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汉字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
汉字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西周时演变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隶书,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楷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通行。
❷ 甲骨文 金文 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分别产生的时间
1、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距今约3300年。
3、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距今约2200多年。
4、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距今约2200年。
5、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约形成于汉末、三国时期,距今约1900多年。
6、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距今约2000多年。
7、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在汉末即有雏形,距今2000多年,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汉字变迁
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凝聚了丰富深厚的中华文化。虽然对汉字的起源学界有不同观点,但甲骨文是学界公认的成熟的文字。
19世纪末,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发现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文”;从公元前14世纪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了大量的铭文,被称为“金文”;公元前221年,小篆开始通行;后来,简化为字形更为方正简单的“隶书”,隶变被视为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字并不是单纯的象形文字,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古人将复杂的图案抽象成简单的线条,汉字由此成为高度抽象的“意音文字”。这些带着古人生活痕迹理念的抽象线条被保留在汉字最常用单元中,这些单元被称为汉字的“部首”。
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再到近现代的辞书,由于汉字的历史演变,在各个时代所采用的部首各不相同。2009年教育部发布《汉字部首表》,规定了汉字的部首表及其使用规则,其中主部首201个,附形部首99个。
❸ 楷书的历史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钟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魏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着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❹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分别是什么时间形成的
1、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后,距今约3300年。
3、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距今约2200多年。
4、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距今约2200年。
5、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约形成于汉末、三国时期,距今约1900多年。
6、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距今约2000多年。
7、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在汉末即有雏形,距今2000多年,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4)楷书距今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金文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❺ 草书 行书 楷书 ……它们时间排序
草书、行书、楷书的时间顺序为草书、楷书、行书。
初期的草书,由隶书演化而来,名为“章草”。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创,流传至今的有他的“急就章”(书奏的折子等),后人因取其“章”字叫“章草”(前人讲“草”,也有草创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后汉章帝喜欢杜度的草书,叫他上奏本章时写成草书,所以叫“章草”。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约形成于汉末、三国时期,距今约1900多年。古时曾叫“楷隶”或“今隶”,最初产生于西汉的民间,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内有不少隶书的痕迹。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在汉末即有雏形,距今2000多年,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行书是在正规书法(如楷、隶、篆)基础上的草写或简化,是介于正规写法与草写之间的一种最通用的书体。
汉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又叫殷墟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书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统治者迷信尚神,每有祭祀,战争、游猎、出行、以至稼穑、疾病、生育等,事无巨细都要进行占卜以问吉凶。他们把占卜的内容及其应验的结果都刻写在龟甲,兽骨上。
❻ 楷书什么时候出现的
始于汉末。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楷书的萌芽期——秦汉,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
(6)楷书距今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楷书四大名家:
欧阳询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以楷书和行书着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
颜真卿的书法有早期、晚期之分,50岁以后才形成刚劲、雄浑的显着风格。他的大字楷书尤为雄健,有一种“昂然不可犯之色”,其书品与人品颇为贴合。
柳公权,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唐懿宗咸通六年,终年88岁。京兆华原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着有《松雪斋集》。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❼ 楷书是什么朝代的
楷书是三国时期产生的也就是公元151—230年。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着名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❽ 历史上楷书草书行书出现的顺序是什么
历史上楷书草书行书出现的顺序为:草书——楷书——行书。最早的草书出现在汉代,又称章草;楷书出现在汉末,行书出现在东汉末年。
1.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书法字体出现的历史顺序如下:
甲骨文(商)——篆(秦代)——隶、草(汉代、汉代的草书称为章草)——楷(晋朝、含魏碑)——行(晋朝)——草(晋朝、即今草)。
朝代代表:
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
(8)楷书距今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汉字发展史:
古文字到近今文字的发展转型,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一里程碑过程,就是隶变楷化———书写结构单位从古文字阶段的线条,解散转化为当今文字的笔画。经过隶变之后的汉字,笔画构成有效区别单位。
隶变发生不会晚于战国,现存云梦睡虎地秦简文字,整体上已处于篆隶之间,一定程度上保留着篆书的意味,被称为“古隶”。
不同阶段古文字的书体类型,往往藏着大量历史讯息。有学者认为,秦国统一以后的官方用字是小篆,其结体严谨、规范、匀称、平正,线条力度均匀,行笔流畅自然,字体固定,异体字减少。
小篆虽存在时间不长,却代表了古文字阶段汉字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并大体可推测当时的小篆书体主要限于宫廷场合等。
到了两汉前后,隶书和草书渐占上风。隶书由秦隶过渡到汉隶,达到艺术上的高峰。“同篆书一样,隶书影响深远。只要查询有关实物用字语料库,就显而易见,即使到了隋唐,像墓志碑刻一类仪式化程度高的场合,还经常见到使用复古性隶书,庄重典雅。”
臧克和分析说,“草书”作为书体类型专称,则是汉代才出现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所谓“汉兴有草书”,即特指一种书体。隶书与草书本是同源,都是汉字的草写,但后来却朝着两个方向发展演化———隶书逐渐变得笔画分明,书写规范;而草书却线条缠连、草率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