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的工业在明治维新之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日本在明治维新完成后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当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部分。
从内部原因上来说:
幕府统治早已腐化,不得民心。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国内就出现了反对幕府统治的呼声。日本拥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身为一个岛国,面积狭小,因此无论是政策还是技术都比较容易普及全国,并且狭小的地理环境也使日本比较容易形成统一的市场环境。这些条件为之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之后工业的发展。
从外部原因上来看:
当时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时期,显然,相对于日本来说,疆域广阔中国的吸引力更大,
所以西方列强在掠夺资源的侵略过程中将主要力量放在了中国,这为之后日本的发展营造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总结: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它为日本政治、经济的近代化发展扫除了障碍,为日本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次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以外,还有日本内部的历史原因。
这场改革告诉我们在改革时不可盲目借鉴,在学习先进技术时要有选择、有批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舍弃文化本身消极落后的部分。
2. 近代的日本为什么能崛起
主要因为美国的扶持与日本自身的全面发展战略。具体原因如下:
1、美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强大,实现其自身的霸权战略,由最初想占领日本,并且扶植日本发展,从而辐射整个亚洲,所以那个时候日本就作为了美国在亚洲的代言人。并且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美国认识到日本的经济文化的恢复有助于自己在亚洲势力的扩张。
2、二战之后日本制定了相对全面的发展战略,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重视科学与教育,国内的企业也制定出符合国家国情的发展策略,日本人独有的民族心理帮助他们在二战之后短时间内将日本的经济迅速的崛起。
(2)日本制造好的历史原因是什么扩展阅读:
二战后的日本工业基础设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其后20年间,日本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第一个从战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1968年,日本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60年代,日本工业竞争力稳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长率高达18.4%。
在60年代中期之后,除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2年,日本的经常项目每年均为顺差。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发的出口产品的价格增长削弱了日本出口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1998年的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再次遭遇重创,除2010年外,其余年份名义GDP 增长率都小于1%,并且GDP增长率多年出现负增长。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出现近2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名义GDP增长率为-4.6%。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第23位。
3. 为什么德国制造和日本制造质量这么好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两个主要战败国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崛起。德日都是后起工业国,都走了一条自上而下的工业化道路。
德国是19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电气和化工为标志的“新工业”的引领者,并在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市场上的头号贸易强国,“德国制造”开始享誉全球。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后效仿德国,被称为“东方的普鲁士”。
从深层看,两国都以制造业制成品出口见长,且其生产体系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两国经济中都存在一些大工业联合体,它们之间相互参股,背后有大银行的支持。这一产业组织保证相关产业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合作,有利于协同创新和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
两国都致力于建立严格的工业标准与质量保证体系。1960年—1980年,德日在汽车、家用电器等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全面战胜生产标准化大众产品的美国,而日本企业依靠瘦身管理和灵活的员工作业协调在生产高质量系列消费品方面则更胜一筹。
德国制造已成为全球市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同时成就了德国“双高”(高使用价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大国的地位。德国制造像老字号品牌一样,经过百年锤炼,成色始终不变。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已经成为德国企业的一种潜意识,是不必过多外来约束而自动履行的行为。
德国制造的优势不在于价格,而在于质量、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及良好的售后服务等因素。
青岛流传着一个故事:2000年,德国商人亨利安到青岛投资生产大型齿轮。2010年6月,亨利安80岁的父亲来到青岛,当父子两人走到江苏路基督教堂时,看到教堂钟表正常运转,80岁的德国老人很激动。原来,这座钟是德国100多年前就很有名的钟表制造商J.F.WEULE生产的。这家钟表制造商所用的齿轮全部由亨利安家供应。
亨利安说:“根据目前的使用情况,这些齿轮没有任何问题,还能再用上300年,真要维修时,恐怕是我的曾孙一代了。”
的确,德国制造已经成为高质量、高技术和高品质的代名词,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是什么让德国制造拥有坚如磐石的质量保证?又是什么让德国人在经历岁月打磨后仍保持着最初的品质追求?
文化传承
德语“职业”有“天职”的意思
德国的传统哲学深深地影响了德国的企业行为——追求完美
在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中,造就了德国人最核心的“理性严谨”的精神文化
细心的人会发现,“质量一流”、“品质保证”之类的宣传语很少出现在德国产品介绍中。因为,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已经成为德国企业的一种潜意识。
企业文化是亚文化,与国家的传统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可以说,德国的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缩影。
从宗教层面上来看,德语“职业”一词,就有“天职”的意思。这意味着德国人把对上帝的忠诚移植到了对职业和工作的尽心尽力中。反映在企业经营上,企业运作不单纯是追求经济利益,而遵守企业道德和制造高质量产品是企业与生俱来的义务。
德国人有着严谨、冷静而内敛的民族性格,乐于遵守自己制定的各种规章和制度,并引以为豪。在德国,人们视遵纪守法为最高伦理原则,普遍存在着求稳怕乱、安于现状、自满自足的心理。这一心理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德国经典哲学文化传统有着直接关系。
18世纪后,德意志在人类文明的创造上让世界惊叹。在思想艺术体系上,出现了康德、莱布尼茨、马尔库塞、叔本华、尼采、费尔巴哈、黑格尔等庞大而伟大的哲学家群体。德国的传统哲学深深地影响了德国的企业行为——追求完美。
这种完美的哲学追求由三个部分组成:探求事物的本质、确定长期战略、适应外部环境。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在现今的企业中仍不断应用。
在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中,造就了德国人最核心的“理性严谨”的精神文化。严谨、保守、思变、自省深深地根治于德国的民族性格特征中,就像是德国本民族的语言,复杂而精确,语法和词汇不能出现丝毫的模糊一样,界线分明,黑白分明。这种一丝不苟的性格特质成就了德国制造的不朽传奇。
4. 日本是全球制造业里的强国,它的制造业究竟强在了哪里
日本的制造业强在了技术方面,不仅是机床,汽车等方面,都是全球领先。所以这些也表明,日本的制造业依然是全球领先地位。
其实日本的技术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日本人特别重视教育。认为国之根本是要学习,所以日本在教育方面是非常看重的。而这些技术的研发都是许多科学家一步一步潜心研究出来的,他们并不是为了赚一点钱而去研发这个东西,他们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更好的使用感而去研发的,所以日本的制造业是非常强的。而就是日本这样一步一步脚印,踏踏实实的发展自己的制造业,也是日本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的原因。
5. 为啥日本发展的那么好
日本科技为何发达的原因,与日本为何获得诺贝尔奖人数亚洲第一的原因是一样的。在过去30年的时间,日本政府在教育与基础科研上的投资是亚洲第一。
再往远的说,日本历史上对于教育的投入非常多,就算是明治维新之前,每个村庄,或者都市,都有专门教育小孩的寺庙,让孩子有文化,同时日本非常注重吸收外来的文化。就在亚洲闭关自守时,日本还在长崎等地开放口岸,让荷兰商人前来,带来了西欧的文化与科技,这个在今天还被称为“兰学”。
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要求实施义务教育,并且大力发展西式的教育,模仿欧洲建立实验室,并且派留学生前往欧洲等地。日本派出的学者在太平洋战争中坚持科研,没有间断,所以在太平洋战争结束不久,日本科学家汤川就获得诺贝尔奖,为日本近代科技研究吹响了号角。
战后,日本随着经济的复苏,日本对科技的投入量加大,最多时达到预算的5%以上。而且除了日本政府的科技投入,日本各大公司也积极投入进行科技研究。民间的研究与政府的研究并行。大学与企业联手推进科技研究,严格的专利保护制度,使得日本科研有保障,而大量的基础科研的投入,为日本科技发展打下了基础。在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领域,日本的科研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如科技仪器制造的岛津会社的一个研究员,竟然也获得了诺贝尔奖,说明日本科技实力不仅在国家的研究所内,一般的公司内都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学,企业,再加上政府(国家)研究所的三位一体模式,使日本科研继续保持亚洲的领先。
过去10年,日本经济衰退,在基础科研,以及科研上的投入明显减少,这样就会造成未来日本有一段时间内,科技人才的断代。现在日本政府又加大了投入,并且,外界来自,韩国,中国的压迫,会促使日本在科研领域迎头赶上,大学的拨款,企业的投资有保证,科技就会保持一直的发达。
6. 日本科技为什么那么好
那是因为日本经历了一次工业革命的末尾,欧洲国家依托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和红利,通过贸易和武力征服了亚洲和非洲,为了获取工业原料,把一些工业机械带到了亚洲。日本就是抓住了该时期,大量引进和仿制基础工业机械,并学习掌握了其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以纺织机为例)向欧洲派出留学生,培养了大批有基础科学知识的阶层,继而在19世纪中期开始的二次工业革命中奋起直追(基础工业材料、工业机械设计、技术工人等方面)。
二次工业革命中日本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跟欧美的工业科学技术拉开了一些距离。不过,在二战中通过臭名昭着的“731”部队对我人民的残害,残忍的取得了各项人体活体实验数据,为其医学和生物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日本迅速跟上以美欧为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作出了贡献。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日本以强大的基础工业和生产加工能力成为美国在亚洲的科学技术产业化的代工厂,学习掌握了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在电子技术方面超越了同期的欧洲。
日本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并不是神话,而是其把握了时代命运,当一次工业革命和二次工业革命早期时全世界对知识产权还没有很重视,技术的取得并不像当今这么难,所以成就了日本从农业社会窜起成工业科技大国的“神话”。
(对比同期的中国,由于腐败保守、内战、抗战等等一次工业革命就没有赶上,二次工业革命别人完成了我们才开始,而且完全没有基础。哎~就SB了。以上是本人一些粗浅看法,不喜勿喷,欢迎采纳)
7.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实行有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战后日本政策坚持集中领导,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和国家垄断的管理制度,并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了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实行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战略步骤。
2.重视科技。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战后日本大力发展教育,长期坚持智力投资,不断改革教育体制,为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和科技人才。
3.日本企业实行严格而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在50年代,日本许多大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使职工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职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职工在报酬上的差距,使职工感到只有不断竞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高报酬,从而具有压力感;再次,企业也十分重视对职工的“感情投资”,主动协调劳资关系,培养职工“以厂为家”的敬业精神,从而使职工又具有亲和感。如此种种灵活多样的管理方法,增强了企业内部的活力和凝聚力,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4.日本长期实行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很大部分就是来自于居民的高额储蓄。而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勤劳,使个人收入不断增长入反过来促进了储蓄的不断增长,从而支撑着日本经济长时间的高速发展。
5.长期保持政局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日本从1955年到1993年,一直是自民党执政,没有大的动荡和波折,基本上保持了国内政局的稳定。
(7)日本制造好的历史原因是什么扩展阅读
1、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措施。正是这种二战前没有得到切实发展且极不成熟的重工业在以后的20年得到充实和发展,才使得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大国。
2、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培养国内科技力量。在制定了重化工业方针后,为促进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引进科技占有突出的地位。日本人明白,一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要想后来居上,必须把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拿过来,作为自己前进的起点。大规模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仅极大地推进了重化工业,也使日本的其化产业和后来的半导体、通讯等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3、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积累。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中,日本固定资产投资从1778.4亿日元增加到25546亿日元,15年间增加了13倍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每年都在1,3左右,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固定资产的投资绝大部分集中在工业领域,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和化学这4个部门。
4、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日本系统引进美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并与本国的传统经验相结合形成了一个高效率的企业管理制度。这一科学的、高效率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先进技术被并称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车轮。日本独特的经营管理制度可概括为“三大神器”,即终身雇佣制;与学习相结合的年功序列制;企业内部工会组织。只要企业不倒闭,本企业职工就可以在本企业工作。而企业也关心职工的利益。职工工资可根据自己工龄逐年增加;企业不随意解雇员工等等,形成了企业的凝聚力。使职工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
5、二战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布局对日本极为有利。日本是自然资源极为缺乏的国家,除了淡水之外几乎什么都缺乏。发展重化工业所需要的大量原材料、燃料都要从其他国家进口。二战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各国大力开发并出口资源,尤其是石油的大量开采引起能源革命。
参考资料网络——日本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