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台湾简介
台湾(Taiwan),简称“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台北,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海域,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
台湾省是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
台湾被北回归线划为两个气候区,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整体气候夏季长且潮湿,冬季较短且温暖。
台湾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族的南岛文化亦有影响,近现代又融合日本和欧美文化,呈现多元风貌。
(1)台湾的历史名城是什么扩展阅读:
“台湾”一名源于居于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并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现今的台湾地区范围包括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金门群岛、马祖列岛、东沙群岛、乌丘列屿、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与中洲礁及周围附属岛屿。
‘贰’ 台湾的历史以及名字的由来
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从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台湾”这一名称由何而来?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学术界仍持不同看法,尚难定论。
有人说“台湾”是古代神话传说“岱屿”和“员峤”首字联名“岱员”转变而来的;也有人说“台湾”是因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台风而得名;还有人说“台湾”原作“埋冤”,后因其词不详才改称为“台湾”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为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惨也。其后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连横:《台湾通史·开辟篇》)。更多的人则主张“台湾”之名来源于陈第所着《东番记》中的“大员”、周婴《远游篇》中的“台员”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的“大湾”。“台湾”则由“大员”、“台员”、“大湾”等或因语音相同转译,或以当地部落名称谓转化而来的。例如《辞海》等都持这种看法。谭其骧等在《我国省区名称的来源》台湾省条中,阐明了“台湾”名称的演变过程和各个时期的地域所指。文中说,十六世纪时有“大员”之称,本指今台南安平镇附近一带,是当地高山族部落名译音。进入十七世纪“大员”又改写成台湾。其时荷兰侵略者在该地所筑的热兰遮(ZeeIandia)城,华人即称之为台湾城。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全岛后,“台湾”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带。清初建立台湾府后,台湾一名所指地域才包括整个岛屿。另一种看法,认为因荷兰人在海湾修城筑台,故名“台湾”。道光重刻本康熙《台湾县志》云:“荷兰设市于此,筑砖城,制若崇台,其海滨沙环水曲曰湾,又泊舟处概谓之湾,此台湾所由名也。”
此外,成书早于《东番记》的《日本一鉴》的《穷河话海》和《桴海图经》两册中,都把台湾称作“大惠”。吴壮达认为“大惠”与《东番记》的“大员”及后出现的“台员”、“大湾” 都是对同一地理对象的名称从闽南方言转化。他从安平古海湾“大湾”的转化论证“台湾”一名由来于“大湾”。又据康熙《台湾县志》所筑城堡“制若崇台”,“台湾”的“台”与“湾”两字联称的含义才成立。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名才被人们采用。邵秦在《台湾名称由来考略》(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中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台湾闽音称谓大员、台员、大湾等,在荷兰人侵台前早已存在,在修城筑台前荷兰人也随中国人称安平为“大员”;也不同意把“台湾”之称来源于大海湾的“大湾”一名转化而来,因为《东番记》并未记成大湾而写成大员,《远游篇》作台员。“大员”、“台员”在字义上不能表示出海湾之意。“台湾” 应由来于原安平地区土着台窝湾族,以其族名称其地,据调查确认台南城的大湾庄为台窝湾族原住地。“大湾”即“台窝湾”的同音异字。荷兰文献中对安平一带有时写成Tayovoan(台窝湾),有时写成Tyovon(梯窝湾)、Teijoan(大员)、Toyouan(台员)等
中荷两国的两种不同民族语言对该地称呼基本一致的记载,雄辨地证明了关于台湾名称最早来源的出处,即与台湾安平一带土着台窝族名称有关。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目前虽仍存在分歧,但在辞书、报刊出版物中,涉及有关台湾名称来源的有其一定的倾向性,很多专家、学者又都在积极研究探讨这个问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能揭开这个谜底。
‘叁’ 台湾的历史是什么
台湾的历史: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
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台湾迄今最早的人类化石“左镇人”。左镇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亲缘关系,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于3万年以前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是最早开发台湾的先驱。
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分属于尼格利陀地域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台湾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1624年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南台湾。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湾,后被荷兰人驱逐。
1662年郑成功收复;清代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分治至今。
台湾岛是由欧亚板块、冲绳板块和菲律宾板块挤压而隆起的岛屿,地壳运动与造山运动发达使台湾地形复杂多样,绝大部分地质构造由欧亚板块组成,菲律宾板块则往下成为隐没带。东部和南部地区受吕宋火山岛弧等板块影响形成复杂地质,如与花东纵谷地质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脉。
地处板块交界处也使台湾有许多容易引发地震的地体断层,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间中国共发生的3888起5级及以上地震就有35.9%发生在台湾。
因位居环太平洋火山带使台湾有数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应的火山地形,不过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龟山岛外并无明显活动。台湾也因位处断层地带而有众多的温泉景点,吸引许多中外游客观光。
台湾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500毫米,约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节、位置、海拔标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随之变化。东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国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区火烧寮就在台湾东北部,被称为中国“雨极”。
而基隆港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压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肆’ 台湾的历史名称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它的名称多有变化。
早在春秋时期,称台湾为“岛夷”。战国初期的重要史籍《尚书.禹贡》称,中国当时分为九州,台湾归属扬州范围。
先秦时,称台湾为“瀛洲”。秦灭汉兴,称台湾为“东鳀“。三国时,又称台湾为“夷洲”。
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
明朝初叶,称台湾为“东番”,商船横渡海峡时,习惯上以台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因山势如罩鸡之笼,故又称为“鸡笼”。渔民们常在台湾西部港口修船补网,称港口为“魍湾”,后来泛指台湾。
明朝中叶,台湾又有了“大湾”、“大员”、“台员”之称。福建沿海人民又称之为“埋怨”。因为在开发台湾过程中,不少大陆人民或遇风浪葬身鱼腹,或水土不
服客死他乡,“其状其惨,故以埋怨名之”(见清施鸿保《闽杂记》)。以上四个名称读音与闽南土语“台湾”的读音相同,故称之。
明朝万历年间,因台湾“地形如弯弓,浮海如平台”,遂称之为“台湾”。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次年改台湾为“东都”。后来,其子郑经又改东都为“东宁”。
1663年,康熙帝派施琅进击台湾,恢复台湾名称。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台湾”名称沿用至今。
‘伍’ 台湾的历史,简要一点,大概50字左右吧
历史:
原住民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较显着之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
元、明在澎湖设巡检司, 明末被荷兰和西班牙侵占。
1662年郑成功收复,清代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重新恢复了台湾省的行政管理机构。
1949年国民党当局退据台湾;1954年美国同台湾当局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造成台湾同祖国分离的状况。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会统一。
(5)台湾的历史名城是什么扩展阅读:
收复台湾的意义:
收复台湾可以极大的增强我国人民的自信心,加强民族凝聚力,同时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在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中,在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我国还处于分裂状态。这对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极为不利。
试问,一个自己上处于分裂状态中的国家如何制止欧美强权对前南、苏丹等小国的分裂行径,如何在亚洲邻国的领土争端和冲突中进行斡旋。一个分裂的国家如何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仅如此,台湾问题一直是境外反华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牵制中国发展的切入点,是他们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砝码。如果收复台湾,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中国将树立一个强大、独立、自信的大国形象,让那行反华势力无机可乘。
同时,国家统一将使人们更加自信,在国际交往中更加理直气壮,因为我们有强大、统一的祖国做后盾。国家的统一将使各族人们更加紧密的团结起来。
‘陆’ 历史上的台湾被称为什么
早在商周时代,台湾被称为“岱员”;
春秋时称“岛夷”;
秦汉三国时称“夷洲”;
隋唐时期称“流球”、“留虬”;
宋元时期称“琉球”;
明清时称“台湾”、“台员”、“大员”、“大园”、“埋怨”、“埋冤”、“大湾”等。 此外还有“东部”、“东京”、“东宁”、“台阳”、“东港”等称呼。
清光绪十三年(1885年)清廷作出台湾建省的决定后,才正式以“台湾”作为岛的名称和省的名称。
‘柒’ 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资料
香港:
1、在英国占领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岛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笃和石排湾,有部分渔民居住。其他黄泥涌、灯第洲等几处,则有一些小村湾,当时,岛上的居民约3000人 。
2、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了英国。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4、直到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央政府对香港拥有完全的管辖权。香港保持着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除了外交和国防外,在所有方面享有高度自治权。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5、现在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创新和技术中心。它也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首先,它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且在GaWC的世界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三。
澳门:
1、澳门历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驰名于世,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在地区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经济的运转中发挥重大作用。
2、澳门自被葡萄牙侵占以来,葡萄牙人在澳门一直拥有特权或特殊地位,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满;从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杀总督亚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学校事件而触发的“一二·三”事件,均显示了民间对于葡萄牙人在澳门的特权一直深感不满。
3、直到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经过一百多年的东西方文化碰撞,澳门已成为一个拥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城市。历史名城澳门于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4、现如今成为一个国际自由港和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赌场之一。它实现了资本主义制度。
台湾:
1、史前时期: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2、荷西时期: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抵抗。 1652年,郭怀义领导了最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虽然它最终遭到镇压,但它表明荷兰殖民统治已陷入危机。九年后,他们与民族英雄郑成功合作驱逐荷兰人并重获台湾。
3、明郑时期:郑成功是郑志龙的儿子。他于1624年出生于长崎县宾乔市。 早年,他以厦门为基地对抗清朝,并被南明永历皇帝封为延平王。在对南京的袭击受挫后,他回到厦门修船,并试图驱逐入侵台湾并收回土地的荷兰人。
4、清朝时期:明朝末期,郑政府处于与清政府军事对峙的状态,逐渐演变为分裂政权。 1683年7,清政府派遣福建海军的海军上将。从铜山到芜湖和台湾。清军对芜湖卫军进行了攻击,郑军被击败。郑克桢领导公众到清政府。到目前为止,台湾一直处于清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
5、战后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协定重新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恢复了台湾省的行政机关。 1949年,国民党当局返回台湾。 1954年,美国和台湾当局签署了“中美联合防御条约”,使与祖国分离。
‘捌’ 谁给个台湾主要城市的简介
主要城市有台北、高雄、台中、台南、基隆等。
北市为台湾跻身国际都会之列的城市,集全台湾政治、经济、教育、娱乐、文化于一身,而台北市也是台湾第一大城市,面积272平方公里,人口为244万。
台北市位于台北盆地中央,以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与台北县为界。若由空中鸟瞰台北市,棋盘式的道路系统、交错耸立的参天高楼、星点状的公园绿带,以及终日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确是让人辨识这座城市的绝佳指标。
循着淡水河、基隆河迤逦蜿蜒,北边囊括大屯山系、七星山系而形成的阳明山公园,不但是自然保育的生态教室,更是大台北的后花园,四季各有不同风情韵致;座落在台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和平公园、植物园、大安森林公园,则堪为典型的城市绿洲,加上周遭人文、艺术活动频繁,是都市人纾解身心的好去处。南区的木栅山区,登山健行之外,还可享受茶香四溢的品茗闲情。
肩挑岛内文化龙头地位的台北市,也拥有为数可观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庙宇、古迹等。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是岛内外首屈一指的艺术宝库,对街而立的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展现原住民文化样貌;圆山周边的台北市立美术馆、儿童育乐中心、大龙峒保安宫、台北孔庙、行天宫,刻划着浓厚的人文活动轨迹。大稻埕和艋甲是汇聚台北移民血汗的历史街区,其中迪化街、霞海城隍庙、龙山寺、华西街,是想要了解老台北不可不到之处。
寸土寸金的台北都会,西门町、东区、天母、士林、公馆等商圈林立,家具街、书店街、电脑街、婚纱街、花市、玉市……等各种专卖街、市集,也是大都会细致分工下的产物。而街头巷尾一家家咖啡厅、泡沫红茶店、KTV、卡拉OK、PUB,华灯初上后,闪烁的霓虹妆点出不夜城的景象,让台北的夜晚展现另种风情。
航空 从高雄小港、台中、嘉义、台南、屏东、花莲、台东、马公、金门、马祖等地的机场,均有班机直飞台北松山机场。
铁路 纵贯线经过台北市,市中心的台北车站、东区的松山站是两大驿站,各级列车均停靠,班次密集,相当方便。
公路 主要联外客运为台汽客运、统联客运,联络台湾西部与宜兰各主要城镇;另有三重、台北、淡水、新店、指南、福和等各家客运,密切往来邻近的基隆、台北县。台北车站周边是市内交通的中心,忠孝西路、公园路、馆前路、重庆南路上各线公车密集,而南区的公馆、北区的士林、东区的忠孝东路四段、西区的中华路一段,都是重要的公车转运圈。来台北市旅游,最好购买一本公车手册以便随时查阅。捷运 为台北市最快速便捷的大众交通工具,木栅线贯穿台北市东、南区,淡水线前往北区,中和、新店线经南区,板南线横贯东西;搭配班次密集的联营公车、客运,十分便捷。
高雄简介
高雄市位于台湾西南部,西临台湾海峡,南接巴士海峡,是东北亚通往南太平洋要道,同时也是一个理想的商港,先天条件优越。
高雄市有一百四十万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有九十余万人,人力资源雄厚,且因受海洋气候调节,全年阳光普照、气候宜人,加上近年产业急速发展、经济繁荣,为台湾第一大商港及世界第三大货柜港。
台中市位于台湾岛西部的中央,台中盆地的中心,全市分东、南、西、北、中5个市区和北屯、南屯、西屯3个郊区,面积163平方公里,人口75万,是台湾第三大城市,也是台湾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
台中市气候温和,交通方便,市内环境优美,街道整洁幽雅,有“宁静之都’的雅称。
台中市昔称“东大墩”、“猫雾栋”,周围土地肥沃,终年气候温和,盛产稻米、甘蔗、水果和烟草,不仅是台湾中部物产的集散地,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
台中市的开发比台南市、高雄市晚,但与台北地区同属一个时期。这里最早曾是高山族平铺人居住的地方,名为岸里社。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大陆福建、广东沿海移民开始进入台中盆地一带从事垦殖。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总兵兰廷珍以其土地肥沃,易于耕作,遂招福建漳州人前来屯垦,至清雍正年间(1723-1735),人烟渐盛,形成村落,名为“大墩”。由于这一带土地已辟为良田,水源丰富,盛产稻米,而且因地表溪流落差大,沿河建起许多水车,碾米店毗连,逐渐出现了稻谷脱壳加工业,并由此发展成为台湾中部地区农产品集散和加工中心,这便是台中市最早的城镇雏形。到清同治六年(1867),形成了顶街、中街、下街等市街,改称东大墩。清光绪十三年(1887)台湾正式建省,初时以台中山环水复,中开平原,气势恢宏,又当全台适中之地,曾计划在该地建立省城。清连横着《台湾通史》中载:“光绪十三建省,移台湾府于此,附郭亦曰台湾。先是,巡抚岑毓英来巡,择地于兰兴堡东大墩之麓,刘铭传亦以为可。十五年起工,选建八门四楼,…十七年二月略成,周六百五十丈,费款二十一万五千两。而铭传一去,其事遂上。”后任巡抚认为这里远离经济发达的台南和台北,往来南北交通又有许多溪流阻隔,交通不便,便将省城改设在台北。台中仅名义上作了几年省城,而实际上修筑了两年多的工程最后没有完成,台中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东大墩仍然是一座小市镇。日本殖民者占领台湾后,以此地位于台湾中部要冲,于1897年在这里设台中县,又于1920年改设台中州,台中为州辖市。1945年台湾省归还中国后,台中州改为省辖市,不过由于台中市无特殊的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距海岸较远,没有直接的出海口岸,所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都比台北、高雄两市缓慢。直到70年代中期,在这里设立了台湾省第三个加工出口工业区,兴建了距台中市最近的台中港及与台中市联系的高速公路,使该市经济发展速度才明显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也开始不断扩大。 1975年台中市人口比50年代增加 1倍多,突破53万人,一跃成为台湾省的第三大城市。
‘玖’ 我要去台湾,能介绍一下台湾吗
去台湾,一般做环岛游。有几条路线:一是从香港飞台北,由北向南走;一是从香港飞高雄,由南向北走。无论那条路线,阿里山、日月潭停留、太鲁阁公园、北回归线纪念碑、台岛最南端的垦丁公园都不要错过……东部海岸的蓝天碧海,也是必去的地方。
台湾北部:漫步历史现场 感受都市繁华
台北市和台北县主要景点有:台北故宫博物馆、国父纪念馆、仁爱路、士林夜市、目前世界最高的摩天大厦101大厦等。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去参观一下着名的园山大饭店、阳明山国家公园、小火车博物馆、还有世界排名第二的微型景观博物馆。
台湾故宫博物馆——参观故宫珍宝,是旅游团包费用的参观项目。台湾的故宫博物馆从外观和占地面积仅2.1万平方米,与北京故宫不能同日而语,但内中珍宝却非北京故宫博物馆可比。有人说北京故宫是有宫无宝,台湾故宫是有宝无宫,其实有些夸张,但也似乎不无道理。从历史记载看,蒋介石败退台湾时,从用军舰从大陆运走大约2万多箱约62万件珍贵文物。据说展出藏品即使三个月轮换一次也可以上百年不重复。
台湾故宫博物馆全年开放,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5点为开放时间,馆内不准拍照录像,白天参观一天,晚上旅游团都会安排到台北有名的士林夜市观光,这里几乎集中了台湾各地特色小吃。几个年轻朋友一起逛夜市、品小吃,这种诱惑更是无法抵挡的,一路吃下来,脑满肠肥。
野柳国家公园——位于台北县北端的野柳国家公园很值得一去,这里经过千百万年风吹日晒海浪侵蚀形成的特殊地貌,这处景观是长约2公里的狭长地带,站在高处举目四望,蜂窝石、烛台石、棋盘石、姜石、蘑菇石,尽收眼底,闻名遐迩的海参石、海花石、豆腐石、松茸石、女王头等大大小小48景,个个形象逼真名不虚传。每当潮落时,在自然形成的凹凸不平的石窝石缝里总会留下五颜六色的贝壳。
从野柳返回时,天色渐晚,沿路可见格调不一的小玻璃屋,每间玻璃屋里坐着一两位女孩子,这些就是台湾有名的“槟榔西施”。尽管穿着性感暴露,但不会做过格的事情。这种职业已成为台湾的一种行业,并有台湾当局颁发执照,槟榔屋几乎遍布台湾全岛,据说西施们的月营业额都能上十万新台币,槟榔西施已成为台湾某种特殊的文化的代表。
西门町——有人形容西门町是“什么都有、什么都卖、什么都不奇怪”,这里是台湾青少年的寻乐园——不但是影视歌星、年轻偶像举行签唱会、新歌发布会的地方,更是时尚潮流汇聚地。“西门新宿”是徒步区内最大的服饰商场,约有200间各具风格的小商店。想知道美国、意大利、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最新流行的服饰与资讯,来这里就对了。
台湾中部:拨云寻古道 倚树听流泉
阿里山——是每个到台湾的游客都十分向往的地方,也是旅行社必安排的重要景点之一。
阿里山其实不是仅指一座山,它是由尖山、塔山、大武峦山等18座高山组成,整个山脉森林覆盖面积达3万多公顷。远远望去,峰峦起伏、郁郁葱葱、高大的原始林木遮天敝目,走在密林深处,抬头望上去只露出一线天空。森林里中含氧量极其丰富,是个天然大氧吧。阿里山有五大看点:原始森林神木、高山森林小火车、看日出、观云海和游姊妹潭。游阿里山基本不走回头路,特别提醒大家山下山上温差5℃以上,上山前要准备外套、雨伞,再带上水,女士们不要穿高跟鞋。林中多小雨,路面会很滑。
一路上会看到高大的阿里山神木,这种“神木”其实叫红桧木。生长十分缓慢,长成直径50厘米就要花费130年左右时间。日本东京的明治神宫、京都的平安神宫大殿建造都是从台湾掠夺的“神木”建成的。阿里山中最大的一株树围达23米,根部达50米,树龄已达3千多岁,被称之为桧树之王。在森林中会看到一处处被日本人砍伐后留下的巨大树桩,令人十分痛惜……
到了山上可以领略高山民族文化,阿里山姑娘自然、大方的歌舞表演很吸引人。
日月潭——是台岛最大的高山湖泊,绕湖边一周达35公里。这里长年水清潭碧。日月潭是由连在一起的两处水面组成,一大半是不规则的圆周形,另一小半为新月形,中间由水中一树木茂密的湖中岛连接。从高处远望,水面如日月同辉,故得名日月潭。日月潭原来只是一处不大的湖泊,后来为了发电,引水蓄积成目前规模,据说此处发电量为全台湾发电总量50%以上。水深数十米,潭水呈兰绿色。宽阔的湖面上各种游船、游艇往来如梭。
还可以品尝到潭中出产的鱼、虾,由于水用来发电常年流动,潭中盛产的细腰鱼和潭虾肉质细嫩、味道极其鲜美。
台湾南部:椰风蕉雨 碧波白浪
垦丁——地处台湾最南端的垦丁对高雄人来讲,好象是后花园一样。到了台湾不去垦丁,难免有遗珠之憾。
垦丁的名称来源于清光绪三年,清朝廷招抚局从广东招来大批壮丁到此垦荒,是这里除当地少数民族——排弯族外的第一批建设者。为纪念这些功不可没的壮丁而得名垦丁。垦丁有如非洲的好望角,它一面背山,三面临海,椰风蕉雨,碧波白浪,构成了无限迷人的风光,也是台湾本岛唯一的热带区域,每年吸引400多万游客。这里有远东最大的鹅銮鼻灯塔,它一向有“东亚之光”的美称。鹅銮鼻公园在屏东县南部,园内石灰岩地貌奇特,因长年受强风、海浪及雨水侵蚀,巨礁林立、怪石嶙峋,奇峰险洞比比皆是。有的形如一柱擎天,有的形如怪兽虎视眈眈……园内纵横交错的步道周围有虬榕、沧海亭、幽谷、擎天石、亲吻石等景观,处处引人入胜。这里的热带植物有近千种,但以象牙树、毛柿、海檬果、黄槿为主。岩壁上爬藤植物布满其上,有如此茂密的热带植物,难怪招来这么多红尾伯劳鸟、乌头翁、树鹊穿梭其间,还有大批美丽的黄裳凤蝶,黑点大白斑蝶上下翻飞
全省位于祖国大陆架的东南缘。地处东经124°34′30〃(宜兰县赤尾屿东端)至119°11′03〃(澎湖县望安乡花屿西端),北纬21°45′25〃(屏东县恒春镇七星岩南端)至25°56′30〃(宜兰县黄尾屿北端)之间。北临东海,东北接琉球群岛;东滨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福建省相望,最近处仅130公里。全省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战略上,素有我国“七省藩篱”之称。
台湾是中国一个由岛屿组成的海上省份。全省由台湾本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陆地总面积35989.7573平方公里。其中,台湾本岛南北长394公里,东西最宽处144公里,绕岛一周的海岸线长1139公里,面积35788.0908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97%以上,是中国第一大岛。
台东山地 由中央、玉山等5条山脉组成高原状地区,面积约22914.74平方公里。中央山脉偏于本岛东侧,纵贯南北,长达320公里,宽80多公里,诸主峰均在3000米以上,成为全岛的脊梁和分水岭。区内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峰有16座。玉山山脉的主峰玉山,高3997米,为台湾第一高峰,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最高峰。山顶终年积雪,四周云雾缭绕,银装素裹。阿里山脉山势则比较平缓,主峰大塔山顶部平坦,是着名风景区。山地之中也有不少盆地和狭窄的平原,较大的有宜兰平原,面积300平方公里。除了山脉之外,台湾还是一个多火山的岛。着名的有大屯山火山群、基隆火山群、澎湖火山群等。
台西平原 由西部滨海地带的冲积地所组成,北窄南宽,面积约8000多平方公里,主要有嘉南平原和屏东平原。嘉南平原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长180公里。最大宽度约50公里,面积45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有3250平方公里,占全省耕地总面积35.2%,为农业最盛、人口最密的地区。屏东平原为高屏溪的冲积平原,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是台湾第二大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