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古代人吃什么零食
1、蜜饯 宋时有“蜜煎局”,专门制作各种蜜煎糖煎。与今天的蜜饯差不多,都是用花啊果啊一类泡蜜或泡糖。宫中的多个雕花。
2、糖类 直接拿来做成吃食的也可以,可能会做出各种形状,给小孩子玩。或者加入芝麻、麝香、杨梅、荆芥等。熬稀一点就成膏,比如制成荔枝膏、杏仁膏、薄荷膏等。 虽然蔗糖已经完全压倒其他糖类,但麦芽或其他粮食制作的胶牙饧还是可以在街头买到。 也有用糖面来捏人的,捏出甲胄门神模样,谓之“果食将军”。
3、糕类 糖和米面可以制作不少东西,糕和团一般就是拿米粉来制。 顾名思义,蜜糕则是用蜜来制,枣糕就是拿枣来制。但雪糕,并非我们今天吃的,而是形容洁白如雪。 到了重阳节的时候,要吃重阳糕,糖面蒸成糕,很奇葩的是上面摆放猪肉、羊肉和鸭子肉丝作为摆设,插小彩旗。还要吃一种狮蛮栗糕,则是拿栗子泥加麝香、糖、蜜和匀,再加上各色的米粉捏成狮子形状。 《事林广记》里的高丽栗糕:以栗子不计多少,阴干去壳,捣罗为面,三分之一加糯米粉和匀,以蜜水拌润,入甑烝熟食用。 《吴氏中馈录》五香糕方:上白糯米和粳米二、六分,芡实乾一分,人参、白术、茯苓、砂仁总一分。磨极细,筛过,白砂糖滚汤拌匀,上甑。
4、团类 煮的话就是汤圆,可以用豆沙、芝麻、金橘等做馅,也可以就加上山药和糖一起揉成无馅的元宵。《本心斋疏食谱》这样形容水团: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 《吴氏中馈录》煮沙团方:砂糖入赤豆或绿豆煮成一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或滚汤内煮,亦可。 但也可以有别种制法,比如炸。“圆欢喜”,可能就是我们今天吃的炸麻团,或者麻球,或者煎堆,各地叫法不同。
5、粽子 那时可以叫角黍、粽子、裹蒸,看记载多数是干果和糖来制作,也不知道有没有咸粽子。 《西湖老人繁胜录》记录当时临安人善于制作,可以做成诸般形状:角黍,天下惟有是都城将粽揍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开铺货卖,多作劝酒,各为巧粽。 《吴氏中馈录》粽子法:“用糯米淘净,夹枣、栗、柿干、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之。一法:以艾叶浸米裹,谓之艾香粽子。” 胡三省 注《资治通鉴》曰:“今之裹蒸,以餹和糯米,入香药、松子、胡桃仁等物,以竹箨裹而蒸之,大粗二指许,不劳四破也。”
6、酥饼 用酥油,有些加了面粉制作的点心。有蜜酥、小蚫螺酥(形状如鲍鱼)、糖蜜酥皮烧饼。 《吴氏中馈录》雪花酥:油下小锅化开,滤过,将炒面随手下,搅匀,不稀不稠,掇离火。洒白糖末,下在炒面内,搅匀,和成一处。上桉,捍开,切象眼块。
7、甜包子 当时馒头和包子都是有馅的,区别只是皮有没有发酵和厚薄。有糖馅的,七宝馅的,豆沙馅的。还有一些做成祝寿或者节庆时候的寿桃或者龟的形状,可能也是甜的。
8、菜肴 当时的肉冻也叫做姜豉,可能是讹字。有一种叫“蜜姜豉”的,其实就是类似今天用吉利丁制作的甜品,羊羹一类。 糯米藕当时没有,灌藕却是有的,用的是蜜、麝香和粉调制成糊,灌入藕中,煮熟了切片吃。
B. 哪位历史人物爱吃零食脑筋急转弯
当然是袁世凯啦!因为他是临时(零食)大总统呀!
C. 历史上的名人有哪些饮食上的嗜好
杨贵妃特别喜欢吃荔枝,有这么一句诗为证: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李白特别喜欢喝酒,这个差不多也有一些诗句描写:天子呼来不上朝,自称臣是酒中仙。
可见古人跟现在的人一样,都是有自己的嗜好的。
D. 吃年糕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吃年糕习俗与伍子胥有关。
相传春秋末期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他临死前对部下说:“如果国家有苦难,百姓断粮,你们到城墙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粮食。”
伍子胥死后,他的部下被越军包围,城中断粮已饿死不少人,这时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话,就去挖城墙,挖了三尺多深,果然挖到了许多可吃的“城砖”即年糕,结果打了胜仗。原来是当年伍子胥在姑苏城督造城墙时,已做好了屯粮防饥的准备。从此以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做年糕,年夜饭就吃年糕汤来纪念伍子胥。
据说年糕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都城(现江苏省苏州市)传递到四面八方。宁波一带民间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谚。人们还用年糕印板压成“五福”、“六宝”、“金钱”、“如意”等等形状外观,象征”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有的则做成“玉兔”、“白鹅”等小动物,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4)什么历史人物最喜欢吃零食扩展阅读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就发现了颗粒饱满、保存完好水稻的种子,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
汉朝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 《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早在辽代,据说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习俗。到明朝、清朝的时候,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吃,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年糕美味、香甜、醇香,具有浓重的历史气息。
E. 现在的人都爱吃零食,那古人一般都是吃什么零食
糖葫芦用雪里红串起来,裹上糖鲜红透亮,光“色诱”这一点就足以勾起人的馋念,加上那酸甜可口口感,一直是大街小巷人们喜欢的小吃。
古代和现代都吃的零食有花生米,茴香豆,炸排叉,芝麻糖,花生酥还有烧饼。我大概也就列举出这些吧,美食种类繁多,零食小吃也是多如繁星,自然有很多小吃流传至今,像冰糖葫芦、年糕、蜜饯、糖画、龟苓膏、烤番薯等等,依然很受大家喜爱。
蜜饯 北宋时有“蜜煎局”,就是专门制作各种蜜煎糖煎的铺子。与今天的蜜饯差不多,都是用花啊果啊一类泡蜜或泡糖。宫中的做的比较精致,蜜饯上有雕花。在安徽凤阳叫作糖球。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小吃,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冻硬,我相信搅搅糖(就是把麦芽糖用小棍儿给搅成一坨)应该是一个,瓜子儿花生麻花儿什么的应该也是。
其实夏天的冰都是来自在天寒地冻的三九天里,古人为了解暑,在冬季把冰雪储藏起来,到了夏天,再取出来用于降温或冰镇水果和饮品。战国时着名的诗人屈原就曾经说“挫槽冻饮,酎清凉些”,冬天的时候古人会在结冰的河面上取冰,然后人们会把这些冰块运到事先挖好的地窖里保存。
F. 你见过哪些很能吃的历史人物
苏东坡,历史上一大吃货啊,人家被贬谪都是愁眉苦脸想方设法重起东山,他倒好,一到个地儿兴高采烈的就奔着吃的去了,想方设法都要找好吃的,还写了很多关于吃的诗,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贬谪岭南写的)记得特深刻,因为岭南有荔枝吃而愿意长久的做岭南人。。
G. 历史上有哪些着名的吃货名人
商朝的开国功臣伊尹帮助商汤灭了夏朝,在商朝为相五十余载,是商朝的“五朝元老”。他幼年时寄养于庖人之家,习得烹饪之术,是中原菜系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华厨祖”。更绝的是他首创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直接被他用来治国,后来老子总结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受到了伊尹的启发。
关于孔子与吃之间的关系,很多人可能只停留在“食色性也”这句话上。但当时孔子弟子向他交的学费就是四壶酒和“束脩”,所谓“束脩”就是十条绑在一起的干肉。有人统计过,《论语》中出现“政”字共有41次,而“食”字也出现了41次。由此可见,在孔子心中,吃饭和施政是同样重要的。
汉朝出使西域的张骞,尽管本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吃货”,但如果没有他,今天的“吃货”们恐怕要少许多口福,所以张骞绝对是汉朝的“带货”小能手。他从西域带回了葡萄、核桃、石榴、黄瓜、大蒜、蚕豆、水芹等食物,为汉朝之后民众餐桌的丰盛程度立下了不朽的功业。对了,很多人讨厌的香菜据说也是张骞带回来的。
如果要在古代“吃货”中选出一个堪称“食神”级别的,那一定非苏轼莫属。他不仅爱吃,还给食物写诗,更厉害的是他还能自己发明各种新鲜菜品。除了人尽皆知的东坡肉,已经成为美食代名词的他对后世的餐饮业影响巨大。据说现在全国各地有近一百种以“东坡”命名的菜肴,尽管有真有假,但论影响力的话,苏轼一定是首屈一指的。
如果只给陆游加一个标签的话,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会选择“爱国诗人”。但是不吃饱了哪有力气爱国呢?在陆游存世的九千多首诗词中,与吃有关的大概占一百多,内容包含食品种类、地方特产,甚至饮食习惯、调料和餐具等都无所不包。不过陆游走的是与苏轼相反的“素食养生”路线,山药、荠菜、韭黄、梅干菜都是陆游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