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黄帝城遗址的历史意义
黄帝城遗址,位于涿鹿县矾山镇西2公里处。黄帝城遗址呈不规则正方形,长宽各500米,城墙系夯土筑成。现存城墙高3至5米,南、西、北城墙尚在,东城墙浸于轩辕湖中。黄帝城遗址内,有大量陶片,除少量夹砂泥质粗红陶外,大部分是泥质灰陶和黑陶。器物残件和陶鼎腿、乳状鬲足、粗柄豆枥等,到处都可拣到,有时还可拣到完整的石杵、石斧、石凿、石纺轮、石环等。
历史根据
根据《中国上古史演义》里说,“千古文明开涿鹿”。一部记载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从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黄帝战蚩尤”开篇写起的。向前追溯5000年,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就在今涿鹿一带开始了他的政治、军事、文化活动。他先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又巡视各地,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从而保障了南北大地的安宁。于是黄帝威信大震,被各部落首领尊为天子,并与之“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兴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都城——黄帝城。
地理位置
涿鹿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上古史演义》里说,“千古文明开涿鹿”。一部记载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从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黄帝战蚩尤”开篇写起的。“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这件事,发生在我国古代的原始社会末期,战场就在今涿鹿县矾山镇。涿鹿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隶属张家口市管辖,位于长城以北,距首都北京70公里。北有黄羊山屏蔽,南有桑干河环护,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境内现有大量的始祖时期的古迹遗址。有关黄帝在涿鹿的史迹,大致分布在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较集中范围约8平方公里,即黄帝城附近一带。主要遗址和遗迹有黄帝城、黄帝泉、黄帝祠、轩辕湖、温泉行宫、定车台、蚩尤寨、蚩尤泉、蚩尤城、蚩尤坟、釜山、桥山等。
黄帝城
位于涿鹿县矾山镇西2公里处。黄帝城遗址呈不规则正方形,长宽各500米,城墙系夯土筑成。现存城墙高3至5米,南、西、北城墙尚在,东城墙浸于轩辕湖中。黄帝城遗址内,有大量陶片,除少量夹砂泥质粗红陶外,大部分是泥质灰陶和黑陶。器物残件和陶鼎腿、乳状鬲足、粗柄豆枥等,到处都可拣到,有时还可拣到完整的石杵、石斧、石凿、石纺轮、石环等。涿鹿之野的黄帝城,这座残破的5000年前的古城堡,中华民族这个东方伟大的民族就从这里起步!最初的文明就从这里开始创立!
黄帝泉
黄帝泉,即古之阪泉,位于黄帝城东0.5公里处。传说黄帝当年常在此泉“濯浴龙体”,故又称“濯龙池”。黄帝泉为自流泉,水自平地涌出,潴而成池,池围97.2米,直径31米,北有一出水口,潺潺流向千年形成的天然河道,足供矾山镇十多个村庄万余民众饮用。据国家水利部门专家测定,黄帝泉水为地下1700米至5000米的深层水,水色清澈,泉涌如注,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而不竭。水不仅是生命之源,而且人类的文明生活也离不开水。水利学家说,黄帝在涿鹿一带的统一战争,就是由寻找水源开始的。当我们手掬这水质甜润的黄帝泉水时,会自然想到,涿鹿这一带能够成为始祖文化的诞生地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否与这里丰富的水资源有关呢?
黄帝祠
在轩辕湖以东、黄帝泉以北200米处,原来建有黄帝祠(现不存,改建为“中华三祖堂”),传说与黄帝城同建于黄帝时代。黄帝祠是我国历代帝王将相祭祀怀古的殿堂。秦始皇、东晋司马德宗、清干隆等,都曾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前往拜谒。着名的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曾挥笔写道:“我瞻涿鹿郡,古来战蚩尤。黄帝立此极,玉帛朝诸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委派了一个15人代表团到陕西黄陵祭黄帝陵,其祭词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对于具有开国奠基意义的黄帝城来说,情同此理,这个祭词也同样适用。
历史意义
轩辕黄帝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是炎黄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勇敢、智慧和功绩,五千年来,世世代代不衰。黄帝城,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走近她,你会感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什么会千年不泯,因而这座最古老的城堡,是一处极具真实性,极富特色,极有深意的揭示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宝地。
Ⅱ 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他有哪些丰功伟绩呢
大约四五千年前,在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生活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黄河流域的着名部落首领。部落之间经常互相争斗。在东部有一个强大的蚩尤部落。据传说,他们以铜为武器,勇敢而凶猛。黄帝轩辕氏认为。蚩尤部落的人很强壮,要想打败他,必须要联合炎帝的神农氏部落的人,一起作战。结果,黄帝说服了炎帝,两个军事联盟正式建立。然后,在涿鹿之战后,打败了蚩尤。从此以后,炎帝、黄帝部落长期发展,形成了未来的中华民族。海外华人自古以来常自称 "中华民族的后裔"。
儒家的这种思想是特别提倡的,在汉代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治国理念的推行下,中国人 "慎终追远""追本溯源 "的意识变得更加强烈,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抱着这种态度来祭拜黄帝,把黄帝视为人类的始祖。久而久之,追求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黄帝文化成为各朝代追求的根本原点。黄帝文化成为具有历史借鉴意义的最早的文化起源。
在制度层面上,黄帝时期有大量的神话传说,包括自然界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氏族和部落统一战争结束后,黄帝创造了一种能够整合全世界部落图腾的图腾--龙图腾。团结、和谐、活力、奋进的龙图腾,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几千年来,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凝聚人心的象征。因此,"龙的传人 "也来了。
Ⅲ 传说黄帝的贡献有哪些,这些发明有什么意义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曲阜、新郑、涿鹿三种说法。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造:采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徐水“釜 山”考
徐水釜山,山形如釜,俗称锅顶山,位于徐水县城西北22.5公里处。西、北、南三面山势较陡,东坡较缓,西北—东南走向,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290米。山上遗迹众多,有轩辕黄帝庙基址、围墙基址、黄帝台、黄帝泉、古井、古碑等,荒草凄籁,残垣逶迤,三块残损的古碑兀立山顶,似乎在等待着人们去揭示它的年龄和来历;半山腰一巨石突兀而出,传为黄帝台,黄帝台旁即黄帝泉。
釜山下有四个村庄都以釜山为名,分别为南釜山、北釜山、东釜山、西釜山。釜山乡人口近万人,80%都住在釜山村。
【史料参证】徐水旧称安肃,据清《安肃县志》、民国《徐水县新志》(明修,民国三十二年刻本卷十“大事记” )载,轩辕黄帝曾巡方问俗,诛蚩尤于涿鹿之野,登釜山会诸侯,合符示信于徐水;《资治通鉴》亦注明黄帝合符釜山为武遂(徐水遂城旧称)之釜山;另据《通鉴纂要》注:釜山在安肃县(《炎黄汇典•方志卷》);又据《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出版,P1496)述:“合符台在徐水釜山”。
【考古发现】目前,已经考古发现的徐水县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多达46处,且在时代上没有大的缺环。1986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釜山周边发现了一批上古文化遗址,《徐水文物志》、《徐水文史资料》均对此进行收录,并由县文保所建立了文物普查档案。
1986年5月,在釜山正东约10公里处的南庄头村北,发现了一处上古文化遗址。1987年8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对南庄头遗址进行了试掘,认定该遗址“下文化层的年代距今9700—10500年左右,是一处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填补了我国北方旧石器文化晚期至磁山、裴李岗新石器文化的空白,同时也为研究我国北方全新世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地层剖面。”
在釜山周边发现的文村、金家坟、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有5000年的历史,大致相当于黄帝时代。
釜山周围出土的5000年前的陶釜、红顶钵,证明黄帝时期的制陶工艺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当时的养蚕制衣、文字、音乐、律历、舟车等发明一旦在此得到证实,釜山及周边地区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历史地理1975年,被誉为“文化神州”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在《山海经》中找出了一条经流凿凿可考的黄河故道——“山经河”。“山经河”出孟津小浪底沿太行山东麓折向东北,途经今安阳、邯郸,经深州、高阳、徐水,经安新、霸州东流至天津北部汇入渤海。“山经河”经流图显示,黄河故道曾在徐水境内釜山脚下折了一个近乎90度的急转弯,掉头东去,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历史的遗迹。1985—198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证实,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几乎遍布釜山周边,即古黄河故道沿岸。“釜山合符”,应该是一种黄河文化现象。
【民俗传说】关于釜山合符,釜山及周边地区至今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原徐水县政协副主席靳凤云编着的《揽胜徐水景更奇》收录了有关釜山的民间传说故事;徐水乡贤、大王店西街退休工人杨忠林先生曾收集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撰成《釜阳及周边逸闻录》一书,其中很大篇幅皆与炎帝、黄帝、蚩尤等上古部族首领有关。
“豆棚瓜架雨如丝。”人们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关于上古历史文化的民间传说,隐现着模糊的历史投影。传说,黄帝在釜山合符前,先是经过阪泉之战征服炎帝,并在釜山西侧北合村与炎帝握手言和,至今北合村边尚有北合台遗迹;后又通过涿鹿之战擒杀蚩尤,收编了蚩尤残部,釜山东南有一红土山相传为“蚩尤冢”。
结论
对釜山的考察基本完成了,河北徐水的釜山可谓“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载,物有所证,民有所诵”,经得起推敲和考证。大量资料证实,釜山是唯一的,徐水釜山及周边地区是黄帝及其后人的主要活动区域。釜山合符为中华统一和华夏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初步基础,是古黄河文化现象。合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雏形思想,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008年5月29—30日,“黄河•釜山历史文化座谈会”在河北徐水大午集团召开。中国考古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李伯谦教授,全国着名科技考古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思训教授,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室主任张玉范教授,以及保定市考古专家和徐水釜山文化研究会成员参加了座谈。
北京大学李伯谦、原思训教授为釜山文化研究会题词:
探索历史之迷,宏扬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李伯谦
宏扬釜山历史文化遗产。 ——原思训
编辑本段【黄帝功绩】
精神文明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着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在使用人才上,访贤、选贤、任能,因才使用。实行以法治国,设“礼文法度”、“治法而不变”,命力墨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物质文明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等。
蚩尤与黄帝之战
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第一种说法如汉代《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国号。当时的“国”,实为部落。熊、罴、貔、貅、[]、虎为六种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六个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
第二种说法见于周代《逸周书·尝麦解》,也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有关黄帝的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体数目八加一。“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地冀指中原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当时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西河。《周礼·职方》记:“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传说蚩尤被杀之处,在今山西运城解州。
第三种说法如战国至汉代的《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伯雨师是农耕蚩尤部落专司气象的巫师,后为农业气象神,立有庙,岁时奉词。《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反映了风伯雨师与蚩尤部落之密切关系,因为农业部落生产的丰收部是与风调雨顺分不开的。
三说孰是,今已无考查之可能与必要。对于此类沪传千年后才被记入载籍的史前传说,史学家注视的焦点,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学者关心的问题,则是该传说反映出的族体的类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变的过程。
Ⅳ 如何向别人介绍黄帝文化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贯穿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不是穿一套汉服就能传承汉文化知识了,也不是对传统建筑和乡村拆了又复建就能保护传统文化的。文化的传承是文华创新的基础、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轩辕文化,源远流长。姓氏不同,血脉相连。古中国也正经历着中华文明开创的传奇时代。历史的时空改变着很多事情,但总有一些事情不曾改变。当历史变成传奇,传奇不在是一种神话,他的故事成了一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创始。据说一个叫轩辕黄帝的伟大英雄起始了世界东方这片
轩辕黄帝
土地上众多的伟大创造。在史前的两次大战后形成了一个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形成了中国的雏形。今天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把轩辕黄帝奉为共同的祖先,称为“人文初祖”黄帝轩辕氏。
“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的独特性。黄帝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历史与价值的融合。所谓历史与价值的融合是指:在黄帝文化中,对黄帝的历史探索、历史认识和历史纪念总是与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价值追求融合为一体的。正是在事实与价值的融通过程中,黄帝成了历史人物与神话人物、真实存在与善美象
征相统一的人格形象,而以黄帝为主题的各种活动也成了事实认知与价值弘扬相融通的文化过程。黄帝文化的这种历史与价值相融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Ⅳ 为什么说黄帝开启中华文化之源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的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黄帝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鼎:在荆山(位于陕西中部)铸鼎,分华夏为九州。
水井:井的发明,古人也归功于黄帝。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Ⅵ 黄帝有哪些贡献,对后世有什么影响黄帝的地位是什么
1、贡献:造车造船,制造衣服冠冕,建造宫室,打败南方蚩尤部落,联合同盟炎帝部落,形成华夏族主体,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大臣仓颉制造文字,伶伦制造音律。传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有《黄帝内经》传世。
2、影响:和炎帝被尊奉为“人文始祖”,海峡两岸人民都为炎黄子孙。
3、地位:中华始祖,文明奠基人,华夏祖先。与炎帝、蚩尤同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居五帝之首。
4、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为其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6)黄帝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扩展阅读:
1、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为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2、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
Ⅶ 黄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怎样的重要地位
重要地位:是人文初祖,是华夏族的首领 ,华夏始祖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等。后人尊称他为“人文初祖”。
传说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仓颉造字、尝百草,创医术、指南车、养蚕缫丝。造舟船、指南盘、造屋
Ⅷ 为什么说黄帝开启中华文化之源
“文化”在考古界和史学界指的是石器时代文化,比如仰韶文化,吴家岭文化等。在“文明”产生之前的历史遗存叫“文化”。文明是从国家建立开始的,也就是夏朝。黄帝处在夏朝之前新石器时代末期,马上进入文明了。以一种说法陕西榆林石峁遗址和关于黄帝的传说温和,可能是黄帝部落的城址。后来的历史都是从黄帝传下来的,一直可以追溯到夏。根据史纪记载,黄帝传位给孙子颛顼,颛顼传给黄帝的曾孙帝喾(帝喾是有别于颛顼的另外一支传下来的)。帝喾传给儿子尧,尧传给舜,舜的祖宗是黄帝,是通过颛顼这支传下来的。舜传位给禹,禹也是颛顼这支传下来的人,史纪的记载也捋不清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而且时间上有问题。帝喾那一支生的是商朝和周朝的老祖宗契(读成xie \)和弃。秦人的老祖宗大业是颛顼的后代。
Ⅸ 什么是黄帝文化
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黄帝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近几年来,在新郑市举办的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