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安徽阜阳的历史
阜阳市历史悠久,人文蔚盛。历史上以颍州(今阜阳市区)为中心的南部开发较早。西周以后,在今阜阳境内即建立了妫姓的胡子国,临泉境内的沈子国,颍上境内的慎等。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太和原墙的原阳,倪邱的新,临泉的寝等县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渐形成。秦代始置汝阴县,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阴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颍州,隋设汝阴郡,唐设颍州,宋设顺昌府,元属汝宁府,明属凤阳府。清为颍州府。清雍正十三年,颍州更名阜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阜阳地区专员公署,下辖八县一个行政办事处。
北部以亳州市为中心的区域,同样经历了氏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商代为都城,“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春秋置焦邑、秦置谯县、领有今亳州境内的谯、城父,属泗水郡,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设谯都,东晋属谯郡,北周始置亳州,隋复置谯郡,唐置谯郡,宋归淮南东路,元置归德府,明降州为县,后复升为州,清属颍州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亳州为阜阳地区下辖一个县,称亳县。一九八六年始改县为市,称亳州市,仍归属阜阳地区。历史上颍、亳两州南北相望,随着封建政权更迭,而隶属不一,形成了两个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颍、亳二州首次并为统一版图,“省谯县入亳州,寻降亳州的亳县,属颍州”。弘治九年(公元1496)亳县复升为州,与颍州为颍州府,又降亳州为亳县,正式纳入颍州管辖之内,形成了东西四百里,南北七百里的广大地域。不仅包括今阜阳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地区霍丘县的大部分地界。1998年2月,亳州市从阜阳市划出,由省直辖。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划归亳州市管辖。目前,阜阳市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颍上、阜南四县及颍州、颍泉、颍东三区。
❷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历史
阜南县在夏、商两朝属豫州;周为宋地;春秋时期归于楚;秦属泗水郡鹿上县;汉改鹿上为原鹿(治所在今公桥阮城),后被原鹿与富陂两侯国分领。
三国时期隶属富陂县,晋为原鹿县;南北朝划归汝阴郡;隋、唐至五代为颍州治下,宋改颍州府为顺昌府,置焦陂(今焦陂集)、永安二镇。
元废路置省,属河南行省汝宁府颍水县(治所在今地里城),后并入颍州,明为凤阳府颍州所领;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颍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为府,原颍州改为阜阳县。
民国时期为安徽省阜阳专区阜阳县之三(焦陂)、六(地城)两区辖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辟阜阳南乡,建阜南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撤县后,设阜南办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改办事处为阜南县,隶属安徽省阜阳专区,辖原阜阳之赵集、苗集、于集、公桥和原临泉之方集。
原颍上之黄岗共六区;1952年阜阳之柴集、许堂、朱寨三区划归阜南县,确定了今天阜南县的基本行政格局。
(2)阜阳建城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阜南县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西南部,安徽省西北部。处东经115°16′30″—115°57′18″,北纬32°24′19″—32°54′40″之间,东西宽65.5公里,南北长51.9公里。
总面积为1842平方公里,南与河南省的固始、淮滨两县隔河相望。东南一隅与霍邱县以淮河分治,东邻颍上县,北界阜阳县,西接临泉县。县城古薛集,北距首都北京1077公里,东南距省会合肥269公里。
着名人物:
1、吕蒙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
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
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2、焦千之
焦千之(?—1080),字伯强,北宋官员。原籍汝阴椒陂(今安徽阜南县焦陂镇),移居丹徒(今属江苏)。南宋建立后,焦氏想回到故里,却没有能力。焦千之自幼勤奋好学。
为人厚道,乐于助贫。年轻时成为地方上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知名人物。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知颍州,焦千之投其门下,因文章和经术精通而受到欧阳修的赏识,遂专意于经术。
3、张鹤腾
张鹤腾(1556-1635)字符汉 ,号凤逵。明代颍州(今安徽阜阳)人,明末兵部尚书张鹤鸣之胞弟,明朝官员。
张鹤腾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考中进士,授山东潞城县令,旋调任榆次县令。其时,潞城、榆次两县均发生饥荒。
张鹤腾救济灾民,煮粥散发,投药治疗病者,施棺予死者,收弃婴于县衙两庑。令老妇抚养,颇受当地民众称颂。天启间升任刑部主事,又调任户部广西典事。
他清查大仓银库,革除积弊,岁得万金,全数上缴。因绩被提升为郎中,督饷延绥。后张鹤腾以目疾告归,寓居颍州。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率农民军破颍州,张鹤腾与其兄张鹤鸣、鹤鸣子大壮一起被杀。
❸ 阜阳市名字是怎么来的
作为行政区域地名,阜阳在周代称为胡子国。公元前495年楚灭胡,改称汝阴地;公元前221年,蓁建汝阴县,隶属陈郡;汉代汝阴县隶属汝南郡;三国·魏景初二年(Z38年)置汝阴郡,治汝阴县;南北朝·北魏孝昌四年置颍州;唐初曾更名信州,北宋末更名顺昌府。州、郡、府之名历代虽有更易,但治所县名仍称汝阴,直到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撤汝阴县,县地直属颍州,汝阴之名方才取消。明代和清初,颍州治所均未设县。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安徽巡抚王纮认为颍州地域过大,应升为府,于是上奏朝廷:“上江之直隶颍州,界连豫省,地方辽阔,钱谷而外,刑名时间数倍他属,即本州地方之事,忧虞竭蹶不遑,何能再顾属邑。似应将颍州升为府台,设立知府一员。附廓添设知县一员,即以颍州原治地方为新县管辖……恭候钦定佳名。”雍正准奏,升颍州为颍州府,附廓(同城)所设新具赐名“阜阳县”。
三国时叫汝阴郡
❹ 阜阳的历史沿革
阜阳市历史悠久,人文蔚盛。历史上以颍州(今阜阳市区)为中心的南部开发较早。西周以后,在今阜阳境内即建立了妫姓的胡子国,临泉境内的沈子国,颍上境内的慎等。
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太和原墙的原阳,倪邱的新,临泉的寝等县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渐形成。秦代始置汝阴县,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汝阴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28年)置颍州 ,隋设汝阴郡,唐设颍州,宋设顺昌府,元属汝宁府,明属凤阳府。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颍、亳二州首次并为统一版图。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亳县复升为州,分出。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颍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颍州为颍州府,并以颍州本辖新置附郭县,干隆皇帝依奏赐名阜阳县 。颍州府不仅包括今阜阳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市霍丘县的大部分地界。
民国38年(1949年)2月,撤亳州市,并入亳县。同年3月,撤阜阳市,并入阜阳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阜阳地区有界首市、亳县、太和县、阜阳县、涡阳县、蒙城县、颍上县、阜南县、临泉县和凤台县。县、市以下划分区(镇)。区以下划分乡(镇)。乡(镇)以下为行政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阜阳地区专员公署,下辖八县一个行政办事处。
1998年2月,亳州市从阜阳市划出,由省直辖。
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划归亳州市管辖。目前,阜阳市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颍上、阜南四县及颍州、颍泉、颍东三区。
1953年9月,界首市撤销,建界首县。阜阳地区其它县区划未变。
1958年11月,界首县与太和县合并为首太县。阜阳地区其它各县区划不变,但县以下区(镇)、乡(镇)统统撤销,建立人民公社,公社以下划分生产大队,大队以下划分生产队。
1959年5月,首太县撤销,复分为界首县、太和县。
1961年至1962年,阜阳地区各县划小公社,公社之上建区,公社以下仍划分生产大队,大队以下划分生产队。
1964年10月,建立利辛县。其辖地包括由阜阳县划出的4个区,由蒙城县划出的1个区,由涡阳县划出的3个区和由凤台县划出的2个区。
1965年,阜阳县城关镇改建为阜城镇,县级,直属阜阳专署,其辖区为原阜阳县城的4个人民公社。
1969年,各县撤区并社。
1975年12月,建立阜阳市。其辖区除原阜城镇所属的4个人民公社外,又将阜阳县的水上公社和阜阳县新华区的3个大队划入。
1977年1月,凤台县从阜阳地区划出,归属淮南市。
1979年,各县、市再次划小公社,社上建区。
1983年,全地区各县市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建置,人民公社改建为乡(镇)政府,生产大队改建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985年,阜阳地区辖有阜阳市、亳县、阜阳县、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太和县、颍上县、阜南县、临泉县、界首县,共1市10县。全地区共有125个区、11个区级镇、658个乡、33个乡级镇、15个办事处、6647个村民委员会、139个城镇居民委员会、40941个村民小组。
❺ 阜阳市名的由来
阜阳在周代称为胡子国。公元前495年楚灭胡,改称汝阴地;公元前221年,蓁建汝阴县,隶属陈郡;汉代汝阴县隶属汝南郡;三国·魏景初二年(Z38年)置汝阴郡,治汝阴县;南北朝·北魏孝昌四年置颍州;唐初曾更名信州,北宋末更名顺昌府。州、郡、府之名历代虽有更易,但治所县名仍称汝阴,直到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撤汝阴县,县地直属颍州,汝阴之名方才取消。明代和清初,颍州治所均未设县。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安徽巡抚王纮认为颍州地域过大,应升为府,于是上奏朝廷:“上江之直隶颍州,界连豫省,地方辽阔,钱谷而外,刑名时间数倍他属,即本州地方之事,忧虞竭蹶不遑,何能再顾属邑。似应将颍州升为府台,设立知府一员。附廓添设知县一员,即以颍州原治地方为新县管辖……恭候钦定佳名。”雍正准奏,升颍州为颍州府,附廓(同城)所设新具赐名“阜阳县”。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府而存县,撤消颍州府,保留阜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阜阳县同城设阜阳专员公署,1971年改为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5年12月于阜阳县城区建县级阜阳市;1979年2月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阜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92年12月撤阜阳县、阜阳市,重新组建县级阜阳市;1996年1月,撤消阜阳地区和县级阜阳市,设立地级阜阳市。
阜阳是东汉侯国名,在今临泉县黄岭镇。雍正十三年颍州升府时,雍正帝从颍州辖境中选出阜阳作为府治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