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泉州晋江市的简介
晋江市位于海峡西岸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南岸。北纬24°30′-24°54′,东经118°24′-118°43′。东北连泉州湾,东与石狮市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交界,北和鲤城区相邻。总面积721.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98万人(2010年普查数据)。
全市辖6个街道、13个镇:青阳街道、梅岭街道、西园街道、罗山街道、新塘街道、灵源街道、安海镇、磁灶镇、陈埭镇、东石镇、深沪 晋江市市区全景镇、金井镇、池店镇、内坑镇、龙湖镇、永和镇、英林镇、紫帽镇、西滨镇。共有92个社区、293个行政村。市政府驻罗山街道世纪大道。
三面临海,海岸线长105.6千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海面倾斜,呈波状起伏梯级分布。主要山峰分布在西北和中部,系戴云山各东南沿海延伸余脉。西北边境的紫帽山,海拔517.8米,为与鲤城、南安共有的界山。地貌以丘陵、台地、平原三类型为主。晋江流经北部于溜石江入
海。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20-21℃,一月均温11.9℃,七月均温28.2℃,年均日照2130小时,年均降雨量911—1231毫米。
福厦高速公路、324国道、306省道过境,有泉州晋江机场和深沪、围头、东石、安海码头。 晋江市围头海滩晋江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摩尼教遗址草庵寺、隋代古刹龙山寺、南朝遗存的磁灶古窑址、深沪湾7000年前海底古森林遗址。
晋江山川毓秀,人文荟萃,素有“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国”、“海滨邹鲁”之美誉。先后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达26.16%。从综合实力看,1991年首次评选“全国百强县”时, 晋江名列第55位;1994年,跃居第15位;2000年,又跃升第10位,进入“全国十强县(市)”行列;2002年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6名;2005年更是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名。 晋江419鞋博会晋江是中国的品牌之都,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福建省着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数量名列全国县级市前列、福建省县(市)首位。晋江先后被授予“中国鞋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县(市)”、“中国陶瓷重镇”、 “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等称誉。2006年被英国全球市场TNS授予“世界夹克之都”。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行列,被定为全国4个科技进步示范区之一。
② 晋江历史
晋江历史
1840年,中华民族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年!
从这一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窥觎已久的西方列强开始了对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侮辱。
国土沦丧,外强蹂躏,一幕幕悲剧,书写了中华民族史上最屈辱的一页。然而石虽可毁,坚不可销;丹虽可磨,赤不可灭。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坚不可摧的,东方雄狮在逐日醒来。坚强不屈的晋江儿女掀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辉历史。
1911年11月7日,http://www.qzwang.cn/bbs/read.php?tid=54454&keyword=%BD%FA%BD%AD%C0%FA%CA%B7
晋江历史根源 http://www.qzwang.cn/bbs/read.php?tid=48551&keyword=%BD%FA%BD%AD%C0%FA%CA%B7
③ 晋江文学城的发展历史
从2003到2015,晋江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这12年,是晋江由青涩到成熟的12年,是内地言情小说从萌芽到崛起的12年,是网络文学从依存网络到突破网络的12年,是一代代作者产生成长的12年,也是一代代读者蜕变进化的12年。
这12年,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变化,一年一个潮流,无数作者读者,载着文字的舟,在晋江这条河里,或沉浮弄潮,或随波逐流。有的人开创了一个时代,有的人终结了一个时代,有的人认真投入地享受了每一个时代。
百花齐放,各种题材竞相攀升的情况愈加明显。
研究排行榜前几百,妖舟的《不死》是同人,橘子树的《麒麟正传》是耽美,小晚的《下堂妻的悠哉日子》是古言,文艺地金刚芭比《我靠!被潜了!》是现言,四种类型在排行榜前几名交织纠缠,并没有哪一家占据绝对优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绝歌的《凤凰花》作为gl类型有史以来唯一上榜作品,是否会带领出现新的潮流,谁也不好说。
出现这种更加均衡的局面,一方面和作者读者都日益成熟,追求新意,不愿再跟风创作、跟风阅读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vip制度出来以后,作品价值的判断也已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不必再一味紧追出版风向。
④ 福建晋江发展史
20多年前谁也不曾想到,毫无制鞋传统的晋江竟会与鞋子结下不解之缘。20年后的今天,晋江成为全国制鞋主要基地和世界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全市现有鞋业生产经营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年产量5亿多双,年产值近200亿元,出口量3亿双,出口创汇12亿美元,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提起晋江鞋业,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陈埭镇。作为晋江经济重镇,陈埭的经济发展史可以说就是晋江经济的缩影。陈埭的发展一直循着鞋业发展的上下游拓展延伸,现在人们只要提起陈埭就会想到这里的鞋,提到制鞋人们也会想到福建的陈埭。专家称,陈埭的发展史是产业、品牌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生动例子。
鞋产业的起步
陈埭镇面积38.4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1个镇办农场。
陈埭的发展就缘于一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创举。1979年春,林土秋等14人每人出资2000元,开办了一家服装鞋帽厂,产品卖得很好。县乡党委及时制定措施,鼓励农民利用“三闲”(多余资金、空房、劳动力)发展副业致富。很快人们纷纷仿效,一把钉锤、一张桌子、一把剪刀、几台家用缝纫机,简易的厂房,简陋的制鞋工具,陈埭制鞋业就这样起步了。
陈埭的鞋厂在模仿和相互模仿中成长,陈埭人跑到全国各大城市的商店,把认为比较好的皮鞋款式买回来照着做。鞋厂数量逐年增加,鞋厂规模也不断扩大。到1984年,陈埭有鞋厂700家,成为福建省首个亿元镇。
但由于鞋厂技术、设备都比较低下,鞋子质量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卖到北方市场的鞋,由于空气干燥、气温低而开裂的现象比比皆是,“星期鞋”、“过街鞋”大量涌现。陈埭镇鞋业一度走入低谷。
此时,陈埭人开始悟到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真谛:“质量上,陈埭兴;质量下,陈埭衰。”1987年陈埭镇自筹资金200多万元,与有关部门联办了全国第一家鞋塑质检所,开始对鞋类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陈埭开始走上质量兴镇之路,企业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形成块状经济
许多专家认为,陈埭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区域产业呈模块化布局,并呈良性发展势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了解决农村工业发散性发展,导致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离散度大、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陈埭就坚持把突出产业特色作为提升内涵和功能的主要内容,使这里的企业呈现高度的关联,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块状经济”,呈现模块化生产格局。群落内大多数企业虽然单体规模不大,但有几千家同类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较大的总量规模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同时镇内企业之间产生了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产品生产按照价值链分工协作,一种产品增值的不同环节由不同企业单独完成,即从原料、生产、装配、销售过程及其每个过程的中间环节大都由不同企业来完成。在陈埭,有些企业专门生产塑料鞋、凉鞋、旅游鞋;有些企业专门生产鞋楦、鞋扣、鞋底、鞋带、鞋衬、鞋跟甚至鞋盒等;这里还可以方便地找到加工生产鞋子所需的鞋机、鞋样、化工橡胶、五金配件、大底等所有原辅材料。
在镇内,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如手工工场、小业主制企业、虚拟企业、向最终用户和外包公司出售产品的综合性大企业,以及为区域产业提供信息和市场支持的服务机构等,都能生存和发展。各个企业立足自身资源,选择产品生产价值链中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生产环节,达到区域合理分工和效益最大化,使陈埭的区域产业保持长久的竞争活力。
从依靠外来资源办鞋厂,到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制鞋产业集群,陈埭镇缔造了一连串的数字神话。2003年陈埭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8.5亿元,上缴税收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92元。
同时,陈埭的企业还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枚、中国名牌产品3枚、福建省名牌产品7枚、福建省着名商标21枚。其中11家企业的产品获得国家免检资格。
专业市场拉动
陈埭的成功另一方面来自专业市场的拉动。由于早期大多企业没有实力独建营销网络,必须依靠相对集中的交易市场,于是各产业集群周围便形成一批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繁荣又会催生新企业,在生产与市场互动中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陈埭人现在可以自豪地说,鞋业原辅材料批发、零售、储运、鞋机展销为一体的陈埭鞋材市场已经长大了。统计数据表明,陈埭鞋材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阿根廷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入市经营,年交易额超40亿元,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鞋材市场之一。目前,一片规划用地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集展示、贸易、信息技术交流为一体的晋江鞋业市场也已出现在陈埭的繁华地带。
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人来陈埭都要问一个问题,陈埭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吗?陈埭镇有关负责人的回答是,这里正在从企业“自行摸索前进”发展到“政府引导、企业有规划发展”的阶段。当前,陈埭镇正在实施“抓大、扶优、带小”的战略,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同时还将扶持发展中介、劳务、交通、信息等第三产业,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
陈埭的明天,我们相信会更好。
⑤ 晋江地名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详细讲述
内坑镇,位于晋江西部,总面积46平方公里,取名内坑者,乃镇区村落多处于思母山、苦竹山、熊山、槟榔山、灵源山等低山丘陵之坑洼处故也。
内坑原名系“梨坑”,其历史悠久而又光荣。唐宋时,因大面积种植梨果而得名,是晋江有名的梨、柑果园区。《安海志》载:“柑、品最多。‘先柑’、‘同柑’尤胜者,……二柑俱出晋江六都内坑诸乡”,故内坑又号称桔里。内坑又是古代农村外贸集市之一,据《晋江县地名录》载:“唐代的内坑、柑市曾是阿拉伯商以香料交换本地红柑之场所”。2019年10月,内坑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在土地革命时期,内坑是晋南特支、晋南县委的主要活动基地。1931年,成立砌坑党支部,系晋江市第一个党支部。抗日战争时期,是泉州地下党隐蔽基地之一。1946年12月至1949年7月,是泉州中心县委机关和人民游击队泉州团队部驻地,中心县委在此指挥泉属厦门、漳州(部分)等地的革命斗争。今天的内坑辖28行政村,是晋江市老区基点镇之一。
⑥ 你了解晋江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吗
在福建,有一座由省直辖却又由泉州代管的县级市。也是福建省的综合实力第一县级市,连续17年的经济实力排名福建第一,其综合实力也常常排在全国县级市前十的水平,这座城市就叫做晋江。
总的来说,晋江这么一座县级市能与如此多大城市竞争并且还能拿到其举办权是多么的不容易。让人不禁有些期待,晋江会把这场运动会举办成什么样子。不过可以相信的是,晋江绝对能有实力将这场运动会举办好,让这座小城也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⑦ 历史上是先有泉州还是先有晋江
晋江久点,也比较大。 晋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周秦以后,中原汉族逐渐南迁,适西晋永嘉时期,中原百姓避战乱南迁,据江而居,故名为晋江。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始建县治。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析出晋江东北地置惠安县。新中国成立以来,又先后析出鲤城、丰泽、洛江三区及石狮市。 泉州历史也很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