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看待公知群体
近期由于众所周知的一些事件,网络上许多“公知”都抛头露面,发出了不少雷人的声音,让公众很集中地认识了“公知”这个群体。而今天我则想就自己近期对部分“公知”们的表演,说说我心中的“公知”们。
“公知”本是中性词,为何却被污名化
下面这段文字来自于“网络”解释
公知:从字面可认为是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缩略词,精确定义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而在中国社会的实践中,“公知”一词更是对那些貌似公正博学,实则摇摆不定,自视甚高,以天下评判为己任,视政府和百姓问题多多,自认担当启蒙责任,诲人不倦的一群文化人。尤其在微博等网络环境中,第三方提到“公知”多含有讥讽的意思。
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公知”污名化不是我的发现,而是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那为什么一个本来对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高级知识分子的称谓,却成为某一类“名人”群体的代名词呢?而我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一部分人。
他们自认为高人一等,却不知是谁给了他现在的地位
不能否认,“公知”们都是在各自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人,不然虽然“公知”如今可不算好称谓,但不是人人都能被称为“公知”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有的“公知”们都在享受着上等人的生活,享受着地位给他们带来的优越感。而正是这种优越感,让他们自我感觉高人一等。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是谁给了他现在的地位,是谁让他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也许他们不是没想过,而是认为自己有今天的地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作为一个自视有文化的人,难道连我们这些生活在基层的小知识分子都能知道的道理他们为什么不明白?
没有国家的蓬勃发展,祖国的逐渐强大,他们还能如此趾高气扬地说话,他们不应该对过去祖国遭受凌辱,国人夹了尾巴做人的历史更加熟悉?
他们总自视文化很高,却没有民族文化自信
我想没有哪一位“公知”不认为自己文化很高,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佼佼者。不然他们也不会如此趾高气扬地说话,他们也不会自以为是地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
这些人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总认为自己的国家有太多的缺点,他们眼里也只能看自己的国家阴暗的东西。但是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时,其他国家却什么都是好的。他们向往西方国家的所谓“民主、自由”,但他们却看不清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的实质。他们天天也在说中华有5千年灿烂文化,他们却没有一点点民族文化自信。
我也试着分析一下原因。这应该是现在属于退出或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一批人,在他们小的时间正是祖国一穷二白的时候,而他们成年时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西方文化也随碰上经济开放进入了我国,他们就一下子被西方的所谓“自由、民主”所吸引,并成为他们心中刻骨铭心的向往。于是不管自己的祖国以后怎么发展,不管时代在怎么变化,他们的思想却永远停留在那个时候,从没变过。
我想这也正是当前为什么是90、00后成为声讨他们主力军的原因吧。
他们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却接受不了别人对他的批评
“公知”们最显着的标签就是“批判”,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批判才能体现他们的水平,才能突显他们的与众不同。而且在他们的心时,批判才是气节,颂扬就是媚俗。于是一个怪现象产生了,“公知”们都在为批判而批判,都在强词夺理地批判,当一抹灿烂的阳光射入他们眼睛里时,他们就闭上眼里睛批判。
但是他们这类人却用着“双标”对待自己,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批判自己的国家和其他人,但他们永远听不得别人的批评声。自己批判是因为自己是“斗士”,别人批评他就成为“小人”。
他们记住了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他们永远却不知道还有下一句“俯首甘为孺子牛”。
❷ 什么是公知
公知:从字面可认为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缩略词,精确定义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公知是公共议题最活跃的群体,可追溯到法国启蒙运动,但内涵和所指均不等同于公共知识分子。现为对有目的性引导舆论或发表批判言论,并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简称。公知指参与公共话题讨论,具备跨学科性,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公共话题发言,有专业背景具有权威性及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2)为什么学历史的容易成为公知扩展阅读:
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知和理性的代表,不仅要展现思想魅力,更应该通过行动践履。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具备的知识,使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认识比其他社会成员高。他们的人文关怀就是以人类基本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为前提,从而对人类、国家、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表现出深切的关注。
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公共知识分子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为对人类生存实态的忧虑,对现行社会秩序的批判,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特权群体的监督。公众知识分子在各种场合表达人文关怀时,更多的是从思想、理论和制度的高度,批判现实的社会秩序,指出改进的途径和应该实现的前景。
❸ 什么是公知为什么叫公知
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简称。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推出了“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正式将“公共知识分子”一词带入到了大家的视野。
公知是公共议题最活跃的群体,可追溯到法国启蒙运动,但内涵和所指均不等同于公共知识分子。现为对有目的性引导舆论或发表批判言论,并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简称。
公知指参与公共话题讨论,具备跨学科性,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公共话题发言,有专业背景具有权威性及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公知主要表现
为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在某些领域可能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由此自认为智商比别人高,掌握的着某种真理。在他们眼里,普通大众不仅道德上自私,而且智识上愚昧,很容易被统治者所蒙骗,为了提高公民素养,促进社会文明,他们理所当然地担当起启蒙责任,诲人不倦。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公知
❹ 为什么叫公知
公知,原本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说白了,就是常在广庭大众跟前露脸,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知识分子。
公知原本也不是问题。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涉及到民族的、国家的、人民的根本利益问题上,出现了一批仇视共产党、仇视人民政权、仇视人民军队、仇视人民英雄、仇视中国革命历史的公共知识分子——这就成了问题。
这个问题出在政治立场上,爱国与卖国成了划分公知群体的标准:凡是站在爱国主义立场上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人民大众喜爱和支持的左翼公知;凡是站在卖国主义立场上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人民大众厌恶和反对的右翼公知。
公共知识分子的状况和分野,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阶级的状况和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