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我国第一篇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是什么

我国第一篇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7-22 20:22:11

① 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是 ()

选A了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章节: 120回
成书时间: 元末明初
文学地位: 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世界影响: 被亚、欧、美诸国译成60多种文字
齐名书籍: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

② 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是

《三国演义》
即《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而皆知。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在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

③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哪部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着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3)我国第一篇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是什么扩展阅读: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

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④ 我国最早的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是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为《四大名着》(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着。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浪漫小说《红楼梦》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⑤ (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

正确答案:B
解析:《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故选B。

⑥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是什么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原名 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相传为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罗贯中行居第二。或云其师傅为施耐庵。也有记载说曾当过元末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谋士。着有《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另一版本介绍: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着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着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着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⑦ 我国第一部长篇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什么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与讲史有直接的关系:章回小说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的“回”来自于讲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说的回目来自于讲史开宗明义的题旨;章回小说由“话说”、“看官”等构成的虚拟的说书场景来自于讲史的叙述方式。我国章回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五种类型: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侠型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上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三国演义》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简称,描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兴起与灭亡的历史过程。《三国演义》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三国结束后不久,就有了陈寿的《三国志》,刘宋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引用魏晋人的着作达二百一十余种,资料详实,极大地充实了《三国志》的内容。与此同时,关于三国的各种传说、故事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到元代时,便形成了一部《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三国故事的第一部小说定本。罗贯中正是综合《三国志》、民间传说和《全相三国志平话》等最终写成了《三国演义》。可见《三国演义》是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整理完成的。即所谓“世代累积型”小说。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生平资料,目前知之甚少。明代无名氏的《录鬼簿续编》记载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此可见他籍贯太原,大约生活在1310至1385年之间。相传他颇有政治抱负,而且是施耐庵的“门人”。其材料如果可靠,他的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是有一定影响的。他写的作品很多,除《三国演义》外,今传世的还有长篇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一说《水浒传》是他和施耐庵合写而成。《三国演义》的版本较多,其中明代的嘉靖本,是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三国演义》版本。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节。每节有七言回目一句。而《三国演义》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一百二十回修改本。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英雄传奇,但它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融合了传统、官方、民间与作者个人的各种思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几种思想倾向:第一,极力突出拥刘反曹倾向。在《三国演义》中,以刘关张及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方面,是正义的代表。而曹魏集团则代表了邪恶。这种倾向并不是罗贯中首创,而是早已存在于民间,罗贯中只不过是继承了民间的观念。这样的倾向对于吸引读者的感情投入是必需的。这种倾向固然沿袭了传统的道德标准,但另一方面,拥刘也表现了对仁政和明君的向往,反曹则是对暴君和暴政的痛恨。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糅合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来表现对昏君贼臣及黑暗统治的痛恨,对圣君贤相和清平社会的渴望。所以,生活于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奉蜀为正统,不仅因为对否定蒙元正统地位,在“人心思汉”的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反映了人民的政治道德理想。因此,不能简单地视之为封建观念而加以否定。第二,强调建立在“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基础上的“义”。所谓“义”,本来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在《三国演义》中,简单地说就是友谊。《三国演义》中“义”的观念特别突出,“桃园三结义”、“义释曹操”等成了“义”的经典表现。“义”,其实是一种民间观念,作者是用民间的想象来描写三国时期的某些人物,并将这种观念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集中地表现在刘备、关羽、张飞身上。“义”,使他们变君臣为兄弟,平等相待;“义”,令他们相互救困扶危、同心协力;“义”,让他们舍己救人、知恩图报。特别是关羽成了“义”的化身,虽然关羽身上的“义”被绝对化,而产生了重私情忘大义的弱点,但总的来说,并不损害他忠肝义胆、光明磊落的形象塑造。这在高层政治斗争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它虽然未必符合事实,但切合民间心理。第三,十分崇尚智慧。就写人而言,小说中,诸葛亮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传奇人物,他懂政治、精军事、通外交,是典型的智慧的象征,另外,周瑜、司马懿等人身上也突出地表现了这种观念。作者突出这些智者,使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智力的竞赛与角逐,因而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吸引力。就叙事而言,《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被人们称为全景性军事文学。其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突出智斗,是这一作品的特色。作品写战役,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关系交织在一起,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这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大体按照历史真实来写,但又虚构了大量细节和一些情节,使小说虚实结合。实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虚使小说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并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端。比如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的仁厚、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等,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所以《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400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数十。毫无疑问,这是《三国演义》最突出的成就。 第三,叙事结构上,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结构无数的故事,虽事件复杂,却不琐碎支离,有曲折变化,然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 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三国演义》的语言与《水浒传》等小说是不同的,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这种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使它既能发挥白话之长,又能避免纯粹的文言之短。 《三国演义》不仅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广泛流传。

⑧ 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到底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那另一部又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小说

是三国演义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与讲史有直接的关系:章回小说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的“回”来自于讲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说的回目来自于讲史开宗明义的题旨;章回小说由“话说”、“看官”等构成的虚拟的说书场景来自于讲史的叙述方式。我国章回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五种类型: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侠型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分割线-----------------------------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⑨ 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什么其作者是谁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
作者施耐庵

⑩ 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什么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与讲史有直接的关系:章回小说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的[回"来自于讲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说的回目来自于讲史开宗明义的题旨,章回小说由[话说".[看官"等构成的虚拟的说书场景来自于讲史的叙述方式.我国章回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五种类型: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侠型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上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三国演义>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简称.描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兴起与灭亡的历史过程.<三国演义>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三国结束后不久.就有了陈寿的<三国志>.刘宋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松之引用魏晋人的着作达二百一十余种.资料详实.极大地充实了<三国志>的内容.与此同时.关于三国的各种传说.故事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到元代时.便形成了一部<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三国故事的第一部小说定本.罗贯中正是综合<三国志>.民间传说和<全相三国志平话>等最终写成了<三国演义>.可见<三国演义>是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整理完成的.即所谓[世代累积型"小说.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生平资料.目前知之甚少.明代无名氏的<录鬼簿续编>记载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此可见他籍贯太原.大约生活在1310至1385年之间.相传他颇有政治抱负.而且是施耐庵的[门人".其材料如果可靠.他的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是有一定影响的.他写的作品很多.除<三国演义>外.今传世的还有长篇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一说<水浒传>是他和施耐庵合写而成.<三国演义>的版本较多.其中明代的嘉靖本.是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三国演义>版本.书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节.每节有七言回目一句.而<三国演义>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一百二十回修改本.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英雄传奇.但它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融合了传统.官方.民间与作者个人的各种思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几种思想倾向:第一.极力突出拥刘反曹倾向.在<三国演义>中.以刘关张及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方面.是正义的代表.而曹魏集团则代表了邪恶.这种倾向并不是罗贯中首创.而是早已存在于民间.罗贯中只不过是继承了民间的观念.这样的倾向对于吸引读者的感情投入是必需的.这种倾向固然沿袭了传统的道德标准.但另一方面.拥刘也表现了对仁政和明君的向往.反曹则是对暴君和暴政的痛恨.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糅合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来表现对昏君贼臣及黑暗统治的痛恨.对圣君贤相和清平社会的渴望.所以.生活于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奉蜀为正统.不仅因为对否定蒙元正统地位.在[人心思汉"的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反映了人民的政治道德理想.因此.不能简单地视之为封建观念而加以否定.第二.强调建立在[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基础上的[义".所谓[义".本来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在<三国演义>中.简单地说就是友谊.<三国演义>中[义"的观念特别突出.[桃园三结义".[义释曹操"等成了[义"的经典表现.[义".其实是一种民间观念.作者是用民间的想象来描写三国时期的某些人物.并将这种观念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集中地表现在刘备.关羽.张飞身上.[义".使他们变君臣为兄弟.平等相待,[义".令他们相互救困扶危.同心协力,[义".让他们舍己救人.知恩图报.特别是关羽成了[义"的化身.虽然关羽身上的[义"被绝对化.而产生了重私情忘大义的弱点.但总的来说.并不损害他忠肝义胆.光明磊落的形象塑造.这在高层政治斗争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它虽然未必符合事实.但切合民间心理.第三.十分崇尚智慧.就写人而言.小说中.诸葛亮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传奇人物.他懂政治.精军事.通外交.是典型的智慧的象征.另外.周瑜.司马懿等人身上也突出地表现了这种观念.作者突出这些智者.使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智力的竞赛与角逐.因而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吸引力.就叙事而言.<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被人们称为全景性军事文学.其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突出智斗.是这一作品的特色.作品写战役.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关系交织在一起.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这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大体按照历史真实来写.但又虚构了大量细节和一些情节.使小说虚实结合.实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虚使小说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并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端.比如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的仁厚.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等.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所以<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400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数十.毫无疑问.这是<三国演义>最突出的成就.
第三.叙事结构上.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结构无数的故事.虽事件复杂.却不琐碎支离.有曲折变化.然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
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三国演义>的语言与<水浒传>等小说是不同的.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这种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使它既能发挥白话之长.又能避免纯粹的文言之短.
<三国演义>不仅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广泛流传.

阅读全文

与我国第一篇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1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2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