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么用最快时间了解清朝的历史
我国历史博大精深,吸引了不少人的陶醉与学习!那么,对于清朝的历史该如何去学习呢?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快速学习清史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巧记人名、地名、年代。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较多,去掉这些也就不成为历史了。学习历史,记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并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同样有比较可行的科学记忆方法。
然后通过自己对清史的理解自己做一些笔记,总结总结,然后把学习的人物事件串联到一起,在脑子里形成一幅清朝历史的树状图,这样就可以快速的学习清朝历史了。
‘贰’ 请问一下:关于清朝的历史
个朝代的末期都很腐败,否则怎么会改朝换代呢?只不过清朝的历史时间不长,离我们的年代比较近,而且有丰富的历史资料。
‘叁’ 中国清朝历史
我帮你搞了点野史 1、公元1626年9月,六十八岁的清太祖天命汗努尔哈赤,因宁远战败,深受炮伤,未留遗诏,含恨而逝。 2、皇太极的爱妃就是关雎宫的宸妃海兰珠病了,这个时候皇太极正在松山前线指挥。皇太极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预备车驾,立即返回,返回路上一点多钟,沈阳又来报了,说海兰珠病重,日夜兼程往回赶,夜里头赶到皇宫,海兰珠死了。死了伤心也是人之常情,皇太极就哭,白天哭,晚上哭,不吃饭不喝水,送葬,在城外五里地殡葬,皇太极亲自哭,沿途哭着去,送完葬以后住帐篷里头。朝鲜人记载,说:“汗大加悲痛,归路哭泣不止矣”。一个皇帝呀,妃子死了,从城外沿途不停地哭,一直哭到皇宫,回来之后,送饭吃不吃,送水喝不喝,觉也不睡,过于哀伤得了病了,病得很严重昏过去了,宫里头乱作一团,找萨满,求神,求医求药,就算抢救过来了。从此,皇太极得了重病,可能是中风了吧,隔了一年皇太极就死了,52岁。 3、现在有人说了,顺治是出家了还是死了,根据我看到的材料,顺治还是死了,根据很多,我就举三点就可以了。第一:就是顺治病重得天花的时候,历史有记载,还传到民间不许炒豆。第二:王熙死了以后,有一本书叫《王熙自定年谱》,这里面记载了顺治临终让他撰写遗诏的事情,第三:溪森和尚死了之后,他的弟子给他整理一本书,在书里头记载就是顺治死之前,就说遵照祖制,实行火浴。朕身后要森溪速回京城为他火浴,顺治的遗体移到了景山寿王殿,四月溪森赶到了北京,在景山寿王殿前举行法会,溪森将顺治皇帝火浴,这是给顺治火化的和尚溪森的记载,再加上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的亲自记载,顺治临危的时候,面授遗诏的时候,以及参考其他的文献和档案的记载,可以证明顺治是病死的,不是出家了,顺治死了之后。这一年是顺治十八年,他才24岁。 4、公元1722年11月13日,康熙皇帝突然辞世。他8岁继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 5、雍正的死因我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五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就是雍正被吕四娘砍了头死的。这个时候有一个案子叫吕留良的一个文字狱案子,吕留良遭到了严厉的惩处。但是传说他的女儿,有人说是他的孙女,吕四娘落网了,私自逃跑,没有被杀,这吕四娘就拜师学艺,武艺高强,后来想法乔装打扮混到了皇宫里面,见了一个机会,把雍正的头砍下来,替她父亲,或者替她爷爷报了仇。这个传说就很生动了,那雍正没有头怎么发丧,传说做一个金头给搁上,这样就埋在了雍正的泰陵。很多专家研究之后,认为雍正是被吕四娘杀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在这满门抄斩的时候是非常严格的,吕留良的女儿不可能逃跑,退一步说,即使是跑了,也不可能混到皇宫,即使混到皇宫,也没有机会她把雍正给杀了。所以这只是一个野史小说在这儿编造的一个很生动、很有趣的故事。 第二说法也很离奇,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一个恋人,这恋人叫竺香玉,长得很漂亮,能歌善舞,被雍正看上了,雍正把她收到宫里来。他夺了曹雪芹的所爱,于是曹雪芹就通过秘密的办法和竺香玉进行联系,竺香玉虽然身在皇宫,心还想着曹雪芹,于是见了一个机会,就谋杀雍正。这个也是野史小说之言,没有任何历史根据,不可相信。 第三个是有一本书,叫《梵天庐丛录》。这个书是说雍正是被一个宫女给勒死的,但是还差一点,又被救活了。这个故事我认为属于移花接木,明朝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明朝嘉靖21年,嘉靖皇帝他对宫女很暴躁。因为嘉靖他吃炼丹药,他有时候脾气暴躁,经常鞭挞宫女。有一个宫女叫杨金英,一天夜里头,趁着嘉靖皇帝睡着的时候,用黄的绸子就勒嘉靖的脖子。因为她特别紧张,慌乱之中打了一个死结,她以为勒死了,参与其事的另外一个宫女害怕了,把这个事情赶紧告诉皇后,皇后急忙跑来的时候,一看嘉靖已经断气了,皇后赶紧命令传御医,御医叫许绅,来了以后,觉得问题很严重,就下了急猛药来治,经过了四个时辰,嘉靖就有了一点声音,透了一口气。然后,史书记载说:“嘉靖吐紫血数升”,后来又经过一个时期的调理,就把嘉靖给救活了,当然杨金英等就被杀了。这个事情是真的,历史有记载。据说后来嘉靖皇帝晚上睡觉的时候,这一个屋子是三九二十七张床,别人不知道他睡在哪个床上。后来我问故宫的先生,我说有没有发现他那床是不是就是二十七张,他说已经不可考了,因为是明代的事情,清朝格局都变了。嘉靖曾经被宫女勒得断了气,后来抢救过来,这是历史真事。我看过朝鲜《李朝实录》,朝鲜的使臣到明朝来,对这个事情也做了很详细记载,我们刚才讲的故事就是把明朝的故事挪到雍正这儿来,可能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出于反满的需要,编造了这么一个很生动很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可以郑重地说,这个不是历史事实。 第四,有的学者考证雍正是得了中风死的。很多的学者同意这种看法,但是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说他就是死于中风,也是算一说吧。 第五,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就是中了丹毒死的。雍正他中期以后,特别是他得了一场大病之后,大亲自写了手谕,让各个地方大员推荐名医和术士到这个皇宫给他治病,帮助他保健。雍正他是想长生不老啊,各地就推荐。 后来有两个大的道士,一个叫张太虚,另一个叫王定乾,这两个大的道士,他们到了宫里之后,就帮助雍正炼了丹药,交给他们道术。雍正是真的相信道教,在乾清宫,在太和殿,在其他的地方,有的地方设坛,供奉道神的符板。后来雍正长期在圆明园,他派人往圆明园送炼丹的药,数量很大,他死之前12天送的黑铅200斤。雍正曾经在五年之间,根据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叫做《活计档》的记载,送炼丹所需的物品157次,他不但自己吃炼丹的丹药,他宠信那些大臣,还派人送给他们吃,雍正长期吃炼丹的丹药,可能汞,铅,硒一些重的金属中毒,应当说雍正的死和铅中毒和丹中毒有一定的关系。有人统计,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炼吃丹药死的有14位之多,现在雍正的死根据宫廷的档案来说,那就是官方的记载,可能是正常的病死,也可能就是吃丹药中毒而死,我想可能是多种原因,最后导致了一个结果,所以雍正58岁就死了。 6、公元1799年正月,太上皇干隆病逝。他二十五岁登极,在位六十年,做太上皇四年,享年八十九岁,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享年最高的一位皇帝。 7、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猝然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嘉庆的死因官方的说法因病而死,据清朝皇室人员的口碑,说嘉庆遭雷击而死,这个事情得不到证实,如果真的是遭雷击而死的话,官私记载都不会写这个事情,因为这犯了大的忌讳,我们目前就是根据官方的说法,嘉庆突然病故,也可能嘉庆身体比较肥胖,又六十一岁的高龄,沿途疲劳,天气暑热,也很可能得了心或者血管病而猝死。 8、道光是嘉庆皇帝的嫡子。他三十九岁继位,在位三十年, 享年六十九岁。 9、咸丰于1861年7月15病重,7月16病危,7月17死了。10、同治到底怎么死的?应当说是一个历史疑案,到了18岁他就要亲政了,亲政了办了一件事:重修圆明园还没办好,心情也不高兴。家里头也不高兴啊,孩子大了,要给儿子娶媳妇了,选谁呀,秀女都来了,慈安和慈禧意见不一致,慈禧看好一个,凤秀的女儿,她看好了,慈安就看好了另外一个,叫阿鲁特氏,看好那个女孩子,俩人意见交换了以后,也还意见不一致,慈安觉得这个女孩子好,慈禧觉得那个女孩子好,那不能娶两个皇后,就让同治来你看一看,同治呢,就同意那个阿鲁特氏,就是慈安选的那个,他妈妈不高兴,我给你选的皇后你不同意,那个东太后不是你亲妈呀,她选的你同意了,慈禧这个人嫉妒心又比较强,这样子吧,你选这个做皇后,阿鲁特氏,那个做慧妃,做一个皇妃,就同时娶了,又加了几个妃和嫔。 这个慈禧性格是有点特别,她就很反对同治跟这个皇后好,皇后到同治那儿,她就经常敲打,皇后和同治不住在一块,她就高兴,有一段时间呢,同治和皇后就分别居住,但是大家知道,这时候同治他小啊,他才18岁,所以,同治和他母亲在这个事情上,是关系不太好,这个小皇后也很为难,亲近了皇帝,婆婆不高兴,婆婆高兴了,你疏远了皇帝,他也不好啊,两面为难。同治13年,同治就死了,这小皇后那当然是非常悲痛了,哭得死去活来的,而且据说这时候皇后怀孕了,几天几夜痛哭不思饮食,丈夫死了,跟婆婆关系又不好,这日子就很难过了,吞金自杀,又救活了,还是哭,她父亲崇绮官是尚书,就跟慈禧奏报这事,说她整天这么哭,又不吃饭怎么办?慈禧说了一句话:“随大行皇帝去吧。” 什么叫“大行皇帝”?就皇帝死了之后,正式入土之前,他已经死了,叫大行皇帝,小皇后她爸一听就明白了,就是让他女儿殉葬啊,小皇后的爸爸就跟女儿把这原话说了,同治死了74天之后,小皇后暴崩,有的书说就是自尽了,这么一个皇后被逼死了。 我们还是说同治,同治家庭不幸,跟他母亲关系又不好,就得病了,同治十三年得病了,19岁,第一种说法是天花,根据就是正史记载说是天花,《医案》,清宫太医的《医案》说是天花,宫里就挂这个红帘避邪,官员呢穿花的衣服,天花嘛,穿花的衣服,当时的讲究叫前三后四,就是穿七天花衣服,据说这个天花高潮的时候是七天,但是同治是规定12天,就是穿花衣服12天,从大光明殿请痘神娘娘,进了皇宫,把它供奉起来求神保佑,两宫太后也是祈求祖先来保佑同治,但是还没有救过来就死了,这是第一种说法,《翁同龢日记》也说了,因为他去看同治,有痘,长的有痘。 第二种说法就是死于梅毒, 第三种说法就是天花加梅毒,就是他得了天花了,又有梅毒,两个并发。 11、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辞,光绪皇帝死因有两种说法: 第一自然病死,第二被人害死,被人害死里面又有四种说法: 一, 被慈禧害死, 二, 被李莲英害死, 三, 被袁世凯害死, 四, 被他人害死。
‘肆’ 谈谈你对清朝历史的看法
毛佩琦blog---3月1日接受南方日报采访
记者:您觉得明史热成为一种热潮正常吗?
毛佩琦:最近出现一个所谓的“明史热”,我认为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大众普遍缺乏对明史的了解。相对于清史而言,普通民众对明史的认识还很模糊,一些历史真相知之甚少。其实,明史热也是对前几年清史热的某种间接反射。由于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人们期望从清朝给近代中国造成的伤害去反思和关注这段历史,因此大量反映清代历史的文艺、影视作品蜂拥而至,其中也不乏夹杂着一些戏说、娱乐的成分,由此带动了民间的一个清史热。人们会逐渐发现对于清史的更深把握需要从明史中汲取原因,历史学界常说明清历史不分家,恰恰就因为清史的“热”而反射与其关联最密切的朝代——明史的“冷”,这也就注定了必然迟早要催生出一个明史“热”。
人们对清史的解读到最后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从明史中寻找解答,对于清史认识的一些偏颇,也决定了“明史热”的出现成为必然。比如不少观点说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鼎盛时代,可谓什么康乾之后中国急转直下就远远落后于世界、任人宰割了呢?和明朝作一个纵向对比就知道了,其实康乾盛世仅仅达到的是明末的水平。对比明朝,这个所谓的康乾盛世是靠什么换来的呢?靠的是落后的生产形态和意识形态。历史其实是出现了暂时的倒退,比如同是圈地运动,欧洲是为了工业革命,但清初的圈地运动却倒退到农奴制,将明末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萌芽完全革除掉了。所以,这种破坏在经过一百年之后才得以恢复,正是在所谓在康乾盛世的同时,西方在大踏步发展,由于清朝的封闭和僵化,中国被抛在后面。其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落后、挨打,任人宰割。中国近代的命运随即急转直下。
应当说,明朝也是距离我们很近的一个王朝,它留下很多东西我们今天依然触摸的到。比如雄伟依旧的长城、故宫,比如为今人称颂的郑和下西洋,人们在谈论历史时,总是把明清相联系,比如说明清书画、明清家具、明清民居,还有眼下炙手可热的明清艺术品收藏,但大家对清朝都多少有所了解,对明朝却所知甚少,这些必然会催生民众关注明史的一个热潮。
记者:明朝到底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毛佩琦:也许一提到明朝,一般人就会想到魏忠贤、宦官,想到朱元璋很残暴,嘉靖、万历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跟蒙古打仗时皇帝都被抓走了等等。这其实是一叶障目,是对历史的误读,并没有看到完整的明朝。我经常讲到一例,今天人们在南京明孝陵可以看到一个大石碑,写有“治隆唐宋”四个字。这是清代康熙皇帝亲笔书写,意思是赞扬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比唐朝、宋朝还好。康熙皇帝6次南巡,每到南京都要祭扫明孝陵,并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表示对朱元璋的尊重。所以,说明朝的繁荣强盛,不是我自己发明的,是康熙说的,还有,说明朝的疆域和影响,有一个词组是“远迈汉唐”,这也不是我发明的,而是清朝史官编写的《明史》中《成祖本纪》上写的。但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清朝人却往往故意贬损明朝,而他们最不愿意承认的,是他们的祖先曾经是明朝对地方官。
如果说,朱元璋不懂治国,明朝是衰弱腐败的。那么为什么明王朝能延续277年?而之后清朝的又延续明制,用明朝的制度,又统治了260多年。单从这一点上看,明朝的制度就有许多可称道之处。
明朝是怎样的朝代?首先,明朝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顶峰的时代,又是从传统向近代转型对时代。有一句话,我重复了多次,就是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中国2000年的君主宗法制度在这时迎来成熟后的蜕变。明朝中后期,朝廷衰败了,政权衰败了,但是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新的思想出线了,旧思想观念解体、旧有的君臣关系坏了,君权被削弱和重组,使整个社会出现了向近代转化的前兆。在这一过程中,旧的封建制度不那么约束了,老百姓自由了,新东西多了,因此明朝出现《本草纲目》、《乐律全书》、《农政全书》这样的集大成之作,《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学上的巅峰作品。明朝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李时珍,徐光启,王阳明、黄宗羲、汤显祖、唐伯虎,等等。可以说明朝是继宋朝之后,文化最发达的时代。相比之下,清朝却是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清朝的强,是政权的强,是控制、压迫得有力,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控制最严厉、最为封闭的时期,文化专制最野蛮的时期。文字狱和高压控制,使得任何新思想新文化都被扼杀。清朝修了一部《四库全书》,其实是将全国的书禁毁、烧毁了一半,而另一半收入了《四库全书》,而收入《四库全书》的书籍也要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加以删改。烧掉的和收入的书籍大概各占一半,这不是一个文化上的大浩劫吗?
总的来说,明朝是中国历史急剧转型的时代,由此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由封建专制向近代启蒙转型,由封建生产关系相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转型。而我认为,清朝的入关大大推迟了这一进程,造成了近代中国远远落后于同时的欧洲发达国家。
记者:为什么一直以来,明史给人的印象是黑暗、压抑、专制、落后衰败的感觉呢?
毛佩琦:我想,这可能与几本书有关。一是上世纪40年代,吴晗写的《朱元璋传》,当时是为了影射蒋介石政权的黑暗统治,更多地强调了朱元璋专制、集权、残暴的一面。还有一本是丁易写的《明代特务政治》,把明朝描述成特务专制的国家,这也是为了影射当时国民党的特务统治的。这两本书都有它们的历史背景,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民间对明史的误读。而至于学界的一些误读,可能来自清代赵翼所着的《二十二史札记》,等等。
记者:您觉得明史什么方面被误读的最厉害,最需要纠正的是什么?
毛佩琦:我认为最大的误读是对明朝疆域的误读。清代,一些学者为了掩盖自己曾是明朝地方官的历史,将满族、蒙古连同女真一起写到明史外国传里,以求形成对明朝的平起平坐的心理。其实明朝时,中国北部无边境。有一句话说,当时俄国人还不知道西伯利亚为何物。明朝初年在北方,通过征讨和怀柔,其统治远远达于大漠以北以及广大的西北和东北地区蒙古、女真族的居住地区。
有一个被被渲染得很了不起的,是说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一个典型事例是蒙古土尔扈特部拜见干隆皇帝。但我要问,大家知道土尔扈特部渥巴锡在拜见干隆皇帝的时候送上的第一件礼物是什么吗,那是“伊祖受之前明永乐八年汉篆玉印一颗”。清朝从不说明朝政府与蒙古的隶属关系,那么这颗明朝颁发的汉文印信是怎么回事?它说明在明朝的时候,蒙古土尔扈特部已经接受了明朝的封号。正因此,土尔扈特部才自认为是中国人,才对祖国有向心力,在明朝时他们可以得到保护,或说他们不会受到俄罗斯的威胁,明朝的势力在整个蒙古地区是可以覆盖的,他们不受欺负。而到了清朝他们受到俄罗斯侵略,清朝政府不能保护他们了,所以才要南归。清朝接待了土尔扈特部,而它所继承的正是明朝栽培的果实。
其次,对明朝较大的误读在于对明朝文官制度的曲解。明朝处于中国古代君主宗法制社会的巅峰,其制度严密、完整,几近于完美。皇帝、内廷、外廷,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权力体系。一方面,明朝发展了较为完备的内阁制度,皇权看似至高无上,但却受到了外廷内阁文臣系统的约束,不能为所欲为。到了清朝却在内阁之上加了一个军机处,形成皇帝控制一切的高度的专制集权;与此同时,明朝士大夫文人对于国家的态度、对于皇帝的态度与清朝也是截然不同的,清朝只能出现纪晓岚这样插科打诨般的弄臣,动辄自称奴才,一味高呼吾皇万岁。而明朝却有一批象海瑞这样直言纳谏的官员。像东林党人对皇帝的拼死直谏,在清朝时看不到的。此外,提到东厂锦衣卫,我们也不能用魏忠贤干政的7年时间掩盖明朝的277年历史。并不是皇帝不上朝就等同于政府不运转了,也不等于政治都败坏了。明朝的政权机制还在运行,制度还是在维持,而且明朝的内阁对皇帝一直有着很大的监督约束作用。
记者:有媒体报道说,您对明史的研究一直是为明史“翻案”。
毛佩琦: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其实,我现在提出来的大部分观点一直就是史学界所广泛赞同的,史学界对明朝的总体理解和认识都分歧不大。我只是借助一个《百家将谈》这个很好的平台,将明史学界的观点告诉了大家。至于所谓“翻案”首先要有“案”才行,明史并没有所谓的“案”,谁定的案?我们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历史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只是把一些模糊的、被歪曲的、不为人知的明史较为真实、客观地告诉大家而已。我做的并不是翻案文章,不同的历史学家依据史实判断也可能对历史得出不同说法,都不能算作“定案”。对同一段历史不同时期的看法也会发展变化,这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样的。
记者:作为研究明史的专业人士,有人认为您的着作是“正说”,而对于时下各种各样关于明史通俗文学、影视作品的蜂拥而至,您有怎样的评判?
毛佩琦:我觉得无论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十年砍柴的《明朝政局的三角恋》,还是《大明王朝》这样的电视剧,都基本上尊重了史实,都是在认真理解、把握历史。当然也有例外,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个很糟糕的例子,它宣传迷信史观,比如,把众所周知的事实明朝开国时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说成是受了一个神秘和商的点化,这堪称恶搞,让人倒退到先验论、神秘论。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事实也不严肃,比如,将明初的政治斗争都简单归结到床上,花大篇幅拍朱元璋和手下将领抢女人,既不符合事实,又低俗极。其实他们这样做,是小看了观众的审美趣味和认识能力。这部片子被大众冷落是必然的。[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我一直认为,对于历史绝不能戏说,但历史着作也不等于书斋里的古文,学者应该善于用鲜活的文字将接近历史的真相传达给读者。所以我认为无论是通俗笔法还是专业笔法,只要没有故意曲解,从正确的史实、理论根据出发作出一些判断,都是可取的。我也一直反对将我的作品归为“正说”,因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所说的东西都应该符合历史事实,根本不能胡说,加上“正说”的标签,只是书商们的一种无可奈何之举。
记者:对比70、80年代的诗歌热,您觉得为什么中国人现在请来读史?这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回归和复兴吗?或者说,这股历史风潮暗示着中国人目前处于怎样的思想情绪状态呢?
毛佩琦:我觉得,诗歌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它只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历史学科则不同。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回顾历史、研究历史关系到整个国民的感情,对民族文化价值的思考,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思考。对历史的关注,它他的影响将会更深更远。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某种迷茫或者困惑,需要从传统历史文化中寻找答案,眼下中国兴起传统文化热、国学热,正是中国人在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特别是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批判以后,有必要看看哪些批判得对,哪些批判是矫枉过正。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热,是自觉的,也是理性的。
记者:您觉得明史热是否不可避免会遭遇同清宫戏一样盛极而衰的命运?是否存在同质化、过度开发等问题?明史热之后又该轮到哪个朝代独领风骚呢?
毛佩琦:我反对对明史恶搞、戏说。反对把对历史的理性理解扭曲到邪路上去。对于我们多年来形成的对专制皇权,对落后迷信的批评不能轻易丢掉。回顾是为了向前看,是为了发展,不是倒退。
但是,明史热不可能永远热下去,人们对这个朝代的历史较为清晰地了解之后,兴趣转移也是正常的。至于以后大家会瞄上那段历史,我也说不准。大众对历史的了解有很多缺项,比如宋史、元史,似乎都很少了解。
传统历史文化应该是全民族的一门基本课。不要把它当成赶时髦,不要把它等同于娱乐。否则,谈什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谈什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伍’ 清朝的历史
清朝(1636年-1912年,一说1616年建立;1644年-1912年为全国性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对外称大清帝国、大清国、中华大清国等,亦简称为中国。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王朝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1644年,清军由明朝将领吴三桂引领入关,打败李自成的顺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清朝从此取代明朝成为实质统治者。
历经康熙、雍正及干隆三帝,中国的综合国力及经济文化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盛世,也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
鸦片战争后,列强纷纷以武力迫使清廷开港通商,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太平天国起事严重打击了清朝国力,19世纪末的义和团排外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并导致随后的庚子赔款。晚清时期虽然有一系列变法图强,如洋务运动,但大抵成效不彰,直到末期的庚子新政才有较大进展。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末代皇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清朝若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其中努尔哈赤生前并未称帝,皇太极称帝后被追尊为太祖),历时296年。自入关并迁都北京以来,共历十帝,268年。
建州女真与后金汗国
12世纪时期,来自东北的女真族曾南下入侵宋朝,建立金朝,后来被蒙古人所灭,女真人遭受了重大打击,除了留在东北的部份部落,这些部落后来又分为三部,其中以建州女真最为强大。15世纪初期,明朝加封建州女真的酋长为建州都指挥使,作为藩属。明政府又先后将建州女真分成三个卫,总称“建州三卫”。当时猛哥帖木儿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后因叛乱被杀,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并并入建州卫。
1570年代,建州右卫王杲沿边作乱,被击斩后,儿子阿台继续和明军对抗。辽东总兵李成梁又发动攻击,向导觉昌安和儿子塔克世在混战中死亡。这场战争使建州三卫瓦解,部落零散,各自为政。1586年塔克世的儿子努尔哈赤被明政府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留的十三付盔甲,相继兼并海西女真及野人女真,统一了分散在各地的建州女真部落。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两年后他公布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起兵反明。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击败明军,并接连占领沈阳、辽阳、抚顺等城市。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红衣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极在一场权力斗争获胜后继位。当时山海关外,明政府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三个据地,其他已成为后金汗国的领土。
皇太极即位后,因为无法占领锦州及明朝大将袁崇焕镇守的宁远,遂降伏西边的漠南蒙古察哈尔部和东边的朝鲜王朝,最后利用反间计除掉明将袁崇焕,且五次攻入长城攻打明朝,以战争胁迫明朝求和,最后谈判破局,没有和解。1636年,皇太极先后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不久松锦之战爆发,八旗军大败明军并收降明将洪承畴等人。1643年皇太极病死,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清世祖。
清朝入关及初期统治
1644年,李自成的顺军进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吴三桂于同年引清兵入关,大败顺军。之后多尔衮迎福临入关,并把首都迁到北京,而清军一面进兵西南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势力,一面南下消灭明朝残余力量。同一时间,明朝宗室福王朱由嵩在明朝陪都南京继位,1645年清军攻破扬州,弘光帝在逃离南京中被清军逮捕送到北京砍头。明宗室鲁王朱以海在浙江监国不久为清军所破逃亡海上。同时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的拥戴下于福州继位是为隆武帝,一年后清军攻降福建。并长驱直入攻下隆武帝之弟绍武帝的广州。之后朱由榔于肇庆即位是为永历帝,期间明军组织多次反攻并收复西南数省,直到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绞死。康熙初年清廷彻底歼灭李自成、张献忠余部,中国大陆反清力量随之肃清。至此仅剩下台湾明郑势力和缅甸果敢的残余明军;原明朝中国大陆疆域已全部为清廷控制。
清朝在消灭南方反清势力的过程中,联合了原明朝将领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军和南明的军队。
多尔衮为福临的摄政王,颁布剃发易服,导致江南民众反弹,招来清兵的血腥镇压,如原明朝降将李成栋指挥的嘉定三屠、江阴屠杀,尚可喜指挥的广州大屠杀,以及南昌屠城等。另外,清初时期还出现了圈地和由此造成的投充。由于圈地和投充造成逃人的问题严重,多尔衮又制定了严禁奴仆逃亡的法律,即逃人法。此政策激化了京畿地区的民族矛盾。为缓和矛盾,清政府下令停止这些政策,并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
1661年福临逝世,其子8岁的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即位初期玄烨智擒权臣鳌拜稳固皇权统治。之后康熙下令撤藩随即爆发三藩之乱,台湾郑成功之子郑经领军也趁势加入反清的行列。大臣们反对撤藩,但孝庄文皇后力挺康熙平叛,随后清军和三藩鏖战九年,期间二藩复降,清军也击败了反攻大陆台湾的明郑军。1683年清军攻入云南,吴三桂之孙吴世璠在昆明自杀三藩之乱平定。同年,清朝派明郑降将施琅攻打台湾。时郑经已死,台湾因多番内乱不少将领投降清朝。不久施琅率领清朝水师攻占明郑控制下的澎湖群岛,郑经之子郑克塽率台湾文武官员降清,至此明朝残余努力建立的最后一个反清复明的基地被消灭,明廷灭绝。
康雍乾时期
三藩之乱平定后清朝进入康雍乾时期,这段时期是清朝发展的高峰时期,通常被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2]。这期间清政府先后和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东北疆界;出兵准噶尔汗国和西藏,并入外蒙古、新疆、青海及西藏,使当时清朝疆域达1300万余平方公里。除了原有的朝鲜、越南及琉球外,清朝又和缅甸、尼泊尔、暹罗等建立藩属关系,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国家向清朝进贡。但此时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处于锁国时期,与其它国家来往甚少。
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干隆年间,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的棉织业、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了历史高峰。与此同时,银号亦开始在山西出现。这个时代亦造就当时全世界最庞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国一部伟大的小说——《红楼梦》的诞生,还有《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成为盛世的文化标志。至18世纪中叶,受清政府的“滋主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等影响,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根据资料显示,在18世纪康乾盛世期间,欧洲仍然处于教派纷争和战乱之中。在此期间,当前往中国的传教士们将当时中国图景呈现在欧洲人们面前后,引发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余年间,甚至直到19世纪初,欧洲长时间的“中国热”。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国热”期间,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以至于在1769年曾有欧洲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对中国风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这种时尚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3][4][5][6]
不过,盛世的背后亦存在消极因素。清朝严厉控制民间思想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大兴文字狱,多人被株连杀害或者流放,如戴名世。文字狱的出现,使文化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建筑文化和水平大异于前代;家具失去了朴实的传统,未能登峰造极[7];文人结社也受到严厉禁止。而清廷鉴于明朝灭亡的教训,多次强调以骑射为本,受儒家思想影响,亦逐渐禁止人民制鸟枪,在军事上走上了岔路。而康熙晚期为防止民变,推行禁矿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8]。故也有学者对康乾盛世持不同看法[9]。
据研究指出在18世纪欧洲曾流行“中国热”、当时欧洲人对清朝的形象普遍持正面、美好的态度的同时,也存在负面的声音。尤其到18世纪末,此时康乾盛世已进入尾声。[4]干隆末年英国曾派遣马戛尔尼出使清朝,在外交以失败而归国期间,副使斯当东见闻却是:“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而马戛尔尼本人则认为:“人民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且残酷。”他不认为清廷有什么盛世,并认为清廷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清初以敢言而闻名的思想家和政论家唐甄所着《潜书》也曾描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并指出皇帝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认为“自秦以来,凡帝王者皆贼也”。
清朝衰落与民变
清朝从干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清高宗干隆皇帝在位后半期曾六次下江南,每次都率领万人,由文武百官迎接,声势浩大,并且大兴土木,盖了30多处行宫;另外清高宗也重用贪官和珅,利用工程及冤狱收取大量公款及贿赂。农民因这两件事而流离破产,再加上士大夫和地主兼并土地加剧,使更多农人失去土地,纷纷起事抗暴。江湖帮会亦借机起事,且多打出神秘旗号。
在各地民变中,秘密宗教组织白莲教于1770年代起兵,后来又于1796年爆发川楚教乱,八年后被清军镇压,领袖王三槐等人被处死。在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干隆五十二年(1787年)率众叛乱,历时一年多。同时西南地区的苗族人也起事,结果遭清军以武力镇压。
到19世纪《南京条约》签约后,西方各国纷纷要求开港通商,使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乘机纷纷起事,其中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规模最大。洪秀全改造基督教教义,自称耶稣基督之弟,受到上帝耶和华的启示,1851年于金田起义,于两年后攻陷并定都江宁,并且发动两次西征,遭到曾国藩、左宗棠组织的湘军、李鸿章组织的淮军抵抗;又企图攻占燕京,但失败。后来太平天国发生内哄。第二次西征后,太平天国被湘军、淮军等民团武力消灭,历时十四年。
对外战争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大量向中国内地贩售鸦片,后来因鸦片贸易问题而于1840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战败后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为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之始。1858年,英法两国因为和清朝修约不成,遂找借口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又签订《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同时俄国和清朝签订条约,取走部份东北的土地。根据这些条约,清朝除了割地、开港、赔款之外,各国开始在北京派驻使节,同时清朝主权也逐渐流失。
1872年,日本强迫清朝藩国琉球改属日本,清朝拒不承认,中日交恶。1884年,清朝和法国为越南主权问题而开战,为“中法战争”,之后接受调停,中国失去越南宗主国的地位,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台湾因为中法战争于1885年建省。1885年英国入侵缅甸,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抗议无效。1886年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英国仅答应代替缅甸照例入进贡中国。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于1894年为朝鲜主权和清朝发生甲午战争,战后签《马关条约》,清朝除了赔款之外,还割让台湾和澎湖,并失去朝鲜宗主国的地位和在朝鲜的租界。甲午战争后,西方各国和日本纷纷在清朝划定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但在另一方面,这些租界和与外国冲突产生的条约制的建立彻底打破了中国几千年的皇权之上不可侵犯的规则,并将西方的人权思想、司法独立、地方自治、法律面前平等、收入财产神圣不可侵,以及结社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引入中国,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现代化民主制度建设。
维新运动
1861年(清文宗咸丰十一年),恭亲王奕䜣和一些汉人官员展开为期30年的洋务运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全国各地开始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修建新式学校、培训技术人才;同时也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建立海军,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派且留学生。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当时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其间清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消灭太平军、平定捻军之乱,并击败阿古柏势力、收复新疆。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于1895年上书清德宗光绪帝,要求进一步变法维新,清德宗在康有为的影响和帮助下实施戊戌变法,但引起守旧势力的反弹,维新103天就结束,故又被称为“百日维新”。慈禧太后以清德宗“听信逆臣蛊惑,改变祖宗成法”为由,将清德宗软禁在中南海的涵元殿,包括谭嗣同、康有溥等多人被处决。后来义和团发动庚子事变,屠杀洋人,破坏和抢夺与西洋有关的东西。此事件得到慈禧太后暗中支持,慈禧更曾一度向各国宣战,引发八国联军报复。遂败,1901年签订辛丑和约。
清末时期
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国发生了立宪与革命的改革路线之争,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政府也承诺并实行立宪,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在中央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7月又颁布了《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中国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9月16日(农历八月廿一日),福建省在福州东街文昌宫簪堂成立咨议局筹办处,议定每月集议两次,并于8天后上奏中央政府咨议局筹备的工作。农历九月开始编写选举人名册,按《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中的标准确定初选选举人并开始进行议员选举,选举时间截至到1908年农历六月十六日。该年亦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了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政府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清廷在1911年5月组成了由庆亲王领导的第一届“责任内阁”,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结果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
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压迫革命军(阳夏战争),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清帝于1912年退位,并在退位诏书中宣布“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结束。而在1917年张勋又曾组织辫子军,于北京复辟清朝,但只持续了12天,以失败而终。
‘陆’ 论清朝的历史地位
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一、领土方面:清朝基本保住了自秦汉以来华夏的领土,无论是后来的国民政府,还是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基本上继承的清朝的领土。
二、重工业方面:1890年,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这是亚洲最大的钢铁厂,也是中国重工业的开端,从此以后中国重工业开始慢慢发展。基础是最不好打的,中国近代的重工业发展,起于清代,这对以后的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的重工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汉阳铁厂的建立,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三、融入中华,清朝以牺牲了自己的文化为代价融入了汉文化,清初的顺治、康熙皇帝都喜欢汉文化,为了收揽汉族知识分子,康熙帝曾向孔子下拜,可见清朝对汉文化的重视。当然清朝也有文字狱,文字狱都是在汉文化里面纠错,并不是在满文化里面纠错。在对外签订《尼布楚条约》时,条约中使用了“中国”一词,这表明当时清朝以承认自己是中国的一员。当然这种代价是巨大的,以致于现在很多满族人不会说满语,但满族也成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
四、巩固政权:清朝问鼎中原后,在康熙年间平定了三番之乱,收复了台湾,平定了准格尔葛尔丹部叛乱;在干隆年间评定大小和桌叛乱。从而有效的维持了中国的统一。
五、文化方面:四大名着之一的《红楼梦》在清朝诞生;两宋之后无大家,但清朝就出了一位大家,那就是纳兰性德;清朝小说也有新的突破,如《儒林外史》等等;清朝戏曲也有很大的突破;清朝的绘画也有突破,例如扬州八怪的画艺。
六、近代影响:在近代,满清政府虽然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甚至有人把中国的贫穷归结于满清,这是不正确的。在晚清时期,中国大多是屈辱的,但屈辱并不代表没有成就,1868年,第一艘中国军舰诞生,1906年中国第一艘大型军舰诞生等等。在清末中国清政府也维护过中国的主权,例如甲午海战后,列强纷纷瓜分中国,中国当时无法与英法俄日等列强抗衡,花出了许多租借地。但是清政府却遏制了意大利、荷兰等二流列强的侵略野心。1907年第一次在列强手里收回东沙岛。
总结: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外强中干暴露于世界面前,外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清政府统治者也积极调整政策,力图实现中国富强,由于多种原因没能实现,但也不能一口否定清朝,总体来说,清朝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利大于弊。
‘柒’ 谁能告诉我怎么去理解清朝的历史先是乘中原内战大举入侵,而后强行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它是不是侵略
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
肃慎人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居民之一,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以北,东滨大海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肃慎人以狩猎游牧为主业,擅骑射,性勇猛。早在舜、禹时代,肃慎人就与中原地区建立了联系。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初)肃慎部曾向周朝进献“楛矢石砮”。《左传》记载:“肃慎、燕、亳”为周代的“北土”。
战国以后,肃慎人改称挹娄,有时仍沿用旧称。挹娄人也用“楛矢石砮”狩猎,种五谷并长于养猪,能织麻布,会造小船。三国以后,挹娄人屡次向中原王朝进贡,直接臣属于中原王朝。“挹娄貂”在三国时是当时社会上的珍品。
南北朝、隋、唐时期,肃慎、挹娄的后裔,相继以勿吉、靺鞨的名称出现,人口发展多达数十个部落。靺鞨后来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等七部。
唐代,大祚荣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在松花江上游、长白山北麓一带,建立地方政权“振国”。唐开元元年(713年),大祚荣被唐朝册封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便以渤海为号。渤海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均按唐制建立,使用汉字。国王的更替,皆受唐王朝的册封。唐玄宗时,渤海与唐保持了密切关系,入唐的贡使几乎每年都有,多次派遣学生到唐都长安的太学学习。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先进的科技、文化的影响,促进了渤海的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冶铁和织绸更为有名。
渤海建国前后,黑水靺鞨经常向唐朝进贡。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黑水军,随后设黑水府,分别授黑水靺鞨各部首领都督、刺史等官,并置长史监之,赐姓李氏。以云麾将军领黑水经略使,隶幽州都督,成为唐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置的直属地方机构。当渤海强盛时,部分黑水靺鞨人为其部属。辽亡渤海后,南迁渤海部民,而黑水靺鞨随之向南迁徙渤海故地,逐渐取代渤海而兴。五代时黑水靺鞨称为“女真”,辽时为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直。此后,女真这一称呼代替了靺鞨,一直沿用到明代末年。
辽代女真人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居住在辽东地区的女真人,被称为熟女真或系辽籍女真;居住在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女真人,被称为生女真,或不系辽籍女真;居住在两者之间的被称为回霸(一作回纥)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颜部,由于铁的传入和使用,生产发展较快。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起兵反辽并建立金朝。金朝建立以后,与北宋联合灭辽,不久又南进,取代北宋王朝,形成与南宋并立的局面。
所以满族自古就是华夏民族中的一族,清朝主宰后推行的制度都是满族的风俗习惯,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