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明朝的时候中国的军队有没有装备枪支
有:
明朝军队的真实武器装备(转载)
第1个
三眼铳,是明军重要的单兵火药武器,原因是它可以连续释放,构成密集火力,有利于压制行动迅速的骑兵。可能对历史熟悉的朋友能够想到,崇祯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出宫而走,手中提的兵器就是三眼铳。但是三眼铳的缺点也很致命,由于构造的问题,瞄准很不容易,近代还有用三眼铳充当狩猎武器的,但山东猎人的评价是“三眼铳打兔子,没Diao准”,更多的时候,三眼铳成了出殡时的礼炮。
第2个
多管转膛炮 :迅雷铳 单兵多管火器,明代赵士珍发明,参考了土耳其的类似火器,最大的可以达到18管,使用火绳或者燧石击发,加上外罩后状如琵琶。发射完毕后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长187厘米,重2.5公斤,易于携带使用,明军经常列队跪射,火力没有间断。在朝鲜,日本的火枪队是无法正面对抗这样的明军的。
第3个
其实并非打鸟之用,而是表示即便轻捷如鸟也难以逃脱,已经接近现代步枪,是和倭寇交战中缴获倭寇火枪,随后改进仿制的,戚继光的步兵,已经40 % 装备了这种枪。但是到了满清,清军对火器带有某种抵触情绪,到鸦片战争,使用[论坛禁止文字过滤]的中国 军队,反而降到了20 % 。也有一说,称之为“[论坛禁止文字过滤]”并不是因为用来打鸟或连飞鸟也无法逃脱,而是因为其枪机衔着火绳落下点燃发火池中的火药的动作犹如小鸟啄食。射程150米,雨天不能使用
第4个
原始的火焰喷射器 – 猛火油柜 猛火油,即石油,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经记述过中国西北地区开发使用石油的先例。北周年间(578-579)中国即开始利用石油的燃烧性能作为武器使用,宋代,更产生了火药和石油相结合的喷射燃烧兵器 – 猛火油柜。
猛火油柜,由下方装有石油的油柜与上方类似大型器的喷管组成,使用时向后拉动喷管尾部的拉拴,使石油被吸入喷管,在喷管口放置少量火药点燃,向前推动喷管的拉拴,使管中石油向前喷出,并在出口处被点燃。宋军用它防守城池,来焚烧敌军的攻城器械。但这种武器也有缺点,容易出事故不说,石油的贮存,笨重的箱体难以机动都是问题。
第5个
九头鸟 大家相信么?这个居然是明朝的东西。这是大型[论坛禁止文字过滤],明代《天工开物》最早记载其图片,带有三角支架和旋转装置,长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号“九头鸟”,威力强劲,即便当时的战车也无法抵挡。可惜发展比较慢,直到满清末年,湘军中装备抬枪,不过25 % 而已
第6个
大口径左轮枪 :五雷神机 这真是世界最早的左轮枪了,戚继光在北方战线防卫蒙古军队的发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种规格,一般使用时二人一组射击,一人支架,转动枪管,一人瞄准射击。射程180米
第7个
一窝蜂 这是古代的喀秋莎火箭炮,一具发射器中带有多发火箭弹。这种武器曾经在军事博物馆有展出。明代《武备志》对一窝蜂有较详细地介绍,当时的规格有多种,从3连发的神机箭,到100连发的百虎齐奔,都属于这个范畴。射程300米,连发火箭弥补了普通火箭弹道不稳定的弱点。
第8个
古式后膛榴弹炮 :佛朗机 明代正德年间利用欧洲技术制造的大型后装火炮,使用带炮弹壳的开花炮弹!1537年装备达到3800门,带有准星和照门。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发射的时候射程1公里。大型者炮身250厘米,中型者156厘米,小型者 93厘米,子炮(炮弹)从后方装入,发射间隔短,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威力惊人。
第9个
远程重炮 :红夷大炮 号称将军炮,明末引进西方技术制造,带有炮耳和瞄准具,可以调节射程,炮身寿命长,大型者重1.6吨,射程可以达到1.9公里!应该是这一类武器的极限了!威力在当时可想而知
第10个
单发步枪 :火铳 明代制式的早期轻型火器,铸造精良,设计精巧,和蒙元的火铳比较,所需火药大大减少。明代作为标准武器,曾生产达九万余,1449年的北京保卫战广泛使用。长43。5厘米,口井3厘米,2人一组发射,一人负责支架和瞄准,一人负责点火射击,射程180米。
第11个
非触发水雷 :水底龙王炮 这个水中的高科技武器看来也是中国的发明,名水底龙王炮,用火药包外边包覆牛郛防水,以羊肠通引火线,用羽毛做成浮标保证引火线的不进水。宋应星《天工开物》有所介绍,但说明在朝鲜战争中,本来应该有很好使用效果的,因为设计过于精巧,使用效率并不高
第12个
单兵手榴弹 :震天雷 古代的手榴弹,名为震天雷,内有称为“火老鼠”的钩型铁片若干,用于加强杀伤力,这和美军手榴弹内放钢珠一个原理!
第13个
毒气弹 :霹雳炮毒火球 应该是最早的化学武器了,这个出现的比明朝早多了,采石之战的时候是宋军重要武器,内部除了火药外,还有巴豆,狼毒,石灰,沥青,砒霜等物,爆 炸时产生毒烟,中者口鼻流血,不亚于沙林氏毒气阿.
具体看(有图文):
http://game.ali213.net/thread-2207587-1-1.html
❷ 明朝时期的火器有哪些这些火器是什么样的
火药虽然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是在火药刚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用处并不是很多,当时最大的用处就是用来表演或者是用来做鞭炮的。到了宋朝的时候火药还是被用作表演,一直到了明朝的时候,火药才开始出现在军事上,因为当时因为火药的原因发明了许多火器,甚至有的火器比清朝时的火器威力还要大。其实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枪类武器的国家,早在公元1132年的时候当时就用人在使用火枪了,而在西方一直到了1326年才开始出现火枪。在明朝的时候,因为火药的广泛使用和人们在武器这方面上的提升,发明了许多火器,下面本人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明朝时期所发明的火器。
第三类火器是喷射类的,也被称为“古代火箭”。这种喷射类的火器主要是在主要部位装满火药,然后使用火药线引燃,让“火箭”飞向敌人,然后引燃火药,最后发生爆炸。
❸ 直接领先世界两百年的东西,是明朝的哪种武器
也许很多人的印象中,在我国古代无论是国与国之间发生的战争,还是各地方势力之间发生的武力斗争,他们使用的一直都是冷兵器。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虽然,网络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即:"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却用它来造烟花。"
火药刚刚被发明的时候,中国确实主要把它用于烟花爆竹的制造,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老祖宗从未想过用它来制造武器。
毕竟,人是一种进化速度很快的动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人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先进。
经过以上种种改进之后,明朝工匠制造的火炮,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火炮。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明朝的这一壮举足足比西方早了两个多世纪。虽说,明朝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火炮,但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那门火炮依据当时的科技水平来说,已经是非常先进的了,但是,它自身却仍旧有很多不完备的地方。
从杀伤力来说,它虽然具备一定的杀伤力,但与我们今天的各种先进武器相比,却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那个冷兵器盛行的时代,它虽说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而且,从准头上来说,它的准头也并不是太高,这一点也会让它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此外,就当时的科技和经济水平来说,这样的火炮并不能大规模投入生产。因此,它也不可能运用到大范围的作战之中。
❹ 明朝士兵的主战兵器到底是什么
在明朝强盛时期,综合国力傲视全球,特别是军事实力,更是秒杀当时世界上所有国家。如果你不信,请看下面明朝军事上的几个“世界第一”。
一、发明了水雷
在十六世纪中期,明朝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水雷,那时候被称为“水底雷”,并被广泛应用于大明海军,这要比西方国家水雷的发明和使用早了两百多年。在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万历皇帝就派兵进行抗日援朝。当时的大明海军就使用水雷击沉了日本的战舰,这也是水雷首次用于战争并取得了惊人的战绩。
当时明朝的海军实力,在世界上就是无敌的,比现在美国的地位要高出一大截。朝水师配备有各式样战船百种,其主战炮舰载炮四十多门,远超过同时代西班牙无敌舰队和英国皇家舰队的规模大明朝立国近三百年,大明水师却未曾遭遇一败。
所以,明朝军事实力到底有多强大,可以自行脑补。个人认为,大败明朝的不是后来的满清,而是大明内部矛盾重重,各地起义军又几乎耗尽了其国力,才让鞑虏有机可趁。
明朝作为中国历来是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从朱元璋开创明朝以来,共经历了16位皇帝,276年。虽然我们后人评价明朝多以“奇葩”两字,但是在历史上的明朝,也曾经是数一数二的帝国,明朝的许多产物,科技等都曾在那个时候世界第一。
❺ 明朝制式武器是生铁还是熟铁
明朝时期的冷兵器,诸如:刀、枪、剑等,是熟铁加钢打造;火炮等则是生铁铸造。
❻ 明朝曾有什么武器,被誉为大明“喀秋莎”,若重视则已改变历史
被誉为大明“喀秋莎”的武器就是火箭炮,这种武器很先进,杀伤力很强,杀伤距离也足够远,在明朝第二任皇帝永乐帝朱棣在位时期就被广泛使用,火箭炮也成为了大明最猛烈的武器。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火箭炮,周旁的小国比如瓦剌部、鞑靼部、女真族,都不敢轻易地触怒大明。
火箭炮能够远距离制敌,在敌人尚在几十里之外的范围时便可消灭一部分敌人,然后又有火箭,火铳等远程武器的加持,往往不需要近身作战就可以取得一半的胜利。瓦剌是没有铁来制作武器的,大明出于对周边小国的友好,给予了他们很多武器,但是并不是为了给他们制造来进犯大明的机会,而是为了双方彼此的交好。
后来,火箭炮没有受到大清的重视,所以火箭炮的发展也就中断,其最顶峰的时期就是在大明,让大明国力强盛。若是清朝重视火箭炮,也就不必受到外国的欺辱,当然,这也是统治者的看法和目光问题。
❼ 历史上真实的明朝军队火器装备到底有多强
宁远之战后,明、后金双方同时意识到了红夷大炮的巨大威力,开始了一轮以铸造、购买火炮为代表的“军备竞赛”:
后金自天启六年(1626)宁远之战中吃了红夷大炮的亏之后,继任汗位的皇太极也琢磨起了铸炮的事儿,后金天聪五年(1631),后金方面自力更生,也有模有样地铸出了第一批红夷大炮,在当年的大凌河之战中,后金就一口气集中了四十门红夷大炮,对准明军边军惯用的由大车车阵组成的防线猛轰,待动摇了明军的防御体系后再由精锐护军营发起冲锋,一举奠定胜局。初试牛刀后,后金方面更加重视火器在进攻中的作用,而后金天聪七年(1633)吴桥兵变,明军孔有德、耿仲明部叛逃后金后,因其部队中有大批铸炮工匠、炮兵射手,甚至还有四十余名招募来的葡萄牙技师、数学家等,反而使得后金军队在火炮铸造、炮兵射术、步炮战术等方面完成了对明帝国的反超。相比当时铸炮靠经验、放炮靠感觉的明军炮兵,后金军队甚至在炮兵射术上已经初步用上了三角函数测地这种新鲜玩意儿,还研发出了可以将火炮放在上面机动、用于野战攻防的炮车炮架,同时还基于其八旗汉军建立起了第一支专门使用红夷大炮、起到战役炮兵作用的炮兵军“乌真超哈”,
在清崇德四年(1639)到崇德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清军装备的红夷大炮与战斗中表现出的强大战斗力令明军吃惊,清军已经装备了大批的鸟统,明军还在使用落后的三眼统结合鸟统与对抗,以至于崇祯十六年(1643)辽东巡抚黎玉田给崇祯皇帝的题本中就已经明确指出:“酋以大炮百位排设而击,即铁壁铜墙亦恐难保……以物力言,酋铸百炮而有余,我铸十炮而无力”,明吹醒醒吧!
❽ 想知道明朝时期的火器武器的设备~
火药:
当时的发射药已经使用粒状火药,而不是以前的粉末状火药,其成分比例为硝1两(占75.75%),硫磺1钱4分(占10.6%),柳炭1钱8分(占13.65%)已经基本达到黑火药的最佳配比了(硝75%,硫磺10%,炭15%)
明朝火器种类:
直到明朝灭亡前,明朝的军事机构也在不遗余力地开品种颇多,形式复杂的管形火器(火枪、火炮)。如崇祯八年(1635),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着的《军器图说》中,记载有“自生火铳”,就是一种燧发枪,这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燧发枪;京军三大营的标准装备——线膛枪(直线膛),葡萄牙人于1637年向明政府进献了线膛枪,神机营火器专家用后称赞该枪射程远,精度高,装填方便,上表请示大量仿制并装备京军三大营;大汉奸吴三桂作大明山海关守将时,曾制作过大口径铁芯铜炮,集铁坚、铜韧于一身,提高了大炮的使用性能,这可以说是当时不小的创举,这炮至今有一门陈放在沈阳的辽宁省博物馆。说明几十年间明朝火器技术发展之快,但可惜国家将亡,没有批量装备。另外喷射火器(古代火箭)制造也相当精良,样式、品种达几十种之多;爆炸性火器也相当发达,具体有两大类:一类就是地雷,品种繁多,有石头雷、陶瓷雷、生铁雷等数十种;另一类就是水雷,有水底雷、水底龙王炮和混江龙等兵器。根据大量的史实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两雷”的国家。
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非常显着,连努尔哈赤都被炸死。很长时间内,后金骑兵不敢进攻装备有红夷大炮的宁远、锦州、山海关等战略要地。
红夷大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重视,除了进口以外还大量仿制,但是明朝末期国力不济,无法铸造和进口更多造价昂贵的红夷大炮。但是红夷大炮以逐渐成了明朝军中重型火器的中坚力量,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
明朝开花弹:
明代开花弹被广泛使用于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在此摘录一条新闻: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日前在托克托县境内发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据称,这是我国首次出土明朝地雷。这次出土的地雷为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用以装火药和引爆火药捻,当打开已经锈蚀的小孔时,还能倒出里边的火药。火药均为黑色,其中有一枚较大的火药为土灰色,且部分火药呈米粒大小的颗粒状。
据新华社,出土地雷的内蒙古托克托县(古代称之为东胜州)地处黄河岸边的山梁台地,起着雄踞高地、扼守黄河的重要作用。当时这里水陆交通便利,边界贸易繁荣。元朝末年,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军攻破后,为了荡平北部元军,明军曾在这里与元军发生激战。该城出土的地雷正是这时明军攻城用的武器,在出土地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
明朝的“地雷”?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当时的地雷是先在敌人的必经之道上挖一大坑,埋入火药,上面覆以碎石,以盘香引爆。这些所谓“地雷”根本就是开花弹!“在出土地雷的附近还出土了十几公斤铁弹丸,这是当时明军使用大炮发射的弹丸”就是证据,他们挖到的是一个火炮的弹药库!“ 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
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这些数据也表明了开花弹的本质,试想,地雷需要两种规格,并且铸造精度在一毫米以内?只有火炮才要求炮弹有如此的精度,因为大家知道:如果炮弹大于火炮口径就无法发射,而小于火炮口径会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射程和精度都无法保证。感谢这些数据让我们知道当时那里的火炮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口径为85毫米的,另一种是口径为110毫米的。从这些数据我们还知道了东西方的开花弹有一个区别:西方的开花弹是在铸铁弹体上开一个口,以木制的“信管”塞住,在“信管”内装上缓燃火药来引爆;而明朝的开花弹则是“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估计是在小孔里插上“药捻”来引爆。因此“信管”、“药捻”都是现代炮弹引信的始祖,也证明了东西方是各自独立研制出开花弹的。当时明朝军队的火炮除了装备开花弹,还装备了实心弹(又称“葡萄弹”)和霰弹。实心弹是由铁或者铅铸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块磨成球体,这种弹主要用于攻城洞穿城墙工事,射程远但是对杀伤人员而言威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实心弹直接命中的话非死即残,但努尔哈赤并没有肢体断裂,因此可以排除是被实心弹打死的。再看霰弹,霰弹在当时是野战火炮的大威力弹种,由数升铅铁小丸构成,射击时可以形成弹幕,杀伤力极大,但是霰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射程太近,一般不超过一里,努尔哈赤是不会将军营设在离城墙如此接近的地方的,所以霰弹也可以排除。如此一来,只有开花弹是杀死努尔哈赤的“真兇”,开花弹是铁壳,可以及远,同时爆炸时威力大。推测当时的情况是一枚开花弹落在努尔哈赤附近爆炸,他被弹片和冲击波击成重伤,不治身亡。
明朝火枪: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军在收复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今浙江鄞县东南)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铁炮的日本人及铁炮。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火绳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大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而且手笔极大,一上来就是一万挺,由此可见,当时明朝政府对军队装备火器的重视程度。如果不是明朝末期,政治上实在极度腐败,外加连摊上三个“倒霉”皇帝,满清焉有入主中原之理!
中国把创制成功的火绳枪,称之为“鸟铳”,《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因其所安装的弯形枪托形似鸟喙而被称为“鸟嘴铳”,也有人称其为鸟枪,成为当时明军战斗中的“利器”。明军装备的鸟铳射程可达 120米,枪管用熟铁制作,底部有火孔与火药池(放引火药)相连,池上覆盖有铜盖,可以遮挡风雨,搠杖(通条)插在枪管下的木托上,用于填送弹药,枪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于取开擦洗枪管。
大约在同时,鲁密国(今土耳其)派遣使者朵思麻到中国进贡火绳枪,中国古代着名火器专家赵世祯,生长于海滨,少经倭患,深知增强国防力量、改善武器装备的重要性,决心研制出精良的火器装备官军,卫国保民,于大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给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条陈,建议制造鲁密国进贡的番鸟铳,经兵部议交京营试制。(泡泡语:比较早的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赵世祯唯恐京营“制造打放两不如法”,就登门求教朵思麻,详细讲解了制造和使用方法,并自己出资(赵世祯时任从七品衔的中书舍人)召集工匠进行试制,终于在万历二十六年创制了比鸟嘴铳射程更远的火绳枪,称之为“鲁密铳”。这种铳加长了枪管(4尺5寸),重量略大于鸟铳(6—8斤),射程远(150 米),威力大,在结构上更优于鸟嘴铳。故《武备志》说:“鸟铣:唯鲁密铳最远最毒”。同时还研制出当时最新式的火器“掣电铳”和“迅雷铳”,前者兼具西洋铳和佛郎机的优点,后者并有鸟铳和三眼铳的长处。万历三十年六月,赵士祯研制的火器通过兵部、工部、刑部等部门官员的试验。会审报告建议皇帝将赵世祯“所制车铳式样随发京营,依法成造,责令官员加以教演,传示各边,以究其防边制虏之用”。
对比15—16世纪欧洲各国装备的火绳枪,在上构造和明军的火绳枪基本一致,技术参数也大致相仿,但明军的鸟铳比这些枪都要轻便。西班牙的重型火绳枪——穆什克特枪,口径在23毫米以下,重8-10公斤,弹丸重50克,射程250 米,可以保证射穿任何的铠甲,虽然明军的鸟铳威力比不上这种枪,但比起机动性和轻便性却是穆什克特枪远远不及的。
15世纪初期,欧洲战场上出现了炮身和药室一体的青铜炮,不久又出现了轮式火炮,采用颗粒火药,法国于15世纪中期首先铸造铁炮,并很快使这一技术传遍欧洲;公元16世纪前后德国纽伦堡地区生产出一种直线式线膛的火绳枪——“毛瑟枪”,由于“膛线”一词的英文译音是“来复”,所以线膛枪也称“来复枪”,这种带有膛线的来复枪射击精度大大超过了滑膛枪。
从17世纪起,欧洲枪炮制造技术发展迅速,法国人发明了具有防风防雨性能的燧发枪,它的出现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时代技术的结束。燧发枪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以其射速快、重量轻、射程远等多种优越性,逐渐将火绳枪废弃;瑞典人则划时代地把弹丸和发射药装在同一个纸筒内,装填时将纸筒撕破(咬破),把发射药和弹丸一块装入枪膛中去,既简化了装填过程,又保证了发射药的定量装填,它预示了一种新型的定装枪弹的出现。
由于这些欧洲先进火器优于中国火器,明政府在自己研究不出来的情况下,就毫不犹豫的花钱从葡萄牙铸炮专家伯多禄·波加罗在澳门兴建的铸炮厂引进火器技术,进行大量仿制,并用于实战,在实战中取得巨大收益,进而批量装备军队。《中国军事史·兵器卷》记载明朝后期明军的火炮用精铁铸造,在技术上接近西方的水平,数量则稳居世界第一,野炮的最大射程可达到10里,舰炮也达到 4里以上,开始采用了爆炸弹丸、分装弹药、后膛装填、有射表、瞄准具等等,种类上覆盖大中小口径,平射炮、曲射炮、臼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