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我国国内最大的旱灾在哪一年发生造成多大的损失和人员死亡
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应该是公元1637-1643年的“崇祯大旱”。
“崇祯大旱”持续时间之长(前后持续约7年)、受旱范围之大,为数百年所未见!当时我国南、北方共有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连旱达7年之久!以公元1640年的干旱最为严重。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逐渐增多,旱灾转变为“北涝南旱”。而在此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越发猖獗。
另外,我国旱灾的“亚军”也在明朝,时间是在公元1585至1590年。那次的旱灾,干旱地域广、变化大,大范围干旱持续6年之久!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呈“北旱南涝”的旱涝分布格局,后段旱涝分布格局有改变,北方开始多雨,干旱区扩大并南移至长江流域及江南。由各省逐年受旱成灾的县数统计可见,前段受旱最重的是河北、山西,后段受旱最重的是江苏、安徽和湖南,旱灾持续最久的则是河南。此次旱灾在公元1589年达到极旱,1585至1590年间各地河、湖、井、泉干涸记录可旁证干旱程度,其中1589年的许多干涸记录为最近50年所未见。例如安徽“淮河竭、井泉涸、野无青草”;浙江“运河龟坼,赤地千里,河中无勺水”等。这次旱灾还伴有大范围饥荒和瘟疫,疫区随大旱地区而转移。
2. 历史上最大全国性旱灾是哪年要确切年份。
光绪朝代是慈禧太后专权的时代。也是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年代。清末各种天灾频繁不断。周而复始,历史的规律不可抗拒。
在清代频繁的旱灾中,最大、最具毁灭性的一次,要数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灾。
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这场大旱灾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呈现出干旱的迹象,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示了灾情。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光绪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广袤旱区。
京师及直隶地区,因旱情加重,全省收成减半。旱灾引发蝗灾,从天津以北至?南各地,蝗虫遮天蔽日,把枯萎的残存庄稼吞食精光。到夏秋之间,又因阴雨连绵,大清河、滹沱河、潴龙河、南运河、漳河、卫河同时泛滥,致使遭受了旱、蝗之灾的土地又被水淹。这一年,直隶省遭受水、旱、风、雹的地区达63个州县。
河南省的灾情和直隶相近。从春到夏,旱情日重。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彰德、怀庆、卫辉三府,早倩更为严峻。入夏以后,旱情稍有缓解,但彰德、卫辉和光州等地又遭水灾,田地被淹。不过,就全省情况而言.仍以旱为主。全省农业歉收,减产一半左右。因此,“乏食贫民,所在多有”,仅开封一地,靠赈灾粥厂就食的灾民即达7万余人。
这一年,山东省全年皆旱。除章丘等小部地区有一段时间略遭水灾外,绝大部分地区均遭旱灾,全省收成不到三分。《山东通志》称该年全省“大旱.民饥”。据《申报》载,、由于旱灾,山东各地灾民纷纷逃荒、闹荒或祈雨。但祈雨无济于事.各处“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状”(1876年12月11日 《申报》)。
旱魃向南为虐,祸及苏北和皖北。苏北各地这一年开春到年底,一直末下透雨,海州(今连云港)、棉田等地大片大片的农田减产或绝牧。旱灾引发了蝗灾,禾苗被吞噬一空。旱蝗交迫之下,灾民“逃亡饿死者不计其数”。一些灾民甚至“饥则掠人食”,致使‘旅行者往往失踪,相戒裹足”。苏北的社会秧序,因严酷的旱灾而变得动荡不安。为了活命.饥民纷纷渡江南下,由苏南的地方官员和土绅在苏、松、太以及江阴、镇江、扬州等地收容的流民达九万余人。
皖北的旱情与苏北相似。入夏之后,持续干旱;许多地方连禾苗也末能栽插:后虽下过一些雨,但“又复连日烈日。”,连补种的庄核也大多枯死;当年全省收成减半。有的地方颗粒无收。于是,成群结队的饥民.汇成了四出逃荒的人流。
这一年,北方的陕西、山西、辽宁等省.也遭受到旱灾的威胁。陕西全年干旱,夏秋歉收,冬春多数地方种不下去。山西因旱灾严重,秋禾收成歉薄.介休、平遥等县几乎颗粒无收。奉天的义州(今辽宁义县),因大旱无雨,饥户多达十万,广大农民在饥饿中痛苦地挣扎着。
经过近两年的大旱之后,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灾情在丁丑年(1877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尤其是山西省.旱荒空前;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奇灾,古所未见”(《曾忠襄公奏议》卷8)。毁灭性的旱灾,使山西农村长时间大面积的减产与绝收。连续两年的饥荒,使农户蓄藏一空将愈来愈多的灾民推向死亡的边缘。饥饿难当的灾民为了“苟廷一息之残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掘现音白泥以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1877年6月30日《申报》)。
随着旱情的发展,可食之物的罄尽,“人食人”的惨剧发生了。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有人食人现象。吃人肉、卖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还有将老人或孩子活杀吃的……无情旱魔,把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
河南的灾情,与山西相似。经过连续两年的大早,富饶的中州平原,已化为千里赤地。当年的《申报》刊登消息,说河南全省“歉收者50余州县,全荒者28州县”。但是,奉旨帮办河南赈务的刑部左侍郎袁保恒抵豫则宣布:全省报灾者八十七个州县,饥民五六百万。
旱灾的阴影,同时还笼罩着陕西全省。同州府员的大荔、朝邑、邰阳(今合田)、澄城、韩城、白水及附近各县,灾情。极重极惨”。走投无路的饥民铤而走险,聚众枪粮,有的甚至“拦路纠抢,私立大纛,上书‘王法难犯,饥饿难当’八字”(1877年10月3日《申报》)。
甘肃东部、四川北部,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南江县志》对川北的旱灾有翔实的记载:“丁丑岁,川之北亦旱,而巴(中)、南(江)、通(江)三州县尤甚……赤地数百里,禾苗焚稿,颗粒乏登,米价腾涌,日甚一日,而贫民遂有乏食之惨矣:蔬糠既竭,继以草木,面麻根、蕨根、棕梧、批把诸树皮掘剥殆尽……登高四望,比户萧条,炊烟断缕,鸡犬绝声。服鸠投环、堕岩赴涧轻视其身者日闻于野。父弃其于,兄弃其弟,夫弃其妻,号哭于路途…。是冬及次年春,或举家悄毙.成人相残食,馑(死部)殍不下数万。”
这一年,包括京师在内的直隶和鲁西北地区以及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依然有较严重的旱灾。以直隶县为例,仅河间一府就有二百余万灾民。灾荒之年,社会动荡,许多灾民为死里求生而铤而走险。在武强县,有灾民组成的“砍刀会”;霸州、通州等地方也多有灾民组织武装.进行抢粮斗争。
到1878年初,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持续干旱。山西省自春至夏,旱情未得缓解;到6月间有过短暂的雨水期,之后又连续亢旱,一直延续到次年七月。不过从整个灾区来看,旱情开始减轻,陕西、山东、河南、直隶等省.旱情都趋于缓解。但是,经过连续三年的特大旱灾,老百姓对于天灾的承受能力已近乎极限,因旱灾带来的各种人间惨剧,并未因旱情的缓解而相应地减少,反而更多更严重了。在山西.越来越多的村庄和家庭毁灭于天灾之中。在河南,侥幸活下来的饥民大多奄奄一息,“既无可食之肉,又无割人之力”,一些气息犹存的灾民,倒地之后即为饿犬残食。在直隶河间府,一些壮年饥民“竟在领受赈济的动作中倒死在地上。”这一年的春夏之交,一场大面积瘟疫向灾区袭来。河南省几乎十人九病,陕西省“灾后继以疫疠,道馑(死 部)相望;山西省百姓因疫而死的达十之二三。
进入光绪五年(1879年),尽管山西省仍然大旱如故,但在东起直鲁、西迄陕甘的广阔土地上,毕竟已降下甘霖,干涸的河床里重新荡漾起清波,龟裂的土地开始滋润,并重新泛起了绿意。旱灾.已进入尾声,苦难的岁月就要结束。可是,正当死里逃生的人们准备重建家园之时,一场新的灾难骤然而至,这就是7月1日发生在甘肃武都的震级达8级、烈度为11度的大地震。在地震中受到破坏或受到影响的地区,大部分在旱灾区域之内。
瘟疫和地震,把“丁戊奇荒’推向惨绝人寰的境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876年到1878年,仅山东、山西、直隶、河南、陕西等北方五省遭受旱灾的州县分别为222、402和331个.共955个。而整个灾区受到旱灾及饥荒严重影响的居民人数,估计在一亿六千万到二亿左右,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在一干万人左右;从重灾区逃亡在外的灾民不少于二千万人(参见李文梅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
清代末年这场特大旱灾,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难!当年清朝官员提起这场旱灾,称其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说这是。古所仅见的“大□奇灾”。今天回顾这场天灾,仍不免使人毛骨悚然。然而,我们并不满足于这场天灾的记叙,除了哀叹,更需要深思
3. 我国古时候出现过哪几次大的饥荒
我国最大的饥荒都出现在清朝,就连康乾盛世也是年年饥荒。
因为康乾盛世的经济连明朝末年都不如。
以下是我找史书整理出来的。
康熙元年,吴川大饥。
二年,合肥饥。
三年春,揭阳饥。秋,交河、宁晋饥。
四年春,曹州、兖州、东昌大饥。夏,惠来饥。秋,怀远饥。冬,乌城饥。
六年,应山饥。
七年,无极大饥。
十年夏,海盐大饥。秋,临安、东阳大饥。
十一年,永康、峡江、大冶饥。秋,遂安、汤溪大饥。
十二年,乐亭大饥。
十三年春,兴宁、镇平、京山大饥。
十四年,东光饥。
十五年春,大冶饥。夏,连平饥。
十六年春,嘉应州大饥。夏,郧县、郧阳、郧西大饥。
十七年秋,曲江饥。
十八年春,真定府属饥。夏,兴宁、长乐、嘉应州、平远饥。秋,无为、合肥、庐江、巢县、博兴、乐安、临朐、高苑、昌乐、寿光大饥。冬,满城饥。
十九年春,江夏大饥。夏,大同、天镇饥。冬,万泉、遵化州、沧州饥。
二十年夏,儋州、永嘉饥。
二十一年春,桐乡饥。冬,信宜、真定、保安州饥。
二十二年春,宜兴饥。秋,单县饥。
二十三年春,济宁州、剡州、费县饥。秋,巴县、江安、罗田饥。
二十四年春,沛县饥。
二十五年秋,恭城大饥。冬, 城大饥。
二十六年,博兴大饥。
二十七年秋,蔚州饥。
二十八年春,高邑、文登饥。夏,潜江大饥。秋,龙门饥。
二十九年夏,黄冈、黄安、罗田、蕲州、黄梅、广济饥。秋,襄垣、长子、平顺饥。
三十年春,昌邑饥。秋,顺天府、保安州、真定饥。
三十一年春,洪洞、临汾、襄陵饥。夏,富平、盩厔、泾阳饥。秋,陕西饥。
三十二年夏,庆阳饥。秋,湖州饥。
三十三年,沙河饥。
三十四年,毕节饥。
三十五年夏,长宁、新安、 城饥。秋,大埔饥。
三十六年夏,广宁、连平、龙川、海阳、揭阳、澄海、嘉应州大饥。秋,庆元、龙南、潜江、酉阳、江陵、远安、荆州、郧西、江陵、监利饥。
三十七年春,平定、乐平大饥,人相食。夏,济南、宁阳、莒州、沂水大饥。
三十八年春,陵川饥。夏,婺源、费县饥。秋,金华饥。
三十九年秋,西安、江山、常山饥。
四十年,靖远饥。
四十一年春,吴川大饥。夏,沂州、剡城、费县大饥。冬,庆云饥。
四十二年夏,永年、东明饥。秋,沛县、亳州、东阿、曲阜、蒲县、滕县大饥。冬,汶上、沂州、莒州、兖州、东昌、郓城大饥,人相食。
四十三年春,泰安大饥,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东平大饥,人相食;武定、滨州、商河、阳信、利津、沾化饥;兖州、登州大饥,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县、高密、胶州大饥,人相食。
四十四年,凤阳府属饥。
四十五年春,汉川、锺祥、荆门、江陵、监利、京山、潜江、沔阳、郧县、郧西饥。
四十六年秋,东流、宿州饥。
四十七年,平乡、沙河、钜鹿饥。
四十八年春,无为、宿州饥。夏,沂城、剡城、邢台、平乡饥。秋,武进、清河饥。
四十九年,阜阳饥。
五十年,通州饥。
五十一年,古浪饥。
五十二年春,苍梧饥,死者以千计。夏,长宁、连平、合浦、信宜、崖州、柳城饥。
五十三年春,阳江饥。冬,汉阳、汉川、孝感饥。
五十四年夏,临榆饥;遵化州大饥,人食树皮。
五十五年春,顺天、乐亭饥。
五十六年春,天台饥。
五十七年,广济饥。
五十八年春,日照饥。夏,静宁、环县饥。
五十九年春,临潼、三原饥。夏,蒲县饥。
六十年春,平乐、富川饥。夏,邢台饥。秋,咸阳大饥。冬,兖州府属饥。
六十一年夏,井陉、曲阳、平乡、邢台饥。夏,蒙阴、沂水饥。秋,嘉兴、金华饥。冬,怀集饥。
雍正元年夏,通州饥。秋,嘉兴饥。
二年春,蒲台大饥。夏,乐清、金华、嵊县饥。冬,英山饥。
三年夏,顺德、胶州饥。冬,惠来饥。
四年春,嘉应州饥。秋,澄阳江饥。
五年冬,江陵、崇阳饥。
七年,寿州饥。
八年夏,肥城、武城饥。冬,铜陵大饥。
九年春,肥城大饥,死者相枕藉;莒州、范县、黄县、招远、文登饥。夏,章丘、邹平大饥。冬,济南大饥。
十年,崇明、海宁饥。
十一年冬,上海、嘉兴饥。
十二年秋,武进大饥。
十三年秋,庆远府属大饥。冬,垣曲饥。
干隆元年夏,海阳饥。
三年秋,平阳饥。
四年春,葭州饥。夏,砀山饥。
五年,巩昌、秦州、庆阳等处饥。
六年,甘肃陇右诸州县大饥。
七年春,山阳饥。夏,宜都饥。秋,亳州饥。
八年春,南昌、饶州、广信、抚州、瑞州、袁州、赣州各府大饥。夏,天津、深州二十八州县饥。
九年,高邑大饥。
十年,正定、赞皇、无极、 城、元氏等县饥。
十一年春,沾化饥。夏,庆云、宁津饥。
十二年,曹州、博山、高苑、昌乐、安丘、诸城、临朐饥。
十三年春,曲阜、宁阳、济宁、日照、沂水饥。夏,福山、栖霞、文登、荣成饥,栖霞尤甚,鬻男女。
十四年春,安丘、诸城、黄县大饥,饿殍载道,鬻子女者无算。
十五年秋,广信饥。
十六年春,福山、栖霞饥,民多饿死。夏,南昌、广信饥。冬,建德饥。
十七年春,全州饥。夏,同官、洵阳、白河饥。冬,房县饥。
十八年春,庆元饥。秋,郧县饥。
十九年,罗田饥。
二十年,溧水、通州饥。
二十一年春,青浦、东流、湖州、石门、金华饥。夏,沂州、武城饥。冬,济南府饥。
二十二年夏,博白饥。秋,掖县饥。
二十三年春,翁源、苍梧饥。夏,日照饥。
二十四年秋,陇右诸州县大饥。
二十五年,平定、潞安、长子、长治、和顺、天门饥。
二十六年,江夏、随州、枝江饥。
二十七年春,济南饥。夏,枣强、庆云饥。
二十八年夏,永年、永昌大饥。
二十九年秋,东光大饥。
三十年春,桐庐饥。秋,吉安、广信、袁州、抚州饥。冬,威远饥。
三十一年,济南、新城、德州、禹城饥。
三十二年冬,池州大饥。
三十三年夏,沂水、日照大饥。
三十四年,溧水、太湖、高淳饥。
三十五年,兰州、巩昌、秦州各属大饥。
三十六年夏,会宁、肥城大饥。秋,新城、宁陕 饥。
三十八年秋,文登、荣成饥。
三十九年秋,秦州、镇番大饥。
四十年,溧水、武进、高邮、南陵大饥。
四十二年秋,陆川饥。
四十三年,全蜀大饥,立人市鬻子女;江夏、武昌等三十一州县饥。
四十四年春,南漳、光化、房县、随州、枝江饥。夏,秦州属饥。
四十五年秋,江陵、保康饥。
四十七年,滦州、昌黎、临榆饥。
四十八年春,黄县饥。秋,绥德州饥。
四十九年春,葭州饥。夏,来凤饥。
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随州、枝江大饥,人食树皮。夏,章丘、邹平、临邑、东阿、肥城饥。秋,寿光、昌乐、安丘、诸城大饥,父子相食。
五十一年春,山东各府、州、县大饥,人相食。
五十二年,临榆大饥。
五十三年秋,文登、荣成饥。
五十四年夏,宜都饥。
五十五年秋,禹城饥。
五十六年,邢台等八县饥。
五十七年,唐山、宁津、武强、平乡饥,民多饿毙。
五十八年春,常山饥。
五十九年,清苑、望都、蠡县饥。
六十年春,蓬莱、黄县、栖霞饥。夏,麻城饥
4. 闹饥荒的年代是哪个年代
闹饥荒的年代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痛点,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见炊烟,遍地饥号。
年代,将一个世纪以连续的十年为阶段进行划分的叫法,通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每一世纪中从“零”到“九”的十年,如1990~1999是20世纪90年代。
需知:
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归纳,在1949-1990年的长时期内,“全国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hm的有23年,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hm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灾面积超过1500万hm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灾面积大小,依次为。
1961年、1978年、1960年、1988年和1989年……受旱率超过15%和成灾率超过5%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1959-1961年、1978年-1982年和1985年-1989年等3个连续年段。
受旱率超过20%和成灾率超过10%的有6年,分别是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
5. 历史上比较大规模的旱灾都发生在什么时候(中国)持续了多久,有怎样的社会危害
商朝
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前1766-1760年间),曾有连续七年的大旱,《管子·轻重篇》曰:“汤七年旱,民有无子者。”管仲还认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周朝
《诗经》有“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以及“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4]的描述。《诗经•大雅•云汉》二章:“后稷不克,上帝不临。”《集传》:“言后稷欲救此旱灾而不能胜也。”
厉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前858-853年),连续六年大旱。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史载“三川竭,岐山崩”,三川即泾河、渭河、洛河。伯阳父认为“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汉朝
《盐铁论·水旱》:“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
《史记·孝景本纪》载后元二年“大旱。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
《前汉书·武帝本纪》载,(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发生大旱灾。
东汉安帝初,“连年水旱灾异,郡国多被饥困……时饥荒之余,人庶流迸,家户且尽”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
南北朝
北魏太和十一年(488年),“大旱,京都民饥,加以牛疫,公私阙乏,时有以马驴及橐驼供驾挽耕载。诏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道路给粮禀,至所在,三长赡养之。遣使者时省察焉。”
南朝宋大明年间有旱灾。沈约在《史臣曰》说,“大明之末,积旱成灾,虽敝同往困,而救非昔主,所以病未半古,死已倍之。并命比室,口减过半”。
隋朝
大业八年(612年)大旱,“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
大业十三年(617年)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唐朝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冬旱,至是(六月)雨 ”。
《旧唐书·德宗本纪》载贞元六年夏“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元和三年(808年),元稹曾任监察御史,负责赈灾,他写有《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吾闻上帝心,降命明且仁。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一旱犹可忍,其旱亦已频。”。
宋朝
《文献通考》卷301记载,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平江主簿王梦雷在湖南大旱饥荒,写下一首《勘灾诗》,“散吏驰驱踏旱丘,沙尘泥土掩双眸。山中树木减颜色,涧畔泉源绝细流。处处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无收。下官虽有忧民泪,一担难肩万姓忧
元朝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诸路旱蝗,告饥者令就食他所。”
明朝
洪武十二年(1379年)诏曰:“广平所属郡邑天久不雨,致民艰于树艺,衣食不给。……今年夏秋税粮悉行蠲免,以苏民力。”
《明英宗实录》载:天顺三年,“辰州、永州、常德、衡州、岳州、铜鼓、五开等府卫自五月至七月不雨,民之饥殍者不可胜记。”
嘉靖元年、十年、十一年、十七年、二十四年、二十九年、三十四年陕西连年大旱。
《烈皇小识》:“先是天启丁卯,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耀采催科甚酷,民不堪其毒。有王二者,阴纠数百人聚集山上,皆以墨涂面。王二高喝曰:‘谁敢杀张知县?’众齐声应曰:‘我敢杀!’如是者三,遂闯入城。守门者不敢御,直入县杀耀采。众遂团聚山中。”
《鹿樵纪闻》说:“崇祯改元之岁,秦中大饥,赤地千里。白水王二者,鸠众墨其面,闯入澄城,杀知县。”
崇祯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河南内黄县苏王尉村发现的《荒年志》碑记崇祯十三年时“斗麦价钱六百文,斗米价七百文,斗豆价四百文”。
有专家统计明朝旱灾次数一共有174次。
清朝
《济南府志》记载康熙四年“春饥,免顺治十八年以前民欠赋粮并发帑分赈。六月大旱,飞虫蔽天,坠地如蜣螂”。
清干隆五十年(1785年)有十三个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清光绪三年(1877年),“河南全省大旱,夏秋全无收,赤地千里,大饥,人相食。”又山西境内“无处不旱”,“河东两熟之地,灾者八十余区,饥口入册者不下四五百万”。是年8月1日,山西巡抚曾国荃奏折曰:晋省报灾州已有57处,饥民200余万,后来“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据12月10日奏报统计,全省被旱10分(颗粒无收)者16个州县;被旱9分者13个县;被旱8分者30个县;被旱7分至5分以下者还有9个县。
中华民国
1929年,陕西大旱,80%的县受灾,估计死亡加逃亡人数达300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
至今中国依旧是旱灾频仍,几乎是无年不荒,缺水成为中国全国境内最迫切的问题。2006年内蒙古苏尼特草原持续旱灾,受灾草场面积23186.7平方公里。2006年5月中旬以来,重庆市遭遇大旱灾。2009春,干旱波及中国12个省份,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一度达到特旱。2010年初,云南、贵州为中心的五个省份已达到特旱。
6. 1959年为什么闹饥荒
绝大多数饥荒的起因不仅是因为食物产量下降,也因为不合理或者是低效的食物分配,而且通常结合着对于问题严重程度认识的信息匮乏或者是更大影响的误导信息。
在中国这场1959年-1961年的大饥荒中,城镇居民享有定量的口粮。与此相对比的是,因为各级干部出现严重的官僚主义,农村的基层干部因抢着虚报他们公社收获产量,而导致上级据此征收的公粮数量增加。这样留给当地农民口粮和种子粮减少了。
自然灾害是导致1959—1961年大饥荒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1959—1961年我国发生了大面积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产量大幅度减产,进而导致农村地区严重缺粮,饥荒也随之而来。因此,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我国应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的作用在于有助于及时准确获取相关自然灾害信息,降低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有关部门快速、有效地回应突发事件。
对于一些频发且破坏力大的自然灾害,政府应当建立一整套相应的预警机制:建立高效、快速、灵活的危机预警组织体系;科学设定有关灾害的风险级别和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针对各种危机的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监测预测系统,收集分析各种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加强危机预警的理论研究,加快危机预测、预警设施、设备的科学研究和攻关,不断提高危机预警能力。
7. 饥荒年是哪一年
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饥荒时间段是1958-1962年。
8. 闹饥荒的年代是哪个年代
闹饥荒的年代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痛点,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见炊烟,遍地饥号。
年代,将一个世纪以连续的十年为阶段进行划分的叫法,通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每一世纪中从“零”到“九”的十年,如1990~1999是20世纪90年代。
其他饥荒年代
干隆三十三年夏,沂水、日照大饥。
干隆三十五年,兰州、巩昌、秦州大饥。
干隆三十六年夏,会宁、肥城大饥。
干隆三十九年秋,秦州、镇番大饥。
干隆四十年,溧水、武进、高邮、南陵大饥。
干隆四十三年,全蜀大饥。
干隆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随州、枝江大饥;秋,寿光、昌乐、安丘、诸城大饥。
干隆五十一年春,山东各府、州、县大饥。
干隆五十二年,临榆大饥。
9. 在历史中,中国的哪一个朝代受灾害的影响最大
古代王朝兴衰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灾害往往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王朝末期,国家统治本就岌岌可危,如果再遭遇到严重的灾害,那么简直就是灭顶之灾。而在古代王朝之中,受灾害影响最大的,无疑就是东汉和明朝。
结果,这两场大规模的灾害,不仅导致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更直接导致明朝北部九边重镇中的大同、山西、蓟州、宣府等镇被直接摧毁。当李自成从西安发兵攻打京师之时,一路根本未遭到抵抗,而在攻打京师时,即使守城将官不低声下气的求人守城,结果仍是“逾五六日尚未集”,以致不得不调遣宫中三四千太监参与守城。而即便如此,城防仍然极度空虚,平均五个城垛才有一个士兵,而刚刚经历瘟疫的明军更是“鸠形鹄面,充数而已”,这仗也就没法打了。
10. 大饥荒是哪年
发生在1959年至1961年期间。
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归纳,在1949-1990年的长时期内,“全国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hm的有23年,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hm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灾面积超过1500万hm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灾面积大小。
依次为:1961年、1978年、1960年、1988年和1989年……受旱率超过15%和成灾率超过5%的有15年,包括1972年、1976年及1959-1961年、1978年-1982年和1985年-1989年等3个连续年段。
受旱率超过20%和成灾率超过10%的有6年。
分别是1960年、1961年、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
可见,1959-1961年属于该序列的重旱和特大旱年,成灾面积名列前茅,而在建国初期17年(1950-1966年)的统计里,该时段的受旱面积、成灾面积、粮食减产量、受旱人口的统计数值,则更居于首位。
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痛点,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见炊烟,遍地饥号。
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1952),取消了土地的私有化,实行农民集体生产,且生产出的粮食由公社存储,并于每年的11月按规定的比例上缴中央政府。
剩下的粮食用来做大锅饭养活农民,农民也不再享有生产报酬 。
由于整个粮食生产、分配和消费环节全部受中央政府控制,且农民迁移受到限制,只能依赖自己所在的生产地区剩下的粮食获得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