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崇祯的三个太子去哪了,他们做了什么
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成王败寇,作为明朝最后的皇帝,崇祯的下场自然是好不到哪里去。而根据记载,崇祯一生共计七个孩子,在李自成攻陷城池时,他仅剩三子。但至今三个儿子去了哪里仍是未解之谜,众说纷纷。
当然,也有说法说是,太子也就是出家当和尚了。在李自成败退的时候,三兄弟找到了太子的老师,一块合作出逃,然后太子就和其老师到了他的老家,看多了是非的太子便出家做了和尚。巧的是,多年后这家寺庙有了个台太子像,到了清朝灭亡的时候,百姓才知道这雕像上的是太子朱慈烺。只可惜,两个弟弟和他在途中失散了,下落不明。不过关于历史的事儿,总归真真假,到现在三兄弟的下落仍无法确认。
❷ 顺治贵为天子有权有势,为什么却要出家
顺治出家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个谜案,目前主流的说法,是说他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宠妃董鄂氏和他们的孩子,悲痛难忍所以选择了出家。
其实顺治出家,只是因为不想面对人生的种种苦难。他没有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自己最爱的女人和孩子,也都去世了。在顺治的心里,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真心关心他,理解他的,甚至他的母亲孝庄的心里也只有大清江山。所以他就想通过皈依佛门来一了百了,逃离这一切。
❸ 顺治皇帝为什么出家
“顺治出家”是清宫一大疑案。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顺治因爱妃董鄂病死而消沉出家。后来,康熙又多次陪奉母后游巡五台,遂更有顺治出家五台山、康熙来此寻父之说。笔者认为,历史上顺治确实有意出家,并曾剃度,但最终出家未果。
顺治早对佛教产生兴趣
顺治最早是受到天主教的影响。顺治八年(1651年),大学士范文程引见居住在北京的耶稣会教士、钦天监监正汤若望,这位传教士因学识高深很快获得了幼龄君主顺治的好感和敬仰,又因孝庄文太后曾认汤若望为“义父”,所以顺治尊称汤若望为“玛法”,即“爷爷”之意。
顺治十四年(1657年),可能是由于太监们的鼓励和怂恿,20岁的顺治召见佛教高僧憨璞聪,从此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渐渐疏远了天主教。自是而后,南方高僧玉林琇、茚溪森、木陈 、玄水杲先后应召至京,在宫中论经说法,大谈佛理。顺治还请玉林琇为他起了法名“行痴”,号“行痴道人”。他在玉林琇等高僧面前自称弟子,以示尊敬。顺治与僧徒往来甚密、尊礼备至,又广购佛像,可以说他崇信佛教,极为虔笃。他早有削发为僧的念头,临宣布他去世前几天,他还叫最宠信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广安门外法源寺)削发做和尚。
顺治曾决意出家并剃度
由于多尔衮摄政,顺治苦熬了多年傀儡皇帝的生活;由于与皇后不睦,顺治婚姻生活有过不够美满的一段,这使他一度消极厌世。董鄂(董鄂并非秦淮名妓董小宛,已为史家证实。)的出现,使顺治“火热爱恋”,激起了他生活的波澜。正因为这样,当顺治十五年正月,宠妃董鄂所生的唯一皇子夭亡,两年半后的顺治十七年八月,董鄂妃也突然病死后,顺治痛不欲生,万念俱灰,终于萌发了遁入空门的念头,他命茚溪森为其削发,决心出家。幸亏玉林琇抵京,闻知此事,命人取来柴薪,欲烧死他的弟子茚溪森,加之孝庄文太后竭力劝阻,才使顺治勉强答应重新蓄发留俗。
❹ 历史上有哪几个皇帝在大理崇圣寺出过家
段思良、段正严、段寿辉、段正明、段思英、段素隆、段思廉、段正淳、段正兴等。
1、段正明
保定帝段正明,云南大理人,白族先民。大理国第十四位皇帝(1081~1094年在位),大理兴宗段思廉孙子。
宋上明元年(1081年),正式即位,政策归仁,恪尚俭素”。在位十三年,用过三个年号:保立(一说保定)、建安、天佑。为君不善,受到高升泰家族的政治压力,禅位于国相高升泰,进入崇圣寺出家为僧。
2、段正严
段正严(1083年—1176年),字和誉。大理国第十六位皇帝(1108年—1147年在位),文安帝段正淳之子。
勤于政事,爱民用贤,思揽政权,远方慕之,悉来贡献(《滇考》)。臣服于大宋,遣使来朝,拜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宋史》)。
勤政爱民,但是惟一不能改变的,是受制于高氏专国的局面。统治后期,诸子内争外叛,禅位于段正兴,合计在位三十九年,是大理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出家为僧(金庸《天龙八部》大理段誉原型)。
盛德元年(1147年)避位为僧,1176年去世,享年九十四岁。谥号宣仁皇帝,庙号宪宗,史称大理宣仁帝。
3、段思廉
段思廉(约1007-1089)段思平后裔,段智思之曾孙,大理国第十一位皇帝。1045-1075年在位。
1045年相国高智升发动政变,废黜天明皇帝段素兴(又称为炀皇帝),拥立段思平的子孙段思廉为皇帝。
段思廉后禅位为僧,其子段廉义继位。庙号兴宗,谥号孝德皇帝,史称段思廉为大理孝德帝。
4、段正淳
段正淳,云南大理人,白族先民。大理国第十五位皇帝(1096年—1108年)在位,保定帝段正明之弟。
天授元年(1096年),取代大理国、建立大中国的上治帝高升泰,迫于传统势力及佛教意识影响,遗命高泰明还位于段正淳。同年,即位登基,恢复大理国号,政权仍握持于高氏。
文安四年(1108年),禅位于太子段正严,出家为僧。死后,谥号文安帝,庙号中宗。
5、段正兴
大理正康帝段正兴,字易长,白族先民。大理国第十七位皇帝,宣仁帝段正严之子。
大理政权由高氏布燮(相国)把持,先后有高量成、高寿贞、高寿昌等。取得相国高量成的支持,在皇位之争中最终胜出,正式即位。一生在位24年,禅位为僧,其子段智兴嗣位。
卒于庙中,庙号景宗,谥号正康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崇圣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段正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段正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段思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段正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段正兴
❺ 古代哪个太子抛妻弃子去当和尚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
佛陀时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国,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还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的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中之一。它臣属于憍萨罗国,[15] 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边界。释迦族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16] 当时释迦族的政治体制,有学者认为是贵族共和制,即由少数统治者协商进行统治;另有学者认为释迦族实行的是专制的少数寡头政治。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相对晚期的佛典编者对此添加戏剧性描写: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白象入胎;[17] 她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是站着生下佛陀的;[18] 阿含经更说佛是从摩耶右胁生出的;相士阿私陀听闻太子出生,进宫预言他将会成佛,而他等不到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巩固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❻ 历史上有多少王子出家
释迦牟尼(约前624-前544,一说前564-前484;)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本为迦毗罗卫国太子,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 阿难尊者,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63)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 罗睺罗尊者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乃释尊之子,为耶输陀罗所生。 达摩祖师,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 寂天菩萨是古印度南方贤疆国的王太子,原名寂铠,父王名善铠。他从小信仰佛法,恭敬三宝,对自己的眷属和其他众生非常慈善,常给他们财施等。太子幼年即学识出众,谙达世间的各种学问、技艺。 金乔觉(696—794),新罗僧,俗称金地藏,为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据说,金乔觉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汉学修养颇深,其诗作被收入《全唐诗》。此间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自诲说:“世上儒家六经、道家三清法术之内,只有佛门第一义与我心相合。”于是回国后,毅然抛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 野史中出家的还有明朝的建文帝、清朝的顺治帝。
❼ 清顺治真的出家了
顺治皇帝,即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是满族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有关顺治皇帝的轶事传闻很多,关于他到五台山出家当和尚的传说更流传甚广。想必,大家都看过金庸笔下的《鹿鼎记》和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当中都有精彩描述。“想传,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皇帝年方二十四岁,因宠妃董鄂妃之死郁郁不乐,厌宫廷生活,弃位出家来五台,康熙奉太皇太后之命来五台山找他父亲顺治……”其实,上述有关顺治皇帝五台山出家的传说,都是不可信的。顺治皇帝笃信佛教,尤其崇奉禅学,于是亦教宠妃董鄂妃拜佛参禅。董鄂妃聪慧好学,不久,便对佛学有了相当的造诣。于是,益受顺治宠幸。顺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妃生了一个男孩,顺治皇帝非常高兴,准备立为皇太子继承皇位。不料,这个男孩只活了三个月便夭亡了。为此,董鄂妃伤悼成疾,于同年八月十八日,在承乾宫病逝,时年二十二岁。对于董鄂妃的病逝,顺治皇帝悲痛欲绝。亲撰《董鄂后行状》的悼文,数千言长的悼词写得情词恳切,催人泪下。九月九日,根据董鄂妃的遗言,顺治按照佛教的葬仪,请当时的名僧茚溪和尚秉烛将董妃火化。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极其伤悼,因此便产生了出家为僧的念头。于是办完董鄂妃的丧事以后,顺治皇帝就请火化董鄂妃的茚溪和尚给自己剃了发。顺治皇帝落发的消息传开以后,茚溪和尚的师父玉林和尚大惊。一面于十月十五日赴皇城西苑万善殿劝阻顺治出家为僧,一面聚集徒众,声言要烧死茚溪。在这种情况下,顺治皇帝才取消了出家的念头。但是,顺治皇帝终因忧伤过度,于第二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病死在皇宫,享年二十四岁。距董鄂妃死尚不足半年。临死前,遗诏死后也同董鄂妃一样,请茚溪和尚秉烛火化。于是,在顺治死后百日时,顺治的尸体亦由茚溪和尚在景山寿皇殿前火化了。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的骨灰,于康熙二年并葬于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之孝陵。以上所述,《顺治皇帝御制董后行状》、《清实录》、《清史稿》、《茚溪语录》等史籍记载甚详,因此顺治皇帝是虽曾有意为僧,但却出家未遂。事实上,顺治皇帝从未到过五台山,灵骨也并非安置在镇海寺。其子康熙皇帝先后五次“携蒙古诸王”朝拜五台山,根本目的在于利用五台山佛教“柔服蒙古”,并不是找什么父亲或游山玩水。所有关于顺治皇帝出家五台山的传说,虽说事出有因,但查无实据,因而它并不是历史事实
❽ 乔达摩悉达多的太子出家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七天去世,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养育成人。太子天资聪颖,从小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之思想),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出家前生下儿子罗睺罗。虽然太子的贵族生活优裕而舒适的,但是因观察到社会贫富悬殊,四姓阶级的不平等,又有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尤其有感于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无常,于是生起出家求解脱的志愿与悲心。终于在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初八,夜出宫门,出家修道。
净饭王得知太子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伴随他。出家后,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又来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王罗会见了他。尔后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修习禅定。然而都未能真正得到解脱。于是他又来到伽阇山苦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形体枯瘦,仍未见道。
❾ 身为明朝的太子,身份显赫,为何最后竟然出家为僧,老死在深山
他出家完全是无奈之举,毕竟当时皇宫被李自成攻破,自己也家破人亡,只有这样才能保全性命。其实在他当太子的时候,确实身份非常显赫,而且确实很大,但当时的明朝已是强弩之末。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爆发了动乱,很多农民起义谋反。那个时候国家都已经呈现出衰败的迹象了,后来证明也确实是这样。
其实人都是这样的,是很容易随遇而安的,也可能是他整日在佛堂里面念经顿悟了人生,最后真的变得无欲无求。但总归来说,他的结局还是非常幸福的,最起码相比较于他那些父母亲族,惨死在贼人的刀下,他的结局还是相对比较好的。所以有时候人生的事情确实都是说不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