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总共划分为多少个地区每个地区都有些什么省
中国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中国的地区划分是以省为界,中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根据地区来划分东北地区,由辽宁,吉林,黑龙江组成。华北地区由河北,河南,内蒙古,山东,天津北京共同组成。华南地区则是由安徽,江西,福建,江苏,浙江共同组成。华南三省是广东广西和海南。台地区是台湾,香港,澳门。西北地区有陕西,山西,甘肃,宁夏。西南地区有青海,云南、贵州、重庆,四川。
建设美丽中国这些年来随着环保事业的逐渐推行,很多从事重工业地区也开始转型,提倡环保,选择发展第三产业。在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东南沿海城市,以发展旅游业为基础,经济发展迅速提升。以深圳,上海,厦门,株洲,汕头代表,一些沿海城市,逐渐从农业工业向旅游业进行转型,并且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各个地区的人民根据自己地区的特色环境和气候,共同努力协同合作,这样才构建了我们美丽的中国。
⑵ 中国共分为哪几个区域,每个区域所包含的省市
中国一般分为七大地理地区:
1、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简称“华东”,位于中国东部。包括(现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台湾)七省一市。
华东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区。轻工、机械、电子工业在全国占主导地位。铁路、水运、公路、航运四通八达,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
华东地区总面积83.4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8.7%,2016年末总人口4.3亿左右,占全国30%,2016年GDP生产总值28.8万亿元,占全国38.7%(以上数据均不包括台湾)。
2、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位于中国南部,简称“华南”,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民国时代, 华南范围涵盖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及云南、贵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列入台湾省,合称“华南六省”,而民间的“华南地区”则有多种说法,广义自然地理上的华南地区包括福建及台湾省。
3、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简称“华北”,一般指秦岭-淮河线以北,长城以南的中国的广大区域;北与东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相接。
大致以≥10℃积温3200℃(西北段为3000℃)等值线、1月平均气温-10℃(西北段为-8℃)等值线为界。
华北地区地理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锡林郭勒市、乌兰察布市)。
4、中国华中地区
中国华中地区,简称华中,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按照自北向南排序),华中国土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9%。
截至2017年底,华中地区常住人口约2.23亿人,生产总值约11.6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约5.20万元。
华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地区,涵盖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地处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之间,众多国家交通干线通达全国,具有全国东西、南北四境的战略要冲和水陆交通枢纽的优势,起着承东启西、连南望北的作用。
5、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西南地区,中国地理分区之一,东临中南地区,北依西北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共五个省市区。
口语中提及的西南地区有时也只指老四川(含重庆不含川西高原)、云南、贵州,即“西南三省”。西南地区省区行政区划代码均以数字“5”开头。
自然区划概念下的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南部、两广丘陵西部等地形单元,大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6、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又称西北、中国西北、西北地区,地理区划上的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个省或自治区。
西北地区主要城市有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西北地区深居中国西北部内陆,具有面积广大、干旱缺水、荒漠广布、风沙较多、生态脆弱、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开发难度较大、国际边境线漫长、利于边境贸易等特点。
7、东北地区
1945年至1954年中共设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以辖辽东、辽西、热河、内蒙古自治区、吉林、松江省、黑龙江7个省区。许多人会混淆东北地区与行政区划,但只有个别时期,东北地区才与东北所处的行政区重合。
比如清朝1636--1644年盛京总管;1947--1954年东北人民政府管辖的7省区就是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地理区划
⑶ 中国历史上的疆域是怎么划分的
如何理解和确定中国的历史边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见仁见智,并未取得一致认识。如有以民族成分为划分标准的“民族边疆”说(认为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就是边疆);以文化类型为划分标准的“文化边疆”说(认为凡是汉文化系统之外的地区就是边疆);以地方行政制度为划分标准的“行政边疆”说(认为凡是未施行郡县制的地区就是边疆),等等。
对历史边疆认识的不同,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在历史疆域问题认识上的分歧,而正确认识历史疆域恰恰是确立历史边疆的必要前提。
在关于中国历史疆域标准的问题上,谭其骧先生和白寿彝先生曾分别提出过最有代表性的两个观点。谭其骧先生在主持《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绘制时,曾确定了一个标准:“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之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以前的中国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的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后来,谭先生又撰文重申此说:“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而白寿彝先生在批判“以历代皇朝疆域为历代国土的范围,因皇权统治范围的不同而历代国土有所变更或伸缩”的“皇朝疆域观”时,则提出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范围为处理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标准,并将这一标准用于自己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写作上,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进行历史活动的舞台,也就是我们撰写中国通史所用以贯穿今古的历史活动的地理范围”。
但这两个标准并未得到史学界和边疆史地学界的一致认同。有的学者就认为,以上两个标准“把复杂多变的中华疆域企图以一个简单的模式套住,不问时间、地点、条件,不从发展的变化的视角,不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不对历史疆域作动态的考察,而是从一个既定的框框出发,这就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易造成误区”。这些批评不能说没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确,在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历史疆域有一个消长、变动与形成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并不是“古已有之”且一成不变的,不能用一刀切的标准。但是不能一刀切并不是说不可确立标准。因为,研究历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对各种具体现象进行总结和提升,以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疆域的研究也不例外。
要确立中国历史疆域的范围,必须重视中国古代属于前民族国家这一重要前提,要尊重历史的实际。就中华文明的起源来讲,考古学界几十年来所做的探索,已经初步得出结论,即在史前的漫长岁月中,中华大地起码长期存在着六个大的文化“区系”,这些大的文化“区系”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且大致处于同步发展的状态。同时,“区系”内部和“区系”之间又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纵横关系中,各文化“区系”不断组合与重组,形成“区系”范围内大致平衡而又不平衡的多元一体的格局,并最终促成了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的突破。六大文化“区系”中,以关中(陕西)、晋南和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华夏族(后来在与其他各中华古族后裔的相互融合中发展为汉族)因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高度发达,遂成为长期稳定的文明中心和政治中心,而同属于中华古族的其他各部族,也在中原之外其他“区系”的广阔地带形成一个个部落共同体或政治单元,并继续与中原互相激荡和影响,甚至伴随着武力征服和政权的更迭。在这一过程中,政权的包容范围越来越大,原来大致同步发展的各文化“区系”出现了更多的相互重叠,而未曾重叠的地区,因与中心区域在经济、文化上差距显着,遂成为边缘地带。
不过,这些边缘,也仅仅是同一“天下”的边缘,而不是“天下”或“海内”之外的边缘。同时,中心与边缘又不是绝对的。因为,随着汉文化圈的越来越大,各民族之间以汉族为主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于是渐次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汉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发展与巩固,国家对边疆的开发也逐步深入。在这个过程中,边疆少数民族先后以不同方式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员,中原王朝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及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完全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秦汉以降历代历史学家笔下,“外国传”或“四夷传”中,有相当一部分指的就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并不是今天意义上“外国”的含义,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边疆民族建立的政权是包含在中国史之内的,一部“二十四史”,都曾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包括于其中。如《新唐书》的作者就认为中原之外有“八蕃”(高丽、真腊、波斯、吐蕃、坚昆、突厥、革未革曷),其外才是不属中华帝国的“绝域”:“其外谓之绝域”。又如,历史上,安西、西域等地,一经汉、唐开拓,此后虽与中原王朝时离时合,但一直被视为中国版图,即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人们仍将这些边疆地区视为中国固有的疆域,比如陆游就写过“梁州四月晚莺啼,共忆扁舟罨画溪,莫作世间儿女态,明年万里驻安西”的诗句山,并勉励大将们“远规复燕赵”、“屯玉关之西、天山之北”。这些话虽是文人寄托之词,但不能说不是古人疆域观念的反映。
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王国、汗国,通常也并不自外于中国,而恰恰自居为“中国”,或自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时,历史上中华帝国的中心与边缘又经常处于互动关系之中。中心区域之外的各民族都曾以各种方式参与了中华历史的创造过程,从各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反映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上,则是一个复杂的演进过程。所以,中原之外非汉族政权的存在,既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又有其合理性、重要性。而中国的历史边界,应该是谭其骧先生反复强调的,即中国的边界决不能仅仅指中原王朝的边界,而应该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边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历史上某一时期中国的边界,并不等于这一时期中原王朝的边界,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谭先生曾举例说“汉朝时候,中国的北界在哪里呢?就是匈奴的北界,一直到达贝加尔湖一带。唐朝时候中国的北界在哪里呢?应该就是突厥、回纥的北界,同样,其他方向也是如此,唐朝时候(中国)西南的边界在哪里呢?应该就是吐蕃的边界、南诏的边界;东北的边界在哪里呢?应该是室韦的边界,革未革曷的边界。”据此,中华历史疆域,就应是历史上中原王朝及各分立的民族政权或共同体疆域范围的总和,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个部分,即不仅应包括中原王朝的中心地带,而且还应包括历史上各分立的边疆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或共同体的疆域。
⑷ 中国古代分为九州,地域怎么划分的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山东省济宁市)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⑸ 中国古代历史地区的排列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金)、元、明、清
⑹ 中国古代分为的九州分别是现在的哪些地方,具体位置在哪
相传大禹治水后把中国大地划分为九州,并以九州为素材打造了九鼎,以此来象征着中华大地。很多人就好奇了,古代所谓的九州分别指的是哪几个州呢?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
梁州包括重庆、成都、云南和西藏等地。最后一个就是雍州,雍州是主要为位置是西北方,历史上关于这里的记载比较少,不过这里的荒漠、沙场倒是引起了众多文人骚客写诗的素材,这里也是边疆之地,有不少的将领也向往这里的沙场,肆意人生。
⑺ 古代中国被划分为哪九州,分别对应现在的什么地方
九州,即夏朝禹王划分之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冀州:河北省西南部、山西省南部
兖州: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河南省北部
青州:山东省北部及东北部
徐州:江苏省北部、安徽省东北部、山东省中部及东南部
扬州:上海市全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全省、安徽省中部及南部、福建省北部、江西省北部、湖南省东北部
荆州:湖北省大部分地区、湖南省大部分地区、重庆市东部、贵州省东北部
豫州:安徽省西北部、河南省大部分地区、湖北省西北部
梁州: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四川省中部及东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南部、青海省东南部
雍州:陕西省北部、甘肃省北部、青海省东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
以上禹划之九州,共涉及今中华人民共和国19个省份:
河北省、山西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⑻ 中国古代的地域划分有哪些大的区域
我国传说中上古行政区划分是“九州”,相传是夏禹根据山川形式所化分的。
根据《尚书*禹贡》中的记载,名称是: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而后世说法不一,如《吕氏春秋》中的记载是: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
为冀,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
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把
九州的疆域区划与当时的诸侯国境界对应起来。秦始皇一统六国后,鉴于东周诸侯混混乱局面,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最初设叁拾陆郡,后增至肆拾余县。郡下设县,一个郡管辖的县数不等,或十几个
县或贰、叁十个县。后汉承秦制,实行分封和郡县并存的制度(郡国并行制)。国
是与郡平行的诸侯封地。郡国下又设有县、邑、道等。汉武帝建立拾叁州制,由州
统郡国,但州只是监察区的划分。后到东汉中期才演变为行政区划。
三国时期基本上与东汉相同,分为益州、交州、幽州、 并州 、凉州 、青州 、
冀州、 兖州 、徐州、司州 、雍州 、豫州 、扬州 、荆州 、西域长史府 。
魏实行州、郡、县叁级制。后西晋设贰拾壹州。南北朝后期州数猛增,辖区大为缩
小,郡如同虚设。隋初,有贰佰肆拾壹州,隋文帝撤消郡制,只保留州县贰级,后
隋炀帝有以郡代州,实行郡县制。唐初又恢复了州,后玄宗又改州为郡,后又跟改
回来。从此,郡不再作为行政区的建制存在。唐代在州县上还设有监察性的道。太
宗时分为十道,玄宗十更改为拾伍道。
3
安史之乱以后,一个节渡使管几个州,其辖区也叫道,由此演变为了个州县以
上的行政单位。唐代还实行诸府制,边疆设都护府,重要地设都督府,京都所在设
府尹。唐后期基本上是道、州府、县叁级制。
北宋初期沿用唐制,分为拾叁道,后改名为路太宗时分为拾伍路:京东、京西、河
北、河东、淮西、淮南、江南、湖北、湖南、两浙、福建、西川、陕西、广东、广
西;南宋时分为拾陆路。在路下面设州一级的建制,包括州、府、军、监肆种。
4
元代实行中书省河行中书省的行政区体制。英宗时将全国划分为相当于中央政
府的中书省和派出机构行中书省。中书省称“腹里”,辖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共有十一个即:岭北、辽阳、山西甘肃、河南江北、江浙、
江西、湖广、云南、四川、征东;下面设路、州、府、县。明初沿用元的行省制,
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但性质上没有差别。地方行政划分为两直隶,十三布证使司
,九变。在内地,布证使司下为府,府下为州,州下为县。(两直隶:北直隶为今
天的河北,北京;南直隶为今江苏、安徽。十三布证使司:浙江、江西、湖广、云
南、四川、贵州、山东、山西、河南、福建、广东、广西、湖广。九边:辽东、蓟
州、宣府、大同、太原、榆林、固原、宁夏、甘肃。)
5
清朝: 清朝初期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其余沿用明制。康熙又时改为行省制度,
全国划为十八省:四川、浙江、江西、江苏、安徽、云南、贵州、山东、山西、河
南、直隶、陕西、甘肃、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光绪时又增设新疆、奉
天、吉林、黑龙江、台湾。共有二十三省。省下面设府和直隶州,其下设厅、州、
县。并在甘肃等五省少数民族地区设土司,相当于县。内、外蒙古、青海、西藏设
四藩部。内、外蒙古下设盟,盟下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