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的皇后有哪些
No.1 唐高宗之后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对历史发展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她打击了保守的门阀世族。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第五个贡献是知人善任。但是,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武则天遭到的非议要比颂扬多得多。有的说她任用酷吏,肆行诛杀。武则天从做皇后到做皇帝,不断受到各种势力的反对。武则天除了动用武力镇压公开的反抗,便任用酷吏,来打击那些对她表示不满的人。由于她过高地估计了反对她的力量,因而也滥杀了许多无辜。但她诛杀的,主要还是贵族官僚及其党羽和家属,并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历史上对她贬斥最多的是,她曾拥有几个男宠,这便成为她千古难泯的丑闻,成为文人墨客颠来倒去的话题,以至于连同她创造的卓着政治业绩也随之淹没了,关于她的内宠问题,因为武则天是皇帝,凡是皇帝,男皇帝可以有的,女皇帝也可以有。实际上,比起任何一个男皇帝的后宫来,她的男宠是微不足道的。
总的来说,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女军事战略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在各方面都发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当然,武则天在政治上也有黑暗面,经济上也有过财政困难时期等等。但比起她的历史功绩,这些毕竟是第二位的。还应该指出当时经济有发展、国力很强盛,都不是武则天个人的功劳。由于均田制的推选和科举制的勃兴,使世袭贵族势力迅速衰落,中小地主阶层急剧崛起,大批文人学士昂然跻身政坛,这种历史趋势把武则天推上了女皇宝座。武则天顺应了历史时代,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No.2 清太宗之后孝庄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次女。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干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No.3 辽景宗之后萧绰
萧绰(953年—1009年),中国辽朝女军事统帅、政治家。小字燕燕,辽朝皇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在民间戏曲中被称为萧太后。辽大臣北府宰相萧思温的第三女。969年被册封为皇后,因辽景宗体弱多病,所以萧绰多临朝摄政,景宗去世,年仅35岁。萧绰在母寡子幼的情况下稳定了辽朝局势。1004年签订澶渊之盟,1009年还政辽圣宗,同年去世,年仅57岁。
萧绰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一位女性统治者,为契丹族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她在位期间,辽朝进入了历史上统治中原二百年间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在历代军事家的展厅里始终悬挂着萧绰的画像,我们通常称她为萧太后。
萧绰自幼便长的聪慧、美丽,而且成熟得很早。辽景宗继位后,选为贵妃。969年(保宁元年),被册封为皇后。971年(保宁三年),生辽圣宗耶律隆绪,后又生3子3女。辽景宗体弱多病,有时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代理。975年(保宁八年),辽景宗谕史馆学士:“在书写皇后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予’。”这表明萧绰可代皇帝行使职权,辽景宗的许多政绩都有萧绰的功劳。
No.4 汉文帝之后窦漪房
窦漪房(公元前205-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29年),清河郡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观津村)人。是西汉时期的一代美人。出身贫寒而天授漪媚的她备受命运垂青,由民女到宫女,最后成为辅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汉江山的杰出女性。
窦氏出身贫寒,她的父亲为了逃避秦乱,隐居于观津钓鱼,却不幸堕河而死,遗下三个孤儿,汉初,朝廷到清河召募宫女,窦氏年幼应召入宫。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驾崩,吕雉作为皇太后操纵国政。当时,吕后挑选一些宫女出宫赏赐给诸侯王,每个王五名,窦氏也在选中之列。窦氏因家在清河,离赵国近,希望能到赵国去。她向主持派遣宫女的宦官请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赵国的花名册里。这个宦官在分派宫女时却把这件事忘了,把她的名字误放到去代国的花名册里了。她于是去了代国。虽然这不是她的心愿,但抵代国后,深得代王刘恒的喜欢,宠爱并封为美人。初入代宫代王刘恒已有王后,等代王王后病死后,代王独幸的窦美人被封为王后,在代国期间先与代王刘恒生长女刘嫖,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刘启(汉景帝)、次子刘武(梁王)。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景帝刘启即位,皇后窦氏成了皇太后,史称:窦太后。窦后从皇太后开始了其左右朝政的生涯直到病逝。
窦太后是西汉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继续由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她谋传胶东略承沛公,芳流观津名留汉青。她的时代上承汉高祖伟业,下启汉武帝雄风。
No.5 宋真宗之后刘氏
章献明肃皇后刘氏(968-1033),益州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华阳镇)人,又名章献皇后,宋真宗赵恒皇后。名不详,民间戏曲中将之称为刘娥,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完成宋政权从真宗时代到仁宗时代的平稳交接,为宋在仁宗时期的繁荣打下基础,辅佐宋仁宗创下“仁宗盛世”。常与汉吕后、唐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氏天生丽质,聪明伶俐,与赵恒年貌相当,很快如胶似漆。然而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认为刘氏出身寒微,劝赵恒不要亲近刘氏不果,只好报与宋太宗,太宗大怒,圣旨一道下来,命逐刘氏出京。并为十七岁的赵恒赐婚,此时赵恒被封为韩王,新娘为忠武军节度潘美的八女儿,十六岁的潘氏受封为莒国夫人。然而,赵恒虽迫于皇命把刘氏送出王府,把刘氏偷偷藏在王宫指挥使张耆家里,却不愿离开刘氏,不时私会。这样偷偷摸摸,刘氏过了十五年。至道三年三月癸巳日,五十九岁的宋太宗赵光义病逝,遗诏传位于已立为太子两年的赵恒。赵恒继承大统,再也不用与刘氏偷偷来往了。赵恒于三月即位,五月册立郭氏为皇后,六月追封潘氏为庄怀皇后(后来宋仁宗改为章怀皇后)。虽然后宫三千佳丽,赵恒却并未忘情于刘氏,很快把刘氏接入宫里。景德元年(1004年)的正月,封刘氏为四品美人,正式成为后宫妃嫔的一位。当时,郭皇后之下,只有刘美人最为尊,连王府姬妾杨氏都只被封为五品才人。这时候的刘氏,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和真宗在一起了。刘氏虽然已经36岁,可是她聪慧温柔,一直获得真宗的专宠。
身为皇后的刘氏,却不像其他妃嫔只知争宠,她才华超群,通晓古今书史,熟知政事,每每襄助真宗,真宗根本离不开她。每日批阅奏章,刘皇后必侍随在旁。外出巡幸,也要带上刘氏。
虽然刘太后掌权日久,不愿把权柄交给仁宗,但她却依然是个慈母,仁宗少时体弱多病,刘氏忙于政务,让杨淑妃照顾,仁宗称刘氏为“大娘娘”,杨妃为“小娘娘。”
刘太后虽不愿还政于仁宗,却并未想过自立。程琳献图《武后临朝图》,刘太后亲掷于地,道:“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太后表态后,群臣如释重负,仁宗也心怀感激,恭孝唯谨,更于天圣七年(1029年)九月颁布诏书,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仪礼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
No.6 汉高祖之后吕雉
吕雉(前241年-前180年),字娥姁,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单父(今山东单县)人。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吕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子,掌握汉朝政权长达十六年。《史记·吕太后本纪》(项羽和吕后不是皇帝,但是司马迁仍将他们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是《史记》中唯一一篇单独为女性作的传记。
吕后为刘邦剪除异姓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高祖死,吕后以惠帝年少,便策划诛杀诸旧臣,从中取得实际政权。又毒死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使她变哑,并置之厕中,名为“人彘”。惠帝不满吕后所为,忧郁而死。吕后遂临朝称制,为中国帝后专政的第一人。
历史上对吕雉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在我们的年代,看到的是她在当时为她的子民所作出的功绩为定论的,所以仅在这一方面,对她的评价是正面的。
No.7 汉光武帝之后阴丽华
在历史上,光武帝刘秀同他的皇后阴丽华,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此言出自《后汉书?皇后纪?光烈阴皇后本纪》: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阴丽华(5年-64年),南阳郡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春秋时期一代名相管仲的后裔。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着称。史载,刘秀是个平民的时候,就十分仰慕阴丽华的美貌,不禁叹曰:“娶妻当得阴丽华”。昆阳之战后,刘秀于宛城迎娶阴氏为妻。一年之后,刘秀又在河北迎娶了出身于西汉王室的郭圣通。东汉王朝建立,郭氏成为皇后,阴丽华则为贵人。建武十七年,皇后郭氏被废,贵人阴丽华受封为皇后。阴丽华在位二十四年,死后与刘秀合葬于原陵,谥号“光烈”。《后汉书·皇后纪》记载阴丽华的性格:恭谨俭约,很少嗜好赏玩珍品,不喜欢嬉笑戏谑。生性仁爱孝顺,怜悯慈爱。阴丽华皇后内持恭俭,外抑宗族,为一代贤后。
No.8 唐太宗之后长孙氏
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
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除尽心尽力的照顾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遗孀外,并悉心安排住处、挑选侍女照料生活起居,极尽抚恤之意。
虽然长孙皇后贵为一国之母,但生活勤俭朴素,完全没有官夫人的奢靡习性。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不仅如此,她也带动儿子、嫔妃们都这样做。有一回,太子的保母建议添购一些器具给太子使用,长孙皇后知道了很生气的说:“现在国家刚建立,百姓还生活在战乱不安当中,身为一国的太子,应该节俭自持,体恤百姓,才配的上是贤德的人君啊!” 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
如果说唐太宗是一位能接纳谏言的贤能皇帝,那么长孙皇后就是促成他有雅量、接纳直谏的幕后推手。有一次,太宗怒气冲冲的回来,直说要把魏征给杀了。一问之下,原来魏征经常在众人面前毫不留情的提出谏言,有时甚至让太宗觉得颜面尽失,所以太宗气得想把魏征除掉。不料,长孙皇后听完太宗的话之后,竟入内到房间,久之,换上隆重礼服而出。太宗惊异而不解。长孙皇后笑说:“恭喜皇上!臣妾听古人说:‘唯有明君,臣子才敢直言劝谏’,魏征敢如此大胆提出谏言,那表示陛下您有雅量,能接纳臣子意见,是个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要向您道贺呢。”太宗一听,才恍然大悟。
No.9 明太祖之后马秀英
马皇后,名秀英(1332年一1382年)安徽宿州人,汉族。生于公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八月初八。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坚不裹脚,故被人称为〃马大脚〃。马秀英十二岁时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二十一岁时嫁给朱元璋,与其共同渡过十五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册立马秀英为皇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积劳成疾的马皇后在南京病故,终年五十一岁。死后被谥为孝慈高皇后,葬于钟山之阳,即朱元璋死后合葬的明孝陵。
她是仁慈、善良、俭朴、爱民的一代贤后;她敢于在明太祖施行暴政时进行劝谏,保全了许多忠臣良将的性命;她善待后宫嫔妃,不为娘家谋私利开创了明朝后宫和外戚不干政的风气。
No.10 明成祖之后徐仪华
仁孝皇后(仁孝文皇后)徐氏(1362年 - 1407年),濠州人,明开国功臣徐达嫡长女,母谢氏(谢再兴次女),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二十七日被册封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十一月十三日被册立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崩于南京,寿46。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于长陵。
明洪武九年正月二十七日,15岁的徐氏嫁给17岁的燕王朱棣为燕王妃。徐氏仁孝温和,马皇后不只一次当众称赞这位儿媳妇。洪武十三年三月,燕王妃随成祖就藩北平。
后来,建文帝削藩,建文元年(公元1399)七月五日,燕王朱棣宣布起兵靖难,在朱棣前往大宁“借”兵之际,面对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兵临城下,燕王妃本人亲自登城督战,与世子朱高炽成功保卫了北平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历时整整三年的靖难之役终于结束,明王朝的京城南京被燕王军攻陷,燕王妃再次踏进皇宫的时候,已经是这里的女主人了。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谥号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祔太庙。
B. 历史上的皇后有没有河南的
东汉很多,第一个阴丽华南阳的!刘秀的皇后!之后皇后大多都是河南的!宋朝更多了!基本上都是河南的
C. 中国古代有才皇后的简介和图片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宗室长。父长孙晟,隋右骁卫将军,有“一箭双雕”之美誉,母高氏。仁寿元年出生,大业九年(13岁)嫁唐公李渊次子李世民。筮者曾预言她“贵不可言”。唐代隋后被册为秦王妃。武德末年储位之争期间,与房玄龄“同心影助”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激励将士。李世民即位后,立为皇后。长孙氏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大臣)的美名;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无忌为宰执,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安业;性情不好奢靡,却有以丹羽金叶制作的“歧头履”传世;史载“造次必循礼”,却有活泼浪漫的《春游曲》流传;出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却斥责佛道为异端,在重病时驳回皇帝为其大赦延寿的决定;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着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的过失。贞观十年六月己卯日(7月28日),长孙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谥号文德。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魏征婉谏,方作罢。
D. 历史上河南出过多少皇帝
历史上河南出过有13位皇帝。举例如下:
1、商汤
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夏。
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2、周平王姬宜臼
周幽王姬宫湦之子,母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东周第一任君主,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在位。姬宜臼为避犬戎之难,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3、司马炎
晋武帝(236~290年),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265~290年在位), 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晋,改元泰始。
4、司马懿
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 三国时期魏国权臣、政治家、军事谋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东汉京兆尹司马防次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庙号高祖,葬于高原陵。
5、赵匡胤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恭帝禅位。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E.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着名的皇后
1、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是历经清初三朝的杰出女性、杰出女政.治家。孝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自皇太极驾崩后,孝庄努力协调各方关系,最终使她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继承皇位,是为顺治帝;顺治帝在位十八年后驾崩,这时孝庄力排众议,辅佐着年幼的康熙皇帝玄烨登上了帝位。
2、武则天(武周)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后改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武周皇帝,唐朝至武周时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天授元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建立武周。她在位前后,肆杀唐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又“明察善断”,重视选拔人才,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奖励农桑,然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3、慈禧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О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4、赵飞.燕
赵飞.燕(公元前45年—公元前1年),赵氏,号飞.燕,《飞.燕外传》称其名为赵宜主。本巴郡阆中谯里人,其父母因侍同里入朝为侍中的谯隆移家于入京.城,仅称其为长安宫人,出身平民之家,家境贫穷,选入宫中为家人子(即宫女),后在阳阿公主处学舞,为汉成帝刘骜第二任皇后。在中.国历.史上,她以美貌着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燕字指的正是赵飞.燕。如此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
5、长孙氏
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亲。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6、郭布罗·婉容
郭布罗·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字慕鸿,号植莲,满.洲正白旗(达斡尔族)。清朝逊帝溥仪的妻子,清朝与中.国的末代皇后,后为伪满.洲国皇后。 “婉容”二字及她的字“慕鸿”来自《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7、萧绰
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拔里氏被耶律阿保机赐姓萧氏,契丹族,辽朝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辽景宗继位后,选为贵妃。969年(保宁元年),被册封为皇后。971年(保宁三年),生辽圣宗耶律隆绪,后又生三子三女。⑨82年(乾亨四年),辽景宗崩,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摄政。⑨83年(统和元年),圣宗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承天皇太后”。⑨86年(统和四年),宋太宗认为辽圣宗年幼而母后摄政,大举北伐,以收复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正月,宋军兵分三路,东路攻幽州,中路攻蔚州,西路攻云州朔州,失败,宋太宗下令全线撤退。在撤退途中,辽军俘宋将杨业,后者不降绝.食而死。
8、徐仪华
徐仪华,闺名妙云(1362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嫡后,濠州人,明开国功臣徐达嫡长女,母张氏或谢夫人(谢再兴次女)。洪武九年(1376年)被册封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被册立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崩于南京,寿46。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于长陵。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谥号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祔太庙。
9、汉高后:吕雉
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xū),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吕雉是汉高祖刘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被司马迁列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并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10、窦氏
孝文窦皇后(?—前135年),清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皇甫谧言,云窦后名猗房。窦猗房是普通的农家女,平民出身。汉惠帝时窦姬以家人子身份入宫伺候吕太后,后被赐予代王刘恒。刘恒即位后窦姬被立为皇后。景帝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建元元年,汉武帝即位,尊其为太皇太后。窦太后与汉文帝刘恒育有一女二男:长女馆陶长公主刘嫖,长子汉景帝刘启、少子梁孝王刘.武。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与汉文帝合葬霸陵。
F. 河南人在古代,出过皇帝没
出过,有司马炎、司马睿、赵匡胤、赵构、赵恒等。
1、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265~290年在位), 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
初以父勋,封北平亭侯。迎立常道乡公曹奂,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拜为抚军大将军、晋国世子。咸熙二年(265年),拜为相国,袭封晋王。
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建都洛阳,年号泰始。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 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人口增殖,整个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咸宁五年(279年),命令杜预、王濬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全国统一。此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 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
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病逝,时年五十五,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于峻阳陵。
2、司马睿
司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即晋元帝,东晋王朝开国皇帝(318—323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
太熙元年(290年),袭封琅邪王,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作战失利后,离开洛阳,回到封国。晋怀帝即位,拜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后来,听从王导建议,南渡建康,笼络结交江左士族。
永嘉七年(313年),拜丞相、大都督中外军事。永嘉之乱,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建兴五年(317年),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拥戴下,即位为晋王,年号建武。太兴元年(318年),正式即位,史称晋元帝,开启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永昌元年(323年),王敦之乱后,郁郁而终,时年四十七,葬于建平陵,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
3、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符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除此之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4、赵构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昚,尊号“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
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谥号“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
5、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本名赵德昌,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市)人。宋朝第三位皇帝(997~1022年),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
至道元年(995年),册立为太子,赐名赵恒。至道三年(997年5月8日),平定政变,正式即位。统治初期,任用贤臣李沆为相,勤于政事,发展生产,推动经济进入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景德元年(1004年),北上亲征辽军于澶渊,战争局势有利于北宋。不顾宰相寇准反对,达成“澶渊之盟”,缔造宋辽和平。
统治后期,任王钦若、丁谓等“五鬼”为相,信仰道家(天书、符瑞)之说,东封西祭,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导致“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乾兴元年(1022年3月23日),去世,时年五十五岁,累谥“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赵恒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赵匡胤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赵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司马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司马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