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经典历史书籍推荐
经本人研读,觉得很不错的几本历史书籍推荐:
1、二月河历史小说:《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是中国着名历史作家二月河所着的“帝王系列”小说之一。作品共有三卷,分别是九王夺嫡、雕弓天狼、恨水东逝。小说跨越康、雍、乾承先启后数十年的历史,成功地描写了雍正皇帝波澜壮阔、儿女情长的一生。
2、《血腥的盛唐》——中华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
《血腥的盛唐》将大唐王朝的兴起与没落、辉煌与黑暗娓娓道来,是一部堪称“中华民族历史缩影”的文学作品。翻开本书,唐朝的繁荣昌盛让我们惊讶。当时,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为当今中国的两倍,无数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吸引了300多个国家的人们前来学习交流。但是,盛极必衰,大唐后期的近百年间,内战不断,硝烟四起,尸横遍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腐败、血腥,最终让最辉煌的盛世唐朝陷入黑暗之中……
3、经典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作者当时明月以通俗浅显甚至娱乐化的手法重述、重写历史,引发了一场“感染”者高烧不退的“读史热”。如果你看过市场是呆板乏味的历史书籍你就会体会到《明朝那些事儿》的高明之处。历史是用来品读的,不是像记流水账的那样,某某年朱元璋参加了起义军,某某年称帝。这样的书籍没有一定的功底你是没法看下去的,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心态浮躁,看不到几页就厌倦了,我们中华历史又怎能得以普及?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受如此热捧就是打破了传统的写法,让大家在轻松愉快中了解历史,这对我我国的文化史知识的普及是有极大的推进。
4、智慧历史小说《司马懿吃三国》
《司马懿吃三国》共有五部,详尽的介绍了司马懿如何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隐忍、无与伦比的沉默和计谋击败群雄,最终独霸天下。司马懿小心翼翼地潜伏在曹操身边几十年,任由曹操差遣。他装弱、装傻、装病、装瘫,甚至装死来麻痹敌人、对手、上司、兄弟、朋友乃至家人,无所不用其极。几十年如一日的隐忍,不得不让人佩服他无底线的忍耐和毅力……
5、《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国近代史权威性历史读物
这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便是中国这潮起潮落的400年历史的一个详细介绍和分析!本书自1970年出版后先后修订过6次,到这一版本已经相当完善了,被外国称之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着作,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最畅销书籍之一,是一本极具影响的经典好书。
就先介绍这几本书吧,更多历史书籍见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http://www.haoshuguan.com/lishixiaoshuo
Ⅱ 中国哪些历史书籍比较经典
史书的话就看《史记》和《资治通鉴》吧
娱乐点的读物看看《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之类的。
现代的推荐看看《明朝那些事儿》
Ⅲ 有什么好看的历史书籍
春秋战国,《原来这才是春秋》;《战国策》,这本真的超好看的,不过是文言,要看有白话对照的;《春秋那些事》;《流血的仕途》,这个写战国末年,还有秦朝初期的事
汉朝,《那时汉朝》《汉朝这些人》
宋朝,《如果这是宋史》,《宋朝那些事儿》
明朝,《窃明》这个比较类似小说,写明末的
《二十四史演义》这个讲了很多农民军起义的
唐朝,《唐史并不如烟》《唐朝那些事儿》,我们学校对面那个书店看到的,很不错的样子
元朝的《正说元朝十五帝》
像清朝这么可悲的朝代怎么会有人写的像明朝那些事一样轻松。。
还有《历史是个什么玩意1.2》
Ⅳ 十大精典历史书籍
一、《古玉精英》,《古玉掇英》,中华书局
唯一一部以私人藏品而成为古玉收藏教科书的经典书籍,虽然不一定尽善尽美,然而,在收藏家普遍自信而不信他人,从而使得馆藏品书籍独秀天下的时候,该书使有理想的收藏家看到了收藏文化的希望。
二、《中国玉器全集》,河北美术出版社
该书自从出版以后,就几乎成为了鉴定人员和高仿人员的教科书。
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科学出版社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其内容,该书拥有华丽的编着团队,在古玉类书籍中堪称翘楚,这也可称为古方先生最大的学术成就。稍显不足的是该书以地域分册,但不同地域出土的玉器不同年代数量差异显着,因此,每册读完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倘若该书每册收录了当地各个时代的出土典型玉器,则玉器分布的不平衡清晰可见。
四、《中国古玉器图典》,文物出版社
古玉器的词典类工具书,内容简洁而全面,并可作为入门类阅读
五、《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玉器(上、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玉器藏品图录,这些玉器并无明确的出土记录,在故宫藏玉排除现仿的基础上,根据其特征进行断代归纳,这对于民间藏品断代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明代玉器》,紫禁城出版社
明代玉器在玉器发展史上非常独特,经常与清代玉器一起以“明清件”闻名于世,然而,其与清代玉器差异相当大,明代玉器与唐宋元玉器的联系之紧密更甚于与清代玉器的联系,该书是关于明代玉器的专门论述,尤其明代玉器与前代玉器风格的联系,更是值得称赞,也是其独特视点。
七、《古代玉器》,文物出版社
这是一本小书,却被张明华先生以宽阔的视野概括得精致怡人,在古玉大块头书籍中宛若小家碧玉般婷婷玉立。
八、《玉器时代,美国博物馆藏中国早期玉器》,科学出版社
流失到国外的史前玉器大集合,这些玉器因为失去了出土的确切证据而对使其断代尤其值得关注。一部分玉器也弥补了国内出土标
九、《古玉鉴别》,文物出版社
这是唯一一本文字较多的经典古玉参考书,读完它需要一定的耐心,但读文字类的书往往获得的感悟更不一般。作为宝玉石专家的视点,值得关注。
十、《认识古玉》,中华自然文化学会出版
观点有争议,却给人以无限启迪的一部古玉参考书。
Ⅳ 比较有名的中国历史书籍有哪些
有《春秋》、《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左传》等。
1、《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2、《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4、《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着,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5、《左传》
《春秋左氏传》(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着。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史书
Ⅵ 历史书籍有什么可以推荐的
《二十四史》、《史记》这些书一般人看不懂,你暂时先别想了,以后如果有能力再说,《明朝那些事儿》和百家讲坛那些书,属于“文化快餐”,“快餐”吃多了也不好。
我向你推荐两本书,你肯定看得懂,而且很有思想,很专业。一本是吕思勉先生的《吕着三国史话》;另一本是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
历史方面的书籍,包括《史记》、《二十四史》这些习惯上我们认为比较权威的史书由于种种原因都有一些记载失实的地方,吕先生在其《吕着三国史话》中对于历史记载的深刻分析有助于我们在历史书籍阅读过程中更准确的把握史实,去伪存真。
思勉先生和黄仁宇先生在他们的这两本着作中对历史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很专业而且也不难掌握,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还被很多美国高校选为历史科的教材。我觉得你应该好好读一下这两本书,作为你以后读其它史书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以后你再读其它的历史书籍,就不是在盲目的填鸭式的读书,而是能在读史的过程中有所思考,并能从中得到启迪。
Ⅶ 细读中国历史,有哪些历史书推荐为什么推荐它们呢
《中国通史》介绍中国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朝代,通过大量的遗址文物、历史拍摄场景的再现,如大量的图形数据和运用现代手段如历史、影视信息、全方位、新视野,多层次再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让观众清晰地感受历史的演进过程,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理由:吕思敏先生的书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词,所以难免会有嫌疑,我配合各种搜索用了两个月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收获颇丰。陆先生绝对是民族主义者,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大秦帝国》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共六卷十一卷。它从争夺霸权的斗争开始,以小说的形式描述了大秦帝国的兴衰。秦朝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从秦朝开始,汽车和书籍是一样的,中国真的有统一的概念。这个朝代形成的封建制度,只有15年的寿命,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我们的领土经历了多少动荡,我们始终受到一种源自秦朝的思想的影响——世界统一。秦始皇嬴政也是一位备受赞誉的皇帝。毫无疑问,他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但同时,他又是残暴和残忍的。当然,嬴政并不是大秦帝国的绝对主角。作者从秦国是一个小诸侯国的事实出发,秦国经历了历代帝王的洗礼,最终达到辉煌的顶峰,然后迅速衰落。如果你不想阅读枯燥的历史文献而想了解秦朝的历史,那么《大秦帝国》是你最好的选择。
Ⅷ 推荐几本好历史书
《史记》,“二十四史”之首,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
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Ⅸ 细读中国历史,有哪些历史书推荐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不同于以往历史学家观点的经典之作,被《人民的名义》再次带火的书。
公元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是大事件爆发的前夜,在中国历史上却是极其普通的年份,此书英文标题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翻译过来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
但从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来看,在这一期间发生的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可以说是发生的“大事”的症结。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普尼克的说法:“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有关中国人过去和现在的许多问题,你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比如说,黄仁宇在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帝制中国的弊病就是以道德代替法制,凭借私人关系来弥补制度的不足。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特点,也是中国一贯讲究人情的历史大环境,这对于解释历史上任何一朝都有的“任人唯亲”以及寻找中国历史发展其他问题的症结有一定启发作用。
《万历十五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书,而是从技术的角度认识历史,融合了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治学体验,视角有别于一般的历史学家,黄仁宇通过这本书告诉世人他的一个独特观点:以德治国、以礼仪治国的理念通常是虚幻的,和“道德”相比,可靠的数字、优秀的制度、高明的“手腕”才是帝国靠谱的发展路径。
以下摘录部分,供看官参阅。
表面上的宁静通常是虚幻的,文官集团缺乏应有的合舟共济,反而集中了无数利害冲突,形成了一个带有爆炸性的团体,在万历皇帝御宇的四十八年中,特别到了后期,大臣们已经看透了中枢无复具有领导全局的能力,也就不得已消极敷衍的态度来应付局面。此类态度类似疫气,很快就会在文官中流传,使忠于职守者缺乏信心,贪污腐败者更加有机可乘。这种不景气的趋势愈演愈烈,使整个王朝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之所以能勉强维持,实在是因为替代的办法尚未找到。而像我们这样庞大而历史悠久的帝国,即使在不利的条件之下,仅凭惯性的作用也可以是这个王朝继续存在若干年月。
这种气氛,不消说令人悲观。有一部分文官,即以后被称为“东林党”的人,发奋要力挽狂澜。他们的理想是,精神上的领导力量可以在皇帝的宝座之外建树。他们从小熟读《四书》和朱熹的注释,确认一个有教养的的君子绝无消极退让和放弃指责的可能,需要的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这些以君子自许的人物,不论在朝在野,总是标榜自己的品德,而斥责和他们不喝的小人。其后,这一派中的若干人被任命为吏部和督察院的官员,职司百官的考察和弹劾。在定期的考核中,他们大刀阔斧地斥退他们心中萎靡不振的官员。
这种重振道德的运动,其标榜的宗旨固然极为堂皇,但是缺少了皇帝的主持,其不能成功已在预料之内。皇帝也是人,而并非神,即使他的意志被称为“圣旨”,也并不是他的判断真正高于高人。他的高于一切的、神秘的力量是传统所赋予的,超过理智的范围,带有宗教性的色彩,这才使他成为决断人间的最大权威。如果官员们承认他的决断确乎出于他自己而非出于佞幸的操纵,那么,即使有失公允,也可以使大家绝对服从。东林党当然比具备这样的绝对权威,更何况当日两万名身穿锦袍的文官,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丧失了评定善恶的标准,仅凭这几十个自许为品德优秀的官员,反倒能定出一个大家所承认的标准?这几十个官员尽了很大的力量,要重新建立一种能为别人所承认的道德伦理,结果却事与愿违。反对他们的,也同样地使用了他们的治人之道,即通用道德伦理的名义组织他们的集团以资对抗。
针对黄先生所提到的观点,很多看官也有存疑——吏治腐败,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撼到国体根基,社会体制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容忍吏治腐败、而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王小波曾在文章中也提出了个人看法,“中国要真用数目字管理,只能更糟——大跃进时,卫星上了天,经济和生产可是下了地。”
但是,黄先生的战略性眼光,以及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活着的祖宗、海瑞、戚继光、李贽7个切入点,帝国需要“数字化管理”的观点,以道德为蓝本的管理体制自然会出现诸多问题的看法,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看待历史、观察社会的眼光,书中语言也有文学作品的观赏价值,此书,值得一读。
Ⅹ 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史书有哪些
一、纪传体史书——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合称为“二十四史”。
二、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氏传》、《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明通鉴》等等。
三、典志体史书——
《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等等。
四、纪事本末体史书——
《左传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和《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五、会要体史书——
《春秋会要》、《七国考》、《唐会要》和《明会要》等等。
六、史学理论——
《史通》和《文史通义》等等。
七、考史着作——
《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和《廿二史札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