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
以生气的态度来描述主题,那不还是不够客观,那样就只能说我们不能忘记国耻,要揭竿而起和鬼子们拼了!其实这种方式是不对的,我们既然没有生长在那个时代,对待历史我们也只能抱着感叹和惋惜,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忘记谁让我们受过伤、有过耻辱,这些帐我们要给他们记着,现在我们就是要在这些历史问题里总结我们为什么会被欺负,不受重视!我们当时可是有着四万万同胞的泱泱大国啊!原因就是我们因为太自信所以太封闭,因为太封闭所以太落后,因为太落后所以不受重视,因为不受重视所以受欺负,因为我们太落后所以被欺负的时候我们无力还击,只有在战争中一点一点的学习,总结经验,靠着四万万同胞的身躯去抵抗、反抗,所以从清朝开始到抗战结束我们用了20多年的时间,直到现在我们才被世界所认同,所尊重!我们现在要的就是发展,要发展成为像成吉思汗时代那样的然其他国家闻风丧胆的强大的国家,到那个时候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对某某国家驻兵,然后说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对某某国家进行经济制裁说是为了保证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历史我们哀悼!我们铭记于心!我们承诺他不会重演!
2. 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
读史使人明鉴,所以我们必须记住历史。
不过在那之前,你要先搞清楚自己读到的历史是不是真实客观的。
历史永远是胜利者写的,所以基本上对失败的一方都或多或少有失公允,所以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历史,不要添加太多主观的情绪。
3. 对待历史文化 应持怎样的态度
对待历史文化应持有一下态度:
1 、对不同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行为方式 的差异要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
2、对于中华文化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文化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4. 该怎样对待历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李世民缅怀魏征的话我认为是对读史最好的诠释。
很多人不喜欢历史,因为历史都是一堆死人,一群离自己很远的事。有些人喜欢历史,却只是享受跟朋友聊天时八卦诸如“张居正跟皇帝老妈有一腿”这种野史的快感。有些人喜欢历史,只是因为喜欢听故事。其实这些态度都不是上上之选,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更应该是为自己的进步做铺垫。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每个人相比于天地万物来说都渺小至极,我们能做的只有懂得更多看的更多让自己活得更潇洒更通透,而读历史就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进化,科技越来越发达,可人类复杂多变的性格是不会变的。通读历史,我们能更好的理解人生的诸多喜怒哀乐和社会更替,让自己内心更宁静更坦然。
不要说什么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历史上有多少人渣一辈子逍遥快活无忧无虑,又有多少于忠肃和岳忠武死的令人心寒。
也不要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怎么努力都成功不了。风流才子唐伯虎一辈子与进士无缘,徐渭博学多才却也只能凄死茅屋,他们不努力吗?
更不要因为有第一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甚至做出利令智昏的事情,最典型的例子是朝代更替,若王朝统治有方百姓安久乐业谁会造反?
诸如此类人生体验,几千年来历史在上,你数十年的人生经历一定也必然会在史书中找到归宿,让自己变得通透豁达吧。
5. 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历史
以历史为鉴!“鉴”为人生意义!
我觉得一位热爱历史的人:
1.历史一切,都应该以平等的眼光,要看出来本质来,不是自己喜欢谁就谁,谁贡献过,谁过失,一切分析眼中,有历史家的胸怀去面对一切,这样你会懂很多东西!
2.历史是一本非常了得的书,很多东西从中能体会,包罗万象,如果你能从来体会到它的意义,我想你会把历史学得很好。
3.历史是无情的,无法回头的,你会发现,一个人在历史上什么不是,只愿自己的生存能给身边的人带来意义就足以。
6. 对于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我们要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以史为鉴”!这是常听到的关于今人对前人的看法。
做历史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看到了很多让我意想不到的愤青,“恨国主义者”,拉帮结派者。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明粉,清粉等。
其实,历史是需要讨论的,因为即使是专家学者,他也没有亲身经历任何一段历史。理论上,对于历史事件,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之所以我们看到的书本都是一样的,是因为基于一个大多数人的共识!
不过网络时代,请善用网络,不要让网络用了你,不管是内部来的还是外部来的。
而且我坚信一点,绝对中立的,沉默的人,永远是大多数。
所有事物都需要反对意见。但是只是为了反对去反对,为了赞成去赞成,以此拉帮结派,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7. 我们应要怎样对待历史
应该怎样对待历史,首先要做到客观,历史包含了很多信息,需要静下心,不被情绪和想象左右,跳出这个局,从第三方的角度看到一个整体,这样就清晰多了,自己能获取的收获就变得很多了。
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对待历史,如果没有公义道德之心,是有点危险的。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就会看到事情的真相,不会对别人的说教一股脑接受,而是多了种怀疑精神,做自己思维的主人。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符号,记载了我们从过去到现在的历程,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就像不知道父母是谁的孩子一样,我们要客观、有判断力,去聆听那一个个悠久的故事。
(7)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历史扩展阅读:
历史观主要是研究“社会”和“人”这个两个核心的要素。地理环境,人口以及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础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人类社会构成的基本生活条件。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社会发展必须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生态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将人类社会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的外在尺度有机结合起来。
8. 应该怎样对待历史
通常人们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只能说明过去,所以没有必要纠缠于历史,把历史问题看得太严重了。这十分不妥。
历史所载都是旧东西,但怎样记载、怎样看待旧问题,却反映着当代人们的思想与立场。不同的人,将运用不同的手段,选取不同的题材去述说历史、编写历史。历史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活动,也影响着我们对历史的看法。同时,必须正视,正如那位影响深远的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所言:“只有现实生活中的兴趣才能使人类研究过去的事实”(转引自《人心中的历史》第143页)。所以,他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有三层含义:“一、研究历史总是现实现刻的思想活动;二、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的兴趣引起的;三、历史是按现时的兴趣来思考和理解的”(见《人心中的历史》第144页)。既然如此,就不难认识问题的严重性了。
我们是从历史中走来。历史影响着我们,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我们。当前,为什么日本国内会从上至下刮起一股历史的“翻案风”呢?为什么政府同意修改历史教科书、公然同意篡改历史呢?为什么极右势力疯狂叫嚣,要为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鸣不平呢?为什么不少人热衷于参拜,热衷于“战败日”的祭鬼活动呢?说穿了,他们不只想改写历史,立足点是要改变现实。怎样对待历史,将决定其未来的走向。弄得不好,历史将在现实中重演,日本很有可能走上历史的老路。这并非危言耸听。
应当承认:很多日本人参与以上活动是出于无知,出于凑热闹,出于认识不清,甚至是怀有善良的意愿,或是仅仅出于对亲人的缅怀。这次日本政府为了体现善意,花费巨资邀请千名中国学生去日参观,从青少年一代抓起,以改善日中关系,这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必须指出:若没有正确的历史观,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仍将误导国民,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中日关系,改变日本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对历史认识的不一致,只能导致人们现实活动的不一致,并很可能促使矛盾向对立和冲突的方向发展。
作为国家政府,应当想方设法凝聚人心、保护积极因素、振奋民族精神、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然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历史观上去做,才站得住脚,才是对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日本人有许多优点和长处。这些优点和长处,值得他国人民、当然包括中国人民去学习和借鉴。一个弹丸之地的岛国,为什么能在二战中发挥出那么巨大的威力与能量?为什么在历史上能外拒强敌入侵,并在近代多次打败中国甚至打败俄国等大国?为什么二战之后不长时间,就能在一座废墟之上创造出经济奇迹?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于日本人的优点与长处。但是,日本人最突出的短处是:讲团结而忽视理智,顽强奋斗有余但容易走上极端。从而使得日本人成于斯亦困于斯,命乖运蹇。
其实,不管对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来说,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别的,而是要有理智。而有无理智的第一要素,不是聪明与否,而是懂不懂事。所谓懂事,就是要明辨是非曲直,能以变应变。笔者看过不少日本小说和电视剧,发现一个问题,不少日本人就显得不够懂事。只要是上级说的,就盲目服从、不折不扣地照办;只要对集体有利,就不管是否正确、是否合乎情理,去坚决维护;只要自己认定了目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力以赴而奋斗;甚至于只听亲友等“圈内人”的意见,对外一概排斥,管它是黑是白,有理无理……这怎么行呢?即使有时应该这样,但效果值得怀疑。中国人为人处事的特点是注重讲理,以理服人。古人就强调,将在外君令有所不从。即使是上级的指示,若有不当之处,也应善意指出;当时应该服从,但事后应该提出。这样的话,效率可能差些,但效果可能好些。更重要的是,如此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促使人人具有理智,按理智行事,防止犯大的错误,避免走向错误的深渊。
联想到日方的那些做法,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那是在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吗?那是理智的做法还是在一意孤行?对历史都敢肆意捏造,那怎能培育正确的民族意识?在此情况下,日本政府想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其结果怎能防止再次形成一种令人生畏的邪恶力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历史是一门展示当代人们所想、所做、所求的心理活动的学问,也是一门揭示人们将会做什么、怎样做的行为科学的学问。
日本人必须明白:理智比什么都重要,唯有理智地对待历史,才能理智地对待现实;唯有推崇理智,才能完善国民的个性,避免由顽强转向顽固,再转向野蛮;唯有弘扬理智,正视历史,才能宽慰周边国家,并使世界人民放心。
各人都有各人心中的历史。但谁的认识正确,这不能由各人自己去决定。真理只有一个,事实胜于雄辩。大家都接受真理,直面事实,才能统一认识,避免矛盾的对立与冲突,营造出宽松和谐的现实。所以,强调要正确地认识历史、对待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对待现实,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未来、把握未来。
人类已进入一个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时代,一切都在改变。经济利益只应也只能用经济办法去获取,争夺世界霸权或区域霸权将被世界人民反对。是坚决跳出“老一套”的时候了,是改变传统思维、实行政策转型的时候了!
有人说,历史是一门科学,有些牵强。然而,不能不说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历史不是陈年旧事的简单堆砌,时间相连的重大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甚至是因果关系。历史规律不像自然规律那样清晰而反复地出现,但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人性不断完善与提升的历史。事实上,历史过程充满了辩证法,受到对立统一规律的支配。因为已有两次世界大战的恶性事件,不少人据此认为人性的发展是个变数,难以预测。然而,那是辩证法在起作用:有了两次大战的沉痛教训,物极必反,矛盾转化,才为人性的完善与提升打造起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充要条件。人性的完善与提升,最终将促使人类脱离野蛮,促使人民的意志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人民创造了历史,最终将是历史的主人。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偶然性,由此为各种各样的精英人物大显身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历史的进程最终要受必然性的支配,这种必然性,就是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力量。当然要注意,这里的人民,非指某团体或某民族,而是指全人类。唯有重视世界人心的走向,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唯有崇尚理智,才能深刻而清晰地洞察此点,从而在国际舞台上演出有声有色的话剧。
9. 我们到底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历史
经常关注社会新闻的小伙伴们肯定对于历史这两个字不陌生,相信很多经过教育的小伙伴们也一定对我国的历史有所了解,同样历史是一个比较严肃且沉重的话题,那么历史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呢?下面就让小编来介绍一下吧。
身为中国公民,对于中国的历史必须要抱以绝对尊重的态度,对于一些妄想歪曲历史的行径必须加以制止,任何违背民族感情,无视历史事实的行为终将会受到惩罚,我们相信只有以史为鉴才能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铭记历史,要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历史,但是无论怎样解读,历史事实不能更改,铭记的历史感情也不容扭曲,身为中国公民要维护中国历史,不允许任何不法行为是毁坏中国历史。
10.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
对历史的遗忘意味着割裂传统、割裂文明,掩盖和歪曲历史更是对文明的背叛,最终只会陷入悲剧的泥淖、走向进步的反面。抗战胜利70年后的今天,岁月的落英早已覆盖战争的遗迹,发展的潮流一点点清洗着历史的伤痛,但“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历史决不会随时间推移改变原有的样貌,历史的结论决不容许恣意篡改。廓清真相、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历史才能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
中国人有敬畏历史的传统,这种传统与源远流长的文明互为因果,构建了一个厚重的中国。然而现实中,一些人却把历史当做“任人涂抹的小姑娘”。或是罔顾事实,用支流否定主流,混乱了历史认知,以“虚无主义”消解社会根基;或是妄加揣测,用主观否定客观,动摇了精神坐标,以“利益至上”瓦解信仰根基;或是随意裁剪,用恶搞代替创作,颠覆了主流立场,以“泛娱乐化”消解意义价值。那些散布不负责任言论者,那些诋毁抹黑英雄人物者,那些娱乐历史消费历史者,或许该记住这样一句话:“对于历史理性的态度,就是我们自己承担起历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