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西藏宗教多少年历史

西藏宗教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22 06:34:53

‘壹’ 西藏最古老的宗教是什么教

苯教
本教究竟产生于何时,其年代也很难稽考,即如一些本教中的“大德”,他们也只能笼统地说其创建是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前”。今天的一些知名的本教大师,例如朗依寺的龙哇丹珍,益西寺的阿雍·泽治致明,他们认为本教祖师辛绕米沃创建本教已有18000的历史。18000年,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这样一来,本教产生的年代就玄之又玄了。 考诸藏文典籍,对本教产生的年代可以说完全没有记载,对本教在藏区的最早流传情况,倒是时有提及。

‘贰’ 西藏宗教历史

藏传佛教是在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以及现在距离西藏较近等地区流行的一种宗教。公元7世纪佛教密宗传入西藏。也称为喇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有人认为为藏传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佛教与西藏本地宗教“苯教”结合的产物。佛教之所以为佛教,在于其三藏经典与戒律,以及法脉的传承。藏传佛教所依据者是真实的三藏经典,而未经过其他宗教修改;藏传佛教的戒律体系是真实的佛教体系,比丘、比丘尼、居士瑜伽士等戒律一应俱全;在法脉上,从释迦牟尼佛一直延续到今天,由清净证悟的大德传承代代相传至今。藏传佛教可以说是完整地保存了整个佛教的形式与精髓,相反地,汉地佛教则依据本地风俗而舍弃了一些内容,例如汉地没有班智达这些概念,没有辩经等,这些都是佛教本身就具有的东西,又如汉地佛教造像方面也偏重于姿态优美的佛与菩萨形象,而对形象可怖的菩萨,则少有造像,而西藏佛教则不如此对待。而苯教本身属于外道,但也有相当数量的鬼神皈依这个宗教,也有很多护法神,莲花生大师在应藏王邀请,从印度来到藏地之后,降伏了这些苯教的鬼神,使之皈依佛教。现在一些佛教的大德,也因为一些特殊的用意,学习苯教的教法而成为苯教的上师,虽然如此,佛教仍旧是佛教,并未加入苯教的元素,但苯教却参杂越来越多的佛教元素。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依据藏地佛教史记载松赞干布本身为十一面千手观音,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分别为绿度母和白度母,后建大昭寺和小昭寺。松赞干布本身头上还有一个头,上部的头为阿弥陀佛的头,为避免他人产生邪见,平时用布将上面的头包起来,这在西藏着名的着作《柱间遗教》(印度享有盛誉,被尊为第二佛陀的阿底峡尊者,前往西藏,望见山中光芒而在观世音菩萨的指引下开取此书)中提及。
随着喇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清王朝通过尊奉藏传佛教,与生活在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内外蒙和东北地区的蒙、藏民族建立了强大有力的共同的精神信仰纽带,进而控制了东北到西北、西南的广大地区,为入关统一中国创造了重要条件。藏传佛教于后弘期时传入青海、四川、甘肃、内蒙、云南及今蒙古国,13世纪后开始传入元、明、清宫廷,对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和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先后传入尼泊尔、不丹、锡金、拉达克等周边邻国及邻境。上世纪初,开始传入欧美,分别建有传教中心或藏传佛教研究机构,并得到发展,现已成为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之一。
有学者将印度外道——大自在性力派与西藏佛教中的双修联系。性力派的核心见解,是人应该顺应自己的欲望,自在纵欲。而双修本质则是双运:显现与空性的双运、智与悲的双运、乐与空的双运等,上个世纪宁玛派大德法王如意宝曾经就这个问题详细地做过区分,明理之人当能从这些开示中明白所以。双修的修法,本身也是圣者才有资格修习,圣者的所作所为,凡夫无能了解,但其本质仍旧是利益众生,如济公活佛示现喝酒吃肉。这样的修行与性力派提倡的纵欲,相比有不同,如济公活佛喝酒吃肉,岂能说是圣者耽于酒肉之欲?
编辑本段
历史-前弘期

初传神话
28代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时,天降神物,神物有:一肘量黄金宝塔、《百拜忏悔经》、《宝箧经》和六字大明心咒。
松赞干布
佛教大规模地传入西藏应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开始。佛教从两个方向传入,汉地和印度。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胝,藏名尺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
赤松德赞
赤松德赞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首先,迎印度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寂护和莲华生入藏之后,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地派人到印度请来12位僧人,为7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七觉士”。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因此,佛教三宝——佛、法、僧终于齐备。此时译经事业开始兴盛。这段时期共编着了四部目录:旁塘目录、丹噶目录、青浦目录。
赤松德赞之后的3位赞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侣免于赋税和体力劳动;王宫内设置供奉佛、法、僧“三宝”的道场,让僧人参与国政。
赤祖德赞
赤祖德赞(又名赤热巴坚)再次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一个事件可以表现他对佛教的态度:当僧人讲经时,赤祖德赞坐在中间,头发编成两辫束以长丝带伸展在僧人座位上,然后让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对僧人的尊敬。赤祖德赞兴佛主要措施有:兴建乌香多寺、制定七户供僧的规定(规定每7户平民负责供养1位僧人的生活)、厘定文字(西藏历史上第二次厘定文字)、统一译例(颁布了厘定新词术语的法令、规定译例三条)。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着名译师,以“三老”(比卢遮那、丹玛孜芒、迦湿弥罗·阿难陀)、“三中”(涅·般若鸠摩罗、款·鲁易旺波、玛·仁钦却)和“三少”(噶瓦·拜则、焦若·鲁益坚赞、尚·意希德)。
由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的突出贡献,历史上称这三代赞普为“祖孙三王”。
朗达玛灭佛
但在九世纪中叶,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朗达玛灭法,曾有一段时间(842-978)佛教沉寂了。 称为“黑暗时代”。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和把王朝军政大权交给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贵族们的不满。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后,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桑耶寺等着名寺院都被封闭,大昭寺改为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因为是文成公主把释迦牟尼佛像从内地带来并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说成是魔鬼的转世。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不愿从命而又戒杀生的僧人被强迫操起弓箭,带着猎狗去山上打猎。佛教寺庙内的壁画被涂抹掉后,又在上面画僧人饮酒作乐的画。许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钉上钉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经被烧毁或扔到水中。这次禁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黑暗时代”。
有些外表在家的白衣俗人,而实际在家修习密咒金刚乘法的人士,是当时的藏王和大臣们所不知道的。由于当时没有显现出家相。而未遭到迫害的人,还是为数不少的。一切智耶桑哲哇也说:‘那时毗奈耶教法虽是遭到摧残,但是大密咒金刚乘法这一方面,直到而今是从未衰没的。
密宗之修持者,亦只有白衣之居士,于各自家中,或清净山边,修讲生圆次第,所以能令密乘律仪传统,得以不断。 其他共同佛法言之:则所有三代藏王时所翻译一切之经续,以善于保存之故,因此大部分,尚能流传至今。
编辑本段
历史-后弘期

朗达玛灭佛一百年之后,佛教后来由原西康地区和卫藏地区再度传入,西藏佛教又得复苏。朗达玛灭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之后称为“后弘期”。藏传佛教后弘期根据佛教传入路线的不同,分为上路弘传和下路弘传。
上路弘传
上路弘传指从卫藏地区传入的佛教。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着名僧人有:拉喇嘛意希沃、降秋沃、仁钦桑波(958-1055)、阿底峡(982-1054)。
仁钦桑波翻译了17部经、33部论、108部怛特罗,建寺108座。
阿底峡写作《菩提道灯论》,对藏传佛教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弟子仲敦巴创立噶当派。同时他还是观音、度母信仰的推动者。
下路弘传
下路弘传指有阿里地区传入的佛教。主要人物有:索南坚赞、赛尊、洛敦·多吉旺秋、卓弥译师释迦意希

‘叁’ 藏传佛教的起源

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藏传佛教是由古象雄王朝引入西藏地区的,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

象雄是“古象雄佛法”的发祥地。古象雄的王子辛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

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

今天藏族人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有许多也是象雄时代留传下来的,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打卦、算命,都有本教遗俗的影子。

(3)西藏宗教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一、教义

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传承各异、仪轨复杂、像设繁多,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着特点。显宗说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宗中以中观为最发达。

龙树一系的论典以“正理聚六论”为中心,经过宗喀巴的倡导,中观应成派月称所着的《入中论》最受推崇,成为中观论着的代表作。《现观庄严论》与《入中论》两书汉文未译,而龙树的《大智度论》藏文未译,因而成为藏传与汉传佛学之一重要区别。

西藏密教一般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而各宗派多以无上瑜伽部的各种教授为主要修行法门。

二、传承

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既有师徒传承方式,如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也有家族传承方式,如萨迦派,基本上采用以昆氏家族为基础的家族传承方式。但最具特色的还是活佛转世制度。

“政教合一”是喇嘛教的另一大特点。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多数派别都和一定的政治势力(包括地方实力集团或家族势力)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教合一制度,教依政而行,政持教而立,彼此依存。

这一制度在吐蕃赤祖德赞赞普时初见雏形,至萨迦派时正式确立,其后不断完善,待格鲁派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后而达鼎盛。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废除。

‘肆’ 西藏到底有几个宗教从历史上至今

刚开始有些原始信仰,最后逐渐形成苯教,但是苯教自身也分很多派别。然后是藏传佛教,但是藏传佛教中也有很多不同派别,比如宁玛派、噶当派等等。其实藏区某些地方也有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别的宗教的存在,只是说信奉的人很少。

‘伍’ 藏传佛教的历史

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远的影响。

初传神话
28代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时,天降神物,神物有:一肘量黄金宝塔、《百拜忏悔经》、《宝箧经》和六字大明心咒。
松赞干布
佛教大规模地传入西藏应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开始。佛教从两个方向传入,汉地和印度。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胝,藏名尺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
赤松德赞
赤松德赞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首先,迎印度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寂护和莲华生入藏之后,首先建立了桑耶寺,在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地派人到印度请来12位僧人,为7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七觉士”。并请译师从梵文翻译大批佛典,同时也从汉文翻译一些佛经。因此,佛教三宝——佛、法、僧终于齐备。此时译经事业开始兴盛。这段时期共编着了四部目录:旁塘目录、丹噶目录、青浦目录。 赤松德赞之后的3位赞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侣免于赋税和体力劳动;王宫内设置供奉佛、法、僧“三宝”的道场,让僧人参与国政。
赤祖德赞
赤祖德赞(又名赤热巴坚)再次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一个事件可以表现他对佛教的态度:当僧人讲经时,赤祖德赞坐在中间,头发编成两辫束以长丝带伸展在僧人座位上,然后让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对僧人的尊敬。赤祖德赞兴佛主要措施有:兴建乌香多寺、制定七户供僧的规定(规定每7户平民负责供养1位僧人的生活)、厘定文字(西藏历史上第二次厘定文字)、统一译例(颁布了厘定新词术语的法令、规定译例三条)。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着名译师,以“三老”(比卢遮那、丹玛孜芒、迦湿弥罗·阿难陀)、“三中”(涅·般若鸠摩罗、款·鲁易旺波、玛·仁钦却)和“三少”(噶瓦·拜则、焦若·鲁益坚赞、尚·意希德)。 由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的突出贡献,历史上称这三代赞普为“祖孙三王”。
朗达玛灭佛
但在九世纪中叶,西藏佛教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朗达玛灭法,曾有一段时间(842-978)佛教沉寂了。 称为“黑暗时代”。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和把王朝军政大权交给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贵族们的不满。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后,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桑耶寺等着名寺院都被封闭,大昭寺改为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因为是文成公主把释迦牟尼佛像从内地带来并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说成是魔鬼的转世。僧人被勒令改信苯教,不愿从命而又戒杀生的僧人被强迫操起弓箭,带着猎狗去山上打猎。佛教寺庙内的壁画被涂抹掉后,又在上面画僧人饮酒作乐的画。许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钉上钉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经被烧毁或扔到水中。这次禁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灭法期”或“黑暗时代”。
有些外表在家的白衣俗人,而实际在家修习密咒金刚乘法的人士,是当时的藏王和大臣们所不知道的。由于当时没有显现出家相。而未遭到迫害的人,还是为数不少的。一切智耶桑哲哇也说:‘那时毗奈耶教法虽是遭到摧残,但是大密咒金刚乘法这一方面,直到而今是从未衰没的。
密宗之修持者,亦只有白衣之居士,于各自家中,或清净山边,修讲生圆次第,所以能令密乘律仪传统,得以不断。 其他共同佛法言之:则所有三代藏王时所翻译一切之经续,以善于保存之故,因此大部分,尚能流传至今。
朗达玛灭佛一百年之后,佛教后来由原西康地区和卫藏地区再度传入,西藏佛教又得复苏。朗达玛灭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之后称为“后弘期”。藏传佛教后弘期根据佛教传入路线的不同,分为上路弘传和下路弘传。
上路弘传
上路弘传指从卫藏地区传入的佛教。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着名僧人有:拉喇嘛意希沃、降秋沃、仁钦桑波(958-1055)、阿底峡(982-1054)。 仁钦桑波翻译了17部经、33部论、108部怛特罗,建寺108座。 阿底峡写作《菩提道灯论》,对藏传佛教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弟子仲敦巴创立噶当派。同时他还是观音、度母信仰的推动者。
下路弘传
下路弘传指有阿里地区传入的佛教。主要人物有:索南坚赞、赛尊、洛敦·多吉旺秋、卓弥译师释迦意希。
支派的形成
这样,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

‘陆’ 藏族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

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部落。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们像许多经历石器时代的先民一样,他们先经过群居采集、狩猎生活阶段,逐步学会了饲养和农耕。雅鲁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区的藏族先民后来又分成六部,即六牦牛部诸部落。公元6世纪,雅隆部落首领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王(藏语音“赞普”)。此时已进入奴隶制社会[6] 。
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
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为“六牦牛”部的首领,在松赞干布以前已传20余世。当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从最初几代首领的母子连名中,还可以看到曾经历母系氏族阶段的痕迹[7] 。
公元6世纪,山南号称“悉补野”部的首领与邻部结成联盟并尊为盟主。当时,西藏境内另外还有“羊同”、“澎波”、“苏毗”、“工布”等10余族部,均已进入奴隶制社会。雅隆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领袖,号称“赞普”(王),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7]
吐蕃时期
公元7世纪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结束了中原地区300多年的混乱分裂局面。与此同时,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10余个部落和部族,统一青藏高原,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一写逻些,即今拉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锐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成果。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还从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纸墨等生产技术,遣贵族子弟到长安(今西安)学习诗书,聘汉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持了友好关系。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晋封为“宾王”。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200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6] ”。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携带绣花锦缎数万匹,工技书箱多种和一应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入蕃后曾资助于田(今新疆境内)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热巴巾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派刘元鼎等人到吐蕃寻盟,与吐蕃僧相钵阐布和大相尚绮心儿等人结盟于拉萨东郊。此次会盟时在唐长庆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称“长庆会盟”。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商议今后“社稷如一”。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石刻“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也叫“长庆会盟碑”、“甥舅会盟碑”,就是第八次会盟后所立),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此后的三、四百年间,藏族与北宋、南宋、西夏、辽、金等政权都有着密切联系[6] 。
唐蕃会盟碑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间的混战而分裂瓦解,出现众多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它们各占一方,互相征伐,争战不已,竟持续了400来年。与此同时,从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藏传佛教为藏区各阶层所接受,并逐步深入到藏族社会的各个领域。佛教上层人物往往和当地首领紧密结合,互为利用,在藏族历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体制[6] 。
宋元时期
从9世纪末开始,藏族内部矛盾逐步加深,藏区陷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并形成“阿里王系”及(后藏)“亚泽”王系、(山南)“雅隆觉阿”王系和(前藏)“拉萨王系”等。它们各自为政,不相统属,有时还常常为各自利益互相侵袭劫掠,大小战争频繁。
“凉州会盟”唐卡
这一时期,佛教为藏区各阶层所接受,并逐步深入到藏族社会的各个领域,藏传佛教上层人物往往和当地首领紧密结合,互为利用,在藏族历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体制。在宋金时代,藏族各地方政权又加强与中央政权的联系,有些地方首领受到中央政权的册封。“茶马互换”等藏、汉贸易有了较大发展。
1244年秋蒙古宗王阔端代表蒙古汗廷与西藏萨加派活佛萨迦班智达在这块土地上成功举行了“凉州会盟”。[8]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元初,首次设置中央机构总制院(1288年改称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及西藏等地的军政事务。宣政院使(主管官员)一般由丞相兼任,副使由帝师举荐的僧人担任

‘柒’ 藏族有多少年的历史

传统观点认为,藏文是松赞干布时代由吞弥·桑布札仿照古代梵文创制的,距今约1300余年。然而,一些专家从目前的考古成果和史料记载中发现,藏族有文字的历史很可能早于1300年前。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负责人、副研究员赵慧民介绍,考古工作者曾在距今已有1275年历史的西藏朗县列山墓群中发现长1米左右的条形木构件,其上书有墨写的单个字母,字母与现代藏语中的元音字母相似,字体较为成熟。

赵慧民认为,木构件上的文字应该是区别吞弥·桑布札所创文字的另一种成熟文字,这证明早在吐蕃时期,藏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

西藏文献中多有吞弥·桑布札创造文字的说法,而《善逝佛教史》记载:“参据蕃语实际,乃创三十字母及四元音”,这段记载似乎暗喻早在吞弥·桑布札之前,人们已经在使用一种“蕃语”了。

赵慧民推测,吐蕃王朝初期,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域生活的人们已经广泛使用文字,而且那时的文字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他还认为,藏文字母的发生、发展是勤劳、智慧的人们在长期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并非个人的伟大行为。早在吞弥·桑布札创造现今通用的藏文前,藏族文字可能就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到了吐蕃时期则在字体、文法、发音上经历了较大变化,后世人们出于“英雄崇拜”心理,才演绎出“创字”的说法。

与赵慧民有着同样观点的还有西藏着名民俗学家、西藏大学客座教授赤烈曲扎。据赤烈曲扎介绍,在西藏苯教徒撰写的大量史书中,藏文起源被认为距今4000年以前,当时人们使用一种叫“玛尔文”的文字。另外,象雄文也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使用的文字,而据苯教典籍记载,苯教的创立至少已有8000年的历史。

他认为,“玛尔文”当时仅在王室成员间和祭祀中使用,由于缺乏群众基础而导致了该文字的最终消亡。松赞干布时期崇佛灭苯,几乎烧掉了苯教所有经文,使象雄文字成为千古之“谜”。

另据考古发现,吐蕃时期的石碑、敦煌出土的藏文史书、钟文中有很多文字与吞弥·桑布札创造的文字书写法不同。

赤烈曲扎说,如果吞弥·桑布札之前没有文字,那么仅靠口头相传,史书对吐蕃时代前苯教、42个部落以及松赞干布之前32代赞普的历史不可能记载得那么详尽。而且语言和文字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吞弥·桑布札创字的说法“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事实”。

阅读全文

与西藏宗教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