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昌国的阚氏高昌
高昌,在今吐鲁番市东南大约40公里处的高昌故城。汉代以来,这里一直是内地士兵进行屯田的重要场所,两汉时期的戊己校尉就驻扎在此地。公元439年,北魏攻灭北凉,生活在河西地区的大批汉人向西迁徙到了高昌,加上以前由内地和敦煌等地来这里躲避战乱的汉人,高昌很快成了汉人云集的地方,并先后出现了阚爽、阚伯周、张孟明、马儒等汉人为王的依附政权。公元499年,从金城(今甘肃兰州)迁来的麴(音“屈”)嘉被任为高昌王,此后140多年,高昌出现了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汉人政权,历史上称作“麴氏高昌”。麴氏高昌基本上沿用了中原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王以下,有相当于宰相的令尹;下面设立吏部、祠部、库部、仓部、主客、礼部、民部、兵部等许多行政部门。高昌境内共设4个郡和18个县。各城也仿照内地城市的坊里建筑模式,工商业集中经营,防火、防盗设施齐备,城门由禁卫军把守,各郡、县也分别由司马领兵守卫。
宋大明四年(460)十一月,柔然灭沮渠氏,以阚伯周为高昌王。阚氏是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汉族大姓,十六国末期其首领阚爽在柔然帮助下占据高昌,自任太守,宣布脱离北凉统治。442年沮渠无讳率北凉残部重占高昌,阚爽率族人逃往柔然避难。次年,沮渠无讳自立为凉王,此为高昌地区建国之始。460年,柔然国势比较强盛,处罗可汗决定帮助阚氏复国。十一月,柔然派遣大军南下攻克高昌,杀死沮渠无讳的继承人沮渠安周,帮助高昌阚氏重返家园。此时阚爽已死,柔然立阚氏族人阚伯周为高昌王,此后以高昌为国号,亦称阚氏高昌。阚伯周建立“阚氏高昌”后,对外彻底继绝与中原王朝的官方关系,而以柔然为其保护国,并长期使用受罗部真可汗的“永康”年号;对内发展地方经济,崇尚汉族文化传统,信奉佛教。“阚氏高昌”自阚伯周开始,中经阚义成,最后传至阚首归,共传3世,计31年,于491年被高车所灭。
B. 高昌古国的消逝之谜
高昌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45公里、吐鲁番县东南40公里处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河三角洲,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高昌故城的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即"王城"之意,因为此城为高昌回鹘王国的都城,故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护单位。
高昌故城,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汉代,因其"地势高敞,人广昌盛"因而得名。公元460年(和平元年)车师国亡,柔然立阚氏伯周为王,称其国为高昌国,掀开了高昌王国的序幕。公元1290年,海都、都哇率军攻占高昌城,1283年,哈密力失守,火赤哈尔的斤战败被杀,王宫迁往甘肃永昌。高昌回鹘王国灭亡,传世417年,至此,高昌城遂废。
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经贸活动十分活跃,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由高昌传入内地,毫不夸张的说,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鼎鼎大名的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公元629年,为了提高佛教学水平,29岁的玄奘,不畏杀身之祸,偷偷离开长安,出玉门,经高昌,沿丝绸中路到印度,遍游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诸国,历时17年。在高昌,玄奘诵经讲佛,与高昌王拜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高昌故城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城垣保存较完整。外城略呈方形,周长约五公里,占地面二百万平方米。城墙为夯筑,墙基厚约12米,高11.5米,城垣外侧有突出的垛台一“马面”建筑。西城有两座门,其中一座门沿可见到有曲折的瓮城。外城的东南和南是寺院区,西南部寺院面积较大,从遗址看,有寺门、场院、正殿、多层佛龛的塔基,龛中还可见到残存的彩色壁画、佛像。在此遗址外的东南和东北,有“坊”、“市”遗址,可能是小手工业作坊。内城,在外城中间,宫城的南面。城正中偏北有一不规则的圆形小堡垒,堡内西北--高台上,有高达15米的高耸建筑建筑物,从建筑物一直向北,与宫城中轴线上的几重殿基相直对,当地叫“可汗堡”。高昌故城的历史可分为五个阶段。汉晋时期高昌壁:高昌壁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记载。在《北史·西域传》中说:“高昌者,车师前王之故地,汉之前王部地也。……昔汉武帝遣兵西讨,师旅顿弊,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亦云其地汉时高昌垒。”可见在西汉武帝时就已在此派驻士兵,建立壁垒。公元一世纪后半期汉期又在此派驻戍巳校尉,屯垦戍边。……故城从高昌壁点起(公元前46年,史前一世纪)距今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了。总之,高昌故城,从汉代高昌壁到明初被废弃,经历了1500多年。
C. 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简介的内容是什么
吐鲁番高昌故城,曾是高昌王国的都城,是西域最大的古城遗址,这里曾经是西域最大的国际商会、宗教中心、以及亚州巨大的印刷中心之一。故城历史悠久,公元前一世纪始建高昌壁,于公元十三世纪未毁于战火。虽然经过2000多年的风吹日晒,故城轮廓犹存,城墙气势雄伟屹立在火焰山下。1961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东约40公里处火焰山以南,艾丁湖北岸,海拔-50米。又叫“亦都护城”。城郭高耸,街衙纵横,护城河道的残迹犹存,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内城、外城、宫城三重。外城大体呈正方形,墙厚12米,高11.5米,周长5.4公里。为夯土板筑,部分地段用土坯修补,外围有凸出的马面。全城有九个城门,其中南面有三个城门,东、西、北、面各有两个城门。西面北边的城门保存最好。
内城居外城正中;西南两面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周长约3公里。宫城为长方形,居城北部,北宫墙即外城北墙,宫墙即内城北墙。这一带尚存多座3-4米高的土台,当时为回鹘高昌宫廷之所在。内城中偏北有一高台,上有高达15余米的土坯方塔,俗称“可汗堡”,意为王宫,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双层建筑,可能为宫殿遗址。
外城内西南有一大型寺院,寺门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85米,占地约1万平方米,由山门、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等组成。大殿内尚残存壁画痕迹。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取经,于贞观二年(628年)春,曾到高昌国讲经一月余,据即在此寺内。寺院附近,还残存手工作坊和集市遗址。外城内东南部有一小型寺院,残存的壁画较上述大寺完美。
高昌故城在当时确是水源充足,城墙坚固,四通八达的一个西域三国首府。今天仍可以从其高耸的城墙看出它旧日的雄风。由于古城地处盆地平原中央,城高壕深,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西域的军事重镇。高昌故城奠基于公元前一世纪,办当时西汉王朝在此进行屯田的部队所建。《魏书》中记载因其“地势高敞,人庶昌盛”故名“高昌”。此后,它在内外形势的影响下,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发展、繁荣。两汉王朝经营建设西域,一直把这里作为重要的根据地。屯田部队的最高指挥机关一戊已校尉府先是在交河,以后就迁在高昌。此后历经魏晋均派有戊已校尉驻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称为“戊已校尉城”。327年,前原张骏在此置高昌郡,继之又先后为前泰、后凉、西凉、北凉所管辖。442年,北凉沮渠无讳在此建立了政权。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灭车师前国。吐鲁番盆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邀由交河城完全转移到高昌。460年,柔然人杀北凉王沮渠安周,立阔伯周为高昌王;高昌至此开始称王。此后,在高昌称王的姓氏有张氏、马氏和狗氏,其中以掬民统治高昌时间最长,大约140年之久。这些“高昌王”均受中原正朝的册封。翰伯雅还曾到隋朝长安觐见并娶隋华容公主为妻。640年唐统一高昌,在此置西州,下辖五县,人口37000人。九世纪中叶以后,漠北草原回骼汗国衰亡,西迁的一支在此建立了回骼高昌国,疆域范围远远超过了今日吐鲁番盆地。1209年,高昌回鹃臣服蒙古。十三世纪中叶以后,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蒙古游牧贵族以海都、都哇为首发动叛乱,多次侵犯回鹘高昌国,1275年一次出兵12万国攻火州(高昌)达半年之久。战争持续达40年之久,高昌终于在战乱中被毁。自此便逐渐被废弃,现在只能见到残垣断壁,任后人凭吊。
现存的故城遗址,是高昌回鹃时期在唐代高昌城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全城呈不规则正方形,总面积约220万平方米,城市布局大致与唐长安城相仿,在历经多年建设后形成今天的规模,它主要有三部分组成,首先有外城,外城城墙轮廓基本完整,部分地段保存极好,周长约5.4公里,城墙基厚12米,高达11.5米。每面有2-3座城门,其中西面靠北的城门保存最为完好,有曲折的瓮城和大量的马面,均为夯土筑成,夯层厚8到12厘米,间杂少量的土坯,有极清晰的夹棍眼,外城的东南和西南部分,还可以看出有寺院的遗址。故城外城是掬氏高昌时期所建。出土文书中有“论块中城”、“东南坊”、“西南访”等记载,说明当时此城已有外、中之分,东、南、西、北之别,并有各城门的名称,如:青阳门、会德门等,同时在唐代西州时期还有子城。外城内又有内城,内城居外城正中,即外城的中间,宫城的南面。城墙全为夯土筑成。西、南两面的城垣大部分还保存下来,间有破坏的地方,东面只能看到东北角的高地与东南角的一个土台基,北面正中和西北角还有一部分残垣基地,至于城门的遗址从地面上一点痕迹也找不到了。据测算,内城周长约3600米,和《隋书》中的记录基本一致。其建筑年代较外城早,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内城主要是宫城和寺院建筑等。内城中就是宫殿,宫城居全城最北部,外城的北墙是宫城的北墙,内城的北墙是宫在的南墙。整个宫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700米,西墙还有几处残基,连接起来,可以看出遗迹。东墙完全被破坏,什么也看不到了。宫城内留存下的许多高大的殿基,一般高3.5米至4米左右,夯层厚度约35-48厘米,可以看出是一座高达四层的宫殿建筑遗址。早期的宫城在今“可汗堡”内。鞠氏高昌时期随着外城的修建,宫城送迁至北部,南面而王,与隋唐时长安城的布局相似,回骼高昌时期宫城曾大动土木。
D. 从西汉始建到至元末明初城址废弃,高昌故城前后经历多少年
从西汉时见到元莫名出的成只废弃这时候有一只我们可以查询的到的也可以实力去看下。
E. 古代中国真的有高昌国,楼兰国
历史上真有这两个国家的存在.高昌国:高昌故城,曾是高昌王国的都城,位于吐鲁番东面40多公里的三堡乡。故城历史悠久,公元前一世纪始建高昌壁,于公元十三世纪未毁于战火。虽然经过2000多年的风吹日晒,故城轮廓犹存,城墙气势雄伟屹立在火焰山下。1961年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兰:楼兰,西域古国名。(英文为:Loulan)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国人属印欧人种。汉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来都经过楼兰。楼兰屡次替匈奴当耳目,并攻劫西汉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汉派兵讨楼兰,俘获其王。楼兰既降汉,又遭匈奴的攻击,于是分遣侍子,向两面称臣。后匈奴侍子安归立为楼兰王,遂亲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汉,将情况报告汉朝。昭帝元凤四年(前77),汉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后汉政府常遣吏卒在楼兰城故地屯田,自玉门关至楼兰,沿途设置烽燧亭障。魏晋及前凉时期,楼兰城成为西域长史治所。
F. 中国10大古城是哪些
中国10大古城:
一、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古城之一、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最具潜力十大古城之首。
二、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的自然景观奇秀多姿,独具特色,“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江环绕阆中古城,四周青山拥抱,一幅“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的水墨丹青,浑然天成。古城三面环水,一面傍山,人杰地灵,素有“阆苑仙境”的美誉。从风水学的角度上看,阆中无疑是一座风水宝地。
三、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十座古城之一。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四、荆州古城
荆州古城地处长江中游和汉水下游的江汉平原腹地,又称江陵,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集中地之一。相传禹划九州,始有荆州。周朝封楚国先君于丹阳,国号为荆。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荆为楚。
五、襄阳古城
襄阳古城位于襄阳市区汉江南岸,它南跨汉沔,北接京洛,地处要冲,水陆交通方便,春秋时为楚国之北津戍,东汉未为荆州牧治所,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六、歙县古城
歙县古城坐落于黄山脚下,在古代为徽州府治,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2014年11月21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七、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地处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八、寿县古城
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断进行整修。它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比山西平遥古城还早100年。
九、大理古城
古城大理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44个重点风景区之一,位于南诏和大理国都城遗址的东部,始建于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历代屡经修建。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重要文物古迹,归纳起来可称为“三古”即古城、古塔、古碑。
十、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着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
G. 高昌故城以前是怎样的
高昌古城
高昌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45公里、吐鲁番县东南40公里处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河三角洲,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高昌故城的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即"王城"之意,因为此城为高昌回鹘王国的都城,故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护单位。
高昌故城,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汉代,因其"地势高敞,人广昌盛"因而得名。公元460年(和平元年)车师国亡,柔然立阚氏伯周为王,称其国为高昌国,掀开了高昌王国的序幕。公元1290年,海都、都哇率军攻占高昌城,1283年,哈密力失守,火赤哈尔的斤战败被杀,王宫迁往甘肃永昌。高昌回鹘王国灭亡,传世417年,至此,高昌城遂废。
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经贸活动十分活跃,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由高昌传入内地,毫不夸张的说,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鼎鼎大名的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公元629年,为了提高佛教学水平,29岁的玄奘,不畏杀身之祸,偷偷离开长安,出玉门,经高昌,沿丝绸中路到印度,遍游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诸国,历时17年。在高昌,玄奘诵经讲佛,与高昌王拜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高昌故城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城垣保存较完整。外城略呈方形,周长约五公里,占地面二百万平方米。城墙为夯筑,墙基厚约12米,高11.5米,城垣外侧有突出的垛台一“马面”建筑。西城有两座门,其中一座门沿可见到有曲折的瓮城。外城的东南和南是寺院区,西南部寺院面积较大,从遗址看,有寺门、场院、正殿、多层佛龛的塔基,龛中还可见到残存的彩色壁画、佛像。在此遗址外的东南和东北,有“坊”、“市”遗址,可能是小手工业作坊。内城,在外城中间,宫城的南面。城正中偏北有一不规则的圆形小堡垒,堡内西北--高台上,有高达15米的高耸建筑建筑物,从建筑物一直向北,与宫城中轴线上的几重殿基相直对,当地叫“可汗堡”。高昌故城的历史可分为五个阶段。汉晋时期高昌壁:高昌壁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记载。在《北史·西域传》中说:“高昌者,车师前王之故地,汉之前王部地也。……昔汉武帝遣兵西讨,师旅顿弊,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亦云其地汉时高昌垒。”可见在西汉武帝时就已在此派驻士兵,建立壁垒。公元一世纪后半期汉期又在此派驻戍巳校尉,屯垦戍边。……故城从高昌壁点起(公元前46年,史前一世纪)距今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了。总之,高昌故城,从汉代高昌壁到明初被废弃,经历了1500多年。
H. 新疆高昌城是怎样形成的
高昌城滥觞于西汉时期的屯垦戍堡,从军事据点发展为郡县级城市和地方政权的都城(间或为中央政权辖属的州县),大致经历了高昌壁、高昌郡城、高昌国都、唐西州城、回鹘高昌及高昌回鹘国都五个历史时期。至明初城址废弃,历经1400余年。公元前48年,西汉政府始于吐鲁番#32622;戊己校尉,使屯田车师
故地",于高昌设据点,称#39640;昌壁"。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改名为#39640;昌垒",隶属凉州敦煌郡。公元316年西晋亡后,高昌为前凉领地。建兴十五年(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在该地设高昌郡。公元376年之后,高昌先后隶属于十六国的前秦、后凉、段氏北凉、西凉、沮渠氏北凉政权。公元442年9月,沮渠氏北凉政权统一了高昌地区,据高昌为政治中心。公元460年,高昌独立建国,高昌城正式成为国都。公元640年,唐灭高昌国,以其地置西州,高昌为西州治所,同时亦为高昌县治所。公元792年,西州陷于吐蕃。公元866年,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攻占西州并在其地立国建都,史称#35199;州回鹘"或#39640;昌回鹘"。公元十二世纪时,高昌回鹘一度处在西辽统治定;十三世纪初又成为元朝附庸国。公元1283年前后,高昌回鹘王室被元朝东迁至甘肃永昌,亦都护高昌王名义上仍保持对高昌地区的统领权,但高昌城从此逐渐失去了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公元1383年,黑的儿火者即位为别失八里察合台汗,率军对吐鲁番地区进行#22307;战",强迫当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高昌城因此毁于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