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巴比伦的历史
(大约公元前二十三世纪)一个年表出现较晚,描述阿卡德萨尔贡统治,有可能表明了巴比伦更加久远的历史。所谓的韦德纳年表说,萨尔贡在“阿卡德前面”建立了巴比伦。(ABC 19:51)另外一个年代较晚的年表也类似地说,萨尔贡“挖起巴比伦坑里的泥土,在阿卡德附近建立与其配对的城市巴比伦”。(ABC 0:18-19)凡·德·米鲁普认为这些资料讲述的可能是年代较晚的新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而不是阿卡德的萨尔贡。
语言学家I.J.盖尔布认为Babil这个名字是对一个更早城名的模仿。黑尔茨费尔德描写了一个在古代伊朗境内的城市伯尔(Bawer),Babil这个名字可能是对Bawer的模仿。大卫·洛尔则认为原始的巴比伦与埃利都等同。《圣经》中的《创世纪:十》说:名叫尼姆罗德的国王是巴别(巴比伦)的最初建立者。琼·奥特兹(Joan Oates)在她书里的说法——巴比伦的意思是上帝的通路——已经不被现代学者所接受。
在公元前十九世纪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的大片地区被亚摩利人所占据。亚摩利是来自北方黎凡特地区的游牧部落。他们是闪语族人,和生活在巴比伦尼亚、亚述的阿卡德人一样。但是前者原本不是农民,他们采取着半游牧的生活方式,圈养羊。随着时间的流逝,亚摩利谷物商人崛起,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的几个城邦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最着名的有伊辛(Isin)、拉尔萨(Larsa)、埃什努那(Eshnunna)、拉格什(Lagash)和后来的巴比伦
古巴比伦时期
第一个巴比伦王朝由一个名叫苏穆-阿布(Sumu-abum)亚摩利酋长于公元前一千八百九十四年建立。他宣布从邻近的城邦卡扎鲁(Kazallu)独立。亚摩利人和苏美尔人、阿卡德闪族人不同,他们不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土着人。他们来自西边的土地,是半游牧的闪族入侵者。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二十世纪期间,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古亚述帝国强大的国王们干预亚摩利人控制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阿卡德语城邦。可是在亚述人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殖民小亚细亚直呼,亚摩利人终于开始取代南部的土着统治者。
巴比伦控制着周围一小片领土,一直被笼罩在更加古老,更加强大的城邦的阴影下,例如亚述、埃兰、伊辛和拉尔萨。大约是一个世纪后,它成为汉谟拉比的短命王朝的首都,情况才发生了变化(于公元前一千七百九十二年到公元前一千七百五十年之间)。汉谟拉比因把巴比伦尼亚的法律编纂成汉谟拉比法典而闻名于世。这对法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汉谟拉比统治后,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被称作巴比伦尼亚。平原北部在几个世纪前就已经被亚述统一。在汉谟拉比死后,他的帝国迅速瓦解。这个亚摩利王朝对面积大幅度缩水的巴比伦尼亚进行统治,一直维系到公元前一千五百九十五年。在这时候,属于印欧语系的赫梯人从小亚细亚入侵。
在赫梯人劫掠巴比伦之后,说着孤立语言的加喜特人从古伊朗西北部扎格罗斯山脉涌来,跟着入侵,占领了巴比伦,领导一个王朝。这个王朝持续了四百三十五年,一直延续到了公元前一千一百六十年。巴比伦城市在这期间改名为柯瑞狄尼阿什(Karanniash)。
可是加喜特巴比伦最终成为了他们美索不达米亚同胞——北部的中亚述帝国(公元前一千三百六十五年——公元前一千零五十三年)和东部的埃兰——的附庸。在加喜特时期,这两个强权经常干涉、劫掠或控制巴比伦。在公元前一千二百三十五年,亚述王图库尔提-尼努尔塔(Tukulti-Ninurta)夺取了巴比伦的王位,成为第一个统治这里的亚述国王。
据估计,巴比伦在公元前一千七百七十年到公元前一千六百七十年和公元前六百一十二年到公元前三百二十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可能是第一个人口突破二十万的城市。据估计,它城市面积最大时大约在八百九十至九百公顷之间。
到了公元前一千一百五十五年,在亚述人和埃兰人持续的侵略下,加喜特人失去了在巴比伦的控制权。然后一个说阿卡德语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本土朝代第一次统治了这块地区。可是巴比伦国力羸弱,是亚述的附庸。它无能的国王无力阻止来自国外的西闪语族移民者进入、开发巴比伦尼亚——公元前十一世纪移民者由埃兰人、苏特人(Suteans)构成,公元前十世纪主要是迦勒底人。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后期阿兰人短暂地统治过巴比伦。
亚述时期
贯穿整个新亚述帝国时期,巴比伦尼亚在亚述持续的统治下或者直接控制下。在亚述的辛那赫里布统治期间,巴比伦尼亚经常出现暴动,由迦勒底酋长麦若达赫-巴拉丹(Merodach-Baladan)领导,与埃兰人结盟。在巴比伦城被彻底摧毁后,暴动才被镇压下去。在公元前六百八十九年,它的城墙、寺庙和宫殿被夷为平地,碎石被扔到阿拉图(Arakhtu)。阿拉图是位于早期巴比伦南部边界的海。这一举动震惊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宗教良心。随后,辛那赫里布被他自己的两个儿子谋杀,同时人们向神尼斯洛祈祷,以此来弥补毁城这一举动。辛那赫里布的亚述继承者萨尔哈东火速重建古老的城市,在这里加冕,每年都在此居住一段时间。萨尔哈东死后,巴比伦尼亚留给他年长的儿子——亚述王子沙玛什顺乌金统治。沙玛什顺乌金在因巴比伦民族主义变得狂热后,在公元前六百五十二年对他的哥哥兼主人亚述巴尼拔发动了内战。亚述巴尼拔在尼尼微统治着国家。沙玛什顺乌金得到了臣服于亚述的民族的帮助,包括以栏人、迦勒底人、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特人和在两河流域以南沙漠居住的阿拉伯人。
巴比伦又一次被亚述人围攻,它的盟友骤然垮掉,在饥荒中投降。亚述巴尼拔净化这个城市,庆祝了一个和解仪式,但不冒险与主(Bel)“握手”。一个名叫坎达拉努的亚述总督受到信任来统治这个城市。在亚述巴尼拔死后,亚述帝国因为一系列的小内战而开始解体。亚述-埃提尔-伊兰尼(Ashur-etil-ilani)、辛-舒姆-利希尔(Sin-shumu-lishir)和最后的辛-沙-里施昆(Sin-shar-ishkun)三个亚述国王接连统治。可是,巴比伦最后像许多其他近东地区一样,利用亚述内部混乱的状态,趁机脱离了亚述的统治。随后亚述帝国被民族联盟推翻了,巴比伦人见到了另外一个神圣复仇的例子。
新巴比伦迦勒底帝国
在迦勒底国王那波勃来萨的统治下,巴比伦终于摆脱了亚述的统治。他与基亚克萨雷斯(Cyaxares)——米提亚人(Medes)和波斯人及塞西亚人(Scythian)、西米里人(Cimmerians)的国王结盟,在公元前六百一十二年到公元前六百零五年之间摧毁了亚述帝国。巴比伦因此成为了新巴比伦帝国的首都(有时且有可能被错误地叫做迦勒底帝国)。
随着巴比伦恢复独立,建筑工程的新纪元随之而来。那波勃来萨的儿子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六百零四年——公元前五百六十一年)把巴比伦打造成古代世界的奇迹之一。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全部重修帝国的庭院,包括重建七曜塔(Etemenanki ziggurat)和建造伊师塔门(Ishtar Gate)——环绕巴比伦周围的八个门中最壮丽的一个。柏林帕加马博物馆(Pergamon Museum)拥有伊师塔门的重建版。原来的伊师塔门只留下了地基和散落的砖。
尼布甲尼撒也对空中花园(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的建造有功。传说他为了思乡的妻子安美依迪丝(Amyitis)而建造了这个花园。它是否存在存有争议。尽管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考德威(Robert Koldewey)的发掘被认为发现了它的地基,许多历史学家不同意它的位置,也有些历史学家相信它与亚述首都尼尼微的花园混淆了。
迦勒底人的统治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人们不清楚涅里格利沙(Neriglissar)和拉巴施-马尔杜克(Labashi-Mark)是迦勒底人还是土着巴比伦人。最后一个统治者那波尼德(Nabonis)(公元前五百五十六年—公元前五百三十九年)和他的儿子摄政王伯沙撒(Belshazzar)是来自哈兰的亚述人。
波斯夺取巴比伦
在公元前五百三十九年,新巴比伦帝国在俄庇斯之战(Battle of Opis)中被波斯国王居鲁士大帝击败。巴比伦着名的城墙确实是刀枪不入,只有通过城门或者通过幼发拉底河才能进入。幼发拉底河在厚实的城墙下面退潮。河流流入和流出处都配有金属大门,防止有能力潜水且能够游到大门的入侵者。居鲁士(或者他的将军)制订了一个利用幼发拉底河进入城市的计划,命令多批部队停留原地,等候指令。一直等到巴比伦人全国性节日的夜晚(普遍认为是《但以理书》第五章里伯沙撒王的宴会),居鲁士部队改变幼发拉底河上游的河道,导致幼发拉底河水位下降到男人大腿中部高或者全干。士兵通过河道在墙下方行进。波斯军队占领了城市内部的外围区域,因此市中心就很容易拿下了。希罗多德详尽地描述了这一历史事件。《希伯来圣经》里的文章也提到了。
后来,居鲁士下达法令,允许俘虏回家,包括犹太人,允许俘虏在耶路撒冷重建神庙。
在居鲁士和后来的波斯王大流士大帝统治下,巴比伦成为了第九辖区的首府(南方是巴比伦尼亚,北方是亚述)。它同样也是学习和科技进步的中心。在波斯阿契美尼德期间,古巴比伦的天文和数学的艺术重获新生,繁荣发展。巴比伦的学者完成了星座图。这个城市是波斯帝国——当时已知世界最强大的势力的行政首都。它在这个地区扮演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重要角色。许多已经做出的重要的考古发现让人对那个年代有了更好的理解。
早期波斯国王尝试去维持马杜克(Mark)的宗教仪式。但是到了大流士三世时期,过高的赋税和频繁战争的制约导致巴比伦主要圣地和运河的破败,也导致了周围区域的分裂。叛变频繁地发生。在公元前五百二十二年(尼布甲尼撒三世),公元前五百二十一年(尼布甲尼撒四世)和公元前四百八十二年(贝尔-史玛尼(Bel-shimani)和沙玛什-俄日巴(Shamash-eriba))土着巴比伦人国王短暂地恢复了独立。可是这些叛乱相对很快地被镇压下去。巴比伦的城市和领土被波斯人稳固地统治了两个世纪,一直到公元前三百三十一年亚历山大大帝的到来。
希腊化时期
在公元前三百三十一年,最后一个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大流士三世在高加米拉战役中被古马其顿希腊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击败。当年十月,巴比伦沦陷于年轻的征服者。这次侵略的土着记述指出亚历山大的统治不扰民。
巴比伦在亚历山大的统治下恢复了作为学习和贸易中心的光辉。但是亚历山大在公元前三百二十三年死于尼布甲尼撒的宫殿,随后,他的将军们——继业者瓜分了他的帝国。然后持续数十年的战争马上就打响了,巴比伦又处在纷争的中心。
持续的动荡实质上掏空了巴比伦城。一块年份为公元前二百七十五年的泥板记载:巴比伦的居民被运送到塞琉西亚(Seleucia)。这里在建造一座宫殿和以古代名字埃萨吉拉(Esagila)命名的庙宇。随着这次驱逐出境,巴比伦的历史实际上结束了,尽管在超过一个世纪后,人们发现在它的圣殿里仍然举行献祭仪式。到了公元前一百四十一年,在帕提亚帝国接管这片地区时,巴比伦城已经彻底荒芜、无人知晓了。
波斯帝国时期
在帕提亚人及后来萨珊波斯人的统治下,巴比伦(和亚述一样)作为波斯帝国的行省度过了九个世纪,直到公元六百五十年。它一直拥有着它自己的文化和人民。这里的人说着各式各样的阿拉姆语,一直认为他们的家乡是巴比伦。他们文化产物的例子经常能够在巴比伦的塔木德,诺斯替曼达教(The Gnostic Mandaean Religion),东仪基督教及摩尼教里找到。基督教在公元一、二世纪来到两河流域,巴比伦是景教(Church of the East)的一个主教的所在地直到阿拉伯/伊斯兰征服此地为止。
穆斯林的征服
在公元七世纪中叶,扩张中的穆斯林帝国侵略、移民两河流域。伊斯兰化时期随之而来。巴比伦作为一个行省而被同化。尽管阿拉姆语和景教至今尚存(但更多地集中在伊朗北部的亚述人中),但是两者最终被边缘化。曼达主义(Mandeanism)的境遇也差不多。人种上土着的两河流域人、说东阿拉姆语的迦勒底天主教和亚述景教成员直至今日仍然认同巴比伦人/两河流域人/亚述人的身份。
《圣经》的叙述
《创世纪》10:10说:位于希纳(Shinar)的巴别(巴比伦)是乌鲁克(Uruk)、阿卡德和卡耐(Kalneh)的邻居。
巴比伦贯穿整部《希伯来圣经》,包括巴比伦之囚。它也在几部预言书里占有突出位置。在巴比伦失去政治中心地位许多个世纪后,《新约启示录》提到了它。一些学者认为天启文献用它来指代罗马帝国。
‘贰’ 古巴比伦文明距今多少年
巴比伦文明是距今6000年到公元前500年两河流域一系列城市文明的总称,它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摇篮。
‘叁’ 古巴比伦的历史有多长时间
古巴比伦
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的那个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堪称"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4000BC,苏美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花园传说是当时的国王为公主而建的。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整个中世纪野蛮的欧洲。
大约在2000BC,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1792BC,汉谟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689BC,巴比伦王国被亚述所灭。605BC新巴比伦王国灭掉了亚述。后来,神庙祭师集团当权,终于在538BC,被位于伊朗高原的波斯所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便告结束。
‘肆’ 巴比伦文明的历史
巴比伦文明发源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依次经历了苏美尔、阿卡德、古巴比伦、米底、亚述、赫梯、伽勒底文明,是阿拉伯文明的祖先
‘伍’ 关于巴比伦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有关萨尔贡国王的传说中第一次提到巴比伦,他在大约公元前3世纪中叶时统治了阿卡德。传说他统治巴比伦的时候镇压了一场起义。
古代的当地居民将巴比伦称为“巴比利(Babili)”,意思是“上帝之门”;希腊人将它音译为“巴比伦”,而伊拉克人则至今都读作并写作“巴比伦(Babilon)”。
巴比伦的鼎盛时期是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的时候。那时阿卡德和苏美尔王国的领地都在他的统治之下,而巴比伦就发展为巨大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幼发拉底河流经此地,船只从北面沿河将铜、肉、建筑材料运入巴比伦城,而沿河往北运走的则是小麦、燕麦和水果。
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从中亚流入巴比伦的珍宝都用来修建首都及其周围的强大防御工事。在耶稣诞生前的350年里,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到过巴比伦,但此时的巴比伦只不过是它往昔辉煌的纪念碑。旅行中希罗多德结识了当地居民,他与他们交谈,并记下了他们向他讲述的习俗、传说和神话。他详细地描写了他见到的巴比伦是什么样子,里面都有些什么样的运河、寺庙和宫殿。
希罗多德之后过了大约100~150年,巴比伦城的一位祭司别罗兹写了一部关于该城的长篇巨着。书中讲述了巴比伦和亚述王国的历史,还有国王们和众神的各种传说和神话。遗憾的是,别罗兹的珍贵着作几乎完全散佚,流传至今的只剩下几个片断,基督教作家、恺撒利亚的优西比乌在自己的作品中曾经引用过这些片断。
同样悲哀的是,在罗马帝国衰亡时随着巴比伦一起被摧毁的还有所有能告诉我们该城命运的文字记录文献。在440年的时间里该城两次从历史上消失,但是着名的巴比伦城的遗址却并没有消失得毫无踪影。
早在1850年,巴比伦遗址就已经引起考古学家的注意,雷亚尔德、拉萨姆、史密斯和其他学者都对这一遗址进行了研究,从1899年起,这里开始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巴比伦城也因而经历了它的第三次重生。
巴比伦居民自认为他们的城市是宇宙的中心,这一点从保存到今天的那幅灾难性图画中可以看出来。古代的旅行者和商人沿幼发拉底河从北面驶近巴比伦时,首先会被它外围绕城而建的巨大城墙所震惊。城墙的厚度丝毫不逊色于杜尔—沙鲁金的城墙,并且城墙上还为驻守的士兵修建了营房。
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工作。他将首都变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要塞,并命人在石头上刻下铭文:“我从东边开始用坚固的城墙将巴比伦围起来,挖了壕沟,并用沥青和烧过的砖加固壕沟的两侧。沟的地基旁边修了高大坚固的墙。我用雪松木做成大门并包上铜皮。为使来意不善的敌人无法从侧面靠近巴比伦城,我用如海浪般威猛的水流将城围住。”
城的周长约60英里,绕城一周建了250座护城塔。幼发拉底河将城一分为二,两岸都高耸着宏伟的王宫。其中一座王宫是城堡,另一座是国王的住处。
‘陆’ 巴比伦有哪些历史呢
新巴比伦王国以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时国势最为强盛,在鼎盛时期建有宏伟的宫殿、辉煌的庙宇、高耸的楼台以及用釉砖装饰的墙壁。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占领巴比伦城,巴比伦城开始失去往日的辉煌。在着名的喀罗尼亚战役中,18岁的亚历山大曾指挥马其顿军队的左翼取得辉煌的战果。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之后,着手仿效希腊人的制度,实行政治、商业和军事改革。他进行的军事改革最为成功,他创立了包括步兵、骑兵和海军在内的马其顿常备军,将步兵组成密集、纵深的作战队形,号称“马其顿方阵”。每个方阵还配有由贵族子弟组成的重装骑兵,作为方阵的前锋和护冀。亚历山大通过这些改革,使马其顿迅速成为军事强国。他在平定国内叛乱和希腊反马其顿起义后,便开始了对东方的远征。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沿地中海东岸征服了叙利亚和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为“阿蒙神之子”,他还自封为法老。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又率军回师亚洲,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进,10月初在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高加米拉以西与波斯军主力对阵。尽管大流士人多兵强但还是遭遇惨败。随后亚历山大联军乘胜南下一举夺取巴比伦,
占领波斯都城苏萨和波斯波利斯等地,摧毁了大流士政权,掳掠了大量金银财宝。亚历山大还把城市里的大部分居民流放出去。从这时起,古巴比伦开始丧失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公元前330年春,亚历山大引兵北上追击大流士,人流士被其部将谋杀。亚历山大由此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然而,夺得大片土地的亚历山大并不满足于现状。公元前327年,他率军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在公元前
325年,侵入印度,并占领印度河流域。由于多年远征,军队气力消耗巨大,加之印度人民的反抗和自然条件的不适应,亚历山大放弃了东进的计划,于公元前325年7月从印度撤兵。不久,亚历山大因发热生病而死。从亚历山大进入巴比伦到塞琉西王朝时期,
巴比伦开始沙漠化,城市居民也逐渐离去。再后来,滚滚黄沙完全掩埋了昔日辉煌无比的巴比伦城。直到20世纪初这颗被掩埋了将近2600年的两河明珠才被考古学家发掘出来重见天日。
‘柒’ 古巴比伦距离今年有多少年
“巴比伦王国”: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颠覆了乌尔第王朝,建立了巴比伦王国,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安了家。两河流域肥沃的土壤,高度的文明为阿摩利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之后的几百年间,马里、伊新、拉尔萨等城邦相继建立了起来,直到前1792年汉谟拉比即位才有所改观。
所以说巴比伦文明的话距今大约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吧!
‘捌’ 关于古巴比伦的历史
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大约于公元前4000~前3000年产生于世界的东方,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东方国家。据历史学者推断,约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居住在这一带的苏美尔人已有较为发达的文化,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发明了用于书写文字的“泥板书”。苏美尔衰落后,巴比伦城兴起。巴比伦第一王朝约始于公元前1894年,到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时(前1792~前1750),征服南北诸城并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完成两河流域的统一。以后历经第二王朝(公元前16世纪中叶~前1530)、第三王朝(约前1530~前1157)、第四王朝(前1157~前729),于公元前729年为亚述所灭。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占领巴比伦,建立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05~前562)的统治下,达到鼎盛时期。公元前538年,存在88年的新巴比伦王国被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
公元前3500年进入文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的那个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堪称"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三千七百多年前,处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曾经诞生过一个辉煌无比的古巴比伦文明。
创造这个古巴比伦神话的奠基人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谟拉比,在他的带领下,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并建成中央集权国家,在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度。虽然在后来的战争中这个古巴比伦王国曾被消灭过。但是顽强古巴比伦人民却在战胜了敌人后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于88年后被波斯王国所灭。自此,巴比伦王国再也没有出现过。
一提到巴比伦文明,令人津津乐道、浮想联翩的首先是“空中花园”。它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千百年来,关于“空中花园”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 II, 在位
605 BC - 562 BC)娶了米底的公主米梯斯为王后。公主美丽可人,深得国王的宠爱。可是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尼布甲尼撒不知何故。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啊!”原来公主害了思乡病。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他的宫殿里,建造了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巧夺开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公主的欢心。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 空中花园”,又叫“悬苑”。当年到巴比伦城朝拜、经商或旅游的人们老远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楼上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所以,到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在品评世界各地着名建筑和雕塑品时,把“空中花园”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从此以后,“空中花园”更是闻名遐迩。
令人遗憾的是,“空中花园”和巴比伦文明其他的着名建筑一样,早已湮没在滚滚黄沙之中。我们要了解“空中花园”,只能通过后世的历史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掘。
不过也有些记载,虽然提到了“空中花园”,但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并不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而是一位叙利亚国王为取悦他的一个爱妃而特意修筑的。有些记载甚至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实际上指的是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在其都城尼尼微修筑的皇家园林。
直到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发掘出巴比伦城的遗址。他们在发掘南宫苑时,在东北角挖掘出一个不寻常的、半地下的、近似长方形的建筑物,面积约1260平方米。这个建筑物由两排小屋组成,每个小屋平均只有6.6平方米。两排小屋由一走廊分开,对称布局,周围被高而宽厚的围墙所环绕。西边那排的一间小屋中发现了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一个是正方形的,两个是椭圆形的。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这些小屋可能是原来的水房,那些水槽则是用来安装压水机的。因此,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的遗址。当年巴比伦人用土铺垫在这些小屋坚固的拱顶上,层层加高,栽种花木。至于灌溉用水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压水机源源不断供应的。考古学家经过考证证明,那时的压水机使用的原理和我们现在使用的链泵基本一致。它把几个水桶系在一个链带上与放在墙上的一个轮子相连,轮子转动一周,水桶就跟着转动,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个过程,水再通过水槽流到花园中进行灌溉。这种压水机现在仍在两河流域广泛使用。而且,考古学家也的确在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种植花木痕迹。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所发现的巴比伦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还没有找到确切的文献记载。因此,考古学家的解释是否正确仍需进一步研究。总之,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它的真实面目依旧隐身于历史的迷雾之中
‘玖’ 巴比伦城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南80公里希拉城的附近,有一座着名的古代城市遗址,它就是象征着两河流域文明的巴比伦城遗址。
巴比伦城位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是幼发拉底曾经雄伟壮观的古马比伦城,位于幼发拉底河河畔。河与底格里斯河最接近之处,堪称两河流域的明珠。在阿卡德语中,巴比伦便是“神之门”。它处于两河流域交通要道之上,是南来北往、东西交流的商旅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因如此,在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之后,它才能由一个小小的村落迅速发展为巴比伦城邦的都城,进而成为汉谟拉比大帝的都城。从此以后,巴比伦一步一步发展为古代世界最宏伟的城市,领导古代西亚文明达两千年之久。
但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巴比伦遗址,并不是汉谟拉比大帝时代的巴比伦城。这座城市在公元前7世纪亚述王室内战中,已经被辛那赫里布彻底毁灭了。它的城墙被铲平,神像被掠走,房屋被烧光,居民被强制迁移到亚述帝国各地。亚述王阿萨哈东即位后,开始重建巴比伦。被强制迁移到外地的居民回来了,着名的埃捷明纳卡寺塔——巴比伦塔,就是在此时修建的。不过,阿萨哈东的重建只是个开头。整个巴比伦城的建设,是在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才最后竣工的。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巴比伦遗址,乃是新巴比伦时期的遗址,距今约2600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