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封邮件的主题是什么
第一封从我国发出的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是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于1987年9月14日21时07分发往德国的。通过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档案馆联系,CNNIC查到了这封邮件的打印件。而2006年2月,《科学时报》刊登吴为民教授的文章《究竟是谁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提出异议。
Aug 25
《究竟是谁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吴为民
分类:专题记, 风声志 | 点击量85次 | 给我留言
转自《科学时报》 2006年2月20日
编者按: 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十年有着太多值得追述的故事。继田溯宁先生近期发表在本报上的《中国互联网十年思考》之后,我们把目光投注在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如何诞生的?
图:吴为民向瑞士的斯坦伯格教授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原件
有关远程终端建成使用的“情况简报”(部分),经叶铭汉采纳上报
作为当事人,曾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多年、现为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研究员的吴为民先生回忆了20年前的那段往事。在吴先生看来,本文是在向人们澄清事实、讲述历史,其自豪之情跃然纸上;而对我们来讲,这绝不仅仅是怀旧——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刚刚发布之际,重温这段重大技术突破发端于基础科研的历史、发掘其中仍然切合规划精神的种种细节,当有不平凡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已经没有人怀疑,互联网的发明和发展开辟了信息时代的新纪元。人们已经不能想象,在我们的时代,没有电子邮件(E-mail)、没有网络,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将会变成如何落后的状态。
1989年,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伯纳李(Tim Berners-Lee)发明了万维网(world-wide-web,简称WWW),并在1990年首先推出了WWW的具体实施方案。当初的动机,仅仅是出于方便科学家们的互相交流。今天,这个发明已经引发了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人们常常问,搞高能物理研究对社会有什么好处?WWW的发明,已经成为从事基础研究的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对人类社会所作的十分重要贡献的最好例证。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高能物理所在20年前首创的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国际网络通讯,也是作为基础研究中心的高能物理所为中国社会所作的十分重要贡献的又一例证。在历任所长叶铭汉院士、郑志鹏研究员、现任所长陈和生院士的领导下,高能物理所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计算机网络通讯的摇篮。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内瓦时间4点11分,北京时间11点11分,由当时任高能物理所ALEPH组(ALEPH是在西欧核子中心高能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一个国际合作组,我国科学家参加了ALEPH组,高能物理所是该国际合作组的成员单位。)组长的吴为民,从北京发给ALEPH的领导——位于瑞士日内瓦西欧核子中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伯格(Jack Steinberger)的电子邮件(E-mail)是中国第一封国际电子邮件。
近几年来,由于计算机网络通讯日趋重要,探讨中国网络通讯如何起步的文章越来越多。在中国许多报刊、文坛与网上文章中,关于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记载,有许多误传。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由北京应用技术研究所,于1987年9月14日经由意大利ITAPAC发往德国的内容为“越过长城,走向世界”、通讯速率为300 bps的电子邮件,是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其实,这比我当时发出的速率为560 bps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整整晚了一年多。值此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开创20周年之际,我在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同事帕拉齐(Palazzi)博士的协助下,找到了20年前西欧核子研究中心计算机部的VAX计算机的备份数据磁带,并请专门的技术员帮助解读。同时,在ALEPH有关行政人员的协助下,查阅了许多历史档案,整理出一批原始资料。这里,我谨为纪念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20周年写下这篇文章,为中国计算机网络通讯的真实历史上的重要一页,作一个论述与澄清。
20年过去了,当帕拉齐博士从VAX机库存备份磁带上重新读出当时的电子邮件并传给我看时,当时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真没想到,这短短几行英文词竟成了历史的见证。从此,中国计算机的网络时代开始了。
在斯坦伯格教授、周光召院长和叶铭汉所长的关怀支持下,我们组成了由ALEPH的帕拉齐博士领导,包括西欧核子研究中心计算机部的两位网络通讯专家的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工作小组,以及由我领导,包括钱祖玄、王淑琴、张家诠、张报昌、王泰杰等组成的高能物理所工作小组共同创建这一网络通讯(顺便提一下,帕拉齐博士后来成为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开发研制万维网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我们所做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做大量有关当时可利用的电讯资源的调查研究,这一工作,主要是由西欧核子研究中心数据处理部的佛罗克基格(Fluckiger)博士,与高能物理所钱祖玄共同完成的。1986年6月17日,佛罗克基格写信给奥地利维也纳广播电台的博艾兹(Boesz)先生,询问西欧核子研究中心与高能物理所,利用他们建立(租用)的维也纳—北京卫星通信线路的可能性。要知道,这条线路在1986年6月1日才刚可以提供用户使用,1986年6月27日,佛罗克基格博士写了一份备忘录,综述了调查结果,提供了两条重要信息:一是北京方面的接口位于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又称710所);二是,瑞士电讯局PTT有兴趣利用这个通讯渠道,提供DATEX -P与TELEPAC两种网络作为服务器,给用户使用,而其中的TELEPAC,正是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用于数据传输的。有了这两条重要信息,联合工作组兵分两路,分别进行具体工作。帕拉齐博士、钱祖玄、王泰杰在瑞士日内瓦的西欧核子研究中心,我与王淑琴在北京,分别与瑞士PTT、维也纳广播电台、北京710所等联系与协商。经过两个多月紧张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订购装备了重要的硬设备。从1986年8月11日起,开始进行联机试验。
由于当时高能物理所的远程终端接口尚在水电科学院,我们决定设法把远程终端的外接口从水电科学院转移到710所。但这不仅需要解决许许多多的技术问题,还要解决许多行政问题,譬如,微波通讯的确切方位、频率等是需要公安局批准的。为了不耽误时间,我们决定首先到710所去,利用他们的IBM-PC机,先做北京—维也纳—瑞士(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联机试验。目标是能从北京710所的IBM-PC机登录到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计算机上去。
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内瓦时间4点11分24秒,北京时间11点11分24秒,在710所的IBM-PC机上,我向瑞士的斯坦伯格教授发出了如下的电子邮件。由于通讯费用昂贵,心情紧张,这个电子邮件中有许多大小写的错误,拼写与换行也有许多毛病。无论如何,我还是原文照译。并以附件方式,列在文章后面,供大家阅读。
“亲爱的Jack,我很高兴通过计算机联网给您发这封信,我相信,这是在西欧核子研究中心与中国之间的第一个成功的计算机通讯。我想再次感谢您最近对北京的访问。正是这次访问导致了这个有价值的计算机通讯试验的成功。我想,现在,每一个ALEPH协作组的成员,都用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要在北京分析ALEPH的数据压缩带,还有许多问题,并且需要为此找到经费。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启动。目前我是用710所的IBM-PC机与您联系的。我们将把目前用于联接M160H的计算机的微波通讯,从高能物理所直接与你们联机。请代向同事们问好,祝您、新西亚和您全家幸福。顺便问一下,您在上海买的地毯如何?为民”
在这封电子邮件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实实在在地说明了当时的成就(第一封电子邮件)、问题(经费)、状态(710所)、计划(将高能物理所微波通信外向接口转移到710所)。20年过去了,当帕拉齐博士从VAX机库存备份磁带上重新读出当时的电子邮件并传给我看时,当时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真没想到,这短短几行英文词竟成了历史的见证。从此,中国计算机的网络时代开始了。
从高能物理所物理一室这一小小的屏蔽室,经710所,到维也纳,再到西欧核子研究中心,这样一个全程通讯终告完成。即使从高能物理所直接发出的第一个电子邮件的日子,即1987年3月27日算起,也比外界传闻的1987年9月14日早半年的时间。
1986年9月10日,帕拉齐与钱祖玄用给我与斯坦伯格教授发ALEPH 备忘录的方式,正式向全ALEPH同事们及外界宣布了这一事件,并公布实测速率为560bps。1986年9月15日,斯坦伯格教授在接到上述的ALEPH备忘录后,以ALEPH组的名义给李政道发了一份备忘录。在这个备忘录中,斯坦伯格教授讲:“与CERN的迅速通讯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要有一个计算机的网络。现在这个网络已经存在了。当然,还有一些限制,费用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
正如预先计划的那样,经过许多努力,高能物理所的远程微波通讯终端的外部接口于1987年3月27日正式从水电科学院转到710所,并顺利开通。从此,从高能物理所物理一室这一小小的屏蔽室,经710所,到维也纳,再到西欧核子研究中心,这样一个全程通讯终告完成。即使从高能物理所直接发出的第一个电子邮件的日子,即1987年3月27日算起,也比外界传闻的1987年9月14日早半年的时间。
在ALEPH的档案材料中,记载着从1986年8月到1986年年底,北京—ALEPH之间总的通讯时间是1821分钟,传输数据80567单元,通信费用总计7732.29元。
这一计算机网络的开通,有许许多多来自世界各国的见证者。1987年以后,来自西欧核子研究中心、法国、意大利、德国等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到过高能物理所这一间小小的屏蔽室:他们或者登录到所在国的计算机,或者从高能物理所给远方的同事发电子邮件。叶铭汉所长经常亲自陪同外宾们来到那间小房间。由于当时的通讯速度很慢,键盘上每打一个字母,常常是慢慢地蹦到终端屏幕上显示出来。叶所长和外宾们还是兴致勃勃地在笑声中耐心等待。这,毕竟是中国第一条通向国外的计算机通讯网络。最近出版的ALEPH Times,也把这一网络作为ALEPH重大事件,并有详细记载。
② 电子邮件书信格式
书信写作格式
书信历史悠久,其格式也几经变化。今天,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1.称呼
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冒号后不再写字。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具体可参见第四编《应酬称谓》)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这里简要说明几条细则:
(1)给长辈的信。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2)给平辈的信。夫妻或恋爱关系,可直接用对方名字,爱称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上“同学”、“同志”,如“瑞生”、“老纪”、“小邹”、“三毛”等。
(3)给晚辈的信。一般直接写名字,如“乐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后加上辈分称谓,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称谓作称呼,如“孙女”、“儿子”等。
③ qq邮箱写信的时候为什么会自动填写以前的主题,太讨厌了
按照以下步骤试试看:
1、打开QQ邮箱
2、点击--写信--以前的主题就会自动填写上
3、将自动填写的主题删掉,空白
4、在主题栏空白处--右击--保存当前表单--邮件全文搜索--保存成功--确定
不知能否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快乐!
④ 变更邮箱主题怎么写
网易邮箱APP更换邮箱主题个性皮肤步骤:
首先打开手机网易邮箱,进入到首页之后点开“我的”页面。
然后在我的页面的最下方打开设置;
点开设置页面之后就可以看到主题皮肤,点击打开进入到主题皮肤页面。
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皮肤点击打开,打开皮肤详情,就可以看到预览效果。
点击页面最下方的历史使用,下载完毕就可以看到下方显示已应用。
皮肤更改好之后回到邮箱页面,就可以看到邮箱主题已经更换。
⑤ 是谁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主题是什么
对于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根据资料查找,现在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1969年10 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
据《互联网周刊》报道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时间应该是1969年10月),这条消息只有两个字母:“LO”。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称为电子邮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释,“当年我试图通过一台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计算机和另一台位于旧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计算机联系。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从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另一台机。当时登录的办法就是键入L-O-G。于是我方键入L,然后问对方:‘收到L了吗?’对方回答:‘收到了。’然后依次键入O和G。还未收到对方收到G的确认回答,系统就瘫痪了。所以第一条网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我完蛋了。
另一个说法是:
1971年,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阿帕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出现了:参加此项目的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计算机,每个人的工作对别人来说都是没有用的。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借助于网络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的方法。为阿帕网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个可以在不同的电脑网络之间进行拷贝的软件和一个仅用于单机的通信软件进行了功能合并,名之为SNDMSG(即Send Message)。为了测试,他使用这个软件在阿帕网上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电脑上的自己。尽管这封邮件的内容连Tomlinson本人也记不起来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备了十足的历史意义:电子邮件诞生了。Tomlinson选择"@"符号作为用户名与地址的间隔,因为这个符号比较生僻,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当中,而且这个符号的读音也有着"在"的含义。阿帕网的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了这个石破天惊般的创新。他们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现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难以觉察--速度来与同事共享了。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回想起来,都觉得阿帕网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当中,电子邮件功不可没。
⑥ 谁发送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邮件的主题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被誉为“德国互联网之父”的维尔纳·措恩发送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根据史料记载,1987年9月,CANET(中国学术网)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当时这封邮件的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维尔纳·措恩说,1983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研究在中国发送一封电子邮件,这一研究,就是漫长的四年时间。
据史料记载,最后时刻,维尔纳·措恩按下确认键后,屏幕上出现了“发送成功”的字样。
这封历史性的邮件发送成功,也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6)历史邮件主题怎么写扩展阅读
措恩教授回忆说,最初想实现德中两国间计算机互联只是出于一个很单纯的想法:为了方便与中国同行的沟通与交流。措恩教授说,当时,从德国寄信到中国至少要8天时间,而电话、电报极其昂贵。"
在帮助中国成功接入国际互联网后,措恩教授继续为中国的互联网添砖加瓦。1990年11月28日,经中国方面授权,措恩教授为中国注册了.cn国际域名,并把域名服务器架设在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系统。这个域名服务器直到1994年才移交给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措恩教授帮助中国首次接入到国际互联网并发出中国第一封跨国电子邮件时,并未意识到其划时代意义。他说:"当时我知道这是件大事,但从未想到互联网能发展到今天这种状态。"
20年弹指一挥间,接发电子邮件早已成为老百姓最普遍的通讯手段之一。如今,中国网民总人数超过1.62亿,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互联网已经成为诸多中国人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互联网技术及应用方兴未艾。
⑦ 研究生选择导师,给导师发邮件,主题填什么
主题填:“研究生求学”、“xxx的自荐书”,老师看到了一般都会回复。
⑧ 是谁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主题是
对于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根据资料查找,现在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1969年10 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
据《互联网周刊》报道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时间应该是1969年10月),这条消息只有两个字母:“LO”。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称为电子邮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释,“当年我试图通过一台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计算机和另一台位于旧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计算机联系。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从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另一台机。当时登录的办法就是键入L-O-G。于是我方键入L,然后问对方:‘收到L了吗?’对方回答:‘收到了。’然后依次键入O和G。还未收到对方收到G的确认回答,系统就瘫痪了。所以第一条网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我完蛋了。
另一个说法是:
1971年,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阿帕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出现了:参加此项目的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计算机,每个人的工作对别人来说都是没有用的。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借助于网络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的方法。为阿帕网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个可以在不同的电脑网络之间进行拷贝的软件和一个仅用于单机的通信软件进行了功能合并,名之为SNDMSG(即Send Message)。为了测试,他使用这个软件在阿帕网上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电脑上的自己。尽管这封邮件的内容连Tomlinson本人也记不起来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备了十足的历史意义:电子邮件诞生了。Tomlinson选择"@"符号作为用户名与地址的间隔,因为这个符号比较生僻,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当中,而且这个符号的读音也有着"在"的含义。阿帕网的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了这个石破天惊般的创新。他们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现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难以觉察--速度来与同事共享了。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回想起来,都觉得阿帕网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当中,电子邮件功不可没。
⑨ 我们国家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谁发出的呢这封邮件发出的时间和主题又是什么
对于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根据资料查找,现在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1969年10 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
据《互联网周刊》报道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时间应该是1969年10月),这条消息只有两个字母:“LO”。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称为电子邮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释,“当年我试图通过一台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计算机和另一台位于旧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计算机联系。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从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另一台机。当时登录的办法就是键入L-O-G。于是我方键入L,然后问对方:‘收到L了吗?’对方回答:‘收到了。’然后依次键入O和G。还未收到对方收到G的确认回答,系统就瘫痪了。所以第一条网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我完蛋了。
另一个说法是:
1971年,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阿帕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出现了:参加此项目的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计算机,每个人的工作对别人来说都是没有用的。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借助于网络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的方法。为阿帕网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个可以在不同的电脑网络之间进行拷贝的软件和一个仅用于单机的通信软件进行了功能合并,名之为SNDMSG(即Send Message)。为了测试,他使用这个软件在阿帕网上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电脑上的自己。尽管这封邮件的内容连Tomlinson本人也记不起来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备了十足的历史意义:电子邮件诞生了。Tomlinson选择"@"符号作为用户名与地址的间隔,因为这个符号比较生僻,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当中,而且这个符号的读音也有着"在"的含义。阿帕网的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了这个石破天惊般的创新。他们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现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难以觉察--速度来与同事共享了。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回想起来,都觉得阿帕网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当中,电子邮件功不可没。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穿越长城,走向世界”,这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开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里,有着里程碑似的意义。这句话也就是钱天白教授在1987年9月20日,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前西德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穿越长城,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