面的藏品可丰富了。有900多幅有关建筑的图片,如古大厝、牌坊、寺庙、教堂、泉州发展史、改造中山路的成功经验……有从泉州各地收集来的古建筑,具体的数量将在新馆建成后,请有关专家来鉴定、统计。一张大床给我们留下最深的印象,床很大,漆成红色,床的四周雕刻着许多图案:花纹细腻,金碧辉煌,这些图案来自一些历史的掌故。这是古时候有钱人家用的。古代的房子也很有意思,不用一颗螺丝、钉子,梁、柱、各种木制家具都是巧妙地拼接起来的,古代人真了不起!
黄爷爷说,这些展品体现了泉州的建筑特点——红砖白石、小巧玲珑、雕梁画栋,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研价值,小学生们应该经常来看一看,对自己的家乡多一份了解。
我们还在洪氏大宗祠内的墙上发现很多书法作品,还有两幅是英文的。一问黄爷爷,才知道,这是各级领导、外国友人来参观时有感而发写下来的。虽然看得不太明白,但是却可以感受到还是有很多人在关心、保护这些古老的建筑,这些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三、未来篇
黄爷爷告诉我们,新的博物馆正在筹建当中,打算建在西湖旁,占地面积200多亩,是现在的10倍。新馆将在灯光、音像方面加大投入,力求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展品;配备解说员,使参观者更详细地了解我们泉州的建筑特点。还将与教育局联系,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中、小学生了解我们的家乡,将来,把我们的家乡建得更美。

闽南本系古闽越地,但现在居民多从中原迁来。唐初由南安割东南地置晋江县,为泉州府之附廊,所以古代建筑,多沿中原古老建筑物以及有关资料来看,闽南住宅主要的大约有如下几种。

较早的住宅建筑,以土和木材为主要材料,墙壁用硬土夯实,俗称“土栋撞”这种“土栋撞”最简单的只用硬土夯实,多取红壤粘土渗以粗砂拌合夯成。也有取旧厝地渗杂着瓦砾土拌以壳灰夯成。此材料以城镇居多。真正讲究的“土栋撞”是采用三合土,即用红壤土,粗砂和壳灰按一定比例拌和之后用以夯墙,讲究的还加糖水,用这种三合土夯墙筑墓建造古城堡十分坚固,留存至今的明朝墓,有的甚至比混凝土还坚固。建“土栋撞”的房屋要使用墙模板和撞子等工具,过去农村建屋,邻里帮助,把墙夯到一定高度,上面架木梁钉桷支,再盖上粘土烧制的瓦片,安上门窗,便可安居了。不用“土栋撞”的也有采用土坯,即用红粘土或田土“土结模”印成坯块,干燥后待用,比较讲究的渗入石灰拌和称为“灰土结”。这种土木结构的房屋,内外墙用泥灰浆抹平,也就成为可以安居的民房了。这种土木构的房子俗称“土扛员”,是较早的时代闽南城乡普遍居住的房屋。

闽南民宅除土木结构以外,还有一种砖木结构的住宅建筑,用粘土烧制的砖块砌筑墙壁,竖上木柱架上木梁,钉了桷枝,然后在桷枝上安上一层薄片О,在上面施以薄土浆,再有次序地安上瓦片和瓦当,这是“皇宫起”的规规制,无论宫庙或祠堂,一般都是三进三开间形式,由山门正殿和后殿组成,带两廊或不带视规模而定。而典型的民居大厝也是由下落,中落和后落组成,亦即三进三开间,两边再带护廊,其规制与宫庙相同。所以说正规的三落(三进)大厝就是地地道道的“皇宫起”。唯一的差别是规制较小,随着时代发展,“皇宫起”的民居也从三开间发展到五开间大厝。房间增多,但规制形式仍然保留古制。

闽南侨乡传统民居古建筑有大小不同的规制,一是进深与梁(员)的架数,自七架至十三架员,二是开间,由三开间至七开间,现分述于后。

七架:即主屋正厅脊员前后各有三支木梁,连中脊梁合计七支,俗称“七架”,这是闽南民居最普遍之规制。这种民居一般没有大房部口,也无后房。但较大规制的七架,勉强留出一个“部口”。

九架:即正厅的木梁连脊梁计九支,有部口即无后房,留后房即无部口。

十一架:正厅连脊梁共十一支,有部口并有比较宽大之后房。

十三架:连脊梁计有十三支大梁之多,为最宽敞的古式住宅,有宽大之部口及后房,并有一条后房巷通往大后厅,护廊七间一厅六房,一般民居建十一架大厝已够气派,极少十三架大厝。

开间:俗称间格,正统古式大厝为三开间,后来人丁兴旺,则多建五开间大厝,至于七开间大厝的民居少见。

附属建筑:除正屋之外,尚有下列附属建筑。

护廊:也称护厝,传统古民居为两进三开间两边带护廊,护廊五间,一厅四房,多作厨房及贮藏间之用。

南厅:俗称倒向,即在庭院与大厝相向之处,按大厝之规制建三至五间房,成一字形,与主厝相向。如带护廊,则房间增多。

照墙:也有不建南厅而正对大门建一赌墙壁者,俗称照墙,照墙正对大厅处略高,墙口大书“福”字嵌于中央,以兆福气。

角脚楼:古制五开间大厝,常在大房边房的部口位置上加盖小楼,过去由于旧观念影响,角脚楼不得高过厝脊,所以往往比较低矮而少。

榉头双层:近代以来风气渐开,古体五开间大厝的两边榉头建为两层楼房,以后又把榉头连下落建成两层楼房,成为后面仍是古式大厝的中西合璧异形房屋。

除以上按传统规制的古大厝外,还有比较简朴的单落厝和丁排厝。

单落厝即一进(落)古厝,前面一字平墙,正中大门,进大门有中间天井和两边榉头,天井以上即为正厅及房间。单落厝有三开间和五开间两种。

丁排厝乃一字形平屋,三至五七间不等,开门见路,不带围墙,属最简陋之民居。

② 想知道皇宫式建筑风格的闽南古厝在哪吗

皇宫式建筑风格的闽南古厝 相传五代十国时期,惠安县黄氏之女厥,被闽王王审知册立为妃。某年梅雨季节淫雨不断,这天,她在宫中联想起老家房屋破漏,难以遮蔽,父母不知如何熬夜,不禁暗自流泪。适被闽王发现,经征询再三,她如实禀奏。王审知当即口谕宽慰:“既是如此,孤家赐汝一府皇宫起”,特许她娘家按皇宫式营建房屋。她连忙跪叩谢恩,利用歧义,大发慈悲,即差太监传旨。 一时府城大兴土木,相继建成许多堂皇富丽的宫殿式住宅,晋江、南安、惠安等县也纷纷仿效。后来有人密报泉州府民众僭越,意欲谋反;闽王方才省悟是误伟所致,于是下旨纠正。当王命下达南安县地界时,有的屋顶忆粘三槽瓦筒;君命不可违,退缩不好办,反正不知者不为罪,下不为例。故该县这种民居遗传至今,就是当时那样。 它的正大门适当退后,与两连形成一个凹形,俗称门斗。通常只有遇到婚丧喜庆或家族大事,方才开启。门楣一般雕刻用来表明宗族渊源的匾额,如“九牧传芳”“陇西衍派”“彭城衍派”等。两扇大门往往嵌有门钹,质地或铜或铁,形状不一:门轮包铁箍,上长下短,门顶椿,门下椿;正大门平时都用竖门椤,木门闩关闭(有的加横门椤或铁圈木横闸,以确保门户安全)。门斗左右,设置两个相对的偏门。正大门和偏门,均有石刻对联。 跨过门槛,就是下厅,又称下照厅;它两侧是左右下房,又称下照房;两间下房一左一右,共有两个角间,又称尾间——这些组成下落。 下厅和下房前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天井,花岗岩石板构筑,俗称“深井”具有采光通风和排泄雨水的作用;天井两旁称为庑,如砌墙设门,则为榉头;榉头前有走廊,是雨天从下厅到大厅的过道空间。在两侧榉头和下房、上房之间,都分别设有角门,也叫巷门,作为防火疏散之用。 过了天井,登上台阶,便是大厅,即正厅。它分开敞式和斗敞式,有两部分,前厅排高长案桌和八仙桌,是整座住宅的中心,供奉先人、祭祖、成婚、治丧、接待和宴饮的正规场所;后设两个边门进入后厅,即后轩,是连通大房或后房的活动空间;后轩外墙两侧,各有一门通向户外或后落;正厅两侧为大房,空中用木板分隔,上为阁楼;大房如果一分为二,后者则叫后房;门口称屏步,靠近大厅斜前方,各有一根屏步柱;两间大房一左一右,共有两间落规。大房和落规前面,统称侧厅——这些组成顶落。 这种旧式十间张大厝,大厅、下厅、通巷、走廊和天井公共活动,来往方便,住房按面积和质量分排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大房、落规、榉头、下房、尾间。它突出厅堂,重心稳定,主次分明,两边对称,和谐统一,舒展闲适。背面能添后落,若是两道便成四落;两侧可加护厝,若是双重,则成为“四落四条护”。多进深,多单元,每个院落,都有房间、厅堂和天井。也就洋洋大观,更加称心如意了。它内部多采用穿斗式木构架主体,木柱圆鼓形石础垫,背檩、椽子、门板等,保持原有木质花纹,显得古朴庄重。 屋顶正脊呈曲线尾形,两端高高翘起;屋面或悬山式,或硬山式,或单坡,或双坡,高低错落;覆盖红瓦或黑瓦,分陇砌槽,俯仰间隔,有些还加一重瓦筒,瓦缝勾灰;天井四周的厅堂、下房和榉头的上端边缘,均深挑檐椽,形成檐廊,檐口配置滴水。 讲究的外墙封清一色的红砖,墙裙正面砌花岗岩条石。外观呈封闭式,高大而厚实的墙体环抱,开小石窗,房间一律内向布置,以便防晒、隔热,降温。 门口通常铺设石板,埕角开挖水井,两旁栽花种果,后面手植风水树。

③ 闽南古厝的构造极其功能和历史价值北京四合院的构造功能极其历史价值

1、闽南晋江古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群落。它承载着一段历史。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晋江古民居不同于北方大地和江南水乡的民居,也有别于南方山区的。晋江古民居既承袭汉人的中原传统,又深受闽越人海洋文化的影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民居建筑。如,那“出砖入石”的“皇宫式”大厝,那花岗石砌成的“石头厝”,那用夯土夯就的“土挡撞厝”,那以土结垒成的“土结厝”,还有用牡蛎壳为墙的“蚵仔壳厝”;近代以来,晋江华侨又带来了西方和东南亚建筑文化,回乡建造了一座座“番仔楼”,堪称为中西合璧。这在全国的民居建筑中都是别具一格、不同凡响的。

历史价值:古厝系采民间地理风水之习而建造之闽南式古宅,整体格局严谨大,方主从分明配置均齐,选料手工都非常精致,是认识中国传统式建筑的好样本。

2、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四合院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展下去。

历史价值: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着《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④ 闽南古厝是什么时代开始

唐昭宗光化年间后开始有闽南古厝。
闽王王妃被赐可建皇宫式的房屋,太监误以为是指整个泉州府,于是普通百姓人家,纷纷仿效王府的样子造起了房子,这就是闽南古厝。
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⑤ 闽南古厝的流传历史

在闽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闽南人多越洋经商,背井离乡,但无论漂泊多远,归乡之后,必定要盖一座红砖厝,兴尽财力,修起了恰如其分的隆重。“厝”是闽南人文的中心精神。一座红砖厝经家族数代传承,在建筑设计上选择以夸张又凝重的金色,表达对先人的崇敬与敬畏,以寄托对家业繁荣、国业兴旺的淳朴祈盼。这种具有神秘意味的色彩表达,也是红砖文化的精神所在。只有家族男丁才有权参与的祭拜仪式,在金色描彩的烘托下,有了沉实而隆重的意义。
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模式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的体制的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红砖厝在其坚固的砖石结构下,也有细腻深邃的内在,垂柱横梁、透雕描金、工艺繁复。今天,它们仍是唯一生动的存在。我们也不难从中窥见大厝拥有何等令人发舌的昨天。
在交通不发达的上世纪初叶,闽南人家的男丁越洋背井,妇孺幼小成为红砖厝当时的生活主角。红砖厝,作为凝聚精神力量的星座、象征物,长久矗立,越显重要。闽南红砖,在实间的流转中,奇迹般的保留它们的鲜亮色彩。闽南人对于生活充满着永不衰竭的热情,闽南人以红色为尊、为大、为喜、为吉。红色,也是流转于红砖厝内的生活主旋律。闽南人拥有坚强而善良的秉赋,为收获而不知疲惫的奔忙,并用团圆的隆重来作为一年的落幕,热烈呈现一个家族与其成员所应拥有的骄傲与风采。
如果说,人是家的灵魂,家,则是人的精神归依。红砖厝,如一位历经沧商,沉稳豁达的智者,传承关于团圆和谐的意志与力量,坚固着经历着颠沛流离的闽南人对家园故里强烈的归属意识,历尽岁月洗礼,伴随闽南人文脉络的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⑥ 古厝是什么意思

古厝(cuò),又称大厝,古厝意思是指古老的房屋,是一种模仿“皇宫式”的建筑风格建造的。该类建筑源始于唐昭宗光化年间,是闽南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古厝群以泉州地区的南安、晋江的古厝最为出名。
造句:
1、水头一家亲感谢关心古厝民宿开幕进度的家人和朋友们。
2、兄弟二人皆经营芦柑,弟弟姚某16年前从古厝搬出,在村路尾建房,生有一儿一女。
3、进了正门,阳光从天井洒落到院子里,立即能对比出古厝里居室的阴凉和天井的明媚,这也是古厝内部典型的布局“光厅暗屋”。

⑦ 闽南古厝的介绍

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

⑧ 闽南古厝的闽南古厝的特点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⑨ 古厝的南安古厝

南安古厝又称大厝,作为泉州三邑之一的南安,自古以来便是着名侨乡,衣锦还乡的华侨在故乡留下了兼具闽南传统特色和西式洋楼特点的古厝群。其中最有名气的要数南安蔡氏古民居和观山番仔楼了。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大观园”

位于石井镇的中宪第,又名“九十九间”(实际为112间)也称大厝内,面积7780平方米,白石红砖围墙,主体建筑为五进宫殿,附设书院,演武厅,梳妆楼及花园,至今整体结构保存完整。2001年1月20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入选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南安着名华侨林路修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林路大厝也很出名,享有“有林路富,无林路厝”的美称。

林路大厝,位于泉州市南安省新镇满山红村后埔自然村,是泉州闽南古民居的代表之一。林路为新加坡着名华侨建筑家,其故居俗称林路大厝,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约6.5亩,由多座建筑合成一整体建筑群,共有大小房间九十九间。墙为花岗岩和红砖结构,梁柱有钢筋水泥与木构混合,硬山式与歇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地面铺饰进口花砖。装饰富丽堂皇,具中西结合建筑风格。
池塘湖大厝和池塘湖番仔楼,位于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泉州府南安廿四五都山腰郷(今观山村),素有“闽南古厝大观园”之称。池塘湖大厝和池塘湖番仔楼是清中宪大夫、印尼着名商界领袖李功藏(1860-1928年,讳耀垣,字稳成,一字功藏,紫亭其别号)回郷艰难缔造。
池塘湖大厝于清光绪庚寅年(1890年)印尼商界领袖李功藏回郷建造;建筑之时,访精工,聘良匠,艰难缔造而成。落成之时,安金刻柳,画栋雕粱,檐牙高啄,燕脊飞天。竣工于清光绪乙未年,历时五年,占地一亩多。让人惊叹的是那些精美的石雕、木雕。厝内花罩、飞罩、花窗、浮雕饰物等工艺运用普遍,许多石构件、木构件都实属难得一见。凡是海里游的,山上跑的,龙凤鱼虾,花草鱼鸟,这里都能找到,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刻工精细,刀法流畅。大厝厅堂名家诗文书于屛,观察选魁选元匾额悬于堂,木斧木刀列于侧,人文华彩、肃穆庄严。形似殿宇,富丽堂皇,锦屋华堂兮,蔚为壮观。
池塘湖番仔楼是清光绪己亥年(1899年),李功藏回郷建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楼,建筑所用图纸均由享誉海内外中原地区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傅维早和着名印尼荷裔建造师联合设计,所聘工匠先养三年进行考查,所选材料务求精良,“每一块墙砖、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内的地板砖则是千里迢迢从南洋运来的”,番仔楼四四方方,上下两层,共五十六个拱,线条硬朗。可细看它那些西式拱形廊柱,用料却是闽南的红砖,屋里铺着南洋特色瓷砖,走廊过道则是花岗大石条打造。为了使拱牢固坚实,当时没有水泥,就用石灰和红糖加工成粘合剂,然后砌拱。还有那个屋顶,有些像宋式的歇山顶,屋坡柔和流畅,角翘简洁平缓,给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气魄。观山村池塘湖番仔楼全部工程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历时十年,耗资10万两白银,池塘湖番仔楼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李功藏建厝时,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内中”的建筑风格,是与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经历分不开的。建造此楼,故名“番仔楼”。

阅读全文

与闽南古厝多久的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