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五四运动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一场完全反对帝国主义并完全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无产阶级开始进入政治舞台并扮演主力军的角色; 年轻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融合,为思想和干部建立中国共产党做好了准备。
五四运动的革命性质:
五四运动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工业革命正在迅速发展,同时工业阶级的队伍也在增长。 在这种背景下,五四运动与其他运动有着不同的风气。 五四运动的最大特点是其革命性。 五四运动的革命性质是抵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对于五四运动来说,其性质是一场完全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封建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B.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发展和继续。
二、五四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革命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追求进步和光明。
三、继往开来,把纪念“五四运动”作为继续前进的动力。
纪念五四运动90年,以及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是要更好地总结历史,探讨五四精神的当代意义,发扬传统精神,推进五四运动提出的、尚未完成的历史任务。
30年的周期不知历史是巧合还是确实存在着这样的规律,总之,这距今30、60、90年的三件重大历史事件都被永久地载入史册。
90年前“五四运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随着60年前新中国的建立,已经基本完成,但是,祖国尚未统一,危机意识不能忘却。
爱国,自强,振兴中华,始终是全民族的政治基础和凝聚、鼓舞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重要的精神动力。国富民强还需要进行艰苦奋斗。
30年前,“科学、民主”在邓小平同志倡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扬,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对“科学、民主”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兴国需要靠科学,物质层面需要科学,精神层面也同样需要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2)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五四运动的过程介绍: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学生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
从1919年初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讨论处理战后的世界问题。中国政府代表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下,提出了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等正当要求。
4月下旬,和会在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操纵下,悍然决定把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交给日本。这个消息在中国人民中、首先是在知识界和学生中激起了强烈的愤慨。
5月4日,北京13所大专学校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集合,示威游行,主张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北洋军阀政府的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逮捕示威群众32人。5月5日,北京学生总罢课,并通电全国,各地学生纷纷罢课响应。
6月3日、4日,北京学生讲演团分赴全市各主要街道演讲,北洋军阀政府再次派出军警、马队进行镇压,逮捕大批爱国学生,更加激起全国各界的义愤。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加入运动。
从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参加罢工的产业工人有六七万人。上海商人举行罢市。沪宁铁路和沪杭铁路工人,京汉铁路的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的唐山工人相继罢工。
汉口、长沙、芜湖、南京、济南等地都有工人罢工。旅法华工也参加了拒签和约的斗争。对于以工人为主体的群众斗争的迅猛发展,帝国主义者和军阀政府感到恐慌。北洋军阀政府在6月间被迫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章、陆的职务。
6月28日,在全国各界群众和旅法华工、留学生及华侨的强大斗争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C.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工人阶级运动促进知识分子寻找同其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此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D. 五四运动意义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
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五四运动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2、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3、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4)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再加上欧洲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巴黎和约”的签订,引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五四运动
E.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和历史条件及历史特点
1、爆发的时间:1919年5月4日
2、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3、历史特点: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这典型地表现为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
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抢到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注意:此时还没有农民阶级!只有部分农民阶级参加了)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5)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五四运动的影响:
1、五四精神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么,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1949年后,中共阐述为:爱国,自救,进步,科学,民主。一说:不屈不挠、忧国忧民、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2、社会经济
学生和群众的抵制日货,一定条件下刺激了民族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一战的结束,中国的社会经济依然无法摆脱遭受日本欺凌的厄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多雷西·欧乍得总结说,无论如何,“中国使用‘抵制’这一经济武器,是现代经济史最有启示的篇章。”
3、教育变革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动主义”、“自律辅导主义”等教育思想在五四
推动下,教育界引起巨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废除学监制,在“开放女禁”呼声下,1919年秋,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岭南大学开始破例招收女生,在教育制度上,妇女权利在五四影响下发生变革。
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戊学制),小学六年,初中四年,高中两年,大学四至六年,以美国为蓝本,教育得到革新。
4、文学艺术
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五四以后,中国出现了大小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深远。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文学巨匠,如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郭沫若、郁达夫等。
5、政治变革
五四运动使苏俄在中国播下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种子,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和国民党的改组便充分显示出当时布尔什维克革命是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唯一出路,但也有人认为当时对暴力革命的绝对化,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是一种破坏而非建设作用。
五四运动以后,工人罢工和政治斗争依然不断,1920年五一,北京学生联合会散发《五一历史》传单,使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理论传入工人阶层,为共产党诞生创造了群众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F. 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及历史意义
1919年5月4日,在古都北京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群众运动,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各界民众同仇敌忾,共同奏起一曲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是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了战后和平会议。
会上,中国代表最初提出的取消列强某些特权的七项希望条件及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均被无理否决,最后和会竟将原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由日本接管。
消息传入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5月4日下午,北大等十几所学校3000余名学生聚集天安门广场,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
游行队伍到东交民巷使馆区请愿未果,就前往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住宅。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是北洋政府与日本具体交涉的亲日派官僚。
当时,曹已吓得躲了起来,愤怒的学生就将在曹宅的章宗祥痛打一顿,并放火焚烧了曹宅。这时,大批军警赶到,当场逮捕了32名学生。在广大学生针锋相对的斗争下,在各界的强烈声援下,被捕学生很快被释放了,但运动的目的并未实现。
5月19日,北京大中学校2.5万多人举行总罢课,并进行大规模的爱国运动。6月3、4、5日,更多的学生走向街头,抗议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800多名学生被捕入狱,当局甚至用北大校舍作临时监狱来关押学生。
骇人听闻的六三大拘捕激起全国各地更强烈的反抗。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群起响应,正义凛然、不畏强暴的爱国斗争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据统计,全国有20多个省区,100多个大中城市卷入到这场如火如荼的洪流之中,尤以上海爆发的六三运动规模最大。
6月5日,上海工人自动举行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以日商内外棉第三、四、五纱厂工人带头,全市六七万工人罢工。同时,上海商人也举行了罢市。一些地方的工人、商人积极响应,推动了斗争的发展。迅猛扩大的斗争形势给反动当局以极大压力。
6月7日,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6月10日,下令撤销了曹、章、陆的职务。但是,6月17日,北京政府又电令中国代表,同意在和约上签字。
为此,又引发了新的一轮抗争,拒绝和约签字的呼声如潮,全国各地发往巴黎抗议签字的电报就达7000余份,中国代表终于没有出席和约签字仪式。
历史意义: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伟大斗争。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再加上欧洲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巴黎和约”的签订,引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G. 五四运动意义是什么
五四运动意义:
1、促成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走理论联系实际、与工农结合的革命道路,标明中国青年运动和知识分子发展的正确方向。
2、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理论、阶级力量和干部准备,推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致使中国阶级力量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推动工人阶级代替资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4、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的经验引进中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5、五四运动致使中国近代史发生重大变化,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功不可没。五四运动直接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导致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导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导致中国人民选择了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道路。
(7)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五四运动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爱国救亡:五四运动的出发点
五四运动决不是凭空发生的,也不是单靠少数先进分子的主观意愿和决心就能够发动起来的。它是历史大趋势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爱国救亡怒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说到底,人们被那时祖国苦难境遇激发出来的满腔悲愤,对创造合理的新社会的强烈追求,是五四运动能够发生的内在动力。
五四运动前夜,中国大地似乎笼罩在一片黑暗中,革命处在低潮。北洋军阀中的皖系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着中央政府,正在叫嚣“武力统一”。环顾海内,仿佛没有什么足以同黑暗势力抗衡的力量。谁也没有想到,在原来相当沉默的民众中竟会爆发出如此惊人的大风暴来。
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是初期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同时他们又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社会主义新中国正是从这时开始,经过全国人民30多年的奋斗,一步一步实现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朝着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H. 试述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新申报对“五四运动”的报道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
4、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5、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历史意义:
1、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1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泛化的封建观),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