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系统了解古代中国历史
一、《上下五千年》 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历史读物。作者选择重要和着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现代语言写出来,通俗易懂。 二、《史记》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三、《资治通鉴》 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四、《中国通史》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1923年9月,出版后数十年内不断重印再版,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在20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为此,本书也是其中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贰’ 怎样系统地学习整个中国历史
首先要记得各个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尤其是新旧朝代交替这段时间的事情要弄清楚 其次 要记得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分裂大融合时期 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 统一于秦 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统一于隋 第三次是宋辽夏金时期 统一于元 记得这三个重要转折点 并对新王朝的一些新举措有所把握 对理解整个中国历史是有帮助的 再次 要学会对比与分析 如每个朝代开国时的一些举措 他们和以前朝代的一些举措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析把握住这些相同与不同 最后 就是要熟记历史 多翻翻历史书 希望以上建议能对你有所帮助
‘叁’ 怎样了解中国历史
《上下五千年》比较浅显,只能作为历史爱好者的入门书籍。中学和大学的教科书也是学习历史很好的教材 ,而中国史纲》和《中国通史》一类的书籍太偏重学术研究,省略了太多重要的历史细节。
可以比较具体了解中国历史的书:《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全12册》
【方法】
1、学习历史,最基本的,你要学会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就是习惯于将某个国家和某个地区的历史事件从古到今进行比较;所谓横向比较,就是习惯于将某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事件与同时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在比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寻找共同点,这样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
2、要善于归纳总结。要将一类事件从古到今,或一个时代某些方面的成就等等归纳起来,用专门的笔记记录下来,记忆时按照归纳的方面进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记忆的速度,而且可以提高记忆的质量,甚至可以帮助你分析解决问题。
3、要用心领会老师的解题思路以及身边同学的解题方法,仔细揣摩,善于模仿,只要有了清楚的历史事件在心中,做起题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4、争取多看些原始史料。例如,你要学好中国古代史,像《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古代史学名着都没有接触,只是读后人写的历史书,实在太不够了。当然,你不想把历史当作自己的专业,读多读少要根据你的时间和精力,但有可能读多点是有好处的,至少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会相信那些不负责任的胡诌。
5、把读历史与观察世界和国内的时事政治结合起来,能从历史找根源的就去找,这样学习就更有实际用处了。
PS:学习中国历史,急功近利恐怕不是学习历史的好态度。
我想,身为一个中国人,每一段中国历史都值得学习,中国历史有辉煌, 也有耻辱 ,我们的祖先曾经辉煌过,我们更应辉煌 ,我们的祖先有过耻辱 ,我们不能让耻辱重现。
‘肆’ 推荐一下历史小白应该如何系统学习历史
历史盲该如何全面的了解中国历史,求推荐相关书籍,以及该从哪部分看起?
首先,如果是历史知识层面的学习,建议可以从旁听高校的通史课程,或是在超星/网易公开课等网络平台学习通史课开始。这些课程一般能够提供清晰的时间线、基本的历史分期、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等,这些足以支撑基本的历史素养了。
如果对考据类的不太感兴趣,可以了解一些史学方法、史学领域,譬如文化史、社会史、环境史等,例如,同样是研究法国史,传统的政治史和计量史学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研究风貌,前者可能更注重事件、突变,使用政府档案等,但是后者就会从婚姻、家庭、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数据入手。这是“历史学”的一面,也许并不能有助于了解具体的历史知识,但是能较好地训练思维、开拓眼界。
‘伍’ 如何学习了解中国历史
1、首先,掌握一些系统的历史知识、史学理论还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凭兴趣,“跟着感觉走”,读了再多的书,看了再多《百家讲坛》中的历史讲座,你都未必真的理解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那么,怎样掌握基本的系统历史知识和史学理论?你可以根据你已有的基础,选择比较权威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着作下点功夫来啃。为什么要先读权威的通史着作,因为它的作者治学严谨,写的书史料翔实,论述、论证比较科学,会启迪你如何正确地观察、分析问题,这就让你初步学习到基本的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加上它们是通史,这就使你的历史知识不会是支离破碎的,而是系统的有规律的东西。有些新潮的年轻人会说,那些“公认的、权威的”历史着作保守,观点不新。是有这种情况,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才是最值得学的,至于观点、结论本来就不可能永久不变的,否则历史学就不会发展了,就不是一门科学了。
2、其次,在吃力地啃通史名着的同时,为了张弛结合,也为了培养兴趣,可结合阅读些既生动又严肃通俗历史着作。这些科普型的历史着作必须是公认的、久经检验的,如过去吴晗编的“历史小丛书”以及以后的《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初学者最好不要迷于一些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的历史书,例如大量充斥于书店的什么什么“大帝”的书。也不要迷信外国历史学家的着作,它们当中即使质量较好较权威的往往也是一西方为中心的,对东方包括中国历史或者有成见、偏见,或者并不真的了解中国历史。当然,看看人家是怎么看世界看中国还是有好处的,我只是说:不要迷信,不要人云亦云,其实对自己中国人写的书也一样。
3、争取多看些原始史料。例如,你要学好中国古代史,像《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古代史学名着都没有接触,只是读后人写的历史书,实在太不够了。当然,你不想把历史当作自己的专业,读多读少要根据你的时间和精力,但有可能读多点是有好处的,至少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会相信那些不负责任的胡诌。
‘陆’ 中国的历史该怎么系统的学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知晓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的历史,时间长,内容多,如果面面俱到,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也会有教不完之感。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是十分必要的。
《标准》中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限定在“重要的”范围内,这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主要的、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事件和现象,这些重要的人物、事件和现象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的。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最先学习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史。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还要使他们初步学习如何去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掌握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中国古代史,也为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导言在这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
(6)如何较系统的了解中国历史扩展阅读
历史不是尘封的记忆,也不是埋没于故纸堆的故事。毛泽东同志说过,“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是为了创造新的历史,重在以史资政、古为今用。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比如,不追求一时显绩,多下打基础、利长远的苦功;不依赖个人主观,多做察实情、汇民智的工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读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不读死书、经世致用,才能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句话说得好: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千年未有的大变革中,从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的落实,到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考验,再到破解种种现实问题矛盾,各级领导干部格外需要镜鉴启迪,格外需要从历史这部教科书中汲取继往开来的力量。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不断提升历史素养、增厚历史底蕴,我们就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写下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的雄浑篇章。
‘柒’ 如何系统的学习中国古代史
一般根据以下接个主线来系统学习。
1、年代主线。根据朝代的变迁,把主要历史事件贯穿起来。
2、制度主线。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在变迁,封建制度也是不断的完善变革,并逐步走向君主专制的顶峰,后又走向衰落。
3、经济文化的主线。制度的变迁,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衰落。
‘捌’ 如何系统地自学中国历史呢
系统地自学国史恐怕真的很困难——任何一个断代、一个专题,系统了解总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我想题主的意思是希望有所涉猎——即使不能深入了解,也不想局限于泛泛的速度。这样的话,也许要做五六件事吧。 一是听课。如果可以听好的老师讲国史概论或者听一些断代史的课程,那应该就比较好了,课间还可以请教一下周围的同学什么的——我都不太敢和老师说话。但如果自己长得丑以至保安不让进的话,也有其他的办法,比如可以去超星看视频,有邓小南老师讲隋唐五代宋,张帆讲元明清等等。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听邓老师,做梦都梦见我戴着耳机在听……仔细一点的话应该认真做一下笔记,把她讲演的脉络梳理下来,她提到的文献做一些更深入的了解,通过“知网”进一步追索有关的研究。她问问题的话,想一想自己是否知道,不知道的话回过去再听一次。再深入一些的话可以尝试体会一下邓老师的措辞,比如她有时会说“有的学者就说了”、“有的学者有这样的观点”,我们一方面可以探索一下这里的学者是谁、文章是哪篇。我自己还会想一想邓老师的态度——她显然认为这个观点有道理,也很重要,但似乎她还有一些保留,是不是还有一些讨论的空间呢?还是我多想了…… 二是泛读断代史系列。人民出版社有“中国断代史系列”系列,最近有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讲谈社有中国史系列(除了最后一卷都有中译),哈佛大学出版社有中国朝代系列(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目前没有中文翻译),此外,剑桥史的中国史系列已经广为大家所知。除了剑桥系列以外,其他单册都比较薄,从先秦读到明清不需要太久。大部分是由各个断代好的学者撰写,综合了比较多的新近的研究成果。可以选择精读一种,通过比较细致的笔记,我们可以积累基本人物、事件、制度、专名等等。如果自己有一本名词解释小本就更好了。之后可以泛读其他几种,体会不同时代、不同学术传统下对于国史的不同梳理与把握。比如关于府兵制,王仲荦、气贺泽保规等各自是怎么说的。有了一些这样的意识就是进一步探索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