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长城建成多少年了长城的历史多久了
中文名称: 长城
英文名称: Great Wall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批准时间: 1987
批准标准: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 (II) (III) (IV) (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现存的长城,修建于明代, 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穿越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8个省、市、自治区。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其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统一前北方互相争斗的诸侯小国各自建造的长城衔接起来,形成穿山越岭的北方边界的屏障,长达5000多公里,是抵御来自北方蒙古大草原上游牧民族骑兵袭击的壁垒,也是秦始皇自身权力和荣耀的一个有利证明。汉武帝也曾多次修筑长城,用以保护河套、陇西等地,加强东西方交流,其长度达到了10000余公里。到明代,为防止前朝(元)残留势力南下,也不断修筑北方长城,全长达7300多公里,整个工程延续了200多年。在中国历史的其它时期,统Zhi者也不同程度地修筑长城,长度相加超过50000公里。因此,长城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的伟大工程奇迹。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所经地形极为复杂,根据地形又采用了不同的奇特结构,充分显示了华夏祖先的聪明才智,在世界古代工程史上可谓罕见。 长城在重要道口、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立关城,即便于交通,又有利于防守。在墙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强台,用于左右射击。长城每隔一段距离,设有敌楼,用于存放武器、粮食和士兵居住,战时用作掩体。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燧、烽火台,用于在敌人入侵时,举火燃烟,迅速传递信息。城墙沿着山坡起伏延伸,穿过沙漠和沼泽。土制的墙以石头为地基,表面用砖块贴饰。从?望台上能看到烟雾信号,而在晚上利用篝火,这样消息能以罕见的速度横越全国。
自修建以来,长城就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长城的守失关系着许多朝代的更替,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伴随着长城内外着名战役的发生,英雄人物云涌而出,大大丰富了这座亘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如战国时代的赵国名将李牧,后代为纪念其功绩,在雁门关修建了李牧祠以为纪念,至今其遗址尤存。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长城的故事,其中最着名的是孟姜女哭长城,在山海关还建有孟姜女庙,前来参拜的人络绎不绝。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http://bbs.zol.com.cn/index20060511/index_261_16004.html
❷ 太行山的历史
太行山,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无尽内涵。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拓耕耘,繁衍生息,完成了人类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伟大变革,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
巍巍太行山,铸造了中华民族刚烈强悍、无私无畏的民族性格。流传在这里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反映了远古人民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拼搏精神,同时也造就了这里的人民刚烈强悍、无私无畏的民族性格。
❸ 太行山与泰山,哪个历史长
泰山是山东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脉,地层为华北地台典型基底和盖层结构区,南部上升幅度大,盖层被风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杂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层,其绝对年龄25亿年左右,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层之一。
在六亿年以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时进时退,当海退时,这里沼泽广布,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后的一次次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又与东西的华北大平原断裂,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
相差20亿年
❹ 太行山是如何形成的
在六亿年以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时进时退,当海退时,这里沼泽广布,气候温暖潮湿,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后的一次次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后又与东西的华北大平原断裂,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
约在240万年前开始大幅度隆起并逐渐形成。早在28亿年前,太行山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含铁硅质岩及碳酸盐地层,受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的影响,区内古老的地层普遍遭受褶皱、变质,并伴随有断裂和石英岩脉的侵入。至距今18亿年,形成了混合岩化的结晶基底岩层。
自距今18亿年的吕梁运动以后,本区地壳进入差异升降阶段,并由此导致了海水的进退往复,分别形成了中元古代地台沉积盖层,以及上覆的古生界寒武、奥陶、石炭和二叠系地层。其中奥陶和二叠系为含煤地层。发生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使太行山新华夏式褶皱带逐渐形成并发育太行山前深大断裂带。
发生在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太行山强烈隆升,而山前的华北平原则相对下沉,经过数百万年的千古锤炼,太行山终于产生。
山地受拒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多横谷,当地称为"陉",古有"太行八陉"之称,为东西交通重要孔道。太行山东翼断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陉、临城、峰峰、六河沟等着名煤矿。太行山为重要地理分界,山以西为黄土高原,以东为黄淮海平原。山地对夏季风有明显阻滞作用,迎风坡降水较多,并形成暴雨区。山地东侧为地震强烈活动带。
太行山脉的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山前发育典型的洪积扇以及冲洪积平原。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太行山脉多东西向横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时有着名的"太行八陉"。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魏山、南索山、阳曲山等。北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别为1745米、1791米。
太行山山势东陡西缓,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脉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山中多雄关,着名的有位于河北的紫荆关,山西的娘子关、虹梯关、壶关、天井关等。
太行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间"怯怯御螺贝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经过研究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现代地质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太行山崖间的螺蚌壳,显系古生代地层中的腕足动物或软体动物化石。
❺ 太行山的历史
太行山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耸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山西的太白山、南索山、阳曲山、白石山等。北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高2882米;南端高峰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别为1745米、1791米。
太行山山势东陡西缓,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山中多雄关,着名的有位于河北的紫荆关,山西的娘子关、虹梯关、壶关、天井关等。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流曲深澈,峡谷毗连,多瀑布湍流。河谷及山前地带多泉水,以娘子关泉为最大。河谷两崖有多层溶洞,着名的有陵川的黄围洞、晋城的黄龙油、黎城的黄崖洞和北京房山的云水洞等。在太行山深山区河北赞皇县,有世界最大的天然回音壁。
太行山的自然植被被垂直温差面异,如小五台山南坡,1000米以下为灌丛;1000米以上偶有云极或落叶松。北坡1600米以下是夏绿林,1600~2500米是高亚草原。矿藏,从北到南,煤炭资源丰富,还有铁、铜、钼、金、钨等。
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着名的有军都陉、薄阳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为穿越太行山脉的8条通道。
太行山形势险峻,历来被视为兵要之地。从春秋战国直到明、清,两千多年间烽火不息。公元前650年,齐伐晋,入孟门、登太行。齐桓公曾悬车束马窬太行。前263年,秦伐韩,在太行山“决羊肠之险”,一举夺韩荥阳。前204年,刘邦被困于荥阳、成皋之间,他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北扼飞狐之口,南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之津,终于转危为安。东汉元初元年(114),汉安帝为防外敌侵犯洛阳,下诏在太行南端36处要冲屯兵。曹操围临漳,袁尚轻易率军东出太行,结果大败于曹军。晋太元十九年(394),后燕慕容垂进伐西燕,屯军于临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进入,灭了西燕。隋末,李世民与窦建德相争,李世民进据虎牢,使窦不能越过太行,李乘机占领上党,尽收河东之地。元至元十八年(1281),刘福通率起义军越过太行,火烧上党。元将察罕粘木儿塞井陉、杜太行,遏止起义军向北发展。
河北,山西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和指挥下,创建了太行区(晋冀豫边区)。发轫于太行山的游击战,迅速发展到西起同薄、汾河,东至渤海,南靠黄河,北沿正太、沧石路的广大地区,先后形成许多重要战略区。
资料:http://ke..com/view/27555.html
---------------------------------------------------
太行山根据地
太行山根据地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由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一个抗日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延安以后,在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提出了建立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原则,并且领导着改编后的工农红军,奔赴抗日前线,在太行山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对华北地区的军事侵略和占领,开展了游击战、运动战和阻击战等战役,收复了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大片领土,建立了人民政权,武装了群众,有力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逐步的建立了包括山西、河北、河南广大区域在内的抗日根据地---太行山根据地。在创建太行山根据地中,朱德、彭德怀、刘伯承、林彪、邓小平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资料:http://ke..com/view/481500.html
------------------------------------------------
太行山脉
太行山脉
(Taihangshanmai)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北起拒马河谷,南至晋豫边境的黄河沿岸,南北长约400公里,一般海拔1500—2000米,最高峰小五台山在河北省境内,海拔2870米,太行山是古老的断块山,西坡和缓,东坡急陡,从华北平原西望,山势显得格外陡峻挺拔,山高林密,形势非常险要。构成太行山的岩石多为平缓的厚层石灰岩,所成的陡坡往往是悬崖和深谷。李白的诗里说它是“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可见其形势险要。由黄土高原上奔流而下的暴流性河川众多,所以太行山被许多谷道所截开。自古以来,就有“太行八陉”之称。娘子关南5公里的井陉,就因为山间隘道如井
❻ 太行山有哪些历史传说
人们都听说过“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等神话故事,翻翻书本也能知道出自《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中。然而,这些神话传说均出自于太行山上的长治一带知道的人可就不多了。
居太行之巅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形之高,有与天为党之称,因此古称上党。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积淀着民族优秀文化的无尽内涵,从古至今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开荒创世。繁衍生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的文化。从目前已发现的三处旧石器时代、一百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察证明,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因此太行山地区的长治一带,是我国史前神话传说的密集区域,其内容丰富、范围广阔,印证着这里的古老文明。专家学者根据珍贵的古典文学、文献史料考证发现,华夏文明典籍中记载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等神话故事均起源于我们雄奇状美的太行山上,而且世代相传,凝结并升华成了中华民族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为性格特征的精神写照。
古代传说中的女娲就是在今长治县上郝村天台山上,炼顽石补仓天、治洪水平烈火,免生灵于涂炭。反映了这位刚烈女性民族大无畏的浩壮气概和先民对生存空间的热烈情感,并体现了一种置个人安危于度外而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精神。而挽弓射九日,化枯焦为绿荫,救黎民于水火的“后羿谢日”的地方则在屯留县城西北30公里的老爷山上。后人把后羿尊为神,在山上立庙祭祀,并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形成古庙会。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百谷山〔今长治老顶山〕“尝百谷,制耒耜,教民耕种”,即所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重大转折。如今百谷山上遗有神农井、耒耜洞与百谷泉。而在长子境内的羊头山上是神农遍尝百草而得嘉禾之处。长治县的黎岭相传是炎帝耆国的地方,在这里他奠定了中华民族始兴与统一的基础。炎帝女儿女娃也正是在长子的发鸠山上愤而化作精卫鸟,衔木石誓填东海,因此长子县的发鸠山至今被传为精卫填海故事发生的地方。
在中国悠久而灿烂的古代文化宝库中,神话传说可谓是一种神奇瑰丽的艺术奇葩,这些美丽动听的神话故事,虽然反映了远古时代先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解释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并给后人留下极其深邃的精神启迪。如果你对以上典故发源地有兴趣或者持不同看法,不妨粗略考证一番,定让你千回百转而又落脚于太行山上。
❼ 太行山的形成是什么年代
它首次从精确年代学研究证实云台山地区太古宙地质体的存在,意味着在华北地区南部的冀鲁豫陆块南缘存在一个古老的“陆核”,也就是说要对这一地区的地球演化史进行重新认识和改写了。其次是太行山南部的沁水盆地可能是古老“陆核”锆石的源头。
34亿年前古太古代岩层的发现,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可以唤起人们对我们身边山山水水的重新认识。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受破坏就根本无法恢复了。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里还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而据科学家估算,当年1亿个古生物中大约仅有1个能够成为化石,而1亿个古生物化石中大约仅有1个能被人们发现,因此发现古生物化石的难度比考古的难度还大,这些就足以证明古生物化石的珍贵。而当我们了解了这些知识以后,相信不论是地质公园的管理部门还是我们每一位游客,都会在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面前油然生发一种钟爱之情,并进而自觉增强爱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❽ 太行山有哪些历史传说
愚公移山的传说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❾ 太行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序列
太行山地区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若干个发展时期,本节主要以太行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序列进行初步讨论。
一、华北板块形成阶段 ( 3600 ~1750Ma)
( 1) 古陆核形成时期在古 - 中太古代,在西起内蒙古乌拉山、大青山,向东经内蒙古集宁,山西阳高,河北怀安、迁西,到辽宁的凌源、新金的东部一带,最早出现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以火山岩建造为主的迁西群及相当建造,并夹有大量超基性岩体,形成了华北地区的岛链状初始古陆核。其形成时间应在 3500 ~3600Ma 之间 ( 武家善等,1991) ,距今 3000Ma 左右发生的构造 - 变形 - 变质热事件使迁西群发生强烈变形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
( 2) 古陆核增生时期迁西运动以后,在古陆核的南侧发育成大规模的坳陷,快速堆积了阜平群巨厚的基性火山岩 - 碎屑岩 - 镁质碳酸盐建造,大约在 2800Ma 前后发生的阜平运动使阜平群发生了强烈变形 - 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同时使前期迁西群发生退变质。
( 3) 五台期裂谷的拉开和闭合时期。阜平运动之后,地壳的刚度进一步增大,在北西 - 南东的拉张体系作用下,形成了五台裂谷,快速堆积了大套中基性火山岩、中酸性凝灰质砂岩、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含铁硅质岩,表明其形成于活动的、比较深的构造环境,具裂谷性质,其深度至少达到硅镁层,属于绿岩带建造。
大致发生于 2500Ma 的五台运动,以其巨大的规模、强大的挤压力,使五台裂谷封闭并发生复杂的多期褶皱变形,第一期为区域性大型平卧褶皱,在褶皱倒转翼往往形成顺层韧性剪切滑动,或者形成一系列倒转褶皱,倒转翼也可形成韧性剪切滑动,发生面理、置换层。第二期褶皱为共轴叠加褶皱,以层为参考面形成一系列背、向形。五台期褶皱总体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主。第三期总体上呈现向外挤出的复式背形。与此同时,在南东向强大挤压力的作用下,将阜平群上部地层强烈置换,改造成规模巨大的斜移逆冲韧性剪切变形带,并使阜平主轴线以西的近东西向褶皱构造发生横跨叠加褶皱,把原始东西向线性褶皱改造成一系列穹盆构造。
( 4) 吕梁期裂陷槽的形成和形变时期。五台运动使华北基底陆壳连接成一体,初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华北古板块。但随着地壳刚性的进一步加强,古元古代脆 - 韧性断裂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构造类型。太行山地区 NNE 向断裂活动,在阜平古陆块上形成滹沱裂陷槽。在滹沱裂陷槽中古元古界建造厚度巨大,形成一套砂砾岩 - 黏土质岩 - 基性火山岩 -镁质碳酸盐岩组合,滹沱期大量拉斑玄武岩喷溢和侵入 ( 在白鹿角、测鱼一带占地层厚度的 2/3 以上) 标志着裂陷槽性质、构造环境和巨大的切割深度。相比之下,裂陷槽火山岩成分较少,以碎屑岩建造为主。
值得指出的是,滹沱期的断裂较发育,阜平古陆块东西两侧的裂陷槽也并非单一完整的裂陷槽,而是发育有与之大体平行排列的次级裂陷槽,其形成时代也可有较大的差别。如赞皇地区红鹤裂陷槽只相当于滹沱群下部的封龙山组,但与同期地层相比,沉积厚度并不小。山西地区也具有多条裂陷槽平行排列的特征。
发生在 2000Ma 前后的吕梁运动,使古元古代裂陷槽挤压封闭,形成区域性的同斜褶皱,同时使早期褶皱构造更加复杂化,吕梁期的挤压兼具有左行压扭剪切作用,在阜平古陆块的东西缘形成规模巨大的韧性剪切变形带,阜平南部地区的主期褶皱被剪切拖曳成北东走向。龙泉关 - 闰家庄五台期韧性剪切变形带中也叠加了吕梁期的韧性剪切作用。古元古代阶段是从太古宙脆塑性地壳向中新元古代刚性地壳转化的地质历史时期,表现为早期克拉通的裂陷解体和再次克拉通化的历史过程,其总的趋势是导致地壳垂向加厚和刚性增加,并向类似于现代板块构造体系过渡。
二、华北板块稳定发展阶段 ( 2000 ~230Ma)
进入中元古代以后,华北板块转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 1) 中新元古代的拗陷沉积时期。中新元古代时期,华北板块主要表现为板内及板缘的再次裂陷,但其规模和强度与古元古代有着明显的区别。太行山中段实际上是中条、蓟县两个三联裂谷的消亡支,从中条山、蓟县向中间发展,表现为向中部地区时间变晚,沉积厚度减薄,以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特征。此外,由于进入中元古代后,地壳刚度增强,脆性裂隙发育,太行山地区广泛发育的北西向岩墙群就是侵位于太古至早元古界基底岩石中,被古生界不整合覆盖,已获得的 K - Ar 法年龄在 1664 ~1229Ma 之间。岩墙群的空间展布平直稳定,大体垂直造山带展布,岩浆成分属于大陆拉斑玄武岩类,来源于上地幔的熔融体 ( 马杏垣等,1987) ,这从另一方面证实了华北板块性质的转变。
从华北板块中新元古代裂陷槽的展布、沉积 - 火山建造、变形 - 变质作用等特征来看,是介于克拉通内盆地和典型地槽构造之间的过渡类型,它既不具有典型地槽的蛇绿岩套,又不具有典型造山带的岩浆活动和复杂的构造变形。而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刚性板块特征。三联裂谷的形成,也反映了与板块活动有关的地幔热点垂向作用和地壳的刚度。
( 2) 古生代的总体升降运动时期。古生代华北板块以总体升降运动为主,到寒武纪早期,经历了近 200Ma 的侵蚀风化后,华北板块又总体下降,发生大范围海侵,形成了寒武 - 奥陶纪一套碎屑岩 - 碳酸盐岩建造。晚奥陶 - 早石炭世华北板块再次全面上升,接受风化剥蚀,直到中石炭世才又重新下降,接受中石炭世 - 二叠纪的沉积。中、晚石炭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单陆屑建造,二叠纪基本为陆相含煤建造,并开始出现火山岩和凝灰岩。整个古生代都表现为较稳定的构造环境。
三、华北板块强烈活动阶段 ( 230Ma ~ 现今)
( 1) 中生代翻天覆地之巨变。中生代以来,中亚、印度、太平洋三大板块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尤以太平洋板块影响巨大,位于三联点之中的华北板块进入了强烈活动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强烈俯冲作用,导致地幔发生平行于俯冲带的波状起伏。晚三叠世以后出现以太行山为界的东隆西沉的格局,陕甘宁晋继续拗陷沉积的同时,东部隆起,并在总体隆起背景上发育小规模断堑,同时发生沿北东的断裂展布的中酸性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到中晚白垩世时,陕甘宁晋地区转为隆起,东部则裂陷作用加强,东西分异加剧。
( 2) 新生代升降加剧变质核杂岩形成。进入新生代在太平洋板块持续的俯冲挤压作用下,地幔的起伏更加明显,华北断陷区整体下陷,成为半堑半垒的典型盆岭构造,深陷区仅新生代地层就厚达 6000m 以上,并夹有多期次喷发的层状玄武岩。太行山区在深部挤压。浅部伸展构造控制下快速隆起,阜平群变质基底岩石升隆到地表,形成典型的变质核杂岩。在隆陷区边缘形成长距离、大规模、低角度、正向拆离滑脱断层。晚期山前受正断作用切割拆离断层,并将其断陷至深部。形成地史中罕见的大规模差异升降运动。体现了构造运动强度和物质运动的四维空间调整。
❿ 太行山的历史
太行山形势险峻,历来
被视为兵要之地。从春秋战国直到明、清,两千多年间烽火不息。公元前650年,齐伐晋,入孟门、登太行。齐桓公曾悬车束马窬太行。公元前263年,秦国攻伐韩国,在太行山“决羊肠之险”,一举夺韩荥阳。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困于荥阳、成皋之间,他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北扼飞狐之口,南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之津,终于转危为安。
东汉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汉安帝为防外敌侵犯洛阳,下诏在太行南端36处要冲屯兵。曹操围临漳,袁尚轻易率军东出太行,结果大败于曹军。晋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后燕慕容垂进伐西燕,屯军于临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进入,灭了西燕。隋末,李世民与窦建德相争,李世民进据虎牢,使窦不能越过太行,李乘机占领上党,尽收河东之地。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刘福通率起义军越过太行,火烧上党。元将察罕粘木儿塞井陉、杜太行,遏止起义军向北发展。