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拱的历史评价
朱载垕:“且值国家多事之时,先为社稷万年之计。乃通海运,乃饬边防,乃定滇南,乃平岭表。制降西虏,坐令稽颡以称藩;威挞东夷,屡致投戈而授首。盖有不世之略,乃可建不世之勋;然必非常之人,斯可济非常之事。” 朱翊钧:“锐志匡时,宏才赞理。当畿庭之再入,肩大任而不挠。位重多危,功高取忌。谋身近拙,实深许国之忠;遗俗似迂,雅抱殿邦之略。幕画得羌胡之要领,箸筹洞边塞之机宜。化椎结为冠裳,柔犬羊于帖服。利同魏绛杜猾夏之深忧,策比仲淹握御戎之胜算。在昔允资定力,于今想肤功。 “高拱博大精详,渊宏邃密,经纶伟业,社稷名臣。……慷慨有为,公忠任事。迨殚内宁之略,益宏外御之勋。岭表滇南,氛净长蛇封豕;东夷西虏,烟消堠鹭庭乌。洵称纬武经文,不愧帝臣王佐。” 张居正:“今少师中玄高公,相肃皇帝(嘉靖帝)及今天子(隆庆帝)有年矣。……虏从庚子以来,岁为边患,一旦震惧于天子之威灵,执我叛人,款关求贡。中外相顾骇愕,莫敢发。公独决策,纳其贡献,许为外臣,虏遂感悦,益远徙,不敢盗边。所省大司农刍粟以钜万计。曹、沛、徐、淮间,数苦河决。公建请遣使者按视胶莱河渠,修复海运故道,又更置督漕诸吏,申饬法令。会河亦安流,舳舻衔尾而至,国储用足。是时方内乂安,四夷向风,天下歙然称治平矣。” “公虚怀夷气,开诚布公。有所举措,不我贤愚,一因其人;有所可否,不我是非,一准于理;有所彰瘅,不我爱憎,一裁于法;有所罢行,不我张弛,一因于时。……身为相国,兼总铨务,二年于兹。其所察举汰黜,不啻数百千人矣。然皆询之师言,协于公议。即贤耶,虽仇必举,亦不以其尝有德于己焉,而嫌于酬之也;即不肖耶,虽亲必斥,亦不以其尝有恶于己,而嫌于恶之也。少有差池,改不旋踵;一言当心,应若响答。盖公向之所言无一不售者,公信可谓平格之臣已!” 沈鲤:“余往守翰林,公与新郑,时同在政府。其初谋断相资,豪杰自命,即丙、魏、房、杜,固未肯多让也。……其实两公者,皆社稷重臣,未可轻訾也。近新郑公论大明,业已蒙恩追恤。而海内亦渐多思公功,有形之章奏者,可见直道在人心不容泯,是非未有久而不定者。” 王世贞:“拱为人有才气,英锐勃发,议论蜂起,而性急迫,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每张目怒视,恶声继之,即左右皆为辟易。既渐得志,则婴视百辟,朝登暮削,唯意之师,亡有敢抗者。”“拱刚愎强忮,幸其早败;虽有小才,乌足道哉!” 郭正域:“嘉、隆之际,相臣任天下之重,行谊刚方,事业光显者,无如新郑高公。而先后处两才相之间,先为云间(徐阶),后为江陵(张居正)。云间善藏其用,笼天下豪杰为之羽翼,故唯唯于履尾之时,而扬扬于攀髯之际,善因时耳。彼方墨墨,此则蹇蹇,宜不合也。江陵负豪杰之才,其整齐操纵,大略用高公之学,而莫利居先。” 马之骏:“隆、万间所称最名相二:曰高新郑公文襄,张江陵公文忠。两公钟异姿,膺殊宠,履鼎贵之位,竖震世之勋,皆大略相埒。第不幸而以相倾之材,处相轧之势。以故袒文襄,则绌文忠;袒文忠,则绌文襄。然有识者恒致叹两贤之厄,何渠不涣枘凿,而埙篪之要,皆豪杰之致也。” 李腾芳:“新郑、江陵两公皆负不世出之才,绝人之识。本以忠诚不二之心,遭时遇主,欲尽破世人悠悠之习,而措天下于至治。其所就虽皆不克终,然其所设施,亦已不可泯矣。” 谈迁:“新郑始志,不失为社稷臣。” 傅维麟:“高拱以藩邸腹心,得君行政,慨然以综核名实为己任。其所条奏,铨政边才,凿凿可施之当今。练达晓畅,救时贤相也。” 孙奇逢:“公于诸边情形,无不熟谙而洞悉之,故边人有事来请,公辄为指示方略。政府不谙边务,而边人能立功于外者难矣。”“秉心易直,确有执守,夙夜惟以国事为念。自辅储至参钧轴,历三十年而田宅不增尺寸。” 支大纶:“高拱当鼎革之日,居保济之任,开诚布公,周防曲虑,不阿私党,即古社稷之臣,何以加焉。” 陈治纪:“且夫新郑公之德,允为治安良相。” 《明史》:“徐阶以恭勤结主知,器量深沉。虽任智数,要为不失其正。高拱才略自许,负气凌人。及为冯保所逐,柴车即路。倾辄相寻,有自来已。” 《明神宗实录》:“俺答孙降于塞,拱靖归之,遂入贡,因求互市,朝议纷纷。拱奋身主其事,与居正区画当而贡事成,三边宁戢。又广寇鸱张,辽东数与虏角一时,督抚剿除,拱主持力为多。” 李永庚:“公与予乡太岳张公,同以名相,显重当时。其揆辅表见,勒在史册,皆所称贤豪大人也。仰典型者,莫不知曰江陵、新郑云。但江陵威重,新郑笃实,其心同正,……而进江陵者退新郑,进新郑者退江陵,均之不知江陵、新郑者也。” 魏源:“高拱、张居正、王崇古,张驰驾驭,因势推移,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赐。” 孟森:“高拱亦政事才,不失为救时良相。”“隆、万间军事颇振作,高拱、张居正皆善驭将。” 邓之诚:“高拱以招致俺答一事为最成功,虽成于王崇古,而主持者则拱也。隆、万以后,鞑靼扰边之患遂减。” 牟钟鉴:“隆庆三年到六年,在穆宗充分信任与重托下,高拱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洗刷颓风、振兴朝政的一系列改革,在清整吏治、选储人才、安边强兵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使明朝多年因袭虚浮、积弊丛生的内政外交,有所改观,生出一股清明刚健的新风。” 韦庆远:“高拱内恃皇帝的殊眷,外用本身的识见和魄力,叱咤风云于隆庆中期以后的政坛,进行了重要的整顿和改革,为其后的万历朝十年大改革奠下基础。” “高拱是有明一代最有魄力、最有识见、最敢于改革旧制,而又能妥慎制定符合实际需要新规制的吏部尚书。他任职的两年半中,所谋划和推行的新法,实为明代人事制度掀开新的一页。”
⑵ 名相高拱做出了哪些贡献竟被称为救世良相
高拱在明朝中后期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他在隆庆后期,当上了首辅兼任吏部尚书时期,针对当时明朝紧张的局势,勇敢地进行了改革,对振兴朝政起到重要的重要,在法治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开创了隆庆时期改革的先河。针对宋明理学,他认为就是这些耽误了整个国家,对此展开了全方面的批判。并且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推动了明朝学术的发展。
明穆宗和内阁首辅张居正都对高拱的改革措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都认为其实“社稷名臣”。我们都常说张居正与其交恶,但是张居正对其的治世才能、道德品格等方面都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并且这些评价都是建立在事实依据上的,这也是后人评价高拱的一些史料依据。
高拱的改革功绩不仅仅得到了皇帝和大臣们的一致认同,也得到了民间许多政治家们的一致肯定,都认为他和张居正一样,都是明朝的“救世良相”。极为着名的《明史-高拱传》,是由张廷玉等人所编写的,极大地肯定高拱在清整吏治等方面上的功绩。
如果说过去的人对高拱的评价,大多局限于其杰出的政治改革,认为他在政治上跟张居正是同等地位,那么现代人对其的评价,重点放在他的哲学领域,他对宋明理学的高度批判,对王廷相气学的继承和发扬,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
总之,根据思想、政治等方面对高拱的评价,我们可以得出高拱是明朝历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
⑶ 高拱与张居正这两代名相,为何却结一世情仇
高拱与张居正都是大明历史有名的首辅大臣,他们都才华出众,他们都具备强悍的政务能力,早年他们为对付共同的敌人奸相严嵩,站在同一条战线,严嵩倒台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几经考验,最后反目成仇,尤其是高拱,对张居正怨恨之深,至死都没化解。
高拱号称大明第一怼王,心高气傲,谁都不放在眼里,严嵩父子权势熏天之时,高拱都视若无物,还经常找机会嘲笑他们,但是,他对同样身负振兴大明理想的张居正,却英雄相惜,另眼相看,相互尊重。他们曾共同发下宏愿:此后能入阁出相,定当相互扶持,相互照应。
万历刚刚继位,高拱看出冯保这个宦官在万历身边的分量,害怕今后出现宦官干政的问题,就打算联合其他大臣上奏抑制司礼监的权利,把权力交还给内阁。他把这个计划提前告诉了尚且还是好朋友的张居正,这个时候,张居正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他表面上同意高拱的意见,暗地里,却把这个信息透露给了冯保。冯保听后大吃一惊,马上先发制人,在太后和万历面前投诉高拱擅权乱政,今后没有万历母子的立足之地。于是,万历和太后下达了将高拱免职驱逐回家的旨意。
高拱听到圣旨,倒在地上不能起身,张居正过来把他扶起来,送他出宫,还雇了骡车从宣武门送他离去。同时安排高拱可以乘用驿站车马。虽然张居正做了这些,但高拱还是知道了张居正私下泄密,导致自己一败涂地的事,于是,从此开始怨恨张居正。
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已经位极人臣的张居正回故乡湖北江陵葬父的时候,路过高拱的老家,他专程过去探望高拱,两人相见掩面而泣,感慨不已。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高拱没有因为张居正的探望而消除对他的怨恨,而是私下写了《病榻遗言》,控诉张居正种种不法的行为,张居正死后,《病榻遗言》成为清算张居正的重要指证。
两位能臣名相,因为后续的种种缘故,最后反目怨恨,真是遗憾。
⑷ 高拱有什么贡献呢
隆庆朝虽然仅仅持续6年时间,但在明朝近300年的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却十分关键,因为这六年正是明朝从守成向改革转变的六年,也正是这六年的探索,为张居正主持的万历十年改革打下了基础。而在这六年时间里,有一个人同时身兼守成与改革两种角色,是明朝转型的重要推动者,此人就是内阁首辅高拱。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今河南新郑人,整个人生经历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他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17岁乡试夺魁,眼看就要一飞冲天,结果此后连续十三年止步不前,直到嘉靖二十一年才考中进士并被授翰林编修。
不过高拱的首辅之位并没有坐太久,因为在他后面还跟着一个野心更大的张居正,这两位当年立志一起经世救国的学侣,很快就走向了破裂,明里暗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朱载垕在位时,张居正无法撼动高拱的地位,但朱载垕刚刚去世,张居正就联合太监冯宝挤走了高拱。再往后十年,就完全属于张居正一个人的表演时间。因此,高拱掌权实际上也就从隆庆二年十二月至隆庆六年五月,攻击三年半的时间,但是这短短的三年半时间,明朝的基本国策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总结来说就是从守成走向了改革。比如说,坚持“不恃人之不吾犯,恃我不可犯;不恃人之不吾欺,恃我不可欺”思想,整顿边防军队;强化落实开放海禁政策,允许沿海经常贸易;改革赋税征收机制,清丈全国土地;改革官员考核办法,等等。
所以,在前有徐阶守成、后有张居正改革情况下,高拱其实扮演了一个过渡性的角色,这个期间他一面要吸收徐阶的守成成果,一面还为张居正的万历改革打基础,确保明朝的转型能够平滑稳定。事实证明,虽然他在辅政期间有诸多问题,但整体上实现了帮助明朝转型的目的。
而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效果,隆庆皇帝“垂拱而治”的思想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因为这为高拱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朱载垕信奉“垂拱而治”,说白了就是想当甩手掌柜,而他想当甩手掌柜就势必会给大臣以足够的权力,高拱作为朱载垕曾经的老师,自然得到了更多的关照。
⑸ 如何客观评价高拱高拱是个怎样的人
如果说明清时期对高拱的评价,重点在于肯定他的改革功绩和经世才能,是与张居正并驾齐驱的“救时贤相”,那么近现代学者在肯定他的改革政绩的同时,又重点评述了他的“尚通”、“尚实”的气学哲学和实学思想,认为他是明代着名哲学家王廷相气学思想的继承者,是批判宋明理学的“博学精虑的思想家”。
着名史学家邓之诚先生认为,俺答事件的圆满解决是高拱靖边实践的巨大功绩,指出:
高拱以招致俺答一事为最成功,虽成于王崇古,而主持者则拱也。隆、万以后,鞑靼扰边之患遂减。
⑹ 高拱的人物生平
高拱祖籍山西洪洞,先祖为避元末乱迁徙新郑高老庄村。他出身官宦世家,父亲高尚贤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历任山东按察司提学佥事、陕西按察司佥事等,至光禄寺少卿。高拱生于正德七年壬申(1512年)十二月十三日,他自幼受到严格的家教,“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 。稍长,即攻读经义,苦钻学问。十七岁以“礼经”魁于乡,以后却在科举道路上蹉跎了十三个年头,才考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授任翰林编修,九年考满,升翰林侍读。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裕王朱载垕开邸受经,高拱首被当选,进府入讲。此时皇太子朱载壡已殁二年而新储未建,裕王与其异母兄弟景王朱载圳都居京城,论序当立裕王,而世宗似属意景王。裕王前途未卜,朝廷上下,猜测种种、议论纷纷。高拱出入王府,多方调护,给裕王很大宽慰。
当时,内阁首辅严嵩、次辅徐阶正互相倾轧,抵牾日着,高拱泰然往返于二人之间,未见有所厚薄。两人因高拱为裕王讲官,以后腾达有日,故也颇器重于他,有时甚至避让几分。时严嵩权势熏灼,丝毫得罪不得,高拱却不十分顾忌。一次他以韩愈“大鸡昂然来,小鸡悚而待”诗句,调侃严嵩在见其乡衮、下僚时的傲态,严嵩听了不仅不怪罪,反而为之破颜。 在严嵩、徐阶相与推荐下,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高拱迁为翰林侍讲学士。
高拱在裕王府邸度过九个春秋,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升太常寺卿,管国子监祭酒事。九年里,高拱讲授经筵,敷陈剀切,谨慎用事。裕王深受教益。二人建立了深厚的王臣、师生关系。高拱离王府后,“府中事无大小,(裕王)必令中使往问”,裕王还先后手书“启发弘多”、“怀贤”、“忠贞”等字赠赐。 翌年景王入藩之国,裕王为嗣的地位开始明朗,因而高拱与裕王的这层关系,不仅使高拱的上司、同僚对他刮目相看、趋之若鹜,而且也奠定了以后他在政治上大大发挥作用的基础。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景王在藩地薨,裕王的地位确立。高拱升礼部尚书,召入直庐,并以青词见宠,得赐飞鱼服。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由徐阶荐举,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刚刚入阁,高拱即欲展抱负示才。当时世宗久居西苑,大臣率以召入直庐为荣,阁事有所不周。世宗因谕曰:“阁中政本可轮一人往”。首辅徐阶及“青词宰相”袁炜以不能离开世宗须臾为由,不去阁中办公。高拱对徐阶说:“公元老,常直可矣。不才与李(春芳)、郭(朴)两公愿日轮一人,诣阁中习故事。” 同年十二月十四日,世宗嘉靖帝驾崩,朱载垕继位为帝,封高拱为少保兼太子太保,并以文渊阁大学士入值内阁。不久,高拱与徐阶反目成仇,竟至相互攻讦,后为胡应嘉、欧阳一敬所逼退。
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徐阶退休归乡。 隆庆三年(1569年),张居正与太监李芳等合谋,奏请复起高拱。是年十二月,冷落了一年多的高拱接旨后,不顾腊月严寒,日夜兼程,直奔京城,以大学士兼掌吏部重新登台。言路原多与高拱有隙,故人多不自安。胡应嘉闻高拱复出,惊吓破胆而亡,欧阳一敬也在解官归田途中郁郁而死,一时人心惶惶。高拱通过门生腹心散布言论,安抚言路诸官说,“徐阶昔日对我有恩情,后来因为小事不睦,不足以怨恨”,“我自当彻底改变过去不好的思想和念头,与诸君共同治理朝政”。言之凿凿,颇为大度,于是人心稍安。当时接徐阶任首辅者为李春芳。李春芳为人宽厚,居政持论平,不事操切,虽无失措之举,却总显得气魄、才力不足。高拱仗着自己是朱载垕心腹之臣,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发挥了李春芳起不到的作用。 隆庆四年(1570年)八月,北边有警,高拱以尚书陈希学、曹邦辅,侍郎王遴各率师背城列阵以待;以京尹栗永禄、南都御史护守山陵;又起御史刘焘在天津守通粮,而以总督王崇古、谭纶专征剿无内顾;以侍郎戴才理军饷。由于布置周密,防范严谨,蒙古兵未敢入犯。 十月,俺答汗孙子把汉那吉因与祖父发生冲突,率所属阿力哥等十人前来求降。巡抚方逢时;总督王崇古主张受降。奏上,朝议纷然,多以为敌情叵测,不能贸然收留把汉那吉。高拱与张居正却一致支持王、方意见,请奏朱载垕加封把汉那吉为指挥使,并“厚其服食供用”,以诚相待,结得其心,朱载垕准旨。接着高拱又命边臣让把汉那吉穿锦衣、坐华车、骑好马,前呼后拥在街市行走。俺答得晓明廷厚待其孙,深受感动,遂决意与明朝和好,请封贡之事。此议一起,朝廷上下有如鼎沸,反对派援引宋朝讲和之例,力言不可。高拱先利用考察科道之机,将极力反对与俺答汗结好的叶梦熊“降二级,调外任”,以息异议。他又发内阁旧藏明成祖封瓦剌、鞑靼诸王故事,拣发兵部,力主封俺答汗为王,这种将蒙古与中原看成一个整体的观念,比仅图边安的想法又高一筹。高拱批评反对派:“你们这些人喋喋不休,难道是国家筹划轻重厉害吗?徒念重大,恐有不效,留为后言耳!”遂无敢复言者。同年,贵州抚臣告土官安国亨叛,请进剿。高拱不轻信是言,经深入察查,知“国亨非叛,而巡抚者轻听谗言以幸功也”,便专派员前去安抚释嫌,避免了一场兵戎相加。
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明廷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其他各部首领也分别封为都督指挥、千户、百户等有差。八月,明廷又准与俺答互市。时陕西三边总督以该边不同宣、大,不欲通贡互市。高拱拟旨切责。不久陕西三边也开贡市。几个月之间,边陲晏然,没有一个蒙古人侵扰,边境百姓丢掉戈矛而拿起锄头耕作,关城熄灭烽火可以安枕,从此基本结束了明朝与蒙古鞑靼各部近二百年兵戈相加的局面。在满朝争议的情况下,穆宗能如此迅速、圆满地解决这一先朝遗患,与高拱等的着力赞襄是分不开的。在议贡过程中,主通贡互市的总督王崇古曾以人言求去,高拱知后,一面在朝廷力称崇古议,一面抱病修书崇古:“惟公安心畅意,始终此事,不必更怀忧虑”,使崇古受到极大鼓励和宽慰。方逢时因封贡事曾面会俺答下人,遭人弹劾,说他“辄通寇使,屏人语,导之东行,嫁祸邻镇”。高拱力斥其谬,“抚臣临机设策,何可泄也”,保护了方逢时,使他免受贬谪。朱载垕以其“殚忠远谋,劳绩可嘉”,进高拱少师兼太子太师、尚书,改建极殿大学士。
俺答封贡事既成,高拱犹居安思危,担心边方兵将因无事而疏怠偷安,再坏边备。他一向主张“不恃人之不吾犯,恃我不可犯;不恃人之不吾欺,恃我不可欺”,强调自强。于是再上疏,“请每岁特遣才望大臣四出阅视,以今视昔,钱谷赢几何,兵马增几何,器械整几何,其他屯田盐法以及诸事拓广几何”,明白开报,若比往昔有所增益,则与过去战时擒斩同功论赏;如果只保持以往水平,则罪如失机论处。”朱载垕赞赏这些意见并采纳,兵部遂一一制定具体措施行之。以后的几十年中,西北边境始终安定,无大扰,此亦高拱一大政。
高拱在南方两广、云贵边事上亦颇多建树。隆庆初,广西古田壮族人韦银豹等据寨反明,有司多次往抚剿,均不效。高拱再起,荐殷正茂为总督往剿。正茂任法严、善战,但性贪。高拱说:“吾捐百万金予正茂,纵乾没者半,然事可立办”。其实,他在用正茂的同时,已着眼于提擢、培养本省人才,在两广郡县中“多除制科,宽其荐额,勿拘成数”,引导民风向上。不久,果然“乱民乐业而向化矣”。时人都以高拱为善用人。 高拱励精图治,不数年内,政绩卓然,自是一面。但他以才略自许,负气凌人,“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每张目怒视,恶声继之,即左右皆为之辟易”,很是专横跋扈,这是他的另一面。正是这一面,造成了他与同僚的仇隙不合,以致招来物议,酿成了以后被逐的悲剧。
先是在隆庆四年(1570年)七月,曾也是裕府旧僚的大学士陈以勤,因与高拱有小嫌,又见高拱在内阁不可一世,恐终不为所容,便激流勇退,引疾罢去。不久,掌都察院大学士赵贞吉因高拱挟私憾考科道,上疏请止。高拱不悦,与之相倾,嗾使门生、给事中韩楫劾赵贞吉庸横。赵贞吉也抗章劾拱。朱载垕眷高拱竟令赵贞吉致仕。赵贞吉曾因高拱以内阁掌吏部,权如真宰相,请李春芳谋与掌都察院,以遏高拱全力,李春芳答应了。赵贞吉离开后,李春芳自不安,李春芳又曾因徐阶事与高有隙,遂于隆庆五年(1571年)五月乞休归田。
高拱接任首揆,越发趾高气扬。当时殷士儋入阁辅政。殷士儋也是高拱在裕府时的同僚,因不曲事高拱而久不得提拔。后取中旨入阁,高拱不悦。后有人劾高拱心腹张四维,高拱疑殷士儋指使,又嗾韩楫相胁。殷士儋不能忍,在内阁当面诟拱:“若先逐陈公,再逐赵公,又再逐李公,次逐我。若能长此座耶?”说罢竟挥拳击高拱。隆庆五年(1561年)十一月殷士儋也被驱出。这样,旧辅除张居正外,悉被高拱排斥一净。高拱位居极品,颐指气使,专擅国柄。 高拱与张居正供职时国子监相识,二人志趣相投,相期将来入阁匡扶社稷。但当嘉靖帝去世当天,当时的朝廷首辅徐阶只召自己门生张居正共同写就嘉靖遗诏,并未通知已是阁臣的对手高拱,高、张二人顿生龃龉。此外,在隆庆五年高拱的亲信传言张居正接受徐阶三万两白银贿赂以救他的三个儿子,二人心中误解日益加深。张居正暗中和对高拱不满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同盟。
隆庆六年(1572年)正月,以高拱为柱国,进中极殿大学士。然而他专横更甚。加之其门生韩楫、程文等日夜奔走其门,狐假虎威,专以博戏为务,人都恶之。高拱初尚持清操,后渐狎奢,常对人曰“日用不给,奈何?”门生、下僚闻之,争相进献,“赇纳且集矣”,因此遭致物议。御史汪文辉上疏讥刺时事,语连高拱,高拱召而骂之,亟补宁夏佥事以出。尚宝卿刘奋庸也上疏纠拱,给事中曹大野则抗章劾高拱不忠十事,中有高拱擅权报复、排斥善类、超擢亲戚乡里门生故旧,以及亲开贿赂之门等等,朱载垕不听。二人皆谪外任。
是年五月,朱载垕病危,召高拱、张居正及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穆宗握着高拱的手说:“以天下累先生”。朱载垕去世后因遗诏问题,高拱计划发动百僚驱逐冯保,双方正式决战。
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后,张居正指使神宗“大伴”已是司礼太监冯保在皇贵妃李氏和陈皇后面前将高拱曾在内阁说过的一句话“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改为“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 宣称高拱谋拥立藩王,皇贵妃和陈皇后大惊。六月十六日早朝,“召内阁、五府、六部众至”,切责高拱擅权无君。到会极门,太监王榛捧旨宣读:“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通不许皇帝主专。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着回籍闲住,不许停留!”高拱听旨后,“面色如死灰”,“汗陡下如雨,伏不能起”,从后赶来的张居正将他扶起。冯保又造王大臣事件,欲置高拱于死地。幸赖吏部尚书杨博、御史葛守礼等力救,张居正“贻书相慰安,乃止。” 高拱得免于难。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回故乡湖北江陵葬父,路过高拱的故里,专程探望高拱,两人相见掩面而泣,感慨不已。临终前高拱写了《病榻遗言》四卷,记述张居正勾结冯保阴夺首辅之位的经过,将张居正描述为阴险刻毒的人物,大骂张居正“又做师婆又做鬼,吹笛捏眼打鼓弄琵琶”。
万历六年(1578年)七月二日,高拱在新郑家中去世,葬于县城北郊今阁老坟村。万历七年(1579年),以“高某担当受降,北虏称臣,功不可泯”,赠复原官。张居正死后,《病榻遗言》刊刻,此书在北京广为流传,催化了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
万历三十年(1602年),诏赠高拱为太师,谥号文襄,荫其子高务观尚宝司司丞。
⑺ 作为万历的三大辅臣之首,高拱为何最终失势
高拱最终失势是因为他没有容人之量,犯了众怒导致。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有根据的
嘉庆四十五年,高拱是由当时的内阁首辅徐阶推荐给嘉庆帝的,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辅政。同年十二月十四日,嘉庆帝去世,当天,首辅徐阶叫了他的学生张居正参与书写嘉庆帝遗诏,而没有让高拱参与。裕王登基,封高拱为少保兼太子太保,以文渊阁大学士入值内阁之后,高拱就开始与推荐他入阁的恩人徐阶反目成仇,当然还有张居正。
所以说,没有容人之量的高拱,连恩人都能反目,在朝廷又专横专权,得罪众多朝廷大臣,同时又得罪了司礼监大太监冯保,在犯了众怒之下被罢职,导致彻底失势。
⑻ 明朝首辅高拱,对朝廷鞠躬尽瘁,为何仅仅做了7天托孤大臣就被罢免
因为政治权力斗争的原因,高拱应该是属于一个牺牲品,毕竟他一直做官做的好好的,什么错误也没有犯。
而等了万历继位之后,高拱则被皇后、贵妃、君王,这三个人共同的名义下达旨意,将自己的托孤大臣等的职位一并削减掉。
这个事件是万历即位后朝廷中发生的第一桩大事,高拱这也是破了一项历史纪录,他可能是历史上自有记载以来被新皇帝以最快速度罢免的顾命大臣。
高拱的无缘无故被撤下其实更多的是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而高拱只是一个牺牲品,毕竟当时的人是信奉君王的,认为君王就是天意,君王的判断也是十分准确的。
⑼ 高拱徐阶是什么样的人
高拱:是个太监,一个出工不出力的人,一个以陷害他人为荣的小人。
徐阶:是个能臣,由于他的举荐,像李春芳,张居正一样的优秀人才得以散发光芒,他们都曾在内阁任职。但必须得强调,他也亲朋好友也有点贪(明代官员不搞点外块,那就有点像现在社会的低保户,寒酸不已,进网络搜"海瑞"这个清官,就知道不贪的生活怎的一个“惨”字了得),不过他毕竟还是会做事的人,在他的领导下,明朝中期国泰民安!
---江南之鱼
⑽ 为什么说高拱是一个老愤青,那他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
愤青(Angry Young Man),全称“愤怒青年”!愤青这个词非常有意思,愤青也能被听为贬义词,也能被提升为褒义词。也体现了我泱泱中华,文化文字的博大精深。愤青,是指思想偏激、情绪化,有极端言论和行动的青年!但是古代和现代的愤青是不一样的,比方说我们要说的主人公叫高拱,有人就说他是一个老愤青。其实这是对的也是不对的,因为高拱是一个愤青,但他绝对不是一个老愤青。
于是俩人来了一次爱的碰撞!估摸着是有一天,俩人上班高新郑(高拱别称)看见殷士儋来了,就操着一口纯正的河南腔说;“弹劾张四维的不知道是那个龟孙!”殷士儋作为憨厚的山东汉子怎能受得了这个,抡起可爱的小拳拳就给高拱捶背去了!《明史》:“殷士儋不能忍,在内阁当面诟拱:“若先逐陈公,再逐赵公,又再逐李公,次逐我。若能长此座耶?”说罢竟挥拳击高拱。”
其实高拱是不是老愤青我们无法定义,但是高拱这个人绝对不是坏心眼的人。他本身出自官宦世家,受到的教育比较苛刻,所以导致他个人性格比较有强迫症!高拱不是个老愤青,他一直就没脱离过他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