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上有哪五次人口迁徙
1、“永嘉丧乱”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着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故称为“衣冠南下”。
大概就是在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阳,西晋政权被迫南迁至江东健康(南京),史称东晋.这一时期,大量北方汉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异族的非人统治,纷纷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 使得江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闽南话,闽北话,客家话,甚至南通话,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
2、“安史之乱”时期
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1)有什么历史事件导致人类迁徙扩展阅读:
皇帝管制小民的其中一大法,是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这当然不是把全国的百姓都关进监狱,而是让他们生活在有限的范围之内,禁止其随便迁徙早在夏朝,中央政府就把全国分为九州,着手统计人口和土地。
商朝设有分管统计人口的官吏“司民”。到了周朝,百姓开始有了户ロ。周朝每年都通过比、间、族、党、州、乡,遂各级组织调查人口的增减,然后层层上报给中央负责管理户口的司民。
三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叫做“大比”。届时,司民将天下户口报给司寇,司寇再上报天子,天子接受户口册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五拜而受之,然后交天府内史保存。
秦统一六国后,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人口调查。这说明,自远古时代,国君就十分重视掌握全国的人口情况,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牢牢控制人民。人口调査对于国君或诸侯进行军事征伐、征收赋税、占有和分配俘虏与奴隶、追查逃亡以及杀人殉葬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秦朝在人口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严格而详细的户籍制度,以后各个朝代,无不重视对户籍的管理,其制度也越来越周密完备。
从这种针对某一地区的禁令可以看出,内地大部分地区的百姓已经遵守法纪,没有祖父母、父母尚在就分家他居的现象。
宋哲宗赵煦也效仿他的老祖宗,下令:同一个高祖父的子孙不得分家。皇帝们采取又赏又罚的手段,使百姓不敢或不愿分家别居,不分家别居,就不会擅离故土。皇帝禁止百姓迁徙,除了考虑到农业生产和税赋以外,主要是为了防止外流的百姓聚众造反。
Ⅱ 古代一般只有发生特大事故或者战争才会迁徙,历史上大迁徙都有哪些
1、、永嘉之乱,中原汉族南下江南。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
其中苏皖二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原居民还要多。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着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
2、安史之乱,汉民南下。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着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
3、靖康之耻,宋室南迁。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关于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小说、戏曲中都有记载。累计南下移民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
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当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里。这次移民活动,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客家人”族群。
4、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
元朝时期,黄河有20多年处于决口状态,滚滚洪流一泻千里,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老百姓东奔西逃,无处安生,不少地方人烟绝迹,尸横遍野。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所剩无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丧黄泉。明王朝建立后,不得不迁外地之民耕种无主之地。
5、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湖广泛指当时的湖广省,即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根据各类考证表明,江西、福建、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
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据《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6、抗日战争时期中原儿女西北大移民。
河南人沿陇海铁路大规模西迁是由三大历史事件造成的:
一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华,群众往西安等大后方逃亡。
二是国民政府“以水代兵”, 1938年扒开黄河花园口。一泻千里的的黄河水淹豫、皖、苏3省44县市,1250 万人受灾,死亡89万余人。
三是 1942年的中原大饥荒再一次激起了中原灾民大规模的西迁浪潮,1942年(民国31年)河南省发生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惨绝人寰的特大灾荒,米珠薪桂,饿殍载道。而当年的关中平原,则风调雨顺,获得了大丰收。
当时河南省有3000万人口,1942年――1943年因灾荒而死亡者,据官方统计竟达300万之多。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或扒火车,或步行,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的。据估计,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其中以河南人占绝大多数,背井离乡,他们一路乞讨,远的一直逃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从中原到西北,漫延着一幅长长的饿殍图。
Ⅲ 中国近代史上最着名的三次人口迁徙
中国近代史上最着名的三次人口迁徙是:下南洋、走西口、闯关东。
一、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迁至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二、下南洋。
真正意义上的下南洋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到清朝末年达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直至近代几次革命低潮时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国人移居东南亚。
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95%以上。这与自然、人文因素极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
据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万人,华人多达90%,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
三、走西口。
走西口的时间,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开始,那么截止时间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应该是在明末清初,这个时候数量是最大。走西口有两种情况:
1、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所以生活比较困难。
2、另一部分人就是由于在内蒙这一带,当时的边防需要,所以晋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时候,内蒙边防的需要发展起来的。那么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到口外去发展商业,发展贸易,以至于到后来的票号。
四、闯关东。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
1、因为随着日、俄势力进入东北,满清对东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虚设。
2、还因为随着日、俄对东北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2、内地曾发生了光绪3年、民国18年、民国31年三次大灾荒,内地居民扶老携幼,结队成群,逃荒到东北,以投靠亲友,并可开种荒地。
民国时期历年进入关东地区的人数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万人以上,而超过百万人的年份有4年。清代、民国时期累计各超过1,000万。可以说,今天东北超过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个时期的移民。
(3)有什么历史事件导致人类迁徙扩展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人口迁徙,它是由三大历史事件造成的:
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华,群众往西安等大后方逃亡。
二、国民政府“以水代兵”, 1938年扒开黄河花园口。一泻千里的的黄河水淹豫、皖、苏3省44县市,1250 万人受灾,死亡89万余人。
三、 1942年的中原大饥荒再一次激起了中原灾民大规模的西迁浪潮,1942年(民国31年)河南省发生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惨绝人寰的特大灾荒,米珠薪桂,饿殍载道。而当年的关中平原,则风调雨顺,获得了大丰收。
当时河南省有3000万人口,1942年——1943年因灾荒而死亡者,据官方统计竟达300万之多。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或扒火车,或步行,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的。
据估计,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其中以河南人占绝大多数,背井离乡,他们一路乞讨,远的一直逃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从中原到西北,漫延着一幅长长的饿殍图。
即使到现在,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城镇,河南人都占了很大比例,渭南、西安、咸阳占三分之一,宝鸡、天水甚至超过二分之一,以致西宁、兰州都有很多河南人,新疆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河南人。
Ⅳ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人口大迁徙,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
1.闯关东
闯关东,是指在清朝后期以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过程。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 有史以来 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 清朝 顺治年间到 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 山东、 河北、 山西、 河南及皖北、苏北等地的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2.走西口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着名的四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3.蹚古道
“蹚古道”:陕西商人有三大历史贡献,一是“丝绸之路”,与中外商人开辟通往世界的商业大道;二是陕康藏定茶马古道之行,民间称为“蹚古道”;三是去蒙古做生意称为“走西口”。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稳定和开发边疆意义重大。关陕商贾“蹚古道”的历史无人提起,几至挤进历史的夹缝被人们淡忘,庆幸的是近年来引进了学术界的重视。
陕商通过“秦蜀古道”走向巴蜀(主要是康定,有的商人走向新疆等西北地区,还有的走向印度和东南亚。在康定分成2条路线,一条向西经昌都、拉萨走向国外,一条经大理、腾冲走向国外。),因是在古道间反复行走,称为“趟古道”,而“趟”的异体字是“蹚”,“蹚”还有踩山踩水路,试探、随大家一起之意,所以书面上写成“蹚古道”。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用词的巧妙。
4.下南洋
南洋指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为主的区域,也包括斯里兰卡等等。阿拉伯海以东的属于南洋(中东和东非属西洋)。中国人去南洋区域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或走南洋。郑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员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规模活动。元朝时期有过元爪战争。
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各区域时期希望引华人去开发,加之中国几次大乱,讨生活的移民出现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打工、乃至迁徙到东南亚(起初的主要动因是建立和统治印尼的荷兰当局来华南招工),规模巨大,纳土纳群岛就是华人建国的。
《汉书》里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然而,纵观两千余年的历史,几乎在各朝各代,中国人都有过规模相当大的迁徙。
中国人口的迁徙,在近代以前,其大方向主要是由北至南。北人一次次南迁,造就了南方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客家人。
Ⅳ 关于战争而迁徙的事件
有啊,人类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其实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匮乏,说到底就是没饭吃了……
最有名的就是从西汉持续到南北朝的民族大迁徙。先是汉朝打败了匈奴,然后北匈奴西迁,他们在草原蛰伏了一百年后,突然出现在法兰克人和东罗马帝国面前,他们的首领,就是匈奴王阿提拉!阿提拉打败了法兰克,逼迫东罗马帝国纳贡。法兰克人被迫西迁内附西罗马帝国,然后乘着西罗马帝国衰弱的时候,法兰克联合匈奴人灭掉了西罗马帝国!接着整个世界的版图都乱了套,现在的苏格兰人,其实以前是在西班牙的,他们应该和努曼西亚人是亲戚……
然后匈奴人在欧洲的鳗鱼运动,让很多白人和游牧民族东迁,他们又来到了中国,乘着中国三国时代死伤惨重,在西晋时一举拿下了北方大片地区,这就是五胡乱华,……
表面上这些民族大迁徙都是战争造成的,其实,太阳才是罪魁祸首。现代研究发现,在某段时期,太阳会更偏斜的照在地球上,地球会进入小冰河期,汉末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动荡,地球的气温平均下降了3℃。就这么三度的温度,全球的粮食产量就下降了三成,雪线南移,游牧民族没吃的,被迫南迁,于是,战争就爆发了……
Ⅵ 中国历史上有哪两次人口大迁徙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的不足而对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内迁。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五胡”。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次战乱虽然仅仅持续了七年(755——763年),但是,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为战乱的结束而终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南迁的中原地区人民仍相望于道。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状况。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和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人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到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忽必烈继承汗位以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地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进入今天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Ⅶ 历史上几次重大的人口迁移何时发生又因为什么
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战争不断,政治策略的改变,人口也在不断的改变居住的地方。古代的社会环境复杂,统治者不能及时的处理战乱的问题,导致每次战争都会有很多的人去别的地方逃亡,远离战争,保护生命。当然,他们逃亡也不仅仅是因为战争,更多的是为了生活,找一个能够安居乐业的地方生存。不过,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也为现在社会的发展作了一定的铺垫。
还有一次重大的人口迁移是永嘉之乱,这次可以说是一场比较大的战争了。这个时代是最乱,最残酷的时代了。西晋王朝的灭亡导致整个国家都全军覆没了,不仅国家灭亡了,而且人们也受到了牵连。北方的敌军烧杀抢掠,把汉人百姓当做奴隶。很多人为了逃命都跑到了南方,然后北方的人口急剧减少。
Ⅷ 与历史事件有关的人类迁移
中国历史上四次人口大迁移
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秦人移民巴蜀,楚人开发西南,燕国开拓辽河流域,都曾作过一定数量的移民。
1、秦汉(公元前221--220)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常来侵犯,每值匈奴战败,常把他们的俘虏移居内地。西晋(公元281—318年)时,匈奴、鲜卑以及氏、羌等族人民移居内地更多。在此时期大量胡人南下,在华北地区曾先后建立了许多小国,大量汉族居民从黄河流域迁移到了长江以南。当时政府更把北方原有州郡地方政府迁到南方,称为侨置州郡。例如有所谓南徐州、南衮州、南豫州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的人口迁移。
2、在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北方有契丹族南进;随后又有女真族的金人南下。在南宋时期(公元1133—1279年),华北各地由金人统治,南宋政府迁到临安(今杭州)。这样就有大量女真族人迁人黄河流域,原住黄河流域的汉人又一次大批被迫移居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最大的人口迁移。
由蒙古族人建立的元朝政府(公元1279—1368年)统治了全中国,蒙族人民大量移入内地。
3、1659年满洲人建立清朝统治中国。满族居民大部进入内地,编为八旗,他们生活在广大汉人之中,逐渐采用汉语;同时满、汉之间也互相通婚。清代末期,满人绝大部分留在内地生活。另一方面,东北的满洲地方早期原禁止汉人前去,但因内地人口众多,而且水旱灾害也常发生,黄河下游山东、河北、河南各省人民开始私下到东北移垦,以后由于俄、日帝国主义妄图霸占满洲,清政府也奖励汉人前往,用以充实边疆。
4、清代末年(公元1911年),东北三省人口又增至2,900万。在短短的一百余年中,东北总人口从不到100万增加到2,900万,增长近30倍。这虽然仅是国内地区性的人口迁移,但就其人数之多,增长之快,也可算是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Ⅸ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从北到南的大迁移
人口大迁移是历史上的大事件事情,每每人口的大迁移都意味着政局有大的动作调改,百姓的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动摇。这些导致迁移的原因大多是不良的因素,当然人口经过大规模的迁移往往会带来经济上的发展,政治的变动,文化的融合。据我所知,我国古代的中心地段一直位于北方,但到了宋朝以后,南方居然无论是经济和政治以及文化都远超于北方,追根揭底这一切主要的原因在于北方人口多次大规模迁移到南方,那问题来了: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从北到南的大迁移?其实是有三次人口从北到南的大迁移,分别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南宋时期。
三、南宋时期的人口迁移在唐朝时,南方的经济发展势头就很猛烈,到了南宋时,政局动荡,北方土地被外族人侵略,占据北地,导致当时的国都南移。这样的政治局面更是迫使人口再一次大规模的从北方往南方迁移。
纵观历史上的大迁移都不是什么好的原因造成的,但南方的开发都是得益于多次的人口迁移,它极大的促进了南北两地的交流,平均了两地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