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正确认识朝鲜半岛安全角势新变化
如何正确认识当前中国周边安全角势的新变化?
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
海上安全成为中国周边安全角势紧张的重要来源,中国的海洋战略已成为国际社会判断中国是否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深海战略已经触及美国的亚太乃至全球利益,周边国家借美国重返亚太之势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潜力大大增强。因此,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深海战略面临的压力将常态化。
2011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中国海上邻国出现“合纵连横”,共同制衡中国的趋势。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积极配合,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美国宣布在新加坡部署一艘近海战舰,在澳大利亚部署海军陆战队,标志着越战以来美国首次在太平洋地区扩大长期军事存在,其矛头直指中国。菲律宾和越南的强硬立场和行为不仅受美国对地区安全的承诺和支持的鼓舞,同时也有深刻的国内政治经济困境压力。在11月举行的东亚峰会上,除柬埔寨、缅甸外,其余16个国家都谈到了海上安全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国家表示对南海的关切。
二、半岛局势僵局难破
2011年1月以来,朝鲜对朝韩、朝美关系采取新的柔和姿态。朝鲜表示愿意同韩国进行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对话,并提出无条件恢复六方会谈,以缓和美日韩同盟体制对朝的孤立和高压态势。但是,自
朝韩六方会谈首席代表在2011年7月东盟论坛会议期间首次接触后,朝韩关系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缓和。朝鲜方面对以美国前总统卡特为首的代表团表示:在朝鲜的安全得到美国某种程度的保障前,朝鲜不会放弃核武器。
美日韩体制的对朝政策以威慑、遏制和防范朝鲜为主,不排除一些试探性的双边接触。一味坚持美日韩同盟协调体制,可能令朝鲜半岛的僵局难以打破。尤其是李明博政府的所谓“朝鲜崩溃论”阴魂未散,改头换面地对“脱北者”(脱离朝鲜的朝鲜公民)问题进行炒作。如果朝鲜半岛紧张状态长期化,损害的将是有关各方的利益。
当前,朝鲜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方面继续取得令人瞩目的新进展,各方要实事求是地认识朝鲜的政治与经济状况,加强区域合作的力度。特别需要加以注意的是,美国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朝鲜政治精英与国内普通民众的差异,希望通过差异化对朝政策来弱化其安全威胁。
三、日本“远交近攻”加强日美同盟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特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灾害。日本大地震的国际救援行动以及日本接受救援的情况,清晰地反映出日本对外关系的亲疏远近排列顺序。即日美同盟为中核;第二层次为间接的盟友,主要是美国同盟旗下的英、法、韩、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第三层次为与日本历史渊源甚深且有共同价值观的东南亚国家;第四层次为能够对中国实力起制衡或牵制作用的俄罗斯、印度、蒙古等国。具体来说,处于中核的日美同盟关系在快
速协调应战能力方面彰显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第二层次的间接盟友也发挥了快速集结的配合救助优势。第三层次的关系主要体现了“情感投资反哺回馈”的良友关系。第四层次则主要起平衡手的作用,而上述四个层次均具有明显针对和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虽然中国在大地震后对灾情深切关注,物资方面予以大力援助,但是日本在选择接受中国的援助时甚为谨慎。从日本领纳其他国际赈灾救援的态度上,充分显示了其现代版的“远交近攻”策略。
日本的特大震灾也加速了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调整。此次地震对日本经济、地区安全角势造成重大影响,并且进一步拉大了与亚洲经济第一大国中国的实力差距。中日整体经济数据表明,日本进一步依赖中国,但是在高端技术产业领域中国仍然依赖日本,从日本汽车零部件的供应情况看,美国市场、“四小龙”市场要比中国、东盟市场更加高端。或许正是整体依赖但部分占据优势地位的这种局面,影响了救灾外交在消弭中日两国的不信任中的作用。灾后日韩两国的互动表明,双边关系已经摆脱了那种因历史问题纠缠不清、双方均试图改变对方的混乱期,正朝着承认不同、开始倾听和询问的整合期阶段发展。
四、战略忧虑刺激军备竞赛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整体上都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目前,美国是全球绝对的军事霸主,带给全球最大的不确定性;俄罗斯正在不断加强和巩固军事强国地位;印度推动全方位进攻性军事战略,成为中
国周边的“上升性威胁”因素;东南亚各国纷纷加强军备建设,尤其是海上力量。从长期来看,各国军费开支不断增长的态势不利于亚太安全互信的建设,可能使亚太地区陷入军备竞赛的“恶圈”之中,使业已存在的安全困境更加恶化。
在周边国家眼里,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过快,而中国的意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焦虑感的上升,中国“军事威胁论”被放大。虽然美国军费开支和军事实力远远高于中国,但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意识更强,这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已将军事防御重心放在中国;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意识普遍较强,尤其是与中国有领土领海争端的菲律宾和越南;日本将中国列为主要防卫对象,日方认为中国军费增长超过实际经济增长很难让人接受,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削减军费,周边对中国的信任就增强了。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周边国家之间正加强军事合作,联合制衡中国的意图越来越明显。
五、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
日本特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灾难、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洪灾、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中亚和南亚地区复杂的安全角势、中国海外投资在缅甸遭受损失等,都表明本地区深受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影响。非传统安全问题出现社会化和地区化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到民生。
2011年自然灾害频频袭击周边地区,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灾害以及核泄漏事故,因其危害强度大、波及范围广,迅速上升为举世瞩目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位
居美联社评选的2011年十大国际新闻的第二位,仅次于本·拉登被击毙。此次事件对全球核安全和能源的安全利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各国对核能利用政策的激烈辩论。重新审视核电站的安全措施,成为各国确保核能安全的首要任务。本次核事故也为国际和平利用核能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核能复兴的步伐将显着减缓。东京电力公司将大剂量、高浓度辐射水排入大海的行为,还引发了周边国家的抗议,此举可能对海洋环境和生态带来复杂和长期的影响。
因此,从长期来看,在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上,构建软实力是重要的。如果从软实力的角度看非传统安全问题,那么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度。比如日本经过战后60多年的努力,已经在全世界形成自己的独特软实力优势,这种优势未必需要美国来加以保障,也并不与中国和平崛起相冲突,它们是人类为追求和平与繁荣而获得的经验积累。特别是在突发性的自然灾害面前,单独某一国的技术积累和智慧还不够,需要国际协作。全球性问题的增生,迫使国家利益的内涵已不能局限在领土范围之内,而是呈现出全球性、地区性关联。
Ⅱ 美朝会晤举行有什么历史意义
一、朝美“世纪谈判”给世界带来最大的启示是谈判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最佳方式,再大的困难也是可用和谈的方式来探讨解决。
由于朝核问题和朝美关系的复杂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良好的开局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相信此次金特会将成为历史的转折点,也希望能为解决其它国际争端如伊核问题等提供借鉴。
二、美朝联合公报将改变地区和世界地缘政治格局
“全面无核化”“建立全新的朝美关系”“保持持久稳定与和平的机制”,如果得以落实,将全面改变朝鲜半岛半个多世纪的冷战格局,并将推动东北亚和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秩序重组,其意义是划时代的
三、朝韩美三方发布“终战宣言”计划的可行性受到挑战
韩国总统文在寅正积极推进在新加坡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一起发布朝鲜半岛终战宣言的方案。“如果没有突发变数,三国将达成《新加坡终战宣言》”。
但文在寅一直没有收到邀请函,于是他访新计划恐怕要泡汤。原本希望来新加坡出席特金会的韩国总统文在寅计划落空。
(2)如何看待半岛局势两次历史性握手扩展阅读:
在朝韩关系和朝美关系明显改善,并成功举行了中朝、朝韩、朝美多轮双边首脑会晤的情况下,仍然有个别人在媒体上公开渲染半岛紧张局势:
一是年初在媒体上公开发布“朝鲜半岛2018年的形势将会出现高危震荡”的论调;
二是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文章,将2013年3月31日朝鲜通过的“经济建设与核武力建设并行发展”的政策有意说成是“核经并进战略”;
三是就在5月中旬在媒体上公开散布“在朝美首脑会晤谈判之前,应该说任何选项,美国都会摆在谈判桌上,包括军事选项”的论调。
上述三点联系起来看,明显是在故意渲染半岛危机。发布这些论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唱衰朝鲜,当然,形势的客观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半岛局势正在向着和解与和平的方向迈进,尽管和平的进程或许还会有起伏,但是,朝美首脑会谈进程已经开启,和平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Ⅲ 在尼克松访华中.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对中美两国合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最重要的影响:美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成果: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结束了中美两国长达二十二年的敌对状态,使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联系加强,关系得到改善,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当时使我国不再处于两个拳头打人的不利局面,与苏东国家的距离进一步拉开,在实际上结束了以往的以意识形态决定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八十年代末苏东波对我国的影响。
Ⅳ 半岛问题解决没
和平是弥足珍贵的,和平的事业才是人心所向。“和平之家”当前正承载着殷殷期盼。
回首半岛形势近几个月来柳暗花明的变化,不少人感慨良多。上个月中朝领导人在北京实现历史性会晤后,曾于今年年初发出核武器威胁“红色警报”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顿释心中的“悲调”,表示当前半岛局势的发展让他坚信朝核问题已经有机会解决。这种变化,源于半岛问题直接当事方释放的善意和采取的建设性行动,也离不开地区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共同推动。
在半岛问题上,中方始终坚持实现半岛无核化目标、维护半岛和平稳定、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近期朝韩的积极互动,让人们更为注意到中方倡议的重要性。朝鲜宣布中止核试验与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韩国表示将与朝方协商,发表宣布结束两国战争状态的宣言,构建半岛永久和平机制。中国提出的“双轨并进”思路与“双暂停”倡议,不但在平昌冬奥会期间发挥积极作用,如今仍是各方公认的促使半岛问题彻底解决的有效办法。如同俄罗斯外交部所表示,半岛局势目前正沿着这一轨道积极发展。
看待半岛问题,国际社会需要秉持客观公正之心,也需要因势利导的耐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彻底解决半岛问题可能还有较长的路,在这一过程中,以呵护来之不易的积极进展作为出发点,当是国际社会各方的基本态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是有利于推动半岛形势积极变化的行动,就应该予以鼓励;有利于推动半岛问题向彻底解决方向发展,就值得称道。
韩国总统府青瓦台亮出的标语“和平,新的开始”,折射了人民的心愿。和平是弥足珍贵的,和平的事业才是人心所向。“和平之家”当前正承载着殷殷期盼。
内容来自《 人民日报 》
Ⅳ 图2被称为“历史性的握手 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因为这次握手,结束了中美两国25年没有交往的历史,开始了中美两国交往、建交、关系正常化的历史。
Ⅵ 金特会后朝鲜半岛和平前景如何
2018年6月12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举行了首次会晤。从一波三折的筹备,到最终握手致意、签署联合文件,这一在任朝美领导人数十年来的首次会晤,究竟有何成果?美朝关系和半岛局势会如金正恩和特朗普所言,将“发生重大变化”吗?
这两点为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开启了一个新的大门,朝鲜半岛局势将会有一个完全新的开始,向着和平、良性、稳定、互动的方向转化。在朝美首脑会谈结束后召开的发布会上,被问及为何没有在联合文件中强调朝鲜应“完全的、可验证的、不可逆的无核化(CVID)”时,特朗普解释说,因为峰会只举行一天,这主要基于时间不够。他重申,朝鲜已经开始摧毁核试验场。
朝美首脑会谈几经波折,本身就是双方妥协的结果。这次双方会晤,在一些问题上虽没有达成完全的共识,但毕竟能够签署联合文件,就已经表明双方是有妥协和让步的,这也为接下来的次序谈判打下基础。朝美关系的改善会带动相关国家的良性发展,为将来的东北亚局势开启了一个和平之窗。
朝鲜半岛无核化本身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不可能只通过一次首脑会谈就解决,需要相关各方互相协作,要解决各方的利益关切,需要次序性的会谈,需要建立次序性的会谈机制。
Ⅶ 为什么称其为“历史性的握手”
历史性握手主人公:周恩来 尼克松
1972年初,周恩来总理要做一件大事,怎样接待中国长期视为敌人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既不失中国尊严,又不乏友好,这是挺有难度的一次外交活动。1972年2月21日是尼克松访华的日子,这也是我们摄影记者的大事。为了让中外记者拍摄好这一历史瞬间,有关部门第一次在机场边搭了一个阶梯式的大架子,距离宾主握手点约20米远。上午11点,尼克松的专机出现在北京机场的上空。记者们屏声静气,紧张地等待着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